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南开大学中国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田里不鬻
井田制是西周土地制度的主要构成形式,是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井田制下土地归国家所有,土地不能随意转让、买卖,这叫做“田里不鬻”。
2.札鲁花赤
蒙元时期的官名。蒙古语音译,又作札鲁火赤、札鲁花赤,汉译“断事官”。蒙古建国之初,掌分封领民、刑法之事,是全国最高司法行政官,后各诸王投下均设此官。元朝时成为司法长官,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大宗正府亦设置之,审理怯薛及各投下蒙古人、色目人案犯,亦审理汉人、南人重囚,并按检诸路刑狱。
3.鹅湖之会
南宋朱熹与陆九渊进行的一次哲学辩论会。淳熙三年(1176年),陆九渊和朱熹在江西信州鹅湖寺进行学术辩论,史称“鹅湖之会”。关于“理”的性质,朱熹认为“理兼体用”,是客观外在的,并体现于万物,心本身不等于理,心之性才是理。陆九渊则以为心性无别,理心合一,由内向外贯诸万物。关于修养途径,朱熹强调格物致知,即物穷理,累积递进,以求贯通。陆九渊则主张由内入手,直接发现本心,以求彻悟,不必去费心认识外部事物,通过自我反省、自我体验达到修养目的。
4.耗羡归公
清雍正年间推行的财政措施。雍正二年(1724年),施行“耗羡归公”,规定火耗每两不过二钱,将原属官吏自行处理的耗羡银收归政府控制,一部分弥补官库亏空和补助地方经费,大部分配给各级官吏用作养廉银。火耗遂变为朝廷的一项收入。这一改革措施集中了征税权力,减轻了人民的额外负担,增加了外官的薪给,对整顿吏治、减少贪污有积极作用。但州县官于额征火耗之外,又暗中加派,未能从根本上改善吏治。
5.明定国是诏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的决定变法的诏书。“明定国是”乃明确国策之意。1898年夏,御史杨深秀等相继上书光绪帝,要求变法。6月11日,光绪帝召集军机处的亲王大臣,表示变法决心,遂颁布此诏。该诏斥责了顽固守旧官僚,号召全民努力向上,发愤为雄,并宣布变法的宗旨:“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明定国是诏》的颁布标志着戊戌变法正式拉开帷幕。
6.国民参政会
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国民政府成立的一个咨询性质的机关。1938年7月正式成立。4月12日,国民政府公布了《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规定国民参政会为咨询机关,有听取国民政府施政报告、询问、建议之权。但所通过的决议案对国民政府并无强制执行的权力。遴选”的参政员大多是国民党员,只有极少数是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党派的代表。7月,第一届参政会在汉口召开,156名参政员出席了会议。通过了《 拥护抗战建国纲领案 》等决议案,发表了《国民参政会首次大会宣言》,并选举了驻会委员。初期,由于国共两党和其他党派与无党派人士的努力,国民参政会对于团结全国人民,发扬抗日民主,推动全面抗战,起了积极作用;后来由于国民党推行消极抗战政策,逐步丧失其进步作用。抗战胜利后,国民参政会成为国民党的御用工具,终于1948年3月宣告结束。
7.沈崇事件
1946年因美兵强奸大学生沈崇引发的政治事件。12月24日,驻北平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皮尔逊,在东单广场附近强奸女学生沈崇。新闻传开后引起全国学生和各界人民的愤怒和抗议游行,要求美军撤出中国。1947年1月,国民政府不顾人民的抗议,将罪犯皮尔逊交给美国方面单独处理。8月,美国海军宣布,皮尔逊无罪释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统区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议美军暴行的运动。沈崇事件造成国民政府与美国关系的紧张。
四,论述题
1.请举出五种研究和学习中国史的基础史料,并写出名称、体裁、特点,并举一例,说明作者、写作事件、主要内容和特点
(一)《筹办夷务始末》。清末官修的对外关系档案资料汇编。该书收录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对外交涉的重要文书,计有《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80卷、《咸丰朝筹 办夷务始末》80卷、《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100卷。内容包括上谕、奏议、中外照会、 条约等。《筹办夷务始末》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及中外关系史的重要资料。
(二)《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该书是就中国第二 历史档案馆馆藏历史档案中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资料编辑而成的一套综合性资料汇编,共90册,5000余万字,汇集了南京临时政府、北京民国政府、广州国民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的重要档案,为民国史研究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第一手材料。
(三)《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合编。主要选用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的中国政府审判日本战犯及汉奸记录和战时文电等有关历史档案,兼收散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同类档案资料。全书按专题分为18卷,约1000万字。
(四)《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由南京大学张宪文教授领衔主编。它涵盖了日本、 中国、西方国家三方面的丰富史料,详尽、全面地记录了日本在南京地区犯下的战争罪行与反人类罪行。该丛书的资料来源于多国档案馆、图书馆和其他有关的史料机构,绝大多数资料均为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
(五)《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是第一部系统公布从 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间党和国家重要文献的大型文献集。收录文献的起止年限为1949年9月至1965年12月。这些重要文献,包括中共中央、全国人大、政务院、国务院、中央军委制定的最基本的文件及批转的所属部门的一些重要文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有代表性的讲话和文章;有关部门负责人代表中共中央和政府发表的讲话和文章;体现中央精神的重要报刊的社论;在历史上曾产生过较大影响或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的非正式文件和讲话记录等。
2. 试论述秦至宋军人的社会地位的变化
1.秦朝时期,由于军功爵制的实行,军人的社会地位较高,财富和爵位的获得都要依靠军功,而且秦朝的大一统和疆域的扩大都需要军人的战斗,所以这时军人享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
2.汉朝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是倚靠一群有宏远军谋的人才和一支善战的军队,所以汉朝时对广大军人采取普遍优待的政策,一方面对在役军人实行军功奖励政策,另一方面对退役军人实行优待政策,还很注意对退役军吏的妥善安置,不过在汉王朝的中期以后,因为谪兵制的实行,军人地位有向低发展的趋势。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国家大分裂,大混战大割据的时期,军队具有重要的作用,统治者建立了新的军制:国家政权军事化,实行以世兵制为主导的兵役制度,在这种制度之下,士兵的社会地位极低。
4.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实行府兵制,府兵编入军籍,平时从事生产,免除租佃力役,军队的战斗力提高了,士兵的社会地位也有所提高。
5.宋朝:主要有禁兵、厢兵和乡兵,在边境地区还有蕃兵等:禁军是军队的主力,虽然给养优厚,但是社会地位低下,容易受上级欺凌和虐待;厢兵是一种常备兵,实际是一支专任劳役的军队,给养比较低并且社会地位低下;乡兵亦称民兵,各地极不统一,是不脱离生产的募集的人,社会地位低下。
3. 简述辽代基本的政治制度
(1)南北面官制
辽朝统治者针对统治区域内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统治方法建立的两套行政体制。北面官为统治契丹和其它游牧民族面建立的一咱特殊制度,担任者一般均是契贵族,主要是宗室和外戚,终辽一代,始终是贵族政府。北面官系统是辽政权重心所在。设置的北、南宰相府和北、南枢密院都是辽朝中央和权力核心机构,南面官是辽统治者模仿唐代制度而建立的一套管理汉人的机构。较重要的机构有汉人枢密院和尚书省,由于决策权掌握在北面官机构,所以南面官中书省、门下省都有名无实。
(2)部州制与州县制
辽的地方行政制度基本上也是采用了民族分治的制度,与中央制度是一致的。辽在地方上以五京为中心,将全国分为五道。道之下,实行部族制和州县制双轨分治的制度,契丹等游牧民族所在地区实行部族制。根据各族地位高低和大小又分为大部族和小部族,统治机构为某族司徒府。汉人和渤海人地区采取州县制,大体仿唐制,州设刺史、同知州事;县设令、丞、主薄、尉。
(3)头下军州
辽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以部族制和州县制双轨分治。除此之外,还有头下军州,是由辽的宗室、大臣、外戚和所属部族首领中立有战功者,以其所分得或所俘获的人口为主体建立的地方行政单位。头下军州的刺史由中央任免,其他官吏则由头下主自行委派。头下军州的赋税除酒税和一半田租交纳辽政府外,其余全归头下主。
(4)四时捺体
辽实行的一种制度。捺钵,契丹语,意为行营,辽虽建立了汉族模式的王朝,但其皇帝始终保持着先人的游牧生活传统,居处无常、四处转徒。四时捺钵又分为“春水”“秋山”“坐冬”“坐夏”。大部分贵族和官员皆随同皇帝而行,捺钵成为国家政治中心,又称“行朝”,禁卫森严。皇帝通过捺钵进行军事训练,并笼络归属民族酋长。冬季撩钵还要举行北、南臣僚会议,商讨国家大政,决定重要人事任命。可见捺钵体制在辽的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辽虽仿照中原王朝的模式建立了国家,但是由于本民族的游牧传统,实行的这种制度,可以说这是由于他们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决定的,同时要看到这种制度弊端——它使得辽没有固定的政治中心,到了后期显得更加明显。
4.论述中国古代纸币的发展
在北宋年间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一一交子,其后 陆续出现有别的纸币:会子和交子关子,且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辽国是由契丹族建立的国家,起初使用中原地区的货币,后来自铸币,以汉文作为为钱文,所铸的钱币多为不精。
西夏曾铸行过两种文字货币,一种是西夏文,叫“屋驮钱”;一种是汉文钱,形制大小与宋钱相似。西夏的钱币铸制精整,文字秀丽。
金国由女真族所建,曾统治过中国北方广大地区,其所铸钱币种类繁多,除用铜钱外,亦用纸币,均以汉文为币文。金国的钱币受南宋的影响较大。
在元代,纸币在流通中成了主要的货币,铜钱的地位减弱,与此同时白银的流通量占有很大的比例。元朝的统治者信奉佛教,因此铸行一些小型的供养钱、庙宇钱供寺观供佛之用。
明代大力推行纸币一一钞,明初只用钞不用钱,后来改为钱钞兼用,但明代 只发行了一种纸币一一大明宝钞。白银在明代成为了法定的流通货币,大我交易 多用银,小交易用钞或钱。明代共有十个皇帝铸过年号钱,因避讳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钱币统称“通宝”,忌用“元宝”。
清朝主要以白银为主,小额交易往往用钱。清初铸钱沿袭两千多年前的传统,采用模具制钱,后期则仿效国外,用机器制钱。清末,太平天国攻进南京后,亦铸铜钱,其钱币受宗教影响较大,称为“圣宝”。
5.清末新政的内容与评价
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到1905年12月成立学部,清政府发布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政令,逐步推出各项新政。
(一)主要内容。
(1)行政制度改革。主要是调整机构、整顿吏治。1901年7月, 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1903年,设立商部,后来与工部合并,改为农工商部。1905年设立了巡警部。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又设立了学部,在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此期间,先后裁撤了河东道总督,以及云南、湖北、广东三省巡抚。
(2)经济改革。1903年8月,清政府正式设立了商部,其管辖范围不仅包括工商业,还包括农业。商部在清政府各部中位于第二位,仅次于外务部,反映了清政府对农工商业的重视,1906年,商部扩展为农工商部。商部成立后,陆续公布了《商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商会简明章程》《奖励公岢章程》以及《矿务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1905年,商部在北京设立劝工陈列所、高等实业学堂,开办户部银行。这一系列改革和法令的推行,改变了中国社会长期视工商为末务的现象,促使当时出现了一个举办工商业的热潮,使中国厂矿企业、交通运输业和金融业诸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
(3)军事改革。1901年8月,清政府下诏停止武科举,并令各省裁撤绿营防勇, 改练常备、续备、巡警等军,操练新式枪炮。1902年底,清廷在京设立练兵处,袁世凯任会办练兵大臣。1902年,直隶总督袁世凯练成“北洋常备军”一镇,约12500人,1904年9月,练兵处会同兵部奏定《新军营制饷章》和《陆军学堂办法》等条规,计划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清廷为独揽军权,于1905年合兵部与练兵处为陆军部。
(4)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包括创办新学堂、鼓励留学和改革科举制等,目标是建立近代教育制度。1901年,清廷下诏要求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者一律改设为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为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为小学堂,各地设蒙养学堂。1902 年,派张百熙为管学大臣,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该年为农历壬寅年,因此称为“壬寅学制”,但并未付诸实施。1904年,清政府颁布张之洞和张百熙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这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学堂类型比较齐全、体制比较完备的学校体系初步建立起来。同时,清政府还提倡、奖励出洋留学。1902年12月,清政府批准外务部制定的留学生章程,规定凡学成归国者,分别奖以翰林、进士、举人出身并按等录用。此后,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二)影响。清末新政的启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推动着改革思想和改革实践的进一步深入。资产阶级立宪思想迅速兴起,立宪运动逐步开展,进一步推动清末改革走向政治体制改革的阶段。
7.说明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十月革命对中国最大最深刻的影响是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钊是中国最早歌颂十月革命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李大钊于1918年先后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等文,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正确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性质,并阐明了十月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前途。
五四之后,首先是一些有影响的刊物开始以较大篇幅发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 章,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著作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也被陆续翻译出版。1919年9月李大钊把他主编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并发表长文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是我国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开始。该文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纷纷建立。1920年 3月,在李大钊指导下,邓中夏、黄日葵、高君宇等在北京大学秘密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该会成员不仅以多种形式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而且深入工人群众进行实际的宣传与组织工作。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主要通过日文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著作。
8.论述日本军国主义者在沦陷区的暴行
(一)南京大屠杀
抗战时期日本屠杀中国人民的暴行之一。1937至1945年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沦陷后,日军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的指挥下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数月的大规模屠杀。其中日军战争罪行包括抢掠、强奸、对大量平民及战俘进行屠杀等。据统计,南京被害人总数达30万以上。南京大屠杀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极端疯狂性和野蛮性。抗战胜利后,松井石根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处以绞刑,谷寿夫被引渡给中国政府处死。南京大屠杀是日军侵华的重要罪行之一,是日本侵华史上的重要事件,时至今日仍然是影响中日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日本侵华期间,为征服中国人民,公然违反国际公法,惨无人道地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在中国东北建立由关东军领导的、以石井四郎为首的细菌实验所,即"石井部队”,开始研制细菌武器。以此为基础,日军在1935年至1936年间建立起两支秘密细菌战部队:"关东军防疫给水部”“关东军兽疫预防部",这就是后来臭名昭著的"第731部队”和"第100部队"自1940年下半年起,日本侵略者开始使用细菌武器。
据不完全统计,日军曾在中国20个省进行过细菌战,有据可查的死难百姓达27万余人,更有大量未记录在案的死难者和军人。日军还在中国太原、济南、南京、汉口、宜昌等地,设立制造毒剂的工厂,日军在上海、太原等地驻有专门从事化学战的部队,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屠杀中国军民。据不完全统计,期间,日本侵略军曾在中国14个省市77县区,使用化学武器1131次。
(三)慰安妇和掠夺劳工
战争期间,日本强迫大约20万朝鲜、中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妇女充当慰安妇。直到1992 年7月,日本政府才被迫正式承认这街丑恶行径。
日本在沦陷区大量掠夺劳动功。据伪满统计:从1937年到1943年,从华北驱赶到伪满去的工人和农民共有389万余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大量中国工火和被俘的士兵,被送到日本从亊各种繁重的劳动。这些劳工,绝大部分被虐杀。
2018南开大学中国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田里不鬻
井田制是西周土地制度的主要构成形式,是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井田制下土地归国家所有,土地不能随意转让、买卖,这叫做“田里不鬻”。
2.札鲁花赤
蒙元时期的官名。蒙古语音译,又作札鲁火赤、札鲁花赤,汉译“断事官”。蒙古建国之初,掌分封领民、刑法之事,是全国最高司法行政官,后各诸王投下均设此官。元朝时成为司法长官,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大宗正府亦设置之,审理怯薛及各投下蒙古人、色目人案犯,亦审理汉人、南人重囚,并按检诸路刑狱。
3.鹅湖之会
南宋朱熹与陆九渊进行的一次哲学辩论会。淳熙三年(1176年),陆九渊和朱熹在江西信州鹅湖寺进行学术辩论,史称“鹅湖之会”。关于“理”的性质,朱熹认为“理兼体用”,是客观外在的,并体现于万物,心本身不等于理,心之性才是理。陆九渊则以为心性无别,理心合一,由内向外贯诸万物。关于修养途径,朱熹强调格物致知,即物穷理,累积递进,以求贯通。陆九渊则主张由内入手,直接发现本心,以求彻悟,不必去费心认识外部事物,通过自我反省、自我体验达到修养目的。
4.耗羡归公
清雍正年间推行的财政措施。雍正二年(1724年),施行“耗羡归公”,规定火耗每两不过二钱,将原属官吏自行处理的耗羡银收归政府控制,一部分弥补官库亏空和补助地方经费,大部分配给各级官吏用作养廉银。火耗遂变为朝廷的一项收入。这一改革措施集中了征税权力,减轻了人民的额外负担,增加了外官的薪给,对整顿吏治、减少贪污有积极作用。但州县官于额征火耗之外,又暗中加派,未能从根本上改善吏治。
5.明定国是诏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的决定变法的诏书。“明定国是”乃明确国策之意。1898年夏,御史杨深秀等相继上书光绪帝,要求变法。6月11日,光绪帝召集军机处的亲王大臣,表示变法决心,遂颁布此诏。该诏斥责了顽固守旧官僚,号召全民努力向上,发愤为雄,并宣布变法的宗旨:“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明定国是诏》的颁布标志着戊戌变法正式拉开帷幕。
6.国民参政会
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国民政府成立的一个咨询性质的机关。1938年7月正式成立。4月12日,国民政府公布了《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规定国民参政会为咨询机关,有听取国民政府施政报告、询问、建议之权。但所通过的决议案对国民政府并无强制执行的权力。遴选”的参政员大多是国民党员,只有极少数是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党派的代表。7月,第一届参政会在汉口召开,156名参政员出席了会议。通过了《 拥护抗战建国纲领案 》等决议案,发表了《国民参政会首次大会宣言》,并选举了驻会委员。初期,由于国共两党和其他党派与无党派人士的努力,国民参政会对于团结全国人民,发扬抗日民主,推动全面抗战,起了积极作用;后来由于国民党推行消极抗战政策,逐步丧失其进步作用。抗战胜利后,国民参政会成为国民党的御用工具,终于1948年3月宣告结束。
7.沈崇事件
1946年因美兵强奸大学生沈崇引发的政治事件。12月24日,驻北平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皮尔逊,在东单广场附近强奸女学生沈崇。新闻传开后引起全国学生和各界人民的愤怒和抗议游行,要求美军撤出中国。1947年1月,国民政府不顾人民的抗议,将罪犯皮尔逊交给美国方面单独处理。8月,美国海军宣布,皮尔逊无罪释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统区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议美军暴行的运动。沈崇事件造成国民政府与美国关系的紧张。
四,论述题
1.请举出五种研究和学习中国史的基础史料,并写出名称、体裁、特点,并举一例,说明作者、写作事件、主要内容和特点
(一)《筹办夷务始末》。清末官修的对外关系档案资料汇编。该书收录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对外交涉的重要文书,计有《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80卷、《咸丰朝筹 办夷务始末》80卷、《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100卷。内容包括上谕、奏议、中外照会、 条约等。《筹办夷务始末》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及中外关系史的重要资料。
(二)《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该书是就中国第二 历史档案馆馆藏历史档案中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资料编辑而成的一套综合性资料汇编,共90册,5000余万字,汇集了南京临时政府、北京民国政府、广州国民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的重要档案,为民国史研究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第一手材料。
(三)《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合编。主要选用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的中国政府审判日本战犯及汉奸记录和战时文电等有关历史档案,兼收散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同类档案资料。全书按专题分为18卷,约1000万字。
(四)《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由南京大学张宪文教授领衔主编。它涵盖了日本、 中国、西方国家三方面的丰富史料,详尽、全面地记录了日本在南京地区犯下的战争罪行与反人类罪行。该丛书的资料来源于多国档案馆、图书馆和其他有关的史料机构,绝大多数资料均为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
(五)《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是第一部系统公布从 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间党和国家重要文献的大型文献集。收录文献的起止年限为1949年9月至1965年12月。这些重要文献,包括中共中央、全国人大、政务院、国务院、中央军委制定的最基本的文件及批转的所属部门的一些重要文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有代表性的讲话和文章;有关部门负责人代表中共中央和政府发表的讲话和文章;体现中央精神的重要报刊的社论;在历史上曾产生过较大影响或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的非正式文件和讲话记录等。
2. 试论述秦至宋军人的社会地位的变化
1.秦朝时期,由于军功爵制的实行,军人的社会地位较高,财富和爵位的获得都要依靠军功,而且秦朝的大一统和疆域的扩大都需要军人的战斗,所以这时军人享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
2.汉朝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是倚靠一群有宏远军谋的人才和一支善战的军队,所以汉朝时对广大军人采取普遍优待的政策,一方面对在役军人实行军功奖励政策,另一方面对退役军人实行优待政策,还很注意对退役军吏的妥善安置,不过在汉王朝的中期以后,因为谪兵制的实行,军人地位有向低发展的趋势。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国家大分裂,大混战大割据的时期,军队具有重要的作用,统治者建立了新的军制:国家政权军事化,实行以世兵制为主导的兵役制度,在这种制度之下,士兵的社会地位极低。
4.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实行府兵制,府兵编入军籍,平时从事生产,免除租佃力役,军队的战斗力提高了,士兵的社会地位也有所提高。
5.宋朝:主要有禁兵、厢兵和乡兵,在边境地区还有蕃兵等:禁军是军队的主力,虽然给养优厚,但是社会地位低下,容易受上级欺凌和虐待;厢兵是一种常备兵,实际是一支专任劳役的军队,给养比较低并且社会地位低下;乡兵亦称民兵,各地极不统一,是不脱离生产的募集的人,社会地位低下。
3. 简述辽代基本的政治制度
(1)南北面官制
辽朝统治者针对统治区域内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统治方法建立的两套行政体制。北面官为统治契丹和其它游牧民族面建立的一咱特殊制度,担任者一般均是契贵族,主要是宗室和外戚,终辽一代,始终是贵族政府。北面官系统是辽政权重心所在。设置的北、南宰相府和北、南枢密院都是辽朝中央和权力核心机构,南面官是辽统治者模仿唐代制度而建立的一套管理汉人的机构。较重要的机构有汉人枢密院和尚书省,由于决策权掌握在北面官机构,所以南面官中书省、门下省都有名无实。
(2)部州制与州县制
辽的地方行政制度基本上也是采用了民族分治的制度,与中央制度是一致的。辽在地方上以五京为中心,将全国分为五道。道之下,实行部族制和州县制双轨分治的制度,契丹等游牧民族所在地区实行部族制。根据各族地位高低和大小又分为大部族和小部族,统治机构为某族司徒府。汉人和渤海人地区采取州县制,大体仿唐制,州设刺史、同知州事;县设令、丞、主薄、尉。
(3)头下军州
辽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以部族制和州县制双轨分治。除此之外,还有头下军州,是由辽的宗室、大臣、外戚和所属部族首领中立有战功者,以其所分得或所俘获的人口为主体建立的地方行政单位。头下军州的刺史由中央任免,其他官吏则由头下主自行委派。头下军州的赋税除酒税和一半田租交纳辽政府外,其余全归头下主。
(4)四时捺体
辽实行的一种制度。捺钵,契丹语,意为行营,辽虽建立了汉族模式的王朝,但其皇帝始终保持着先人的游牧生活传统,居处无常、四处转徒。四时捺钵又分为“春水”“秋山”“坐冬”“坐夏”。大部分贵族和官员皆随同皇帝而行,捺钵成为国家政治中心,又称“行朝”,禁卫森严。皇帝通过捺钵进行军事训练,并笼络归属民族酋长。冬季撩钵还要举行北、南臣僚会议,商讨国家大政,决定重要人事任命。可见捺钵体制在辽的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辽虽仿照中原王朝的模式建立了国家,但是由于本民族的游牧传统,实行的这种制度,可以说这是由于他们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决定的,同时要看到这种制度弊端——它使得辽没有固定的政治中心,到了后期显得更加明显。
4.论述中国古代纸币的发展
在北宋年间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一一交子,其后 陆续出现有别的纸币:会子和交子关子,且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辽国是由契丹族建立的国家,起初使用中原地区的货币,后来自铸币,以汉文作为为钱文,所铸的钱币多为不精。
西夏曾铸行过两种文字货币,一种是西夏文,叫“屋驮钱”;一种是汉文钱,形制大小与宋钱相似。西夏的钱币铸制精整,文字秀丽。
金国由女真族所建,曾统治过中国北方广大地区,其所铸钱币种类繁多,除用铜钱外,亦用纸币,均以汉文为币文。金国的钱币受南宋的影响较大。
在元代,纸币在流通中成了主要的货币,铜钱的地位减弱,与此同时白银的流通量占有很大的比例。元朝的统治者信奉佛教,因此铸行一些小型的供养钱、庙宇钱供寺观供佛之用。
明代大力推行纸币一一钞,明初只用钞不用钱,后来改为钱钞兼用,但明代 只发行了一种纸币一一大明宝钞。白银在明代成为了法定的流通货币,大我交易 多用银,小交易用钞或钱。明代共有十个皇帝铸过年号钱,因避讳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钱币统称“通宝”,忌用“元宝”。
清朝主要以白银为主,小额交易往往用钱。清初铸钱沿袭两千多年前的传统,采用模具制钱,后期则仿效国外,用机器制钱。清末,太平天国攻进南京后,亦铸铜钱,其钱币受宗教影响较大,称为“圣宝”。
5.清末新政的内容与评价
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到1905年12月成立学部,清政府发布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政令,逐步推出各项新政。
(一)主要内容。
(1)行政制度改革。主要是调整机构、整顿吏治。1901年7月, 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1903年,设立商部,后来与工部合并,改为农工商部。1905年设立了巡警部。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又设立了学部,在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此期间,先后裁撤了河东道总督,以及云南、湖北、广东三省巡抚。
(2)经济改革。1903年8月,清政府正式设立了商部,其管辖范围不仅包括工商业,还包括农业。商部在清政府各部中位于第二位,仅次于外务部,反映了清政府对农工商业的重视,1906年,商部扩展为农工商部。商部成立后,陆续公布了《商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商会简明章程》《奖励公岢章程》以及《矿务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1905年,商部在北京设立劝工陈列所、高等实业学堂,开办户部银行。这一系列改革和法令的推行,改变了中国社会长期视工商为末务的现象,促使当时出现了一个举办工商业的热潮,使中国厂矿企业、交通运输业和金融业诸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
(3)军事改革。1901年8月,清政府下诏停止武科举,并令各省裁撤绿营防勇, 改练常备、续备、巡警等军,操练新式枪炮。1902年底,清廷在京设立练兵处,袁世凯任会办练兵大臣。1902年,直隶总督袁世凯练成“北洋常备军”一镇,约12500人,1904年9月,练兵处会同兵部奏定《新军营制饷章》和《陆军学堂办法》等条规,计划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清廷为独揽军权,于1905年合兵部与练兵处为陆军部。
(4)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包括创办新学堂、鼓励留学和改革科举制等,目标是建立近代教育制度。1901年,清廷下诏要求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者一律改设为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为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为小学堂,各地设蒙养学堂。1902 年,派张百熙为管学大臣,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该年为农历壬寅年,因此称为“壬寅学制”,但并未付诸实施。1904年,清政府颁布张之洞和张百熙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这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学堂类型比较齐全、体制比较完备的学校体系初步建立起来。同时,清政府还提倡、奖励出洋留学。1902年12月,清政府批准外务部制定的留学生章程,规定凡学成归国者,分别奖以翰林、进士、举人出身并按等录用。此后,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二)影响。清末新政的启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推动着改革思想和改革实践的进一步深入。资产阶级立宪思想迅速兴起,立宪运动逐步开展,进一步推动清末改革走向政治体制改革的阶段。
7.说明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十月革命对中国最大最深刻的影响是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钊是中国最早歌颂十月革命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李大钊于1918年先后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等文,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正确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性质,并阐明了十月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前途。
五四之后,首先是一些有影响的刊物开始以较大篇幅发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 章,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著作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也被陆续翻译出版。1919年9月李大钊把他主编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并发表长文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是我国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开始。该文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纷纷建立。1920年 3月,在李大钊指导下,邓中夏、黄日葵、高君宇等在北京大学秘密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该会成员不仅以多种形式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而且深入工人群众进行实际的宣传与组织工作。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主要通过日文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著作。
8.论述日本军国主义者在沦陷区的暴行
(一)南京大屠杀
抗战时期日本屠杀中国人民的暴行之一。1937至1945年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沦陷后,日军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的指挥下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数月的大规模屠杀。其中日军战争罪行包括抢掠、强奸、对大量平民及战俘进行屠杀等。据统计,南京被害人总数达30万以上。南京大屠杀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极端疯狂性和野蛮性。抗战胜利后,松井石根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处以绞刑,谷寿夫被引渡给中国政府处死。南京大屠杀是日军侵华的重要罪行之一,是日本侵华史上的重要事件,时至今日仍然是影响中日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日本侵华期间,为征服中国人民,公然违反国际公法,惨无人道地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在中国东北建立由关东军领导的、以石井四郎为首的细菌实验所,即"石井部队”,开始研制细菌武器。以此为基础,日军在1935年至1936年间建立起两支秘密细菌战部队:"关东军防疫给水部”“关东军兽疫预防部",这就是后来臭名昭著的"第731部队”和"第100部队"自1940年下半年起,日本侵略者开始使用细菌武器。
据不完全统计,日军曾在中国20个省进行过细菌战,有据可查的死难百姓达27万余人,更有大量未记录在案的死难者和军人。日军还在中国太原、济南、南京、汉口、宜昌等地,设立制造毒剂的工厂,日军在上海、太原等地驻有专门从事化学战的部队,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屠杀中国军民。据不完全统计,期间,日本侵略军曾在中国14个省市77县区,使用化学武器1131次。
(三)慰安妇和掠夺劳工
战争期间,日本强迫大约20万朝鲜、中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妇女充当慰安妇。直到1992 年7月,日本政府才被迫正式承认这街丑恶行径。
日本在沦陷区大量掠夺劳动功。据伪满统计:从1937年到1943年,从华北驱赶到伪满去的工人和农民共有389万余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大量中国工火和被俘的士兵,被送到日本从亊各种繁重的劳动。这些劳工,绝大部分被虐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