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物质粒子是什么,暗物质有什么用?或许可以揭开宇宙起源之谜: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诞生之前,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物质,也没有能量。约150亿年前,一个很小的点爆炸了,逐渐膨胀,形成了空间和时间,宇宙随之诞生,并经过膨胀、冷却演化至今,星系、地球、空气、水和生命便在这个不断膨胀的时空里逐渐形成。
最近的天文观测和膨胀宇宙论研究表明,宇宙的密度可能由约70%的暗能,5%的发光和不发光物体,5%的热暗物质和20%的冷暗物质组成。也就是说,宇宙中竟有九成物质是看不见的暗物质,其中可能包含有宇宙早期遗留至今的一种看不见的弱相互作用的重粒子——冷暗物质正是支持膨胀宇宙论的关键。
宇宙中的暗能、暗物质至今尚未被发现,这就给我们留下了一系列关于宇宙中的暗物质问题的谜团。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是:宇宙中的暗物质究竟有多少?它们在宇宙中占有多大的比例?日前天文学家还无法确知。只是给出了一些估计的数字:在宇宙的总质量中,重了物质约占2%,也就是说,宇宙中可观测到的各种星际物质、星体、恒星、星团、星云、类星体、星系等的总和只占宇宙总质量的2%,98%的物质还没有直接观测到。在宇宙中非重了物质的暗物质当中,冷暗物质约占70%,热暗物质约占30%。
紧接着,下一个问题又来了:宁宙中存在的大量非重子物质的暗物质组成成分究竟是些什么粒子?它们的形成及运动规律又是怎样的呢?于是寻找暗物质,探求暗物质的性质就成了世界高能物理研究的热点之一,寻找的途径包括在超大型加速器上的实验,还包括在地下、地面和宇宙空间对宇宙线粒了的测量。别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寻找暗物质的研究方而在国际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1972年,高能所云南高山宇宙线观测站曾观测到:一个从宇宙射线中来的能量大于3000亿电子伙特的粒子碰掩石墨中的粒子后,产生了3个带电粒子。分析表明,其中一个是负介子,一个是质子,还有一个是能量大于430亿电子伏特、寿命长于0.046纳秒的带电粒子。许多科学家队为若此事能被证实,它将肯定是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粒子,而这个新粒子就可能是暗物质的粒子。
1979年,科学家发现,在仙女座背景方向的温度比天空其他方向的要高,那里存在着巨大的未知质量。“失踪”的物质哪里去了呢?按照牛顿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星系中越往外的行星绕该星系中心的转动速度越慢。人阳系中的行星运转正是这样的。但已观测列有许多星系,其外边缘行星比中心附近行星绕转得更快。
这说明除提得见的足系或星系团外,还有大量暗物隐藏在其中,它们像晕一样包围着星系和星系团。那么这些像晕一样的东西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呢?有人认为是X射线和星系际云,但它们远没有估算的暗物质那么多;也不是年老的恒星,如体积很小的中子星和白矮星,它们行将死亡时会抛出大量物质,但人类并未观测到。
英国剑桥大学的物理学家霍金认为有可能是黑洞。还有不少科学家认为是“中微子”。并提出了暗物质的“中微子”模型。但研究这个模型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例如,按此模型只有在超星系团周围才有晕,但实际上在星系周围也观测到晕;而且中微子是否有质量,科学实验也未最终确证。
20世纪80年代,美国和苏联的一些科学家提出了暗物质的“轴子”模型。按照这个模型,混沌伊始(宇宙爆炸后不久有一个混沌不分的时期),宇宙就如一坛重子和轴子混合交融的浓汤。后来重子由于辐射能量,慢慢地转移到团块中心去了,结果普通发光物质的核被冷子晕包围,形成了星系似的天体。这个模型简洁美妙,有人用计算机对这种模型进行了模拟演算,最终得到的宇宙演化图像与我们今天观测到的宇宙十分吻合。但这个模型毕竟是假想的产物,它能否成立,还需要更多的实验来验证。
从理论上说,冷暗物质粒子应该具有一种质量很重的中性稳定粒子,它不直接参与电磁相互作用,但可以参与弱相互作用和引力相互作用。
这种粒子肯定是超出标准模型的粒子,如果能在实验中直接观测到这种粒子,将是探讨物质微观世界结构和基本规律方面的重大突破。目前中科院高能所参加了由意大利罗马大学牵头的意中DAMA合作组的冷暗物质粒子研究。为了避免各种信号干扰,意大利国家格朗萨索实验室建在一个高速公路穿过的山洞下,岩石厚度有1000米。
中意科学家研制的100公斤碘化钠晶体阵列安装在意大利格朗萨索国家地下实验室,经过8年的实验,科学家们已经探测到这种物质粒子偶尔碰撞碘化钠晶体中的原子核时发出的微弱光线,并获得了这种信息的3个年调制变化周期,还据此推算出这种粒子的质量至少是质子的50倍。实验的初步结果提供了宇宙中可能存在一种重粒子,即冷暗物质粒子的初步证据。
科学家们认为,这种粒子的存在将非常有力地支持膨胀宇宙论和超对称粒子模型,困扰天文学家70多年的谜团就能澄清,粒子物理、天体物理、宇宙学将会有突破性发展。但实验中要确认冷暗物质的存在及特性,尚需进一步的观测数据和可靠证据,我们期待着关于暗物质的一系列谜团早日揭开。
2016年 揭开暗物质真相
暗物质在宇宙中似乎无处不在,但物理学家对其性质却知之甚少,现在机会来了。很多物理学家认为暗物质是由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weakly interacting massive particle,简称WIMP)组成的。如今检验这个最流行的暗物质理论的机会已经到来。迄今为止最大的寻找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的实验将于3月在意大利格兰萨索国家实验室(Gran Sasso National Laboratory)进行,项目名为XENON1T。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类似的探测器就前赴后继地寻找暗物质,可惜都没能成功。现在,XENON1T将承担同样的使命。假如未来几年内物理学家没能在XENON1T中找到这种神秘的粒子,那他们将不得不抛弃现在的主流理论,尝试更加新奇的解释。拉斐尔· 兰(Rafael Lang)是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的物理学家,也在XENON1T工作, 他说,“XENON1T足以用来检验目前最好的那些模型。假如我们没能找到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那肯定是模型完全错了,我们就得回到白板前从头推导。”
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是超弦理论的一个预测。超弦理论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推广,该理论认为宇宙中每个已知的粒子都有一个对应的伙伴粒子,而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就是这些伙伴粒子中最轻的。物理学家很喜欢这种假设,因为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总量的理论预测值刚好和暗物质总量差不多。暗物质约占宇宙质量的84%,这可以由其产生的引力大小测算出来。关于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的很多模型都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因为之前的实验中没有找到支持这些模型的证据。尽管如此,科学家还是希望剩下的几个模型有正确的可能。
XENON1T的实验装置位于1400米深的地下,内部有一个装有3500千克液态氙的巨大柱形水槽。液态氙的一个特点是,它的原子在受到扰动时会发光。暗物质粒子和氙原子核碰撞会产生独特的能量信号,科学家希望捕捉到这一小概率事件。尽管暗物质被认为数量众多——每平方厘米每秒有约100000个暗物质粒子飞过,但它几乎从不与正常物质发生作用,所以人们只能通过引力确认它的存在。假如在XENON1T计划的两年研究时间中,可以检测到哪怕10个满足暗物质粒子特征的粒子,就足以堪称是伟大的发现。
这个项目耗资1500万美元,由10个国家共同资助。在这之前还有一个同样的实验,只不过现在的规模是原来的25倍。新的XENON实验配置了更大的水槽,以及升级后的用于屏蔽非暗物质粒子的护罩。和之前的实验相比,新XENON可以在启动后的两天内超越原来的测量精度。启动数周后,XENON1T的测量精度将会超过目前最好的暗物质实验——位于美国南达科他州、使用了370千克液态氙的大型地下氙实验(Large Underground Xenon,LUX)。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蒂姆· 泰特(Tim Tait,未参与此项研究)说:“假如XENON1T实验发现了前几代实验都没有找到的(粒子),我不会感到惊讶。”
其实现在,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也可能出现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arge Hadron Collider,LHC)内。在大型强子对撞机内, 质子会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对撞,科学家期冀从中找到新粒子。2015年, 大型强子对撞机开始了第二轮实验,所用能量为2009年刚刚投入使用时的近两倍。现在的能量应该足以产生那些可以被XENON1T检测到的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
要是接下来几年,XENON1T和LHC都没能找到这种暗物质粒子,那么理论物理学家可能不得不换个方向去探索暗物质的物理原理。泰特说:“一方面,我们知道暗物质肯定存在,但另一方面,除此以外我们对它一无所知。所以在理论上我们可以很方便地尝试各种假设。假如我们没能找到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那说明暗物质比我们原先猜测的还要诡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