公元212年,曹操逼死了第一功臣荀彧,这一不合常理的做法,不禁让人生疑,曹操为什么要逼死一个让他称之为“吾之子房”的人呢?
荀彧,字文若,颍川人。荀彧在小时候就展现出了杰出的才分,少有才名,年轻时更被人称作“王佐才也”。这种评价对一个知识分子来说可不一般。
而历史也已证明,知识分子荀彧并不是百无一用的臭老九,而是懂理论、能实干的革命家。他身逢乱世,满怀着匡扶汉室、救民水火的革命理想,挺身而出,成就了一番英雄事业。
公元189年,董卓当政。荀彧当时还是山东济宁一带任职的一个县令,但他警觉到天下有变,便辞官回归故里,率领宗族投靠了袁绍。
袁绍对他还不错,“待以上宾之礼”。但荀彧并不是那种仅仅满足于金钱、地位和生活舒适的人,他见袁绍言行举止透出那种军阀气息,且刚愎寡断,不是个能成大事的人,因此总思量着另寻真正的明主。
两年之后,荀彧离开袁绍,跳槽到时任奋武将军的曹操麾下。曹操见“王佐之才”主动投奔自己,大悦之下,竟然脱口说出了一句暴露野心的话,你荀彧同志真是我的张良啊!当自己是刘邦了,看来早有反意。
他当即任命年仅29岁的荀彧为奋武司马,相当于自己的副手,但凡大政方针都要听他的意见。荀彧就此成为曹操的中原根据地的领导人之一,并兼任总参谋长。
在以后刀光剑影的战争岁月中,荀彧多次立功。譬如,曹操攻打陶谦时吕布袭取了兖州,荀彧却帮他保住了另外三座城池,接下来又以“二虎竞食”和“驱虎吞狼”之计夺回兖州、抢得徐州。
其实,荀彧真正伟大的地方不在于替曹操攻城略地,关键在于为曹操的成长提供过许多谋略上的支持,这是曹操之所以能在乱世中脱颖而出,曹氏事业之所以最终获得成功的主要因素。
第一件,是奉迎汉献帝中央迁都许都。
荀彧跟曹操建议,把汉献帝接来,奉天子以令诸侯。从此,曹操就在道义上占据了制高点,最具有正统性,光在这方面增添的无形的力量,就胜过几十个师了。
另一件事儿,是官渡之战。
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带领的军队在官渡举行大战。双方互有攻守,一时相持不下。而这时曹操大军的后勤补给供应不上,指战员们渐渐要饿肚子了。曹操见这样下去不是个事儿,就准备暂时撤退回去,休整部队,以利再战。他派手下给在后方留守的荀彧送去一封信,征求他对此的意见。荀彧立刻回信严肃地指出:
当前我军虽然面临军粮匮乏的暂时困难,但和当年楚汉在荥阳、成皋之间对峙时比起来,咱们的形势可要好得多了。当时刘邦和项羽之所以都不肯先撤退,就是因为先退的一方在气势上就输了一着。现在您仅凭相当于敌人十分之一的部队就能坚守半年之久,使敌人不能前进,这正是最大的胜利啊。现在已经可以看出敌人士气衰落,这正是我军出奇兵打败敌人的大好时机,千万不可错过!
曹操听了荀彧的意见,坚定了革命信心,最终取得了官渡战役的伟大胜利。而随后,又是荀彧劝曹操“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对袁绍集团穷追猛打,终于取下了河北全境。
至此,曹操就在中国江淮以北获得了完全的胜利。荀彧对曹氏事业立下了大功,为此,曹操给他封了个万岁亭侯的光荣称号。
有人可能会感到奇怪,荀彧既然是“挟天子而令诸侯”的建言人,而且又是曹操的大恩人和大功臣,曹操为什么还要干掉他呢?
大家有所误会,荀彧是建议“奉天子以令诸侯”,却被曹操搞成了“挟天子而令诸侯”,也就是荀彧本是想协助曹操拯救汉室,不是帮助曹操灭绝汉室,所以,老板和左膀右臂产生了分歧。
公元212年,曹操想当魏国公,立即遭到荀彧的反对。彧认为在大汉王朝的历史上,即使是霍去病这样的大功臣,也只是做了一个冠军侯。除此之外,只有汉平帝时期的王莽做过安汉公。曹操的意思莫非是想和王莽一样,做一个篡夺皇位的奸臣?
曹操实行的是打天下者坐天下的政策,这话自然就引起了曹操的不满。曹操心想,要是他反对我,那我的江山岂不是坐不稳了?于是,对荀彧同志的感情就变了味,由感激变成了忌恨。
曹操征伐吴国时,命令荀彧去前线劳军,却又一道命令把荀彧中途留在了寿春。随后,曹操差人给他送去了一个食盒,盒上有曹操亲笔封记,当荀彧打开食盒一看却空无一物,荀彧这个智多星应当不难猜中曹操的意思,要继续食我的俸禄,就要支持我,我手下可不白养人。
荀彧这个人,脾气也很倔,不愿意改变自己的主意,迎合老板曹操。不久,荀在家中把他所有的兵书、笔记、资料付之于一炬,然后服毒自杀。死时,年仅49岁。
荀彧的死,是无奈,也是一出高尚的、伟大的英雄悲剧。但是,从这个悲剧的另外一面也反射出了一个事实:在工作中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事发生,你或许情绪失控,难以承受,但请切忌,再委屈都不要直接与老板发生冲突,否则你将被老板逐出大门。除非你已经想好要走,因此,请三思而后行。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