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2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杨学明课题组、张东辉课题组、张兆军课题组与肖春雷课题组合作在Science 杂志在线发表题为「Stereodynamical control of the H + HD → H2 + D reaction through HD reagent alignment」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一个高分辨率的交叉束研究H + HD(v = 1, j = 2)→H2(v ', j ') + D在碰撞能量为0.50,1.20和2.07电子伏特时的反应,其中振动激发的氘化氢(HD)分子以两种碰撞构型制备,它们的键优先平行排列和垂直于碰撞伙伴的相对速度。在微分截面上观察到显著的立体动力效应。量子动力学计算表明,垂直构型中的强构造干涉在观测到的立体动力学效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2023年1月12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毛兰群课题组与于萍课题组合作在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题为「Neuromorphic functions with a polyelectrolyte-confined fluidic memristor」的研究论文,这项研究聚电解质-受限流体忆阻器(polyelectrolyte-confined fluidic memristor,PFM)成功地实现了神经形态功能,其中受限的聚电解质-离子相互作用导致了滞后的离子传输,从而导致了离子记忆效应。采用超低能耗的PFM模拟了各种不同的电脉冲模式。PFM的流体特性使模拟化学调节电脉冲成为可能。更重要的是,化学-电信号转导是由单个PFM实现的。
最近,在变形和分块(deformed and partitioned, D&P)钢中,高密度马氏体位错已被证明可以有效地通过位错林硬化提高屈服强度,并通过移动位错的滑动提高延展性。此外,奥氏体内部的化学不连续作为中锰钢的化学边界,可以有效地提高强度和延展性,甚至提高钢的抗氢脆性。化学边界的引入产生了可变奥氏体稳定性的亚微米区域,迫使马氏体转变为极细的马氏体-奥氏体微观结构,并增强了TRIP效应。采用这种位错和基于化学边界的工程策略,可以生产出均匀伸长率高于15%的钢材,抗拉强度水平可达2GPa。然而,这些钢显示广泛的Lüders带或Portevin-Le Chtelier带。这些是由不均匀塑性流动机制产生的锯齿形变形模式,导致不希望的变形不均匀性。此外,制造这些钢材所需的加工步骤(包括热轧、热轧、冷轧和快速加热等)相当复杂,导致其生产效率低下且成本高昂。因此,寻求延展性、可持续和具有成本效益的2-GPa钢本身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