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的《人民的名义》中,我们的宇宙区长孙连成,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孙宇宙孙区长,每天晚上都喜欢看星星。其实这是骗人的,孙连成根本看不到星星,首先他家房子在城区【从小区楼房可以看出】,而且玩过望远镜的人都知道,他那个望远镜,最多能看月亮。而且把三脚架调那么高,眼睛是看不到的。
高亮度的城市灯光不仅让人们肉眼可见的星星越来越少,许多天文台也不得不被迫迁址。例如,南京市的紫金山天文台,曾经是拥有众多“第一”头衔的天文学研究基地,但是现在,这里已经无法进行前沿的天文观测了,只好“改行”变成天文博物馆;上海天文台的主要观测点已转移至浙江安吉;在北京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主要观测点则在河北的兴隆县、北京的密云、怀柔以及西藏、新疆和内蒙古等地。
英国布雷肯比肯斯国家公园2013年,英国威尔士布雷肯比肯斯国家公园被列为第5个国际黑暗夜空保护区。这个公园是威尔士的3个国家公园之一。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到夜空中的银河、星座、星云,甚至可以观看到流星雨。被评为保护区后,这里继续出台相关法规,以保护公园不受光污染影响。例如,午夜后关闭所有广告牌用灯;精确设计路灯,使光束准确照到要照明的地方。
文学爱好者认为,快乐的人喜欢星空的美丽,伤心的人喜欢它的安静,无聊的人喜欢数数的乐趣,忙碌的人喜欢它的平静,清醒的人喜欢它的深邃,醉酒的人喜欢它的神秘。美丽的星空可以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然而,在大城市里,抬头就能见到漫天星星,已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人们已很难感受到那上百万甚至上千万年前发出的模糊而又神秘的微光。城市越来越亮的灯光和那不再纯净的空气,让我们忘记了那些遥远的星星,曾经是多么亲近的存在。为了能在无光污染干扰的黑暗夜空下欣赏美丽星云,国际黑暗天空协会等组织相继成立,天文学家、医生、工程师等来自各行各业的有识之士参与其中,倡导建立星空自然保护区,以便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保护珍贵的夜空资源。
成功案例—麦肯齐打造全球最大黑暗夜空保护区
新西兰的奥拉基麦肯奇国际黑暗夜空保护区,占地4300平方公里,包括蒂卡普湖畔城镇、库克山、特威泽尔和南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是世界顶级观星胜地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黑暗夜空保护区。
当地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夜空朗朗,大气稳定性和透明度极佳。这里还可常年观察到银河系卫星星系——麦哲伦星云,这是只有在南半球才能看到的星云。2005年,当地居民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将这片天空划为星空自然保护区,强调拥有清净美丽夜空对人类的重要性。
奥拉基麦肯奇被评为“黄金级”的黑暗夜空保护区,意味着这里的夜空几乎没有受到光污染。
麦肯齐地区一直致力于保护黑暗夜空免遭光污染。最初提出保护夜空的倡议,是由于新西兰最重要的天文研究中心所在地——位于蒂卡普湖附近的约翰山天文台日益受到光污染的威胁。1981年起,麦肯奇地方议会就颁布了照明限制条例,实施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地方资源保护措施,旨在控制照明光源的使用,包括采用向下照明光束和全面禁用溢光照明设施等。此外,资源管理部门也限制了泛光灯照明在黄昏至夜晚11点之间的使用。当地人甚至为部分街道细化出专门的用光规定。
多年前,麦肯齐地方议会曾举办过一场规模不小的研讨会,邀请政府顾问、城镇规划师和学界专家,共同为当地的发展方向绘制蓝图。经过探讨和辩论,会议达成了保护黑暗夜空的共识,并由此产生了指引小镇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近年来,当地不断向全世界传播打造“星空自然保护区”的理念,呼吁控制光污染,促进合理用电,为后代留下一片璀璨的星空。
如今,当地人的努力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重要机构的肯定。麦肯齐地区也在传统的滑雪旅游之外,打造出蜚声国际的天文旅游,每年吸引约百万游客慕名而来。
原因解析—灯火泛滥,难见星汉灿烂景象
100多年前,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为人类带来了光明。但与此同时,这种人造光也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泛滥使用的灯光引发的光污染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世界。在大城市,想看到小时候常见的灿烂星空,如今已成为一种奢侈。夜空难觅“星踪”,除了因城市发展,空气污染有所增加,以及当时的气象条件令天空透明度减弱之外,与城市夜空的光污染不无关系。
美国一份研究显示,全世界2/3的人在夜晚遭受到光污染,华灯造成的光污染已使世界上202的人无法用肉眼看到银河系美景。
灯光越亮,天空的背景就越亮,看到的星星就越少。因为,这些灯光不仅照亮了街道,还被散射到大气之中,射向上空的光线越多,被大气层散射回地面的也就越多。这导致夜空对比度降低,只能看到一些亮星,一些暗星却看不到了。借助光学望远镜,人们虽然能看到十几等甚至二十等的星,但是,如果背景光太亮,那么本来能够看到二十等星的,也只能看到十二三等星,这大大降低了望远镜看到更遥远、更微弱光的天体的可能。
高亮度的城市灯光不仅让人们肉眼可见的星星越来越少,许多天文台也不得不被迫迁址。例如,南京市的紫金山天文台,曾经是拥有众多“第一”头衔的天文学研究基地,但是现在,这里已经无法进行前沿的天文观测了,只好“改行”变成天文博物馆;上海天文台的主要观测点已转移至浙江安吉;在北京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主要观测点则在河北的兴隆县、北京的密云、怀柔以及西藏、新疆和内蒙古等地。
专家建议—减少光污染,身居城市也能数星星
1.进行灯光改造
关闭不必要的光源,同时调整灯光的照射方向,是最直接的办法之一。
有研究指出,美国每年有超过307的室外照明电力浪费在了散射的光线上,相关损耗的支出高达45亿美元。如果将发电所消耗的能源、造成的污染等一并计算在内,这304的电力浪费相当于每年多消耗600万吨煤或者2300万桶石油。
如果有一些光线没有向着我们需要的地方照过去,那便是浪费了。倘若为电灯泡加上罩子,保证它的(起码大多数)光线只往需要的地方照射,既减少了因光线散射造成的光污染,也可使光线更集中、明亮,电灯泡还能因此调得暗些,从而节约能源。
2.从城市规划阶段减少光污染
专家指出,人们不必把光污染和城市光亮工程完全对立起来。许多城市需要夜景来烘托城市特征、营造城市商业氛围,这无可厚非。社区、街道、公园等公共地域晚上也需要照明,保障市民的正常活动安全。关键在于,光亮度的把控要与城市功能分区相配合。
因此,一些专家建议,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功能区划采用调整协商的做法。例如,城市商业区、一些地标性的沿江路段,可以适当增加光照的允许程度。而对于居民住宅区,则应在保障基本照明的前提下予以控制。此外由于每个人的体感、局部地段受光体验有所不同,有关部门还可以根据居民意见,予以局部调整,甚至给予适当补偿。
3.灵活调整亮灯时间
有不夜城之称的香港,其维多利亚港夜景通过统一的建筑物晚上亮灭灯时间规定,尽量兼顾控制光污染与经营城市旅游景观。
专家认为,可以通过限制霓虹灯、广告牌等光源开灯时间的方式,减少城市的光污染。例如,除了路灯等必须开启的灯光外,相关管理部门可以要求霓虹灯、广告牌等,平时晚上十点半就必须关掉,或者只准周末节假日亮灯,平时不亮灯。
对于中秋节、重阳节或者重要天文事件的观测时期,官方可以考虑大部分市民的意愿,城市景观建筑在一定时间内熄灯或控制亮灯,甚至每周一半时间熄灯、一半时间开灯。这样既有利于照顾不同市民的需求,也可以倡导低碳生活的风气。
4.运用经济手段调节
有专家建议,可借鉴噪声排污收费做法,设立制定光污染排污收费标准,以经济手段调节人工照明行为。不过,此方案的实施也面临不少困难。一方面,标准出台不易。收费必须建立在相应的标准之上,包括收费的依据、衡量的标准。但光照度不易量化,公益性夜间照明等诸多情况是否符合光污染难以界定等,都增加了实施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