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上真有
广寒宫?高悬在晴朗夜空中的明月,以它银镜般明亮的身影、变幻多姿的脸庞,皎洁如水的月光,激起人们无尽的遐想。关于月亮的美丽传说不胜枚举,“嫦娥奔月”的故事世代相传;飞出地球、登上月宫,是人们自古以来梦寐以求的理想。如今,随着星际航行时代的到来,人类不仅实现了对月球背面和极区的考察,而且多次登上月球,实现了到“广寒宫”漫步的美好愿望。
月亮的前世今生
古往今来,多少华丽优美的篇章赞颂月亮的高洁,咏叹着它可望而不可即的神秘。从古至今,月球来自何方,如何形成,始终是个谜,存在着不少假说。其中的一类被称为“分裂说”,认为月球是从地球分裂出去的。据说,在地球历史的早期,地球还处在熔融状态,自转得特别快,每4个小时左右就自转一周。地球赤道部分的物质逐渐隆起,由小而大,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高,最后终于脱离地球而被抛了出去,后来逐步冷却并凝聚成为月球。
有人甚至认为,月球从地球分裂出去时在地球上留下的“伤疤”,就是现在的太平洋。这确实是个很巧妙的构思,很引人入胜,可是它遇到了一些难以解释的困难:没有任何证据表明
地球自转曾经达到过那么“疯狂”的程度。而且,如果月球真的是从地球分裂出去的话,它的化学成分、密度等都应该与地球的一致或差不多,可是事实上不是这样。关于月球起源的另一种假说是“捕获说”。其基本观点是:月球原初的“身份”可能是环绕太阳运行的小行星,由于地球、月球轨道的变化,在1—10个
地球半径范围内,它偶然接近地球,地球的引力“迫使”它与原来的轨道脱离并将它俘获,最终成为自己的卫星。但是,“捕获说”在某些问题上也难以自圆其说。
科学家们指出:一个天体俘获另外一个天体的可能性是有的,但应当是一个极大的天体俘获一个很小的天体。地球的质量为月球的81倍,若想俘获月球那么大的一个天体,那是远远不够的。“双星同源”说认为月球和地球是由同一块原始星云演变而形成的,这是关于月球起源的另一种假说。“同源说”与前两种假说一样,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地解释月球的成分、密度、结构、轨道等基本事实,但也有人认为月球比地球年长,这该如何解释物质密度的问题呢?
月球变化
月初是镰刀状,称之为新月;月中是圆圆的,称之为满月,或望月;而到了月末又变成船状,称之为残月。月球模样的变化,是因为月球绕地球转动,太阳光照射到月球上的方向与我们人类观察月球的视线之间有一个夹角,这个夹角总是在不断地改变,就好像我们坐在火车上看一座山,火车不断前进,我们面前的那座山的形状也在发生变化。
月球是外星人的航空基地吗
月球,确实是一个神秘的世界,它奇特的表现,确实给科学家们出了一道难解的谜题。著名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用这样的语言描绘月球——“月球是梦的王国,幻想的王国。”最近日本的天文学家用电脑模拟月球诞生的过程,提出了一种新假说:一个大小与火星相等的天体曾经和地球相撞。它核心部分的物质大部分掉落到地球上,而其他物质则飞散在太空中,慢慢地它们冷却变成岩石,形成了像土星环那样的圆环,围绕地球旋转。
在离地球比较近的地方,由于受地球引力的影响,石块越来越破碎,使得圆环的密度越来越大,逐渐出现了旋涡。石块在旋涡的旋转震荡下逐渐向远离地球的方向移动。在距地球约2万千米处,岩心由于相碰撞而聚合,渐渐形成了“月球胚胎”,之后越来越多的小石块加入了这个聚合体。大碰撞一个多月后,月球的90%已经形成了,一年后,一个直径约3500千米的新天体诞生了,这就是月球。现在,更有人提出了稀奇古怪的说法。
有人说月球极有可能是受
外星人操纵的而来到地球身边的某个外星人造天体。凭借
宇宙信息,有人更确切地提出,月球是外星人改造过的天体,是外星人的航空基地。在100万年前来到地球附近,运行在地球身边,外星人利用它来控制地球轨道的稳定运行,使其不至于偏向金星的轨道。如果不这样,地球可能变轨进入金星轨道,便会给地球人类带来灾难。许多年来,外星人操纵着月球,连续调整着地球的运行轨道,他们运用的全是超现代的高科技手段。
这种假说听起来神奇怪异,但近年来的地球气候变暖和宇航登月进行的许多试验证明,这种假说似乎有合情合理之处。但要彻底证明这种假说,还有好多问题有待解决。
月震
天然的月震多半发生在月球处于轨道上近地点附近的位置,这可能与地球的潮汐力引发有关。月震的震源中心约在700—1000千米深处,据此探得月球的地壳大概厚约60~65千米。月壳的下面是幔,深达1000千米。幔内为核,但核并非由金属铁组成。因而月球的平均密度远比地球小。
正在逃离地球的月亮
当你读着本书时,月亮正在悄悄地从地球身边溜走。每一年,月球都从地球上吸取一点自转能量,并利用这能量来使自己在轨道上向外偏离3.8厘米。天文学家告诉我们,当月亮形成的时候,它与地球的距离仅仅是22530公里,而现在的距离已经拉大到了45万公里,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会走得越来越远。
月球为什么从地球上偷能量
地球上的潮汐现象多数是由月亮引起的,潮汐的秘密是这样的:由于月亮绕着地球旋转,地球上的海洋受到月球的引力牵引作用,面对月亮的那一面就出现高潮,这恐怕人人都知道。而与此同时,地球上远离月球的另一面也出现另一个高潮,这是因为月球对地球本身的引力牵引作用大于对其水体的作用,从而使另一面的海水向外“鼓”而造成的。在满月和新月时,太阳、月亮和地球都在一条线上,这时形成的潮异乎寻常的大,我们称之为朔望大潮。而当月亮在最初的和最后的1/4月牙时,较小的小潮就形成了。月球以29.5天的周期环绕地球的轨道并不是一个规则的圆形,当月亮到达离地球最近处时,朔望大潮就比平时还要大,这时的大潮被称为近地点朔望大潮。所有这些牵引现象还产生了另外一个有趣的作用:通过牵引,地球的自转能量被月球一点点地“偷”走了,因此每一百年我们的星球自转周期就要减慢1.5毫秒。
月球上有水吗
人类很早就想,那美丽的月宫,一定有茫茫大水,所以这“海”那“洋”的名字便满布月宫,但是后来的观测和研究证明,月球上并没有水。1961年,一些科学家提出月球上可能存在水冰的理论。然而美国1969—1972年“阿波罗”6次登月考察均未发现月球上存在任何水的迹象,科学家再次得出月球上干燥无水的结论。然而,一个意外的发现,又勾起科学家们认为月亮上有水的希望之光。那是1996年12月,航天器“克莱门坦”号在用雷达信号测量月亮陨石坑深度时,在月亮南极附近背阴面的艾特肯盆地底部,发现冰层结构,这种冰是凝固的水。科学家认为,这些冰可能是36亿年前,一颗大彗星一头撞在月球上,彗星中大量的水就此留在盆地底部。由于一直处于不见阳光的背阴面,温度在零下230℃以下,所以虽经漫长的36亿年仍能保持到现在。科学家根据“克莱门坦”航天器的探测,做出了月球上有冰的结论。一石激起千重浪,不少人对此论断持怀疑态度。于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科学结论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为给月球上到底有无水冰的争论一个明确答案,1998年1月6日,“月球勘探者”号从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最令人振奋的是,“月球勘探者”号两次观测到月球两极地区存在氢元素。这说明月球上可能存在水,估计总量可能多达100亿吨。
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一论断的正确性,美国宇航局选择了“飞船撞月球”的办法。如果撞击点的迸射物中确实存在水蒸汽或氢氧根衍生物,那就可以证明月球上存在水冰的论断是正确的。1998年7月31日,按照地面控制中心的指令,“月球勘探者”号准确地撞击在预先选定的月球南极附近,舍身发挥它最后的价值。遗憾的是,所有观测点都未观测到撞击后迸射而出的任何物质,所以月球两极背阴处存在大面积冰湖的论断并未得到最后证实。看来,这问题只能依靠宇航员再次登月,通过实地探测来解决了。
地球的另一个“月亮”
月亮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对吗?或许不是这样的。1999年,科学家们发现了处在地球引力控制范围内的另外一颗小行星,其宽度约8公里,它成了地球的另一颗卫星。
这颗小行星被称为“克鲁特尼”,它沿着一条马蹄形的轨道行进,绕地球一周大约要花770年的时间。科学家们认为,它像这样在地球的上方悬吊的状态还能保持至少5000年。
月海是怎么形成的
夜晚,仰望当空的明月,你可以看出月亮上有的地方明亮、有的地方暗淡。古时候,人们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就把月亮想象成嫦娥居住的广寒宫。
17世纪初,意大利科学家
伽利略第一次用自制的望远镜指向月亮时,他没有看到美丽的嫦娥,却发现月亮上坑坑洼洼、凹凸不平。伽利略认为,那些凸起的明亮的部分一定是高山和陆地,称为“月陆”;而那些凹下去的暗浅的部分一定是海洋,称为“月海”。伽利略还给这些“海洋”取了名字,如云海、湿海、雨海、风暴洋等等。其中最大的月海称为风暴洋,面积超过500万平方千米,其次是雨海,面积在80万平方千米以上。这些月海是怎么形成的呢?这不仅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而且也是月面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早在19世纪末,美国地质学家吉尔伯特就阐述了月海的特征。他认为雨海是典型的环形月海。外来的巨大陨石撞击在月面上,月球内部岩浆涌出,大量岩浆漫布月面,而破碎的陨石物质及月面物质被抛向四周,便形成环形月海。这就是吉尔伯特提出的“雨海事件”。据估算,这次事件的“肇事”陨石直径约20千米,它以每秒25千米的速度撞击月面。对月球考察的很多成果支持了吉尔伯特的理论,这便是月海形成的外因论。
美国“阿波罗”14号载人飞船的着陆点,就选在雨海事件的喷射堆积物——弗拉·摩洛地区上。从这里采集的岩石样品差不多都有遭受过冲击和热效应的明显特征。与外因论相对的是,也有的科学家认为,环形月海是月球自身演化的产物。通过对月海玄武岩进行年龄鉴定,推测月海玄武岩有5次喷发,大致时间是在距今39亿年前至31亿年前之间。不过,以上提到的都是假说,还没有形成定论。月海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阿波罗”真的登上月球了吗
嫦娥奔月的故事家喻户晓,这个美丽的神话传说,表达了人类希望离开地球,遨游太空的愿望。
1969年,美国的“阿波罗”登月使人类梦想成真,但在普通人看来,这仍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在感受了这一壮举给人们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狂喜之后,人们逐渐冷静下来,有人质疑它的真实性。美国人是否制造了20世纪最大的谎言?在进行了认真的科学分析和认证后,怀疑者主要提出以下疑点。“阿波罗”宇航员在月球表面拍摄的照片,背景都没有星星。月球没有大气遮掩,天空又是乌黑的。星星跑到哪儿去了呢?那面月球上的星条旗在迎风飘扬,而月球上没有空气,根本不可能有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现代航天飞机只能把20吨的载荷送上低轨,而当年的“土星五号”火箭却能轻而易举地把100吨以上的载荷送上地球轨道,这种火箭为什么后来却弃而不用?月球表面白天的平均温度达到121℃,而胶卷在66℃就会受热卷曲失效,怎么拍得了照片?
如此多的疑点,美国政府却一直不做回答,是不愿回答还是另有隐情?不过,也有更多的人认为“阿波罗”登月是不可能造假的。因为“阿波罗”登月当时曾向全球实况转播,近亿人通过电视亲眼目睹登月过程。如果仅是一个骗局,他们根本不需要冒这么大的风险进行实况转播。而且,“阿波罗”登月带回来的月球岩石,经过世界几十个国家数千个实验室的鉴定,都证明来自月球。另外,美国的记者几乎无孔不入,假如政府有欺骗行为,各大媒体一定会大做文章。而至今美国新闻界并没有对此进行过大肆的渲染,肯定有它的道理。而且,几万人参与了“大骗局”,怎么可能30多年来个个守口如瓶?
月岩带来的疑问
我们想象中的月球是个温柔、洁白的世界。然而,宇航员踏上月球后,映入他们眼帘的是那些奇妙的月面岩石。月面岩石能够给我们带来诸如月球的年龄、月球的成因等这些讯息,通过对月面岩石的分析,我们可以破译困扰我们的诸多谜团。然而,这是理论上的推导。事实上,宇航员从月球带回的岩石标本为我们提供的完全是一些不可思议的谜团。“阿波罗”飞船宇航员最初从月球上带回的是月面静海的岩石标本。
科学家经分析后确信,静海岩石标本由熔岩凝固而成,由高强度耐高温的钛类成分组成。而熔解这些金属合金岩石必须要超高温——至少需要摄氏4000度以上的高温,否则无法奏效。对于怎么才能使月面达到如此高的温度,科学家们始终拿不出适当的解释。不仅如此,岩石成份分析表明,月球岩石标本所含钛金属的量是地球上最优质钛矿岩石含量的10倍;而且,它们不仅含钛,还含有大量的同样的耐高温、耐腐蚀、对地球人来说非常稀有的金属——锆、钇、铍等,这些金属是人类已知的强度最高、最耐高温的金属,都是地球科学家建造宇宙飞船的首选。尽管这令人难以置信,但这的确是月面岩石标本带回的信息。谁能想象出,月球上的钛被加热到如此高温使其熔化,并覆盖了大小像得克萨斯州这么大的月海?谁能推测出,月球因何会比地球的温度还高?一些科学家认为,来自宇宙空间的巨型陨石、小行星或彗星经过对月面连续不断的撞击造成了极高的温度。
然而,“撞击熔化”的看法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问题之一就是,真的发生过波及月面l/3的巨大撞击吗?如果发生过这类撞击事件,那么为什么月海背面没有受到撞击呢?同时,由于月面正对着地球——正像我们每天从天空上看到的——这意味着,一切撞向月面的天体如陨石、小行星或彗星,首先必须经过地球的引力场,而地球的引力场要强于月球的6倍!这意味着,月面是得到地球非常强大的保护的。美国科学家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分析得出结论:月背被天体撞击的概率要大于月面10万倍以上,但事实上,月面月海却占月球的90%以上。这种解释显然不能令人信服。
月食
月食是一轮明月突然被一个庞大的黑影所挡没的天文现象,中国古时民间称之为“天狗吃月亮”。其实,就是日、地、月大致位于一条直线上,由于此时地球居中,所以实质上是月球钻进了地球的影锥之中,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到了地影中就得不到阳光,也就基本看不见了。
月球上真的有了“广寒宫”
嫦娥和玉兔生活在月亮上的广寒宫里,这个美丽的中国神话已经不再只是神话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近日宣布,中国“嫦娥三号”探测器落在月亮上后,“玉兔”月球车又出去跑了一圈的那块地,被正式命名为“广寒宫”。
据介绍,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上个月在其网站上公布,批准将嫦娥三号探测器着陆点周边区域命名为“广寒宫”,附近三个撞击坑分别命名为“紫微”、“天市”、“太微”。这是我国古代天文学中的三垣,与黄道带上之二十八宿合称三垣二十八宿。
许多天文爱好者因此展开想象,将较为枯燥的月面地理图改成了漫画,比如下边这副,就来自天文漫画博主easynight。该博主提到,这块“广寒宫”占地约4000平方米。
不知道月球的地价怎么样,嫦娥和玉兔都成了土豪啊。土豪还缺不缺砍树的?
2013年12月14日,中国的“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落月,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自主实施月球软着陆的国家。
“嫦娥三号”落月之后,其携带的“玉兔号”月球车下到月面逛了一圈,成功完成了对月球表面的预定探测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