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的起源,源自对光的感应,人的自由意志也是源于量子。即使外部的刺激并非是电磁波,如机械刺激或者化学刺激,但都通过生命体内的功能机制转换成量子比特序列信息。这个理解以后也会用到人工智能上。
假如说第一个具有生命属性的“东西”,仅仅具有吸收外部物质和能量的功能,但不能感应电磁波,那这个生命属性的“东西”还不具备驱使外部环境熵减的能力,也就是说还不能称之为生命。驱使外部环境熵减的能力其实也是来自于量子,这就是量子自由意志带来的结果,是较多个量子自由意志综合的结果,即较多个量子的综合效应实际上是达到了信息熵减的作用,在对外界的作用上表现出来就是物理熵减。
上述所说的多个量子造成的信息熵减,实际上人类的观念以及直接反应,甚至其他生命也具有同样的功能。人类的观念,实际上就是信息熵减信息,无论是简单的还是系统的,无论是宗教的还是哲学的,甚至是科学观念,都具有信息熵减的性质。按照还原论,这些都是多个量子综合效应。
假如按照意识信息的进化来分析整个进程,我想可以是这样的:
首先,最古老的原始生命具有了感光能力,也就是它的肌体里具有了感应光量子的能力,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感应光量子和感应其他能量不一样的是可以将外部刺激变成信息。假如说它只能感应如光的衍射中的光斑,光的干涉条纹中的明亮部分的能量,这些能量都不是信息的能量,这种感应就不会诞生生命的基本特征“驱使它所影响的环境熵减”的能力。所以说,感应光量子是生命的第一个飞跃式发展,也可以说生命具有了第1类意识。
之前有个网友一直在问“非信息能量”是什么?我想他其实根本不知道信息是什么。
从第1类意识进化到第2类意识,经过了非常漫长的时间,因为第1类意识只能感应外部信息,但又不能存储这些信息。第2类意识就是将第1类意识信息存储起来。生命在进化,肌体内的量子比特(应该是某种器官内的量子比特)细分出一种只负责感应信息,另一种负责存储信息。负责感应信息的量子比特应该是游离状态的,也就是它们随时接受外部的感应而形成信息;负责存储的量子比特不会轻易受到外部信息的影响,它们的自旋序列是稳固的。这样游离态量子比特就具有了不仅能随时感应到外部进来的信息,其实也随时感应到存储量子比特的信息,感应到外部信息我们可以理解,感应到已存储的信息,其实就是我们平时感觉到的个体意识,也包括梦境。
第2类意识是一段一段的固化的量子比特序列信息。这时又产生了新的功能,即将这些一段一段固化的量子比特序列信息再“链接”起来,链接的模式应该还是通过游离的量子比特,因为游离的量子比特不仅随时感应着外部信息,还随时感应着已经存储的信息,即不时的产生出“意识”,这些意识有时将原本固化的一段一段的量子比特序列信息“突然”链接起来形成更长段的信息(这个链接就是量子纠缠的形式),这就是“灵感”,灵感的产生就是游离量子比特的功能。另外一段一段的固化的量子比特序列信息和另外一段一段信息也有某种自旋序列的一致性、顺序性,这就是逻辑上的“链接”。
从以上可以看出,意识的进化趋势就是量子比特序列加长、信息内容加大的进程,但这个加长、加大不是任意加长、加大的,有一个准则,那就是虽然信息链加长了,但总的信息熵却减小了。如果随意将固化的存储信息序列“硬性绑定”在一起,可能结果并不是信息熵减,而是熵增,则就不能对生命外部环境造成物理熵减,这就不是生命的特征。这种“捆绑”就是垃圾信息。
按照这个进化进程分析,意识的进化,也就是智慧的进化,其实是一个信息熵减的过程。
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应该是存储的一段一段的量子比特序列很多,即存储的内容很多,另外就是具有快速将存储的一段一段的信息“链接”起来的能力,这个速度越快,智慧程度越高。另外还有链接起来的更长的序列为基础,再逐渐拉起“意识信息网”的能力,并且具有非局域性,也就是说某一处的信息序列,可能会与较远处的量子比特信息序列快速“接”起来。这倒是有点像纠缠的时空网的性质。想到这,难道说宇宙时空也是一个超级大脑吗?
本文由探索猫原创,版权所有。探索猫寻各种合作。
如转载请私信 @探索猫微博,或者关注探索猫微信公众号咨询。欢迎直接转发。之前相关文章链接: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