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之前很多文章中说过:量子是真空的一种运动状态,是量子比特涡旋的不同序列组合。弦的基本单元“量子比特”理解为一种有自旋方向的“状态的存在”,它不是物质但却存在着。弦是由量子比特组合而成,弦构成了现在我们知道的各种粒子。可以说,我们的物质世界,其实是真空运动状态的序列组合,真正应了老子曾经说过的“有出于无”,这个“有”,不是仅仅指宇宙,而是物质本身。
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说,世界的本源是“无”,而不是“有”,物质是由“无”的运动状态而成。之所以会产生“物质”,是因为人的感应能力的问题,即人只能对信息进行感应,而不能对“非信息”进行感应。
时空、引力,都仅仅是信息的综合效应,也可以说是量子(时空原子)的综合效应。在所有的综合效应中,都会有最小单位。如气体压强、手机显示屏的清晰度等等。我们所能感知到的非连续性,只不过是是因为综合效应而产生。
真空的涡旋产生了量子比特,而量子比特的序列组合构成了量子,而量子能够被人类感应。现在是否也可以说真空本身也是一种“存在”,即世界的本质还是一种连续,而非连续的时空、能量量子化等等产生的“非连续”、“量子”,都是因为人的感应能力,感应信息的能力。
人的感应能力决定了目前只能感应到“信息”的存在,而感应不到“非信息”的存在,非信息只能通过信息的变化进行感应,实际的例子就是量子纠缠,量子纠缠并不是信息的作用,但是可以通过纠缠的量子的信息进行感应。
爱因斯坦曾经试图提出隐变量来解决非定域性等问题。1935年,爱因斯坦与Podolsky及Rosen联合发表了著名的EPR论文,试图利用一个思想实验来表明,因为量子力学不能描述现实的定域性(local)及确定性(definite),所以是不完备的,量子理论应该漏掉了一个或者一些重要的隐变量。但贝尔不等式实验及随后的大量实验证明了现实的非定域性。
之所以各种实验的结果是非连续性的,是因为“感应信息”的问题。因为人类感应的就是“信息”,信息是自旋方向序列,这样,人类感应能力本身就限制了“非信息”的感应。我在之前写过文章,论述过人的意识诞生源自对光的感应,人的自由意志也是源于量子。所以在根源上,人只能感应信息,不能感应“非信息”,只能通过信息的变化间接感应到非信息。
所以我认为世界的本质还是连续的。爱因斯坦的想法又回来了。
按照我以前文章所说的对科学的定义“科学认知就是感应信息”,而对所有感应不到的“存在”,只能说是“想像”,不过思维中的存在,或许以后也可以借助工具被感应到。
本文由探索猫原创,版权所有。探索猫寻企业合作。如转载请私信 @探索猫微博,或者关注探索猫微信公众号咨询。欢迎直接转发。之前相关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