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前三年数据相比第一年数据分析结果的改变。
第三节:三年数据温度天图的概要。
第四节:银河系前景简介,用最大熵方法(maximum entropy method)分离前景信号.
第五节:分离前景的两种方法。
第六节:WMAP点源数据集+Sunyaev-Zeldovich 效应。
第七节:计算角功率谱,与其他项目的比较。
第八节:调查首年数据中的反常特征。
第四节-银河系前景分析
4.1. Free-Free Emission
对于频率 \nu > 10 \mathrm{GHz} ,亮温度谱
\begin{equation} T_A \sim \dfrac{\mathrm{EM}}{\mathrm{1\,cm^{-6}\,pc}} \nu^{-2.14} \end{equation}
高分辨率的 \mathrm{H}\alpha 线可以作为轫致辐射的近似指征。
\begin{equation} I_{\mathrm{RJ}} = 0.44\,\xi(\tau_\mathrm{dust}) \left(\dfrac{\mathrm{EM}}{\mathrm{1\,cm^{-6}\,pc}}\right) \left(\dfrac{T_e}{8000\,\mathrm{K}}\right)^{-0.5} \times \left[1-0.34\,\ln\left(\dfrac{T_e}{8000\,\mathrm{K}}\right)\right] \end{equation}
其中 \xi(\tau_\mathrm{dust}) 是由 Hα 线的波长和尘埃光深决定的消光系数。如果发射区的气体和尘埃在空间上是共生分布的,则
\begin{equation} \xi(\tau_\mathrm{dust}) = \dfrac{1-\exp(-\tau_\mathrm{dust})}{\tau_\mathrm{dust}} \end{equation}
Halpha 线在 R 波段,其消光系数是V波段的 0.75
\begin{equation} A_R = 0.75 A_V = 0.75\times3.1 E_{B-V} = 2.35 E_{B-V} \end{equation}
\begin{equation} \tau_\mathrm{dust} = 2.2 E_{B-V} \end{equation}
4.2. Synchrotron Emission
在 1.5 GHz 的频段,分立的超新星遗迹产生了 ~10% 的同步辐射,剩余的 ~90% 由弥散分量产生。在 ~1GHz 的频段,银盘区的同步辐射谱指数 \beta_s \simeq -2.6 , 在银晕区,谱指数 \beta_s \simeq -3.1
该结果在银河系和漩涡星系 NGC 891 中均有发现。
同步辐射在低频段的光谱比高频段更陡峭,因此如果使用低频段(例如 408 MHz)发射天图作为同步辐射在微波波段的指征是须格外小心。
Thermal Dust Emission
尘埃热辐射常被简化为两分量模型
power-law emissivity indices
\begin{equation} \begin{cases} \alpha_1 &= 1.67\\ \alpha_2 &= 2.70 \end{cases} \end{equation}
temperature
\begin{equation} \begin{cases} T_1 &= 9.4\,\mathrm{K}\\ T_2 &= 16.2\,\mathrm{K} \end{cases} \end{equation}
fraction of power emitted by each component
\begin{equation} \begin{cases} f_1 &= 0.0363\\ f_2 &= 0.9637 \end{cases} \end{equation}
relative ratio of IR thermal emission to optical opacity of the two components
\begin{equation} \dfrac{q_1}{q_2} = 13.0 \end{equation}
低温分量被认为主要是无定形硅(amorphous silicate grains);高温分量主要是碳。
河外星系的观测结果表明,宽波段同步辐射与宽波段远红外辐射之间存在强关联。这被认为是源于恒星形成活动——恒星形成,加热并破坏尘埃颗粒,产生磁场和相对论性电子,产生可以电离周围气体的O型星和B型星。
在WMAP的频段,银河系内的同步辐射和尘埃辐射之间也存在空间关联。许多人认为这种“关联”事实上只是尘埃在射电波段的发射信号,而非真正的尘埃-同步辐射强关联。
4.4. "Anomalous" Microwave Emission from Dust ?
关于同步辐射的高频端和尘埃辐射的低频端
在 31GHz 到 53GHz,发现了与 240 μm 尘埃辐射高度关联而非与 408 MHz 同步辐射关联的信号,其谱指数为 \beta \sim -2.2 ,因此该信号被认为是由那些与尘埃存在空间关联的轫致辐射信号。
Draine和Lazarian(1998)以能量为由驳斥了热电离气体的解释,而是认为这种异常发射归因于非常小的尘埃颗粒的电偶极旋转发射。
该机制的一大特点是它将在 10-60 GHz 的频段内产生一个峰并在两端迅速衰减。
Finkbeiner 等人在2002年利用 Green Bank 140 英寸望远镜搜寻了可能存在的旋转尘埃。在 5 GHz, 8 GHz, 10 GHz 观测了10个红外尘埃云。其中8个得到了负面结论(negative results),1个的结果非常微弱,1个有可能的结果。
WMAP 发现 22-33 GHz 的前景由一个频谱类似同步辐射而空间形态类似尘埃的部分主导。 Bennett 等人在2003年提出这可能源自同步辐射谱指数在空间上的变化,在很大的频段被积累后,导致改变了同步辐射在不同频段的空间形态。具有热尘埃空间分布的旋转尘埃至多能解释 33 GHz 处 ~5% 的发射。当然,WMAP并没有排除旋转尘埃作为一种次要成分的可能。
Casassus 等人于 2004 年报告了 31 GHz 处 Helix planetary nebula 内关于反常微波辐射的证据。至少 20% 的发射与 100 μm (3000 GHz) 尘埃辐射相关。在 Hβ 的频率未观测到发射图像,因此排除了轫致辐射。由于缺乏 250 GHz 连续谱的发射,冷尘埃同样被排除。Casassus等人认为这是由高温铁磁性颗粒产生的磁偶极辐射(源于颗粒的非均匀磁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