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赫尔曼·沙迪特(Hermann Schadt)所著《金工的艺术——珠宝与容器五千年》(Goldsmith's Art:5000 Years of Jewelry and Hollowware,德文原著出版于1996年,英文版出版于1997年)中,在《伊特鲁利亚》一节着重介绍了焊珠工艺(granulation)。实际上,这一节的副题即为“焊珠装饰的大师(Masters of Granulated Decoration)”——若依唐人更为诗意的说法,也可译为“金粟的大师”,而如此的头衔被赫尔曼·沙迪特赋予伊特鲁斯坎人。
大约在公元前九世纪至公元前一世纪,伊特鲁斯坎人在今日意大利的中部发展出迷人的伊特鲁利亚文化。考古出土显示,伊特鲁斯坎人制造金器时把焊珠工艺作为最重要的装饰手法。《金工的艺术》指出:“虽然从公元前三千年起,焊珠技术(granulation technique)就已出世,不过,伊特鲁斯坎人将其发展至完美……伊特鲁利亚金珠缀饰(powder granulation)所运用的技巧,即使今天也无法复制。”
焊珠工艺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是制作小如粟米的金珠,在今日的中文研究中称为“炸珠”。尤其有价值的是,《金工的艺术》简单介绍了四种炸珠的具体工艺:
值得注意的是,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掐丝与金银珠焊缀”一节介绍的方法之一:“将金银丝的一端加热,用吹管吹向端点,受热融化而落下金珠,有时无需吹落,使圆珠冷却凝结在金银丝的一端备用。”《金工的艺术》却未提到,可见这本著作亦未将炸珠技术搜罗完全。不过,炸珠及金珠焊缀工艺在汉唐金器中作用醒目,但我国的相关研究却并未充分展开,在这种情况下,《金工的艺术》的生动介绍就格外惹人兴趣。
《金工的艺术》毕竟是一本简史式的著作,提供的只是最基本的介绍与粗略线索,尽管如此,我们仍能从中得到一个启示,那就是有必要也有可能将中国汉唐金珠焊缀工艺置入世界图景中进行考察。该书所附参考书目中列有一本德语专著《金珠焊缀的历史与技术——一种古老的金工艺术》(Die Granulation,Geschichte und Technik einer alten Goldschmiedekunst,著者为Jochem Wolters,1983年于慕尼黑出版,1996年出版第二版),将这本以焊珠为主题的著作翻译引入中国,便属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