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从137亿年前的大爆炸开始至今,演化出数千亿个星系的规模,还有诸如地球生命这样的智慧物种,但宇宙的未来何去何从,这是一个问题。在天文学领域,宇宙的问题也存在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的共同作用,而且两者同时起作用影响一个星系抑制恒星形成的辩论仍在继续,现在我们依旧不清楚究竟哪一机制占主导地位。如果将内外机制理论用到宇宙的未来上,那么内部机制应该是星系无法产生新的恒星所导致的死亡,外部机制为宇宙本身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我们知道恒星才是宇宙的基石,我们看到的可见光全部来自这些恒星,比如我们的太阳。如果恒星死亡,那么整个星系的命运就不容乐观了。不同的物理进程在阻止恒星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这完全让人摸不着头脑,而这些进程在星系的演变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究竟是什么?
天文学家开始在不同距离上对宇宙恒星进行观测,以大爆炸之后的时间线为基础,现在他们可以更容易地指出究竟是哪一消亡机制在起作用。
天文物理学教授Mobasher认为,大约在未来10亿年左右,恒星开始出现较大规模消亡,因为黑洞产生的喷流将形成恒星的物质给剥离了,阻止了恒星的形成。科学家发现在一般情况下,外部因素在较短的时间尺度上产生的影响较小,毕竟宇宙中的引力要起到主要作用仍然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内部因素却非常重要,黑洞的相对论喷流能够短时间内星际气体吹散,导致恒星无法聚集足够的物质。
来自加州理工的另一项重要研究结果显示,外部机制和内部机制的运行演变在阻止恒星形成这一过程中并不是独立进行的。这就是说宇宙自身也有一定的调节机制,自发限制了恒星的形成。当科学家意识到这些进程可能加速星系消亡时,情况就变得更加复杂了。宇宙的未来真的如同熵寂那样毫无生机吗?目前看来似乎有这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