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19|回复: 4
收起左侧

什么是宇宙黑暗时代(Dark Ages)?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2-12 09:3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通过观测 21cm 辐射的信号,天文学家们可以了解寒冷的宇宙'黑暗时代”,以及之后的宇宙再电离过程。近日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 Judd Bowman 和麻省理工的 Alan Rogers 等人合作首次探测到了宇宙早期的 21 厘米氢原子辐射信号,相关论文(http://nature.com/articles/doi:10.1038/nature25791 )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Nature)上。
那么,什么是宇宙黑暗时代呢?请各位大佬解答。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2-12 09:3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关注过此类问题。我感觉就是指: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就算是宇宙也会有覆灭的时候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2-12 09:36: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宇宙的起源是从“黑暗时代”开始的。如果宇宙是大爆炸起来的,那么还有什么“黑暗时代”。当然我说了以后,肯定会招到反驳。因为最终解释权归西方科学大佬。想怎么解释都可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2-12 09:3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座的各位无人能比上交大张老师说的更清楚了,在此简单转载张老师写的短篇科普,希望能对题主有所帮助。如果看不懂建议学习下广义相对论了解红移再看。红移这里可以简单认为是距离和时间的表征,红移越大,天体离我们越远,诞生时间越早。


----------
宇宙的“黑暗时代”
作者:张鹏杰   来源:科学杂志(上海)
宇宙的“黑暗时代”[《科学》杂志]

  • 光 明 宇 宙
宇宙看似没有尽头。四百年前伽利略把望远镜对准星空,从那时起我们接收并破译了无数的天外信号——恒星、星云、星团、星系和星系团发出的光。它们是我们探索宇宙的航船,带领我们向宇宙海洋的深处前进。只要有光,我们就不会迷失方向。四百年间,这个光明宇宙的边缘扩展了上千万倍。就在写这篇文章前不久,我们刚刚收到某个遥远星系发来的信号。这束光是130亿年前发出的,它在一路上经历了天翻地覆:恒星焰火此起彼伏;星系连横合纵、弱肉强食;金属源源不断地从恒星的核反应堆里产生;美酒在巨大的星云中酿造;生命在某个蓝色星球上诞生;在某些千万光年的区域里,暗物质称王称霸,产生的巨大引力牢牢束缚住了成千上万个星系,甚至霸道得连光线都不放过;然而在更大的尺度上,暗物质终于臣服于暗能量,宇宙开始像脱缰的野马,狂奔而去。在损失掉了80%多的能量之后,这束光终于在今天到达了我们的眼睛(望远镜),朦胧而暧昧,对某些天文学家来说,它或许比初恋更值得铭记一生。
然而这也许还不是光明宇宙的尽头。某些天体会在更古老的时刻、在更遥远的地方,以伽玛暴(Gamma ray burst)的辉煌爆发结束自己的生命历程。在那一刻,它们成为宇宙中最明亮的焰火。这是不是光明宇宙的边缘?光明宇宙的外面,是不是一片黑暗?在黑暗时代里,宇宙的奥秘又是以怎样的形式展现?是什么样的力量,驱使宇宙陷入黑暗?又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得宇宙重现光明?
因为光速有限,遥远宇宙对应着古老宇宙。在描述遥远宇宙的时候,一个比距离更合适的量是红移,一般用z表示。今天(距离为零)的红移是零。(共动)距离越远,红移越大。在宇宙的边缘,微小的距离改变就对应着很大的红移改变。红移是宇宙膨胀引起的,光若从红移为z=1的地方到达我们,就会因为膨胀而损失掉50%的能量[1-1/(1+z)=0.5],即波长增加一倍。在红移为z的时候,宇宙的大小(可以理解为半径)只有现在的1/(1+z)。
对遥远天体的观测是极其艰难的。因为远,它们的亮度以距离平方反比的速度衰减;因为宇宙膨胀,还增加了(1+z)2的额外衰减,也就是说,即使不考虑距离远近,一个红移7的星系亮度也要比红移0的同样星系暗64倍!雪上加霜的是,还是因为宇宙膨胀,可见光红移到了红外波段,这使得光学望远镜一筹莫展。在红外波段,地球是个糟糕的观测地点,地球表面温度是300开左右,辐射峰值就在红外,是个巨大的红外污染源。水汽等强烈吸收红外光,导致红外的观测窗口相当有限。这简直就像把望远镜放在蒸笼里,还要盖上盖子!但借助于哈勃望远镜等威力巨大的设备,我们还是把这个光明宇宙的边缘推进到了红移7左右,那时候宇宙刚刚诞生约8亿年,大小只有现在的12%左右。
红移7以上的宇宙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不知道。不过感谢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我们竟然对古老得多的宇宙,即红移1100的宇宙几乎了如指掌。那时宇宙只有37万岁,还沐浴在炙热的大爆炸余晖中,温度为三千多度,约是太阳表面温度的一半。那时的宇宙显然也是明亮的,借助于精妙的观测设备,我们甚至看得清她脸上十万分之一的表情变化。

  • “黑 暗 时 代”
然而在红移7和1100之间,我们所有的天文仪器突然都失去了作用!从宇宙学的角度说,红移7和1100之间的这段时间并不长,约为8亿年,只占宇宙年龄(约140亿年)的6%。但在这段时间里,宇宙的个头足足增长了上百倍,物质形态也经历了剧烈变化。天文学家对这个未知领域或者说巨大的宝藏兴奋异常,他们摩拳擦掌,准备花大力气、大价钱来好好研究。
(注1,本文写作与2009年,之后发现了一些疑似红移10左右的天体,但是并没有被普遍承认,因此本文结论依然有效。)
(注2,为什么红移7以上的天体不能被发现,原因很简单,这时候天体太远,而此时只有第一代恒星,但是第一代恒星不能形成较大的星体系统。星系和恒星之间的亮度差距上亿倍,所以第一代恒星尽管很亮,但几乎不可能被我们现在的观测仪器看到,必须在之后形成星系才能被观测。)
(注3,为什么红移1100的微波背景又能被观测呢?这是另一种机制,简单的说,大爆炸时候积攒了巨多的光子,然后像大坝开闸放水一样,在红移1100时全部释放了出来。全宇宙同时“发光”,这些光子实在太多,而且充斥宇宙各个角落,以至于今天仍然能够被看到那些剩余的光子。但是之后宇宙就不发光了,因而变得黑暗。)
(注4,  红移1100以上的宇宙是极难以被观测的。这部分宇宙的知识,是物理学家,主要是粒子物理学家推导出来的。在民科眼里,这部分宇宙图景确实有点玄幻。)
(注5, 拍摄遥远的星系需要巨量的观测时间和尖端仪器,极为烧钱,但是天体物理经费常年不到军费百分之一,因此只能选取天空中的很小一部分进行深入研究,因此现在发现高红移天体通常都在几个很小的窗口中进行。最著名的是哈勃极超深场)
红移1100的时候,光子和重子脱耦(注:脱藕,实际上指的是不在发生相互作用),随着宇宙膨胀,它从可见光一直衰变到今天能够看到的微波。而重子物质(往往称为气体)因为没有了光子的能量输入,迅速变成中性气体。它们的温度降低得更快,在红移100的时候,就到了100开左右。这是个看似单调无味的世界。这些气体里几乎没有金属,不会形成什么有趣的分子或尘埃,不会发射或者吸收什么有趣的谱线;物质(暗物质和重子物质)里的密度扰动还非常小,恒星、黑洞、星系等有趣的结构都还没有形成,自然也没有光。不仅没有可见光,简直连电磁辐射都没有!这个没有电磁辐射的时代,就是“黑暗时代”。
但在黑暗之中,引力正在积攒力量。那些物质密度稍稍高一点的区域引力强,从而能够吸引更多的物质。这个过程进行得很慢,但是没有力量能够阻挡。到了某个时刻,有些区域的物质多到了一定程度,形成了暗物质晕(dark matter halo)。这些暗物质晕束缚住了足够多的气体,气体云通过辐射开始冷却,恒星开始形成,于是又有了光。
第一代恒星大概在红移30左右时开始出现。中国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西方人说“大自然暨其规律为夜幕所掩,上帝命牛顿出世,天地遂大放光明”。第一代恒星扮演的就是类似角色。从这个时刻开始,世界变得热闹起来。恒星发出的紫外线电离了周围的中性氢原子。围绕着每个第一代恒星,一个个电离区开始出现。因为没有金属,气体冷却不够有效,形成的第一代恒星可能个头很大,代价就是生命短暂,往往以剧烈的超新星爆炸结束其短暂一生。爆炸释放出了内部核反应产生的金属,污染了周围纯洁(pristine)的气体。别小看这一点点金属,它们剧烈改变了气体的冷却机制,从而改变了恒星形成机制,导致第一代恒星退出历史舞台。在爆炸的中心,可能会形成黑洞。因为高红移宇宙的气体密度很高,这些黑洞有很多气体可以吞噬,成长迅速。这些被吞噬的气体在掉入黑洞之前,会因气体之间的摩擦被加热到很高的温度而发出X射线。跟紫外线不一样,这些X射线平均要跑很远才会电离掉中性氢原子。
(注6:现在认为,第一代恒星是在红移30左右形成,一直到红移4左右才消失。)
在引力作用下,宇宙中的结构越来越多,形成更多的恒星和星系,发出更多的紫外线和X射线,一个个电离区胜利会师、重叠,最终所有的氢原子都被电离。因为在宇宙早期的复合和脱耦过程之前,宇宙中的气体也是电离的,所以这个过程叫做再电离过程。如果假设完全电离是瞬间发生的话,通过微波背景辐射的观测,该过程发生在红移10附近。
上面说的只是一个大致图像,没有人知道细节。第一代恒星有多大?第一代星系有多大?它们什么时候形成?如何演化?宇宙的电离过程是如何进行的?是一次电离还是多次电离?目前的认识绝大多数还处于理论猜测阶段,只有零星的几个观测数据。通过宇宙微波背景的观测,我们准确测量出了再电离的平均幅度(严格地说,是自由电子的汤普森散射厚度),知道再电离过程至少始于红移10;通过对类星体拉曼-阿尔法吸收线的观测,有迹象表明宇宙中氢原子的电离度在红移6附近发生过很大变化,也就是说氢原子的再电离过程可能在红移6附近完全结束。

  • 观 测 窗 口
爱因斯坦曾经感叹过,大自然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的神奇竟然可以被人类理解。对于红移7到1100之间的“黑暗时代”,大自然仁慈地留出了几个宝贵的观测窗口。天文学家是一个奇怪的群体,一方面崇尚实际(天文是一门观测驱动的学科),一方面不放过任何一个疯狂的想法。既然大自然留出了观测“黑暗时代”的窗口,天文学家自然当仁不让地列出了雄心勃勃的计划,准备着在不久的将来,对“黑暗时代”进行犁庭扫穴式的观测。
21厘米谱线就是其中一个窗口。这是中性氢原子基态的两个自旋态之间跃迁产生的谱线,频率为1.4吉赫兹,对应波长是21厘米,处于射电波段。这是在氢原子静止坐标系里的波长。因为宇宙膨胀,该波长会被拉长(1+z)倍,变成几米。研究表明,在高红移(约大于30)时,该谱线为吸收线;在低红移(约为10)时,由于恒星和类星体的加热作用,该谱线变为发射线。一般来说,只要有中性氢,就有21厘米谱线。原则上,只要射电望远镜足够强大,通过(红移后的)21厘米谱线,我们可以穿透整个“黑暗时代”。更妙的是,通过它的谱线特征,我们就能知道每条谱线对应的位置和发射时刻,从而绘制出整个“黑暗时代”的演化图像。
这真是个美妙的方法,但这同时又是个“疯狂”的方法。问题出在射电前景的污染上。21厘米信号的强度,用亮温度来表示,是0.01开左右。而射电前景的亮温度,在2米波长上,是200开左右,并随着波长的约2.6次方增长。天文学家面对的任务,就是要找出比噪声小上万倍的信号!感谢天文观测技术和天文数据处理方法的长足进展,这并不是个不可能的任务。目前世界上有几个项目已经开展,包括我们国家部署在新疆的21厘米天线阵项目(21cm array, 21CMA)。而计划中的平方公里天线阵项目,能力将比目前的项目提高百倍,它将对“黑暗时代”进行精确测量。
(注7: 21世纪天文学是射电天文学的世纪,别问为什么!)
21厘米线的观测告诉我们的主要是“黑暗时代”的各种统计性质,即对观测天区平均后的性质。要了解单个天体,例如第一代星系的性质,往往需要其他的观测方法,例如太空红外望远镜。这方面6米口径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JWST)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发现远达红移11附近的星系(注8:现在认为有可能观测到红移到20的极早期星系)。因为口径可以更大,地面红外望远镜也能通过地面有限的红外观测窗口来发挥作用,例如发现第一代恒星造成的超新星。
(注9: 超新星最高能够达到星系十分之一的亮度左右)
天文的一个神奇之处就在于,人类竟然能够在短暂的、即使从人类文明开始算起也不过几千年的宇宙之一瞬的时间里,看到宇宙长达百亿年的演化。“黑暗时代”的观测,将补上宇宙百亿年演化最后缺失的一环。感谢人类科技的进步,这篇文章的读者,都将在有生之年看到宇宙从黑暗转入光明的历史。
(注10: 我们在数值模拟里面已经“看过”了,但是还想亲眼验证一下!)
(注11: 大家认识张老师就行了,我无关紧要,故而匿名)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2-12 09:3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在光子和重子物质退耦后到第一代恒星/星系出现的这段时间。这段时间内由于光子已经退耦,而恒星还未形成(温度不够低的原因),因此这段时间根本没有发光的东西,此时的宇宙就是漆黑一片,主要组成是氢和氦与电子处于电离平衡状态,随着宇宙不断膨胀,气体温度不断下降,最终气体终于无法抵抗重力而坍缩,宇宙的第一代恒星形成,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然后这一过程称为宇宙再电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11-24 07: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