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62|回复: 0
收起左侧

古代教育失败三部曲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2-6 16:54: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代社会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不仅在于识字率太低,更在于教育内容是糟粕与精华并举。可惜现代中国人赶国学热,为圈钱开私塾,就是不明白古代的教育为什么会失败到要被五四青年怒怼? 我用一句话概括:童年相信, 少年怀疑, 成年否定。这就是古代教育的三步曲。
知识分为两大体系:一是科学知识,二是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涵盖众多的意识体系,如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社会,等等等等,远比自然科学广博,也远比自然科学重要。
人文知识构建起人类的价值观体系,构建起人类的精神世界。
科学知识,我们称之为自然科学;人文知识,我们称之为社会科学。
人文知识的“科学”两字表明其真理性,如自然科学一样,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下面是论述古代的社会科学。
古代的教育体系,有官学与私塾,也应该包括家庭教育以及技术的师徒传承。
古代统治阶级的社会科学,主旨是为了统治的稳定,根据当权者的个人意愿,奉儒学为正统并增加理学。
儒学固然有精华,如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但是也有“民可是由之不可是知之”“刑不上大夫”“上智下愚”
这些话,至于理解争议,暂且不谈。
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有人说是束缚人民满足统治者欲望,也有人说是劝统治者追求天理放弃非分之想。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反对寡妇改嫁的朱熹有扒灰行为。
 一、童年相信
学童思维能力有限,只能听老师的,老师说什么,学童就信什么。
把那些理论抽离出一些口号用来灌输给学童,不需要逻辑推理、证据论证,学童死记硬背,就当真了。
诸如:“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存天理灭人欲''、''君子固穷、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别说现代人,就是古代人长大后内心也会质疑。从小被反人性的歪理荼毒,长大以后又不知道什么道理是真的值得相信。人们不再相信有真理公义,必然是非不分。
二、少年怀疑
少年郎意气风发。 开始要读四书五经,当然课外生活也要过,比如读闲书。
要把一个谎言论证成一个真理,就需要杜撰一系列的谎言,要把一系列的谎言杜撰得天衣无缝,那是不可能的事。
其实那些谎言,自相矛盾,漏洞百出,稍有思维的人都能看出破绽,只是不让人提出质疑而己。
提出质疑要被打屁股打手掌甚至要连累同窗。 连老师自己都未必相信,学生也只能照本宣科与心知肚明并举。
但这并不妨碍教育在进行中,更要命的是,无人能改变这样的教育。
大胆的书生,提出一些疑问,老师心中有数,可不敢如实回答,只能用板子告诫学生: 你只能按圣人之言考试。否则就别想光宗耀祖了!
这是师生共同的无奈。 如果不是为了功名,有谁愿意挑灯夜读那类书?可以选择的话,宁愿读《鬼谷子》、《三十六计》、《搜神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李贽的《藏书》、《焚书》也很精彩。当然,做一回弃文从武,金戈铁马建功立业的梦也不错。
所以金榜题名后,书生烧书扔书卖书,他们大多对四书五经的内容不甚明了,当然扔不了这些知识。
因为被科举压住,根本没有时间接触外界的知识,所以对圣贤书还只是怀疑,但还是强迫自己死记硬背。读了闲书禁书的书生,也是秘密与同窗分享那些统治者憎恨的精神财富。尽管在古代读书不是一种享受,而是一种煎熬。但跟睁眼瞎比,就当天降大任锻炼自己了。
 三、成年否定
金榜题名,如释重负开始治国平天下;名落孙山,则务士农工商四业继续苦读。大家开始接触外界的知识,接触的越多,越发觉那些圣贤书的谎谬。
士大夫的滚爬摸打、资本主义的萌芽、小市民力量的兴起、进步思想的传播。使士大夫开始思考,歪理谎言被当笑料,讥讽自嘲否定自我。
把大部分的圣人之言否定后,发觉自己头脑空空如也,除了一点知识外,人生价值体系一片混乱。要么成为怀才不遇的孔乙已、愤世嫉俗的阿q,等待出现乱世当师爷将军甚至皇帝,要么“变通”成以权谋私的杨国忠、阿谀逢迎的和珅、明哲保身的胡广,水凉头痒的钱谦益。那些骨鲠的认真人,即使不死,数量也少之又少,明朝求廷杖的大臣倒是挺多的,但后期见风使舵的更多。
四、读书何用?
教育的宗旨:不仅要传授自然科学,还要引导学生构建起人生的价值体系。
简单地说,就是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更简单地说:就是建立道德观。
人类与动物的分别在于:人类有精神世界,动物只有物质世界。
精神世界也就是人类自己建立的一系列的价值体系,而道德观则是价值体系的核心。
道德观,也可以说是人生观,是指导人类生活的理念。 正确的人生观带给人幸福, 错误的人生观带给人痛苦。
只有自然科学与正确三观结合,才能使人幸福。
人的价值体系,主要是在成长期建立起来的,可以这样说,青少年是人建立价值体系最重要的时期,也就是黄金时期,俗话有十八定终生的说法,虽然有些偏颇,但却确切地反映了青少年成长期对人生决定性的影响。
李贽之所以能在腐败的明朝儒林出淤泥而不染,并敢于舍生取义。是因为他家乡泉州是通商口岸,各种思想各种宗教流传民间,使他对理学的精神病菌具备免疫力,产生叛逆倾向。十二岁他就敢冒着打屁股的风险写《老农园圃论》批评孔子歧视农民。
出身海商家族的他,血液里带有自由和包容的精神基因。在家乡抗倭的经历,更磨炼了他的血性造就他的爱国心,开始反对文武相轻的思想。
李贽童年质疑是因为其他思想打底,归根结底还是一个信。明代科举不会考儒家外的思想,他所相信的完全是自发的铭记,走上官场更会自觉地去完善去实践自我的价值观,这价值观当然也有儒家的精华,他遁入空门,与利玛窦交流思想,也是为了让精神有一个安身之所。各种思想经过他大脑的筛选,留下来的精华就是他始终如一的价值观。
然而,封建统治阶级软硬兼施的三观,如三纲五常忠君不贰君辱臣死,既无普遍性也无永恒性,还不如上古祖先敢杀桀纣敢讽君王纳谏敢言民贵君轻。磕头只是礼节,皇帝轮流做,老百姓才不在乎什么正统与否,他们只在乎皇帝能不能保护他们善待他们。
人类的价值观,最重要的属性就是普世性与永恒性,失去了这两个属性, 价值观也就没有价值了。
举个例子,封建统治阶级灌输的忠君思想,到了清末大家开始怀疑,提出保大清还是保中国的疑问。到了抗日战争,有的人对国民政府不满,居然也否定了爱国,沦为汉奸。
现代人否定方孝孺的做法,不是因为是非不分实用主义,而是看透了方孝孺精神的本质。在方孝孺眼里,皇即国,反皇即叛国,皇位如果不是建文帝一系继承则大明名存实亡;本来舍生取义是伟大的,即使连累家人也可以谅解,但方孝孺嫌不够出名,非要刺激朱棣加上第十族;方孝孺不敢为父申冤,与建文帝合谋迫害皇叔,却被吹成捍卫法治的典型。谈起方孝孺,青少年感动,成年人嘲弄。假道德伪君子都被否定了,大家不相信有真道德真君子了,道德空白是非不分就是这样的造成的。
再举个例子,古代人教育儿童因果轮回,儿童相信,所以大多数儿童还是好的。
到了年龄捎长,发觉很多人人善被人欺恶人无恶报,于是转为怀疑了。
到了成年,发觉世界是成王败寇。但不敢把厚黑哲学明说,只好满口仁义道德一肚男盗女娼。还在相信因果报应的人,有的懦弱退缩,消极等待今生来世因果应验;有的以公正世界谬误麻醉自己,一厢情愿认为受害者都是犯贱活该、成功者都是前世今生好人好报,把因果报应倒成了成王败寇。
一个社会,如果大多数的人相信正义存在而且可贵,那正义就真的存在而且可贵。
如果大多数人不相信正义存在而且可贵,那正义就真的不存在不可贵。所有的价值观都是如此。上帝不允许人类把责任推给上帝把报应拖到来世,也不允许人类自欺欺人。广东人说臭坑臭草香山香花,就是要告诉人类:必须要正视现实,想办法改变道德环境,建立惩恶扬善的好制度,才能有底气谈因果报应。
可悲的是,古代是道理太虚胖现实太骨感:书生学的是统治阶级扭曲的三观,真相信的成为了愚忠坑人的方孝孺、虐待妻妾的妈宝男海瑞。不相信的,有的“变通”成《危城》里面的曹少麟、刘老爷、张亦之类的人渣。即使有像李贽那样的看透生死的明白人,也是不为封建统治阶级所容。
童年相信,少年怀疑,成年否定。
由此三步曲走出来的书生,陷入迷惘,如果没有好的制度没有李贽那样光明丰满的精神,如何保证不堕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11-23 10: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