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缝实验中,如果不用高速摄像机, 我们人眼看到是光以波的形式传播,通过双缝后呈现在屏幕上不是两条光斑,而是很多条光斑,间接说明了光是以波的形式传播。但是当打开高速摄像机的那一刻,奇迹出现了,屏幕上的多条光斑立刻变为两条光斑,也就是说,高速摄像机记录下来的光是按粒子形式传播的,好像单光子有思维一样,知道科学家想要干什么,就是不让他们探知。冯·诺依曼为代表的观点认为:主观的介入是量子退相干的根本原因。另外的观点把测量过程中量子态相干性的消失理解为由于“量子纠缠”而导致的一个动力学过程。
我是这样理解的:我们感应的正常的光,是光量子信息的能量,而干涉条纹中的明亮之处,却不是光量子的信息能量,而是“非信息”能量的叠加部分,这个用高速摄影机无法感应到,但是如果低速摄影曝光足够长时间,或者肉眼就可以感应到。原理就是这样。
也就是说,我们感应到的干涉条纹并不是光的信息。
因为双缝干涉条纹中的明亮部分是“非信息能量”。通过干涉现象或许可以研究量子纠缠,可以设计干涉实验来研究量子纠缠现象。我的意思不是探测量子纠缠现象是否存在,这样的实验已经很多,而是探测量子纠缠的性质、产生机制、甚至可能设计实验来测量出量子纠缠的传输速度,这是一个感觉。干涉条纹中的明亮程度都是可以计算的。
纠缠光源发出互为纠缠的红光子和蓝光子。经过偏振器之后,红蓝光子分开向不同的方向传播。在华裔物理学家、美国马里兰大学的史砚华(Yanhua Shih)等人的实验中,与通过了狭缝的红光子互相纠缠的蓝光子被识别分离出来,投射到一个屏幕上。人们发现,红光子道路上经过的狭缝图像,像幽灵鬼影一般,呈现在蓝光子投射的屏幕上。也就是说红光经过的狭缝,怎么会由完全分道扬镳的另一路蓝光在远处成像。在这个量子纠缠实验中,红蓝图像其实表现的是信息,也就是两个信息呈现纠缠状态。
本文由探索猫原创,版权所有。探索猫寻企业合作。如转载请私信 @探索猫微博,或者关注探索猫微信公众号咨询。欢迎直接转发。之前相关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