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48|回复: 0

司马迁是什么朝代的人_司马迁是什么朝代的人物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1-13 06: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毛主席评价司马迁:除了《史记》,另一个成就更加伟大
【毛主席评价历代文人之司马迁】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历代史书的典范,被誉为“二十四史”之首,鲁迅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梁启超也认为:“《史记》之列传,借人以明史;《史记》之行文,叙一人能将其面目活现;《史记》之叙事,能剖析条理,缜密而清晰。……凡属学人,必须一读。”
毛主席一生熟读史书,对《史记》更是推崇有加,对它的作者司马迁,也是非常推崇。
司马迁是什么朝代的人_司马迁是什么朝代的人物993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03978
毛主席早在青年时期,就开始阅读《史记》,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一封信中写道:“《伯夷列传》一篇出于《史记》,吾读此篇而及于《史记》,加详究焉。出于《史记》者若干篇,吾遂及于《史记》之全体矣。”
那么,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呢?实际上是受了他父亲的影响。
他的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对历史有着非常深的研究,其撰写的《论六家要旨》,司马迁读了许多遍,为其后来撰写《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司马谈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想法,就是接着《春秋》再写一部到汉朝的通史,但是,这个想法还没有付诸实践,他就病逝了。临终前,他紧紧握住司马迁的手,对他说:“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流着泪点头,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
司马谈去世以后,司马迁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开始着手写这部史书,可是,他渐渐发现,要写一部史书,光看书是不行的,必须要有积累,要熟悉中国各地的历史。于是,他遍访中国各地,收集史志,了解地方发展史,收集了许多历史轶闻,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
司马迁是什么朝代的人_司马迁是什么朝代的人物259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03978
毛主席对司马迁这种实地调查的方法就非常赞赏,在《讲堂录》里这样写道:“司马迁览潇湘,登会稽,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
受了司马迁的影响,1917年暑假,毛主席与好友萧子升结伴游学,用了几个月的时间,走了沅江、益阳等五个县,了解了各地农民情况和风土人情,写下了很多记录和心得,为后来撰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5年,毛主席感觉身体稍微好一点了,便与护士孟锦云谈话,讨论到了《资治通鉴》,并提到了《史记》,说:“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看来,人受点打击,遇点困难,未尝不是好事。当然,这是指那些有才气,又有志向的人说的。没有这两条,打击一来,不是消沉,便是胡来,甚至去自杀,那便是另当别论。”
其实,这也是毛主席一直在强调的一个观点,就是许多伟大的作品,都是经历过伤痛或是屈辱,积压在心中的愤懑、不平到了顶点,最后通过笔端进行呐喊,才成就了伟大的著作。
司马迁是什么朝代的人_司马迁是什么朝代的人物994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03978
早在1957年,中央要调吴冷西到人民日报社工作,毛主席特地找他谈话,说:“你到人民日报社工作,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准备遇到最坏的情况,要有‘五不怕’的精神准备。这‘五不怕’就是:一不怕撤职,二不怕开除党籍,三不怕老婆离婚,四不怕坐牢,五不怕杀头。有了这‘五不怕’的准备,就敢于实事求是,敢于坚持真理了。”
然后,毛主席又举了屈原和司马迁的例子,说:“一个共产党员要经得起受到错误处分,可能这样对自己反而有益处。屈原放逐而后有《离骚》,司马迁受到腐刑乃发愤著《史记》。”
毛主席对司马迁当年受宫刑后的委屈,也是非常理解和遗憾的,1949年底,他在去苏联访问的路上,就与翻译师哲谈起过这个事,说:“汉武帝七岁立为皇太子,十六岁即位,在位五十四年,把汉朝推向了全盛的时期。可是就这么一个还算有作为的皇帝,一旦臣子违逆他的意愿,竟下如此毒手。不过,和皇帝佬倌有什么理好讲?他没有杀掉司马迁,已算是手下留情了。不过,施以宫刑,也实在是够残忍的了。”
这段话中,毛主席在评价汉武帝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司马迁遭受宫刑的惋惜之情。
司马迁是什么朝代的人_司马迁是什么朝代的人物35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03978
当年司马迁有个朋友叫任安,蒙冤受刑后,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能像当年为李陵喊冤那样,救自己一命。
但是司马迁已经看破世事,表示很难相救,就给他写了一篇著名的《报任安书》,其中有一句著名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句话,毛主席就经常引用,比如在为纪念张思德而写的《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毛主席就写道:“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司马迁是什么朝代的人_司马迁是什么朝代的人物8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03978
关于《报任安书》,毛主席还有一次经典的引用,就是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毛主席讲道:“司马迁后来跟朋友解释说,他遭受了奇耻大辱为什么还要活着,主要目的就是完成史记。他为什么遭受奇辱,这是因为当时汉武帝糊涂,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那么他做出这个决定了,受害的人怎么看?如果沉沦下去,人也就完了,要像司马迁那样,在逆境起飞,最后才有质的变化。
“现在为许多遭受挫折的同志平了反,要出来工作,是不是就必须安排到平职或是更高的职位上去工作?降到下级机关去做工作,或者调到别的地方去做工作,那又有什么不可以呢?一个人为什么只能上升不能下降呢?为什么只能做这个地方的工作而不能调到别个地方去呢?我认为这种下降和调动,不论正确与否,都是有益处的,可以锻炼革命意志,可以调查和研究许多新鲜情况,增加有益的知识。我自己就有这一方面的经验,得到很大的益处。不信,你们不妨试试看。”
然后,毛主席又引用了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的话:“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是什么朝代的人_司马迁是什么朝代的人物460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03978
实际上,这里既有毛主席的无奈,也有对大家的鼓励。
在中国历史上,经常会发生各种不公正的事,现在社会主义社会其实也避免不了,不过现在一经发现有错误处理的,就能甄别、平反,让他们重新开始工作,但是,作为当事人,也要有这个心理承受能力,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时候,不能太消极,要学司马迁、屈原、左丘明、韩非等人,越是身处逆境,越要保持乐观的心态,要坚信共产党是一个公正的党,早晚会做出公正的评价。
因此,毛主席之所以如此推崇司马迁,除了他那部伟大的著作《史记》,还有他身处逆境而毫不气馁,反而愈挫愈奋的伟大精神,更加值得共产党人学习。
(参考资料:《毛泽东读史》《毛泽东年谱》《司马迁》《史记》)
毛主席对屈原非常推崇,说:我们是这位天才诗人的后代
毛主席深受朱熹的影响,还把朱熹的书作为国礼,送给田中角荣
建国后,毛主席说:鲁迅如果还活着,他敢写也不敢写
毛主席自称胡适的学生,多次挽留他,胡适为何不理不睬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如今的历史书上把历史名人司马谈、司马迁写成“韩城人”,忽视了长期以来史书标注的“一说河津人”,这种不尊重历史的做法实在让人痛惜。
司马迁是什么朝代的人_司马迁是什么朝代的人物241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03978
司马迁的父亲是河津人
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生于何地?有河津与韩城之说。而我认为司马迁是河津人,理由有三:
一有司马迁《自序》为证。司马迁在《自序》中讲:“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龙门”就是指河津,而不是韩城。先看司马迁自己怎么说。凡是熟读《自序》的人都知道,司马迁是在讲了自己的先祖从司马错到司马喜七世都世居“夏阳”(即韩城),并对自己父亲韭硖傅木??统删?论六家之要旨)作了一番详细的介绍后,才说自己“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的。显然,这里有转折之意,“龙门”指的并不是“夏阳”。如果是指“夏阳”,为什么不说自己也生“夏阳”,或者干脆什么都不说。根据他先祖世居“夏阳”,谁还不知道他也生于“夏阳”,而突然冒出一个“迁生龙门”呢?在讲述自己与先祖同居一个地方时,前后运用不同的概念,这在行文上是无论如何也讲不通的,尤其是对于司马迁这样的大手笔。从这里我们可看出,“龙门”肯定是另有所指。指哪里呢?只能是河津。
河津最有理由称“龙门”。河津与韩城仅一河之隔,我也认为,“龙门”两边的山都叫“龙门山”,“龙门”也为两县所共有,正如黄河所共有。但是,“龙门”作为一个地方的代称(“迁生龙门”,“龙门”是地方代称,不是指“龙门山”,也不是指禹凿的“龙门”,虽然这个代称由此而来),只能是指一个地方,而不会指两个地方。那么,作为地方,河津、韩城谁更有理由称“龙门”呢?只能是河津。这与地缘文化有关。河津在河东,为之阳。黄河两岸所共有的东西,一般都以河东为代表,以阳为代表。如“龙门”所建禹庙,东禹庙规模很大,是主庙,西禹庙很小,是配庙,为何这样设计,这样建筑,就是这个缘故。河东又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尧舜禹时都建都在这里。“龙门”是禹凿的,而河津又紧邻都城,来往比较密切。“近水楼台先得月”,把河津称为“龙门”是很自然的事。夏朝是禹的儿子启建立的,也建都于河东,他绝不会舍近而求远,跳过河去,称韩城为“龙门”的。事实上,河津自禹凿龙门以来就称龙门了,河津有从北魏到北宋近700年的建“龙门县”的历史,并曾设立过“龙门郡”,这是河津先前就代称“龙门”的铁证。后来,“龙门县”虽改称“河津县”,但历朝历代,一说“龙门”。谁不认为就是河津?直到今天,仍然如此。“迁生龙门”,指的就是河津。
大概怕后人会产生误会,司马迁在“迁生龙门”之后,紧接着说了一句话:“耕牧河山之阳。”这是对“龙门”就指河津的精确注释。在这里,河,就是指黄河。龙门山之南,黄河之北,谓之阳,指的正是河津这块地方。韩城与山之阳相符,但与河之阳是无论如何挂不上钩的。至于河津当时叫“皮氏县”,为何司马迁不说“迁生皮氏”而说“迁生龙门”?这是因为当时“龙门”的名气已经很大,外人甚至知“龙门”而不知“皮氏县”,这也是后来“皮氏县”改称“龙门县”的根本原因。
二有司马迁的坟墓为证。司马迁死后葬在河津。虽因年代久远,自然灾害的侵袭,司马迁的墓庙已不复存,但这有郦道元的《水经注》为证。郦道元是北朝人,伟大的地理学家。《水经注》是经他实地考察,“寻图访迹”,在对《水经》作了周详的考证韵基础上写成的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地理学名著,成书于公元六世纪初期,对研究我国古代的地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该书说:“河水又南,右合陶渠水”,“又东南迳司马子长墓北。墓前有庙,庙前有碑。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树碑立桓。太史公《自序》曰:迁生龙门。是其坟墟所在也。”
怎么理解这段话呢?“河水又南,右合陶渠水”,说的是黄河出龙门又向南流去,右边靠近韩城的陶渠水。“又东南迳司马子长墓北”,这讲的是司马迁墓庙的位置。“东南”,即黄河之东南,即河津地界。“迳司马子长墓北”,说的是黄河迳直从司马子长墓的北面流过。这说明司马迁的墓庙在苍头村以西,石咀以南。黄河出龙门,流经清涧湾,直扑石咀。受阻,滑向西南流去。
“墓前有庙,庙前有碑。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树碑立桓。”这是郦道元当时看到的墓庙的情况,并说明这是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汉阳太守殷济到河津司马迁墓看了他的墓碑,为其功德所感动,才为他重修的。
“太史公自序曰:迁生龙门。是其坟墟所在也。”这是郦道元看了司马迁墓庙后所发出的感叹,即:太史公在《自序》中说他生于龙门,这是对的,这里就是他死后埋葬的地方。这里,郦道元也确认,“龙门”就指河津。
《水经注》郦道元的这段记载还能有别的什么解释吗?他生在河津,葬在河津,还不是河津人么?
有人以现存司马迁庙在韩城方凭,说司马迁是韩城人,这不对。众所周知,现存司马迁庙司马迁的坟是衣冠冢,而不是真坟。这说明该庙只是一座纪念性的庙宇,而不是真坟的所在地,这反而证实了《水经注》所载司马迁墓在河津的真实性。韩城司马迁庙为宋时所建,至今还不到950年的历史。司马迁是河津人,韩城人为什么给他盖庙?这是因为,司马迁祖居韩城,那里的人们也以司马迁为荣,遂建庙以示纪念,以彰其功德。这是一件好事,但如果说建庙是为了证明司马迁是韩城人,那就是建者所误了。若不是建者所误,那就是后人对建者所误了。
三有司马迁的后裔为证。河津今距司马迁墓东约10里,有个辛封村。村里有姓司马者20来户,近200来人,世称自己是司马迁的后代,且有家谱,至今还保存着世传的司马迁的朝王板。这个村也世称司马迁故里。这是司马迁是河津人的血亲证据。
韩城那边并没有姓司马的。说司马迁是韩城人,又找不到姓司马的,这说不通。有人说有后裔,因避难,改姓司、姓马、姓同、姓冯了。这也说不通。司马迁因受李陵之祸被判刑,但并未株连九族。他的女儿、女婿、外孙都活得好好的,且女婿、外孙都受到汉武帝的重用,缘何他的远在家乡的儿孙们要改姓呢?有人说不是当时改的,是后来改的。司马迁当时受难时都不改,后来平反了,又当了太史公,得以完成《史记》。《史记》问世后,司马迁声望逐高,为世人所敬仰,这只能庇护自己的子孙,怎么反而有害了呢?“辟莽乱”,“辟刘宋之祸”,也难以成立。封建社会的刑罚是很严酷的,哪有改姓就能避免得了的?封建社会也从未有过以改姓代刑罚的政策。况且,若要改姓,改姓一个就行了,为什么要改四姓?还有,如果确因避乱改姓,那么乱过之后,就应改过来,为什么直到现在还不改,还不返祖归宗呢?这到底是真还是假呢?
辛封村不仅有姓司马的,而且这个村名也叫得很不一般,很可能与司马迁有关。《汉书》载:王莽新朝时,封迁后为“史通子”。历经磨难的司马迁的后代及乡亲突然得到这样的荣耀,欣喜之余,把自己的村名由“太和坊”改为“新封村”,这是情理中的事。后来,为纪念司马迁,为纪念这个功名的来之不易,里边含有许多辛酸,把村名又演变为“辛封村”,谁又能说没有道理呢?这难道不也证明辛封村确是司马迁的故里,司马氏是他的后裔吗?
以上三证,足以证明司马迁是河津人。那么,司马迁的先祖世居韩城,其父亲也生于韩城,司马迁缘何就成了河津人呢?这是因为司马谈在年轻时迁居到了河津。虽然史无明确记载,但并非毫无依据。司马迁在《自序》中说,其父病逝于周南。但葬于何地,并没有说。把世居夏阳的世祖死后葬于华池、高门都交待得清清楚楚,唯独不交待自己的父亲也葬于华池或者高门,这就是一个最大的疑点。这说明,司马谈很可能葬于别处,葬于他的迁居地河津。据司马迁后裔讲,距司马迁故里辛封村西北约10里的地方有一座司马氏的远祖坟,这座坟很可能是司马谈的墓。这至少是目前证明司马谈葬于河津的一个证据。
司马迁是什么朝代的人_司马迁是什么朝代的人物821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03978
河津司马迁故里碑
司马谈为何要迁居河津呢?可能有两个因素,一是求学的因素。司马迁在《自序》中讲,“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这说明司马谈年轻时主要是在外求学,不然他就写不出《论六家之要旨》那样的使自己一步登天的旷世文章。那么,在哪里求的学呢?河津很可能是一个主要的地方。河津是大学问家卜子夏的故乡,魏文侯时曾“西河设教”50年,不仅对河津,而且对河东及山西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武帝时离魏文侯时并不远,想必当时河津的教育事业也很兴旺,文化的底蕴比较雄厚,是黄河中游学子求学比较集中的地方,且河津与韩城离得很近,到河津求学应是司马谈最理想的选择。由于长期在这里求学,产生了感情,并认为在这片文化沃土上有利于自己子孙的熏陶成长(司马迁成为大史学家、大文学家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决定迁居。迁居就迁在当时的太和坊,即今辛封村。太和坊是大学问家卜子夏的故里,是“西河设教”的主场所。司马谈之所以迁居这里,这和司马谈迁居的动机和目的是完全一致的。二是返归故乡的因素。司马迁在《自序》中讲,其远祖是从晋适秦,人“少梁”的。那么,司马迁远祖是从晋的什么地方迁到“少梁”?最有可能是河津。因为河津、韩城离得很近,为避乱;过河就可以达到目的。河津是其远祖的故地,即使不是,山西总是,加上他长期在这里求学,有了感情,这就迁回了河津。事实证明,他也确实迁回了河滓。
最后,作一大胆推测:司马迁为什么叫“迁”?谁能说这与司马谈迁居河津毫无关系呢?谁能说这不是对其迁返故乡的一个永久性的纪念呢?我说,很可能是的。
司马迁是河津人应当无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UFO中文网

GMT+8, 2025-1-19 08:1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