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242|回复: 0
收起左侧

普通人读历史有用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3-5 16: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一直坚持读史书,一是因为比较喜欢历史,二是因为“读史可以明智”,一直想从史书中寻找道理,从而对于事物考虑的更加周全稳妥。
可每次读历史,总会在知乎看到一种观点,那就是普通人读史书没用,这种观点涉及两种人,一种人是很悲观的,他们坚信普通人就是普通人,操心于自己的俗物便可,读历史纯粹浪费时间,这种人是不会读历史的,甚至会鄙夷那些读历史的人,认为他们是附庸风雅,故作高深;另一种人是很淡然的,他们认同普通人读历史可以学到道理,但这些道理一般是一辈子都没有机会用得上的,因为这是帝王将相的道理,但他们也会读历史甚至乐于读历史,他们会从历史中感悟一种淡然的心境,一种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普通人不过都是车轮行过所溅起的一粒尘土,一种历史的长河滚涌奔腾,普通人不过是其中的一滴水滴,这种心境,是一种大心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这种人因为熟读历史,对于事物和人的变迁,他们会有比不读历史的人,更具有一种豁达感,在此种人,此种心境下,我的观点反而会显得渺小,世俗,所以,此种观点不在讨论范围内。
为什么我会觉得普通人读历史会有大用?因为我觉得普通人可以从历史中学到三种东西,一是豪气,二是道理,有了豪气,可以在逆境挫折中奋力而起;通晓道理,可以知道什么该做,应该怎么做。
我举史记的例子,史记孟尝君列传,其中有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孟尝君田文是五月出生的,他的父亲田婴十分不喜欢他,根据迷信,认为五月出生的孩子会对自己的父母的不利,所以让田文的母亲不要抚养田文,可田文的母亲依旧抚养田文长大,并带田文见了田婴,田婴看到田文后很生气,可田文却不慌张,田文顿首,说“父亲为何不喜欢五月出生的孩子呢?”田婴答“五月出生的孩子,身高长的会和门户一样高,将不利其父母。”田文又说“如果人的命运是天注定的,那你又担心什么呢?如果人的命运是门户注定的,那就将门户加高,高到谁也够不着。”司马迁在写这个故事时,将田文那种豪气书写的淋漓尽致,我清晰地记得我当初第一次看到这时,立马就不往下看了,直接站起,而后脑子里浮现出平常所积累的其他英雄豪事,众多故事掺杂在一起,胸中似有一股英雄气在涌动,我不看武侠小说,但我感觉那些看武侠小说之人看到情节高潮之处,也不过这样了。
第二个故事是:冯谖是孟尝君的门客,孟尝君田文的食客有三千人,封地的收入不足以供养食客,便在自己的封地薛地放贷,可是贷款者多不能给利息,眼看门客的俸禄将发放不了,孟尝君很担忧,便让冯谖去收债,冯谖到后,收到利息十万余,他用这些钱买牛买酒,大办宴席,让有能力还债,没有能力还债的人都来,酒喝到正酣时,冯谖上前,拿着债条,能按时偿还的人,冯谖和他们约定好偿还的日期,没有能力偿还的,冯谖便烧掉了他们的债条,说“孟尝君之所以贷款给百姓,是希望贫穷无业的人能有一份本钱,之所以收取利息,是不求回报的侍奉宾客,今日富人定了还款时间,贫穷者也烧毁了债条,诸位且放心大吃大喝,有孟尝君这样的主人,我们岂可辜负他!”当我第一次读完这个故事时,就好像一纸飞机扎进我的大脑,就好像自己发现了这个世界的隐藏的彩蛋般,原来现实还能这样干,平常也没人在我身边说过或干过这样的事,在之前的我的眼里,只有斤斤计较,分毛必争才属于正常,冯谖这种行为无疑是如同疯子般,不符合常理的,可深入一想,这难道不是很有道理的吗?这难道不是古人常说的以退为进吗?之后了解到杜月笙烧欠条,原来早在千年以前,古人已经做过了,以史为鉴,学习历史中的道理,难道不是很有用的吗?
我之前说读历史能学到三种东西,豪气,道理,这第三种东西,便藏在第三个故事里。
第三个故事:齐王担心孟尝君权力过大,对自己不利,于是便罢免了孟尝君,孟尝君的宾客见孟尝君失势,便都离开了孟尝君,后来孟尝君恢复相位,原本离开的门客又都回来归附孟尝君,孟尝君记恨这些反复无常的人,便说见到这些门客,要狠狠的羞辱他们,此时,冯谖上前说到:“错了,万物有万物的道理,有生必有死,富贵的时候朋友多,贫贱的时候朋友少,这是本应该的道理,人们赶集的时候,天刚刚亮,人就挨着人的肩膀,抢着门进入集市,等到日落的时候,谁都不理睬集市,难道是人们喜欢日出而讨厌日落吗?不是这样的!而是因为日出时,集市有他们需要的东西,日落时,已经没有他们想要的东西了。你的宾客在你富贵时归附你,是因为你有他们需要的东西,在你落魄时离开你,是因为你已经没有他们需要的东西了,如今你怨恨你的宾客们,对你没有一点用处,只是白白的断送了宾客们归附你的路。”孟尝君听从了冯谖的话。
这个故事彰显了道理,难道我们普通人就不需要这样的道理吗?我们普通人就没有有钱时朋友多,没钱时朋友少的境遇了吗?在读历史之前,我们会对这样的遭遇感到悲哀,读历史之后,我们应对这样的遭遇感到淡然。在朋友多的时候,要好好利用,为自己谋取利益,在朋友少的时候要知道这是正常的,在自己境况变好时,不因为朋友的失而复得而感到愤怒,这难道不是历史中普通人可以学习的道理吗?此外,孟尝君在原本愤怒时,听从冯谖有道理的话,从而立马转变态度,听从冯谖,不以感情好坏而决定行为,而以是否有道理决定自己的行为,不把事情做对,而做对的事情,这难道不值得普通人学习吗?纵观历史,成就伟业的人,谁又不是以道理作为行为准则的呢?而那些对于有道理的话而不听从的人,谁又不是下场凄惨呢?孟尝君能够在愤怒的情况下听从冯谖,我们普通人能做到这样的有多少人呢?这就是我想说的从历史中学到的第三个东西,那就是“听从道理”,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懂得那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大道理已经算不上稀有,每个人都可以编出一段,这种大道理太过飘渺,我们姑且不说,而那些小道理,我们普通人是真的知道吗?知道为什么做不出来呢?对于有好处的事情,我们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去拒绝他,为什么不接受他呢?如同学习,明明知道是对的,为什么还要不认真对待呢?对于有坏处的事情,我们可能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去接受他,为什么不拒绝他呢?如同吸烟喝酒,如果只是仅仅因为自己喜欢,那为什么不戒掉呢?伍尚因为仁义不和弟弟一起逃亡,白白地丢了性命;商鞅不听赵良的话,终被车裂而死;项羽因为刚愎自用不听范增的话,终在乌江自刎;袁绍没有听田丰的话,在官渡被曹操打败;伍子胥、赵良、范增、田丰说的话难道没道理吗?可是伍尚商鞅项羽袁绍没有听从,可见听从道理确实是一个难事,范睢因为道理听从蔡泽的话,廉颇不怕羞耻敢于负荆请罪,范睢和廉颇做了对的事情,我们从历史中,难道不能学习这些人的事例吗?放下自己的羞耻心,去听从道理,去执行对的事情,为什么不可以学习呢?为什么说普通人读历史无用呢?
知道道理是听从道理的前提,本文的道理指对的道理,如果道理是不正确的,那听从道理也就没有用了,所以读历史就是从历史中寻找道理,将道理与现实融合,从而分析出正确的道理,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去做正确的事情,此为我读历史的本意。
读历史要带有目的性,或为明智,或为吸取经验,或为感受故事,你以什么样的目的读,你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11-22 16: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