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33|回复: 1
收起左侧

冰原上的悲歌——纪念冬季战争结束80周年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2-15 22: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题图:1940年3月13日,芬兰庆祝冬季战争结束,摄于赫尔辛基
1940.3.13-2020.3.13
谨以此文纪念冬季战争结束80周年
<hr/>
冰原上的悲歌——纪念冬季战争结束80周年-1.jpg

1939年11月30日,冬季战争爆发首日,苏联空军对以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为首的芬兰各大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空袭。这张照片摄于1939年11月30日的赫尔辛基

冰原上的悲歌——纪念冬季战争结束80周年-2.jpg

苏军的作战计划及兵力部署

冰原上的悲歌——纪念冬季战争结束80周年-3.jpg

战后苏芬两国的领土变化情况

1939年11月30日,苏联以曼尼拉村事件为借口入侵芬兰,冬季战争(国内亦称“苏芬战争”)爆发。在南起卡累利阿地峡,北至拉普兰地区,长达一千余公里的苏芬国境线上,苏芬双方展开了残酷的攻防战,期间芬军曾一度重创苏军,令世人大跌眼镜。
1940年2月中旬,苏军突破芬军在卡累利阿地峡的防御工事曼纳海姆防线,此前的有利形势开始转而对芬兰不利,到2月末苏军已逼近维堡。面对急转直下的战况,芬兰选择了屈服。3月7日下午,芬兰代表团乘飞机抵达莫斯科,3月8日双方开始商讨停战事宜。经过数轮谈判,3月12日,苏芬双方正式签订《莫斯科和约》。
1940年3月13日,从莫斯科时间中午12点开始,苏芬双方全面停火。关于停火的那一刻,拜尔·伊林切耶夫(Bair Irincheev)在他的著作《苏芬战争 1939-1940》中写道:
莫斯科时间12点00分,所有的射击突然停止了。战争结束了。沿着整条战线,两个之前还打得你死我活的对手,在两军中间的无人地会晤,讨论实现停战协定(在军事上)的各种具体措施。两国军官们相互交换雷场地图,讨论部队调防和相互合影留念。
从战争到和平这突如其来的急剧变化震惊了所有人。双方的老兵提到停火这一刻都不约而同地形容是恍如梦境一般令人难以置信。突如其来的和平和鸟儿的鸣叫取代了以往震耳欲聋的枪炮声。
在这颇具讽刺意味的氛围中,历时105天的冬季战争画上了句号。
总的来看,这场战争虽然在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大背景下显得并不十分起眼,但它还是在世界军事史和苏(俄)芬两国的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作为一个国力远不及苏联的小国,芬兰在这场战争中虽然损失惨重(维基百科的数据为阵亡或失踪25904人,受伤43557人,被俘800~1100人;《冬季战争史》【Talvisodan Historia】的数据为阵亡19576人,失踪3273人,重伤16437人,轻伤27120人),在战后被迫割让了卡累利阿地峡和芬兰湾沿岸岛屿并将汉科半岛租借给苏联30年,但勉强保住了国家主权,使苏联迅速吞并芬兰的意图宣告破产,更在国际舞台上为自身赢得了极高的声望。而苏联虽部分达到了自己的战略目的,但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伤亡32~39万人,各家说法不一),并给世人留下了苏联红军战斗力低下的恶劣形象(德军对苏军战斗力的低估来自冬季战争中苏军的表现亦未可知),还为下一次苏联与芬兰之间的战争埋下了祸根(1941年6月25日芬兰加入轴心国阵营对苏宣战,继续战争爆发)。

冰原上的悲歌——纪念冬季战争结束80周年-4.jpg

前线的惨状

从军事层面来讲,这场战争对苏芬双方而言是一次摸底考试,也是苏德战争的一场预演(尽管在某些方面芬兰军队并不能与德军相提并论)。对苏军来说,冬季战争暴露出了自身的短板,同时也为其提供了大量冬季作战的经验。战争结束后不久的1940年3月28日,时任苏联国防人民委员的伏罗希洛夫在联共(布)中央全会上关于冬季战争的总结报告中指出:
军事主管部门对于芬兰战争的准备不够认真:
一、军事行动开始时集中在卡累利阿地峡和卡累利阿的步兵、炮兵和坦克,要突破卡累利阿地峡上的筑垒防线和击溃芬兰军队显然是不够的。
二、由于对于敌人和战区情况没有足够的了解,我们以为在芬兰战场的所有地段都能使用我们的重型师和坦克部队。
三、作战是在冬季发起,但部队却没有相应的服装,没有在严冬条件下作战的装备和装具。
四、我军士兵没有配备轻型冲锋枪和50毫米的迫击炮。
…………
(7)军队伙食供应的组织也必须进行重大改变,因为原有的供应体制,由于军事主管部门考虑不周,未能规定一系列的浓缩食品。军队中不供应面包干,而是用干饼来代替。然而对于远离铁路作战和露营驻扎的军队,面包干和浓缩食品是最适用的食物。面包干和浓缩食品便于分送到军队(体积小),而且食用方便,因为它们不易冻结;
(8)步兵的战斗训练大多低下。……
(9)许多高级首长也未达到应有的水平。……
……
(11)在作战行动的最初时期,军队的纪律几乎到处都很松弛。……
事实也的确如此。苏军在制定作战计划时对芬兰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不甚了解:苏军在主攻的芬兰东部和南部方向上投入了大批的装甲部队,打算速战速决,但芬兰东部的森林地形和南部的湖泊河流地形并不利于苏军大规模装甲集群的快速推进,彼时芬兰落后的交通网和糟糕的路况更是雪上加霜,结果在战争初期甚至出现过苏军车辆在公路上排几公里长龙的景象,苏军原计划一天推进20公里,可实际上一天最多只能推进3~5公里;苏军未能料到1939/40年冬的严寒天气(1940年1月6日卡累利阿地峡的气温已降至-43℃),加上苏军高层认为战争会在短期内结束,因而未准备足够的防寒装备,结果在整个冬季战争期间苏军出现了大量的非战斗减员现象(至少有61506人患病或冻伤)。此外,苏军的后勤保障做得相当糟糕,对士兵来说十分重要的野战厨房常遭到芬军的袭击,在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苏军士兵和芬军士兵争抢空投补给的现象;苏军在战争初期蒙受巨大损失的情况下没能有效地遏制悲观情绪的弥漫,导致军心涣散;对芬军曼纳海姆防线的坚固程度认识不足,战后伏罗希洛夫承认:
“曼纳林防线”(注:即曼纳海姆防线),即芬兰军队的设防地区,越来越清楚地呈现为一个极其强固的现代化要塞,必须投入大量的兵力和物资,并且主要的是还要花费许多时间,才能将其摧毁。我军曾经几次试图突破这个由钢筋混凝土构筑的,布满壕沟、鹿砦、铁丝网和地雷,全部由炮火和机枪火力控制的地带,都未成功。通过各兵种的顽强战斗,以及不止一次的白昼和夜间攻击,得以明确地查明,只有系统地破坏钢筋混凝土结构和岩石泥土结构的火炮和机枪工事,即摧毁工事的主体结构,从而消灭在其中防守的有生力量,才能突破这个防御地带。
在总结自身缺点的同时,伏罗希洛夫对芬军的优点也有提及:
……
三、总的来说,芬兰战术训练良好。小分队战术操练得十分仔细,单兵训练也不错。
四、除所有其它武器外,芬兰人还装备有:
(1)性能良好的新式冲锋枪,弹夹可装70发子弹,在任何气象条件下均能无故障地射击;
(2)带有大量炮弹的81毫米口径轻型迫击炮;
(3)大量种类不同的障碍地雷和冲锋枪。
……
五、芬兰人广泛使用滑雪板,在森林中又能很好地辨别方向,这使他们占据了一定的优势。
六、芬兰军队能比较坚毅地经受严冬条件。
七、芬兰人表现出在构筑野战防御工事和修建完整的防御地区方面颇有创造性,而且热爱劳动到不知疲倦的地步。……
八、敌人精通伪装艺术,并在他们一切机动作战中广泛地加以运用。
……
除此以外,冬季战争期间,芬军还广泛运用狙击手、游击战术和“木堆”战术(芬兰语motti,即化整为零,分割包围,歼灭敌军。1939年12月的苏奥穆斯萨尔米战役为“木堆”战术典范,此役中芬军以三个团又一个营的兵力重创苏军两个步兵师和一个坦克旅),大量杀伤苏军有生力量,这些都让苏军备受启发。战后,苏军开始着手在人员训练、武器装备、情报收集、后勤保障和冬季作战体系等方面进行大规模的革新。事实证明,这些措施在后来的苏德战争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对芬军来说,冬季战争为自身国防实力薄弱的事实敲响了警钟。芬兰自二十年代起便推行以防卫为主的国防政策并制定了相应的国防计划(如1927年10月通过的《海军法》和1932年12月通过的新《征兵法》)。经过二三十年代的稳步发展后,战前的芬军在兵员素质、后勤保障和轻武器等方面都优于苏军,但兵员数量、重武器和技术兵器的严重短缺却是难以弥补的硬伤:1940年芬兰人口普查的结果为芬兰全国共有3887217人,而同一时期苏联人口为1.6~1.7亿人(1937年苏联人口普查的结果苏联全国共有162039470人),一旦陷入消耗战芬兰在兵员数量上将处于绝对劣势;冬季战争时期,芬兰陆军的炮兵部队还在使用1877年沙俄制造的要塞炮,新式野战炮奇缺,而装甲部队在战前的装备只有为数不多的维克斯六吨坦克和雷诺FT-17坦克,其实力即便是在冬季战争中俘获了大批苏军遗弃的装甲车辆的情况下也远不及苏军;芬兰空军在战前只有300多架飞机,其中作战用的飞机只有少得可怜的114架,而投入芬兰战场的苏联空军至少有2500架飞机;芬兰海军在战前的主力舰艇只有2艘岸防舰(或者叫浅水重炮舰)、5艘潜艇、6艘炮艇和17艘鱼雷艇,而苏联海军波罗的海舰队拥有2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2艘驱逐领舰、14艘驱逐舰、52艘潜艇、17艘炮艇和47艘鱼雷艇;战后卡累利阿地峡和汉科半岛的丢失更是让芬兰丧失了重要的国防地带,用曼纳海姆的话说就是“我们丧失了本来可以保证我们阻止入侵军队前进的全部要地。新的国界使芬兰暴露在侵略者面前,而汉科则像一支指向我国心脏的手枪。”面对新一轮的战争威胁,芬兰在战后全面实行以国防为中心的政策,1940年的国防预算在国家总预算中的占比高达45%,到苏德战争前夕全国约有16%的人口在前线或后方服役。
从政治和外交层面来讲,这场战争也充分地反映出长期存在于苏芬两国之间的种种问题。对芬兰而言,外交政策的失误体现得淋漓尽致。芬兰于1917年独立后曾一度奉行亲西方的外交政策,主张同德国等西欧国家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而对苏俄(联)怀有猜忌甚至敌意(最好的例子就是1920年芬兰出兵东卡累利阿和1929年席卷芬兰全国的反共运动“拉普阿运动”);芬兰国内“大芬兰”民族主义情绪的弥漫更是给苏芬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同样地,苏俄(联)也视白色芬兰为工农阶级的敌人而对其心存芥蒂。尽管从三十年代开始,芬兰试图与苏联缓和矛盾并于1932年同苏联签订《苏芬互不侵犯条约》,但这并不能真正消除两国之间的不信任感。随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苏德双方开始在东欧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芬兰自然被苏联视作自己的囊中物,战争已不可避免。然而此时的芬兰仍寄希望于西方各国的援助,殊不知西方国家并不愿为芬兰这个北欧小国的利益而得罪苏联(毕竟英法连军事实力尚可的两个盟友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都能抛弃,更何况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弱国芬兰,而德国和意大利在战前也并没有看出援助芬兰的必要,只是在观望),因而芬兰在冬季战争期间并未得到西方国家的实质性援助(但英法在冬季战争末期还是向芬兰提供了一批武器和志愿者,只是到了的时候战争早已结束,真正向芬兰提供了援助的只有瑞典、匈牙利、爱沙尼亚和丹麦等国的志愿者)。战后,芬兰对苏联彻底失去信心,加上此时德国已向芬兰抛出了橄榄枝,因此芬兰开始向德国一边倒,这让苏联对芬兰的敌意进一步加深。苏德战争爆发后,芬兰选择了跟随德国侵苏,将自己绑上了轴心国的战车,虽然曾短暂地尝到了甜头(夺回了在冬季战争中丢失的领土并占领了梦寐以求的东卡累利阿),但最终还是难逃为德国殉葬的命运。战后,曾在1939年作为与苏联谈判的特使,后担任战后首任芬兰总统的帕锡基维曾公开批评战前与战时的芬兰缺乏对现实的考量和对大国政策的深刻认识,而这被认为是芬兰在二战中处于如此窘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冰原上的悲歌——纪念冬季战争结束80周年-5.jpg

1939年12月2日刊登在《真理报》头版上的《芬兰民主共和国人民政府公告》

冰原上的悲歌——纪念冬季战争结束80周年-6.jpg

芬兰民主共和国宣传海报:响应库西宁人民政府的号召,加入芬兰人民军的行列!

对苏联而言,对芬兰共产党能力的轻信以及对芬兰战斗决心的严重低估是问题所在。战争爆发前夕,有迹象表明苏联曾示意芬兰共产党在芬兰国内进行宣传和策反工作以便苏军顺利开进芬兰【有学者认为苏联悍然发动冬季战争是芬兰共产党怂恿苏联所致,如《冬季战争的外交》(The Diplomacy of the Winter War:An Account of the Russo-Finnish War, 1939-1940)的作者马克斯·雅各布森(Max Jakobson),不过这并非定论】。一位战时抵达过芬兰的西方记者埃里斯通(H·B·Elliston)有这样一段记载:
我在赫尔辛基的大使馆里遇到了一个瑞典人,他对我说,一位俄罗斯的大使馆员工对他说俄国人希望库西宁能像他保证的那样,在俄国人入侵芬兰的同时在芬兰国内发动大规模的起义。Finland Fights,London,1940,p.342.)
战争爆发后,苏联对芬兰共产党的宣传力度加大。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在一封1939年12月4日发往斯德哥尔摩的电报中写道:
必须采取一切措施最广泛地普及芬兰政府(原注:指芬兰民主共和国人民政府)和芬兰共产党的文件以及莫洛托夫的讲话和苏芬条约(原注:指《苏联和芬兰民主共和国互助友好条约》)。以专门小册子的形式来发表这些文件,以便大规模扩散。……对芬兰政府和红军表示欢迎,强调后者的解放使命。与此同时,要展开群众性的保卫共产党、它的报刊和集会的斗争,使之免遭敌对分子的袭击。……
从结果来看,芬兰共产党显然辜负了苏联的期待。虽然苏联曾一度扶持芬兰共产党在芬兰国内建立傀儡政权(即芬兰民主共和国或泰里约基政权),但在整个冬季战争期间芬兰共产党及其领导的芬兰民主共和国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块背景板而非苏联的帮手。
至于对芬兰作战决心的低估,则有可能来源于苏联对芬兰国内政局的错误判断。血腥的内战和二十年代末的反共浪潮给芬兰社会的肌体上留下了一道巨大的伤痕,到了三十年代末,以社会民主党为首的左派和以农民联盟为首的右派之间的矛盾虽不如二十年代时那样激烈但仍然存在,而苏联正是在看到了芬兰国内左右派之间由来已久的矛盾之后,单纯地认为一旦苏芬开战,芬兰左派必将倒向苏联一边,但事实却与他们所想的大相径庭,真正倒向苏联的只有一个势单力薄、流亡苏联的芬兰共产党,不仅没有挑起芬兰国内的政治矛盾,反而使芬兰社会的各个阶层通过这场事关民族存亡的战争紧密团结在了一起。“大清洗”后苏联对自我实力的盲目乐观也是可能的原因之一。苏军在“大清洗”时期看似得到了壮大,实际上却因大批作战经验丰富的中高层军官被处决而削弱,然而苏联的宣传机器却一味地歌颂斯大林的伟大和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其造成的负面影响只字未提。最终,成千上万的苏军士兵用自己在冬季战争中流下的鲜血将这个问题暴露了出来。这是苏联军事建设上的悲哀,更是苏联政治建设上的悲哀。
总之,冬季战争并不仅仅是世界军事史上一场大卫对歌利亚的战争,它的背后还有许多值得后人玩味的地方。
最后,愿这样的惨剧不再上演。
<hr/>参考文献及部分资料来源:
《芬兰史》,(美)约翰·亨·伍里宁著,武汉大学《芬兰史》翻译组译,湖北人民出版社,1973
《芬兰史》,(英)大卫·科尔比著,纪胜利等译,商务印书馆,2013
《苏芬战争 1939-1940》,(俄)拜尔·伊林切耶夫著,胡烨译,中国长安出版社,2014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十五卷》,沈志华等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二十二卷》,沈志华等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フィンランド軍入門 極北の戦場を制した叙事詩の勇者たち』,齋木伸生著,イカロス出版,2007
『「冬戦争」にいたるソ連·フィンランド関係に関する補足的ノート』,百瀬宏著,1971
芬兰国防军影像档案馆(SA Kuva)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2-15 22: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地打击了苏联野心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11-23 12: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