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中,还提到了所谓“近亲繁殖”(或“近亲规避”)的问题,这是个切中要害的问题。在老清华,曾有一种“近亲规避”原则,或曰“夫妇不同校”、“父子不同校”原则,这种原则看来与“公选校长”无关,但其实质相同,确如讨论中所说,就是为了防备“本校人员在学校工作长了,结下了各种关系网,这种人情关系网很多时候对学校的发展会起负面作用,甚至会暗含腐败”。不幸的是,这种“关系网”直到现在还被人使用得“滚瓜烂熟”,的确是一种“变相的腐败!” 这个原则还与来作校长,带不带“亲信”问题有关,这也是个重要而敏感问题。像上面所谈问题一样,问题也不在形式上,而在实质上。从形式上将,可能再没有比周、梅更“空身一人”来上任的了。周自不待言,他是从副校长升任为校长的,没有什么带不带来“亲信”的问题。梅先生从美国“清华留美监督”回来,绝对是“空身一人”,连个随身秘书也没有。可是上任以后,他把全体教师乃至同学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大家精神一致,理念一致,用朱自清的话说:“大家都觉得学校是大家的,人人都有一份……”。而他本人却一直以“王帽”自喻(不是谦虚,而是如实):“……每出场,都是仪仗森严,煞有介事,但是会看戏的,绝不注意这中间端坐的王帽,因为好戏一般不是由他唱的。……”而带来亲信最多的,——恕我直言,应该首推蒋校长。他上任初期,除了少数人(他们都退居次要地位)外,领导班子的几乎所有成员都是他“带”来的。而成绩如何呢?见仁见智,我不便妄评。而他在任期间的校风,则不能说是太好,甚至可以说是不好。例如“文革”初起时,很是令人很惊异:为什么一下子冒出那么多的“高干子弟”都在清华念书?这在老清华,特别在梅校长时代是绝对不可想象的。我当时就想,他(她)们都是凭本事考进来的吗?据我所知,至少那个“文革”期间狂妄一时、带头推倒校园文物“二校门”的 X X X就是“体育加分”塞进来的。至于蒋带进来的 “得力助手”们,后来不止一个都被他亲手“打倒”,后来得到程度不同的悲惨命运,就不便多说了。所以说,他不能和梅校长相比。我曾在上述前些年文章里,举出这方的一些材料,这里就不再引申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