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假期结束了,大家又要开始忙碌的学习和工作中了,希望大家能够一切顺利,注意劳逸结合!
今天来和大家说说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转型之作——《崇祯历书》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关心宇宙形态、地球在天空的位置,以及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古人相信天象与人世间的政事是相互影响的,天象会干预人间,人事也会感应上天,因此天文学的研究一直不曾间断,修订历法在每一个朝代都是一件大事。而明朝使用的大统历,是对元朝的授时历稍加改动而成的,由于推算日蚀、月蚀多次不准,朝廷上下主张修改历法的呼声日益高涨。
利玛窦对天文历法素有研究,曾向有关部门提议参加修改历法的工作,未获批准。万历三十八年(1610),利玛窦逝世以后,礼部推荐徐光启、李之藻“同译西法”,协助改历,但并未付诸实施。到了崇祯二年(1629)七月,朝廷才任命礼部侍郎徐光启督修历法。徐光启和李之藻对天文学有深刻的了解,确定改历的方针是以西方历法为基础,聘请耶稣会士龙华民、邓玉函等人参加工作。遗憾的是,李之藻从杭州抵北京不久病故,随后邓玉函也病故,徐光启推荐耶稣会士汤若望、罗雅谷进入历局工作。
设于宣武门内天主堂东侧的历局,在徐光启的主持下,历时五年,终于完成了一百三十七卷的《崇祯历书》,全书分为十一部,即:法原、法数、法算、法器、会通、日躔、恒星、日离、日月交会、五纬星、五星交会。严格的说,它其实是为了改革历法而编撰的一部丛书,其历史意义在于,第一次向中国人介绍第谷的《论新天象》、《新编天文学初阶》,托勒密的《大综合论》,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开普勒的《论火星的运动》等西方天文学著作。为了进行大规模测算,还根据欧洲数学家的研究成果,编译了《大测》、《割圆八线表》、《测量全义》。徐光启请耶稣会士翻译罗马教廷颁布的《格里高利历》,由钦天监把它与中国历法加以比较,吸收先进的部分,删除中国历法不符合实际运行的部分。
《崇祯历书》编成后还来不及刊印,明朝就灭亡了。清朝初期,朝廷任命汤若望主持钦天监工作,并且要他删改《崇祯历书》,以《西洋新历法》的书名刊印出版。毋庸置疑,这部历法还有局限性,例如依然认为日蚀、月蚀是“无形之灾”,不承认天体的自转等。不过平心而论,在当时的中国,引进欧洲先进的天文学,毕竟是一大进步,因此《崇祯历书》的意义已经超出了历法修改的本身,标志着中国传统天文学的转型,开启了中国人认识宇宙的新时代。
值得骄傲的是,我们中国现代的航天事业蓬勃发展,不断突破重大的科技难题,希望未来祖国的航天成就越来越大,进一步为人类探明未知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