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凝聚星的定义
凝聚星就是黑洞中央的实质星体,黑洞是光无法逃逸的球形界面范围,它的中央部是一个高密度、高质量的物质星体,因为它聚集物质及能量,在宇宙中它有极其强大的引力,所以我们叫它为凝聚星。也就是说在周围形成了连光线无法逃逸的球形界面的高质量、高密度、有强大引力的星体就叫凝聚星。
凝聚星又叫极聚星、汇聚星、二聚星、隐聚星。又因为星系是循环的,作为星系的末了终结,我们又把凝聚星叫做终极星。对于凝聚星以下我们慢慢分析探讨。
如图1所示:表示通常所说的黑洞。
如图2所示:表示凝聚星的正面,中央部圆形的黑体,表示是凝聚星,周围的两个黑的层次表示光的两个球形逃逸界面,即相对及绝对黑洞。
如图3所示:表示凝聚星的侧面,中央部椭圆形的黑体,表示是凝聚星,周围的两个黑的层次表示光的两个球形逃逸界面,即相对及绝对黑洞。
二、凝聚星的形态凝聚星因为是极高质量、极高密度星体,它又是旋转的星体。所以它和其它星体一样是扁圆球体。旋转的速度越快,扁的越很。在扁的轴上有磁性的N极及S极,因为它是扁的圆球体,在N极及S极上分别有N极面及S极面,N极面及S极面的周缘联合形成了外周圆形面。
如图4所示:凝聚星的侧面,蓝色矩形表示分割的N极面、S极面及外周面。
三、凝聚星的形成
1、物体或星体在宇宙中的能量平衡
在宇宙中星体或者物体都在不断的向太空释放能量,不断的接受太空辐射的能量,最终达到平衡,所以一个物体或星体不可能无限的释放能量,不过太空中的能量水平是很低的,宇宙中组成每一个物体或星体的粒子都有动能,彼此之间都有空间势能,也就是物质内能。在星系衰亡、星体或物体所具有的正能量散尽后,物质的内能不断以波能形式传出丢失,物质不断失能收缩,在物质比较集中的团体里内能无法支撑万有引力形成压力,使粒子动能及空间势能不断释放,物体或星体的质量越大释放的物质内能量越高,这样形成一个自然能量平衡。也就是说在星系里各个星体的能量散尽后,已没有辐射斥力来对抗万有引力,每个星体或物体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寻找自己的能量平衡,在万有引力即自身的压力作用下,再加粒子的不断减能,物体或星体都在不断的体积缩小而释放能量,万有引力在这里起着物质内能释放的催化作用。万有引力引起压力使能量释放的多少与星体或物体的质量的平方成正比。公式:E=KM2,E是挤压释放的能量,K是常量,M是物体的质量。
2、宇宙中的天体的固缩
释放能量,作为星球来说是缓慢进行的,粒子间不断失能收缩,在万有引力形成的压力作用下促进粒子收缩,不断的释放能量,使组成星体或物体的粒子能量减低,整个星球也象普通的物体一样,热胀冷缩,本质也就是组成星球的粒子之间的距离发生了改变,分子与分子、原子与原子之间的距离缩短等等,原子核及核外电子的体积也有微弱的缩小,这都是次要因素,最主要的是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速度降低,核外电子运动的轨道半径缓慢缩短,整个原子体积缓慢不断的缩小,结果使整个物体或星球体积缩小,在体积缩小的同时不断的释放能量,星球的这个变化我们叫星球的固缩。
如恒星、白矮星、黑矮星、巨原子星、巨原子中子星、中子星都在发生着这种变化。在这里要说明的是物质之间的连接、分子间的连接、原子间的连接可以崩裂、垮塌,这种变化对物体或者星体的体积影响较小,关键是核外电子层到原子核的距离,原子的半径只有慢慢的失能缩小,物体或星球的体积慢慢的固缩,释放能量。当然也可能伴有原子核外电子层的轨道在高压的挤压下破裂、崩裂体积骤缩。
如图5所示:原子体积逐渐缩小的过程,尤其是原子核外电子到原子核的距离逐渐缩短是原子体积缩小的决定因素。
图5
3、凝聚星铸材的酝酿—天体物质的归宿
恒星在慢慢释放能量,体积在慢慢缩小,能量消耗到一定的极限,恒星对行星的辐射斥力显著减小,逐渐引力占了上风,恒星的行星被吸引落于恒星,恒星再进一步体积缩小、引力加大,形成光线暗淡的低能量的暗星体,周围的星云、宇宙尘埃慢慢被吸入,逐渐发展为白矮星、黑矮星、巨原子星、巨原子中子星、中子星,星球之间斥力更进一步减小,甚至极其微弱,这时引力突显,星球碰撞的机率大大增加,出现了星体的不断吸引、碰撞、合并,不断经过千万次的碰撞合并慢慢成长为准凝聚星,最后形成凝聚星。要通过上亿次、几拾亿次、几百亿次、几千亿次的碰撞合才使凝聚星成长壮大。
4、凝聚星形成方式—宇宙中的天体碰撞合并宇宙中天体很多,并经常发生天体相撞事故,并无时不在发生,相撞后就形成新的天体,由于巨大的撞击力及压力引发进一步核反应,又形成高能量的暴发,撞击及进一步核反应,它们联合在一起能量及爆炸力也是巨大的,相撞的天体它们情况不同,又各式各样,如质量同样大小的星球相撞,能量同样大小的星球相撞,质量或能量大小有差别星球相撞,相撞的距离或环境不同,撞击的结果自然也不同。
有直接碰撞合并形成新的天体,两个低能量星体即暗星体撞击会合并成大的暗星体。有的撞击后是爆炸扩散,形成新的星体及大量宇宙尘埃。撞击会产生剧烈伽马射线暴,会产生引力、斥力、光、磁力等的波动。有的撞击后崩发行成新的天体物质,小的星球及陨石大多都是天体相撞崩发形成的。
撞击后形成星云即宇宙尘埃。宇宙尘埃是形成行星的基本物质。有很多所谓的超新星暴发实际是高能量天体相撞或相撞后引发核反应的结果。天体撞击合并是所有星体的唯一归宿。不管是哪颗恒星,它有多长的寿命,经历了多少过程,最后都要失去能量不断撞击合并最终形成凝聚星。所以星球撞击合并是宇宙中发生最多的事件。
5、凝聚星的前期—准凝聚星宇宙的星系的恒星逐渐能量耗尽,逐渐形成高密度星体或者是暗星体,如白矮星、黑矮星、巨原子星、巨原子中子星、中子星,这时的星体由于吸引力较大,能量低斥力小,所以不断吸积物质并且不断的碰撞合并,星体的质量、密度及引力不断增大。
星球的不断碰撞合并达到一定的极限时,光线传出波长变短,光线经过会出现弯曲现象,星体的质量、密度及引力进一步增大,逐渐发展到最后光线弯曲到我们无法观察到的程度,也就是光线传出波长变短呈紫外线、χ线、γ射线等不可见光,这个光线弯曲的程度形成了球形界面,但光线尚可逃逸。这种星球能使光线弯曲,光线传出波长变短,甚至弯曲到不能观察到,但光线及能量尚能逃逸的时期,我们叫凝聚星前期,也叫准凝聚星。准凝聚星期最末期也就是相对黑洞出现的时期。准凝聚星吸收质量物质、能量物质及能量,能量还能传出。
6、准凝聚星的绿、蓝、靛、紫四色及紫外演变期低能星球在不断碰撞合并,到形成准凝聚星质量及引力不断增大,同时也释放能量。使准凝聚星微量的能量辐射要经历并呈现绿、蓝、靛、紫的四个可见光及紫外线等不可见光阶段变化及过程,原因是星体不断碰撞合并,吸引力质量不断加大,准凝聚星的光波在发射后向外传出是逆引力及传导介质运动方向而动,故光波被压缩变短,引力越大短的越厉害,直到形成凝聚星后光波无法传出,也就是准凝聚星经历的绿、蓝、靛、紫可见光及紫外线、χ线、γ射线等不可见光的演变期,这种色变是逐渐的,不管是可见光还是不可见光,这五个时期因为辐射的能量太低,我们无法看到或者用普通光学仪器无法观察到。
如和大星体碰撞合并后可加速进度,可以出现跳跃变化的情况,也就是说可从绿直接到靛或紫。这个四色演变只是在这个时期光对引力的反应颜色,也就是星体发光呈现的光波波长和相当的颜色。而不是我们观察到的星球的真实颜色,因为恒星衰变成黑矮星时就已经没有发强光的能量了,到准凝聚星虽然是四色演变及呈现四色的颜色,但辐射的能量太少、太低了,是看不到了,也就是说准凝聚星四色演变期辐射光的波长在可视范围,辐射的能量已经远远小于可视范围了。
如图6所示:左侧绿、蓝、靛、紫色的圆形图形表示准凝聚星的四色演变期,右侧空白的紫环表示准凝聚星的紫外线、χ线、γ射线等不可见光时期,也就是紫外演变期。不过准凝聚星辐射的光线太微弱是很难看到的。
图6
7、准凝聚星引力球形界面的诞生及成长
由于物质的不断聚集,质量不断增加,星体的引力也越来越大,准凝聚星和其他星球一样,引力不是越向内越大,而是大到一定程度,由于反向物质增加,反向引力的增大,引力反而越来越小,到凝聚星中心引力合力是零,这个球体内引力最大的程度形成了一个球形界面,我们叫它是球体内引力最大球形界面。
准凝聚星体内部的压力密度不断增高,准凝聚星开始球体内引力最大球形界面的外面,就出现相当于能使光线明显折弯的引力球形界面,准凝聚星的质量进一步增大,能使光线明显折弯的引力球形界面不断发展增大就形成了一个范围,这个范围的外面也是球形界面,随着质量及引力的不断增大,这个界面不断发展到星体外,光线无法逃逸的球形界面也是这样发展起来的,最开始应该是能使光线折弯的引力区先出现的,后来是相对显著光线折弯的引力球形界面及光线无法逃逸球形界面也这样逐渐发展起来。
也就是说各个光的球形界面及其他粒子的球形逃逸界面,都是从准凝聚星球体内引力最大球形界面外诞生,然后慢慢发展到星体外的。光线无法逃逸的球形界面,在准凝聚星的球体内引力最大球形界面形成后,成长发展到或者超越准凝聚星的表面,这个准凝聚星就成长为凝聚星了。
如图7所示:1表示准凝聚星的最大水平切面,2表示准凝聚星球体内引力最大球形界面。
图7
8、星系衰亡后星体的演变合并次序及过程星系进入老年后,星系的整体衰变是以全面恒星个体衰变来体现的,每一个恒星都要经历消亡的过程:恒星衰变成白矮星,白矮星衰变成黑矮星,黑矮星开始吸纳物质及合并星体形成巨原子星,巨原子星继续吸纳物质及合并星体形成巨原子中子星,巨原子中子星继续吸纳物质及合并星体形成中子星,中子星继续吸纳物质及合并星体形成准凝聚星,准凝聚星继续吸纳物质及吞并星体最后形成凝聚星。这中间有没有别的星球环节现在还不清楚。
如图8所示:1、表示恒星,2、表示白矮星,3、表示黑矮星,4、表示巨原子星,5、表示巨原子中子星,6、表示中子星,7、表示准凝聚星,8、表示凝聚星。图8如图9所示:表示把红巨星(2)算在内的序列。
图9
9、凝聚星的形成及成长
准凝聚星再不断大量吸积物质及星体,达到一定的质量极限,光线经过表面一定距离范围内无法逃逸,这时就了形成凝聚星。这时凝聚星周围光线逃逸极限形成了一个球形界面,这个界面就是绝对黑洞,绝对黑洞的周围还有相对黑洞,这时凝聚星有更巨大吸引力,不但能不断吸积质量物质及星体,如星体、宇宙尘埃、星际物质,也能不断吸积能量物质即轻物质(各种粒子,如光子,中微子、电磁力子等),由于宇宙中充蕴着大量能量物质,开始吸积质量物质大于能量物质(按暴发极限能量与质量的比值),这个时期叫凝聚星的质量物质存积期。随着质量不断的加大,吸引力也增大,因质量物质较近的基本吸入,也就是原星系星体、物质已基本合并纳尽,较远外星系的星体及物质获得很困难,并且质量物质运动较慢,而获得能量物质、能量较易(宇宙中充满着能量物质、能量),即逐渐吸积能量物质、能量与质量物质比值加大,最后大到大于暴发星暴发时的能量与质量之比,也就是能量与质量吸积比值大于暴发星暴发极限,也就是说凝聚星将原星系星体及质量物质及较近的质量物质吸尽后,就以获得能量物质及能量为主了,这个时期凝聚星以存积能量物质及能量为主,我们叫凝聚星的这个时期是能量存积期,这时凝聚星开始体积膨胀。不过从残存的暗星系到形成凝聚星,这个时期的物质是分散不断聚集的,所以我们叫这个时期是物质的分散聚集期,这个时期时间比较长。
如图10所示:表示凝聚星的正面,中央黑色的表示凝聚星,靠近凝聚星的浅黑色的表示是绝对黑洞,再向外灰色的表示是相对黑洞。A图表示质量物质存积期,凝聚星较小,密度高,B图表示能量存积期,凝聚星体积膨大,密度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