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葛亮《七擒孟获》
最近重温了一遍三国,看到好多网友弹幕在说,诸葛亮七擒孟获纯属浪费蜀军兵士生命,多此一举。
诸葛亮7擒孟获的故事 -
______ 蜀汉先主刘备在永安病势越来越重.他把诸葛亮从成都召到永安,嘱咐后事.他对诸葛亮说:“您的才能比曹丕高出十倍,一定能够把国家治理好.我的孩子阿斗(太子刘禅的小名),您认为可以辅助,就辅助他;如果不行,您就自己来做一锅...
诸葛亮七擒孟获,是抓了7次. 七擒孟获是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中有提到,《三国演义》进行了大幅度的改编和虚构创造. 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过程中对南中豪强首领孟获采取的攻心战策略,目的是彻底地消除南中少数民族的反叛心理.东汉以来,南中属于益州辖区之内,分置益州郡(即建宁郡)、牂柯郡、朱提郡与永昌郡四个行政区.
在此,我们应明白诸葛亮南征的目的所在,平定南方而非诛杀孟获。南方是蜀国的大后方,而诸葛亮的毕生心愿则是北伐,南方不稳则北伐不顺。杀掉一个孟获,而其他部族不服,则还会有第二个孟获、第三个孟获,蜀军国力有限,次次南征,代价过大,倘若北方有战事,那便是腹背受敌,疲于奔命。所以,诸葛亮的目的在于南方的长治久安,而非一时的镇压。
那诸葛亮对于孟获的“七擒”究竟有何意义呢?以下则是笔者的几点看法。
首先,七擒孟获并不是为了收服一个孟获,这里的孟获是南兵的一个缩影,三国时期,南兵之地,未有教化,崇尚武力。他们对于胜利的理解与三国之人是不同的,三国之人不仅仅是热衷于武力,更是热衷于智慧,这一时期,谋士辈出。三国之人的眼中,兵者诡道也,成王败寇,而南兵则是以为胜之不武,就武力而言,未必会输于蜀人,他们只是败给了蜀人的阴谋诡计。这点从孟获被擒之后所说的话语便可得知。而诸葛亮的目的便是,把他们打怕了,打服了,打到对方不敢反,打到自己没有后顾之忧。
其次,南兵之地,互相之间征伐不断,在诸多部落之中,孟获颇具威望,若孟获死,则南方必定大乱,呈现各个部族争雄的局面,南方若乱,必定波及蜀国边陲,战乱之下,物资必定匮乏,加之南兵那时又是无人拘束,所以被抢掠的矛头一定会是指向相对富庶的蜀地,那么蜀军必将面临第二次平乱,但这次平乱将会更为复杂、麻烦,不同于第一次。孟获是一进则全军进,一退则全军退,这对蜀军来说是一场战争,赢了问题也就得到了解决;但是没有孟获的南兵骚扰起来将是劫掠,来去如风,每次击退他们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若如此则蜀军必须要在南方大量屯兵,如此一来便过多分散了蜀国国力,不利于诸葛亮北伐大计。
最后,为何诸葛亮没有将孟获取代为蜀军将领,使其治理南部?三国时期为农耕社会,农业生产与劳动力才是战争的本钱,南部地区因环境问题难以实现大规模的农耕文明,哪怕是可以耕种,粮草运输也多有不便。加之蜀人治理不如南人治理容易服人,南人治理可以有效地减少当地的反抗与排斥,更易于安定。所以综上所述,诸葛亮之所以没有用蜀将替代孟获接管南部的原因还是在于人力物力等综合方面的投入大于产出。
由此,我们说,七擒孟获并非多此一举,七擒七纵正是诸葛亮的智慧所在,所寻求的是北伐路上的一劳永逸,从长远预测,可以说七擒孟获是对蜀国南部问题处理的利益最大化。
诸葛亮七擒孟获概括 -
______ 蜀军士垒土越墙得三江城.孔明计擒孟获妻子祝融夫人,换回被俘蜀将.孔明驱败巨兽孟获,孟获诈降欲擒孔明,被孔明识破后擒获,六纵而去.孔明设计诱乌戈国之藤甲兵至盘蛇谷中尽烧之,孟获被马岱生擒活捉.孟获拜服,孔明让其自治.
学习内容:诸葛亮南征,讨伐雍闿,七擒孟获
【原文华译】
【1】
蜀汉诸葛亮率众征讨雍闿,参军马谡送行,送出数十里。诸葛亮说:“虽然我们一起谋划多年,但今天还要请您指教良策。”
马谡说:“南中仗恃道路险远,不服已经很久了,今天击破他,明天他又再叛变罢了。如今明公要倾国以北伐,他知道我们内部空虚,叛变的速度就更快。如果要把他们全部屠杀,以绝后患,既非仁者所为,也不是仓促之间就可以办到的。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希望明公能让他心服而已。”
诸葛亮采纳了他的建议。
马谡,是马良的弟弟。
【2】
诸葛亮到南中,所战皆捷。诸葛亮从越巂进入,斩雍闿及高定。
派庲降(地名,距蜀三千里)督、益州人李恢从益州南进;门下督(郡国守相的属吏,主兵卫,任巡察导从等事)、巴西人马忠由牂柯进兵,击破诸县,和诸葛亮会师。
孟获收集雍闿余众抵御。孟获一向为当地夷、汉百姓所敬服,诸葛亮下令不许杀害,必须生擒。活捉之后,让他观看蜀军营阵,问道:“此军如何?”
孟获说:“之前不知虚实,所以战败。如今你让我看了营阵,不过如此,如果再战,就容易取胜了。”
诸葛亮笑了笑,放他回去,再整兵来战。如此七次放回去,七次生擒,孟获便不走了,说:“您是天威,南人再也不造反了。”诸葛亮于是抵达滇池。
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郡皆平定,诸葛亮就任命当地原来的首领为官员。
有人谏止他,诸葛亮说:“如果用外地人,就要留下军队保护,军队没有粮食,这是一方面困难。夷人刚刚战败,各家各户,多有父兄战死的,如果用外地人统治他们,又不留下军队,必定再生祸患,这是二方面的困难。夷人累次有杀死官吏的罪行,自知罪恶深重,如果又留外地人做官,他们始终也无法信任心安,这是三方面的困难。如今我不留军队,也就不需要运粮,让纲纪粗定,夷、汉初安而已。”
诸葛亮于是将孟获等当地俊杰全都任命为官,只让他们缴纳金、银、丹砂、漆、耕牛、战马等以供军国之用。在诸葛亮有生之年,夷人再也没有反叛。
【学以致用】
思考三个方面
01,诸葛亮在七擒孟获这件事上,为后世人们在对待民族和谐相处的问题上起到了很好的参考作用
民族区域自治
同样的,一家公司,想要开拓远方地区的市场,是用当地的渠道来开发市场好?还是自己从0开始建立第一支队伍,然后开始一点点壮大?
这是两个不同的战略,选择不一样,投入成本不一样,最后的解决也将不一样
如果选择当地的渠道,那么,你的薪酬分配,管理,监督等等治理手段或许就可以参考诸葛亮的做法
所以,这就要看公司的战略目的是为了什么。
02,一个公司的开疆拓土,除了有“务实”的层面,还有“务虚”的层面
务实的层面,就是人员,资源,资金,配套设施等等都是由公司调配,都是看的见得流动
务实的层面,指的是品牌,政策,财务对接,系统流程对接等等,
举一个我所在集团的小例子,
当年公司想要在四川开设分子公司,但做的步骤就是
由自己十几位企业家学员组建一个分公司(分公司没有独立法人,相当于公司的一个部分而已),来邀约客户,开设两天的学习
然后由总部安排老师过去讲课, 这个业绩每年由总部与他们分配,分红与控制权可以单独分开设定比例, 公司控股52%,这家分公司每年为集团贡献18%的业绩(2018年的数据),三年之后,分公司转变为独立子公司
开公司也没有花钱,都是学员自己组建的,但是品牌,财务结算,制度政策等等都是统一的,话语权是在公司
反过来思考就是,公司的标准,思想权,分配权,独立核算的财务端口,系统流程,品牌等等都是公司说了算,其他的利益都可以与所有利益相关者分配
举这个例子的意思就是,在小公司做大的时候,在兼并重组,杀伐天下,平天下的时候,在治理上面,在控制权层面,有很多个纬度可以把控
就比如诸葛亮征服夷人地区一样,杀只是其中一个手段,但不会是最好的手段,而马谡提到的“让他心服”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中华民族这块大地能够融化得了来自各方文化的到来,这背后有个很重要的规律
如果能理解一点这个东西,就能够体会到华为的伟大,能够容纳各个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特色的人才
我们呢,不一定是华为这样的,就是一个很小的公司,我们公司的文化里面能够融的了什么?能不能把上下游融进来?能不能把想创业的内部人员融化掉,条件达到了也可以放他们主持创业项目?
我以前提到的一个朋友,2019年底开始做股权激励的小公司,现在也开始尝试以项目组的方式,让内部人主持,相当于员工自己创业。
用他的话说是摸着石头过河, 但是自己有很好的理念,制度兜底,一切都是值得期待的。
03,纸上谈兵的参谋
从这点看马谡还是有点见识的,只是呢,参谋,本身就是在“纸上谈兵”的,在地图上作战
就跟咨询师一样的,这跟赵括的情况不一样
我们要注意这样的现象,挥泪斩马谡的背后,或许就是把人放错了位置,在这一点上领导是有很大责任的。值得反复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