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83|回复: 0
收起左侧

刘邦评论资料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4-20 07:5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刀削斧劈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251972/answer/157523834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知乎上@本是青灯不归客发了历史名人对刘邦的评价,我根据一些论文[1][2][3][4][5][6]提到到的观点增添了一些,并排序增添注释。
郦食其[7]: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8]。
陆贾[9]: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皇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轝,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泮,未始有也[8]。
韩信[10]: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言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11]。
唐山夫人[12]:清明鬯矣,皇帝孝德。竟全大功,抚安四极。海内有奸,纷乱东北。诏抚成师,武臣承德。行乐交逆,箫勺群慝。肃为济哉,盖定燕国[13]。
刘安[14]:逮至高皇帝存亡继绝,举天下之大义,身自奋袂执锐,以为百姓请命于皇天。当时之时,天下雄俊豪杰,暴露于野泽,前蒙矢石,而后堕溪壑,出百死而给一生。以争天下之权,奋武厉诚,以决一旦之命[15]。
司马迁[16]: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17]。
扬雄[18]:高祖奉命,顺斗极,运天关,横钜海,漂昆仑,提剑而叱之。所过麾城摲邑,下将降旗,一日之战,不可殚记。当此之勤,头蓬不暇梳,饥不及餐,鞮鍪生虮虱,介胄被沾汗;以为万姓请命乎皇天。乃展人之所诎,振人之所乏,规亿载,恢帝业,七年之间而天下密如也[19]。
祭遵[20]:昔高祖大圣,深见远虑,班爵割地,与下分功。著录熏臣,颂其德美。生则宠以殊礼,奏事不名,入门不趋;死则畴其爵邑,世无绝嗣,丹书铁券,传于无穷。斯诚大汉厚下安人,长久之德,所以累世十余,立载数百,废而复兴,绝而复续者也[21]。
马援[22]:高帝无可无不可[23]。
班固[24]: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初,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初顺民心作三章之约。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矣[25]。
陈蕃[26]:昔高祖创业,万邦息肩,抚养百姓,同之赤子[27]。
荀悦[28]:高祖起于布衣之中。奋剑而取天下。不由唐虞之禅。不阶汤武之王。龙行虎变。率从风云。征乱伐暴。廓清帝宇。八载之间。海内克定。遂何天之衢。登建皇极。上古已来。书籍所载。未尝有也。非雄俊之才。宽明之略。历数所授。神祇所相。安能致功如此[29]。
曹植[30]:昔汉之初兴,高祖因暴秦而起。官由亭长,自身亡徒。招集英雄,遂诛强楚。光有天下,功齐汤武。业流后嗣,诚帝王之元勋,人君之盛事也[31]。
曹冏[32]:汉祖奋三尺之剑,驱乌集之众,五年之中,遂成帝业。自开关以来,其兴立功勋,未有若汉祖之易也。夫伐深根者难为功,摧枯朽者易为力,理势然也[33]。
傅玄[34]:赫赫汉祖,受命龙兴。五星协象,神母告征。讨秦灭项,如日中升。超从侧漏,光据万乘[35]。
司马炎[36]:昔汉祖以知善任,克平宇宙;推述熏劳,归美三俊。遂与功臣剖符作誓,藏之宗庙,副在有司,所以明德庸熏,藩翼王室者也[37]。
皇甫谧[38]:观汉祖之取天下也,遭秦世暴乱,不阶尺土之姿,不权将相之柄,发迹泗亭,奋其智谋,羁勒英雄,鞭驱天下;或以威服,或以德致,或以义成,或以权断;逆顺不常,霸、王之道杂焉。是以圣居帝王之位,无一定之制,三代之美,故难及矣[39]。
刘渊[40]:大丈夫当为汉高、魏武,呼韩邪何足效哉[41]!昔我太袓高皇帝以神武应期,廓开大业。道迈三王,功高五帝[42]。
石勒[43]: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44]。
挚虞[45]:汉祖明达,兼容权武。总御俊雄,翦翕强楚。奄正华夏,经略区宇,遂登天位,缵尧之绪[46]。
陆机[47]:赫矣高祖,肇载天禄。沉迹中乡,飞名帝录。庆云应辉,皇阶授木。龙兴泗滨,虎啸丰谷。彤云昼聚,素灵夜哭。金精仍颓,朱光以渥。万邦宅心,骏民效足。……悠悠遐风,千载是仰[48]。
陆云[49]:于皇汉祖,纂胄有唐。……变伐强楚,至于垓下。天诛薄曜,暴籍授首。区夏既混,宇宙蒙乂。肃肃帝居,巍巍神器。有皇于登,是临天位。绣文于裳,组华于黻。明明天子,有穆其容。至止锵锵,相惟辟公。宣声路寝,发号紫宫。颁此恺悌,以畜万邦。思乐皇庆,协于时雍。琴瑟在御,大予舞功。越裳委贽,肃慎来王。明明圣皇,闿国乘制。分圭昨劳,河山命誓。礼律克彰,典文垂艺。有汉恢恢,疏罔不替。圣功克明,九方孔安。良宰内干,武臣外闲。渐泽冀域,沾被戎蛮。连光太素,万载不刊[50]。
习凿齿[51]:夫成业者,系为所为,不系所籍;立功者,立其所济,不立所起。是故汉高受命于怀王,刘氏乘弊于亡秦。超二伪以远嗣,不论近而计功。考王德于帝典,不疑道于力政。季无承楚之号,汉有继周之业。取之既美,而己德亦重故也[52]。
拓跋珪[53]:世俗谓汉高起于布衣而有天下,此未达其故也。夫刘承尧统,旷世继德,有蛇龙之征,致云彩之应,五纬上聚,天人俱协,明革命之主,大运所钟,不可以非望求也[54]。
李世民[55]:昔汉高祖,田舍翁耳。提三尺剑定天下,既而规模弘远,庆流子孙者,此盖任得贤臣所致也[56]。观高祖、殷汤,仰其德行,譬若阴阳调,四时会,法令均,万民乐,则麒麟呈其祥。汉祖、殷汤,岂非麒麟之类乎[57]!
李白[58]:昔如汉祖龙跃,群雄兢奔,提剑叱咤,指挥中原。东驰渤澥,西漂崐崘。断蛇奋旅,扫清国步,握瑶图而倏升,登紫坛而雄顾。一朝长辞,天下缟素[59]。
李旦[60]:天造草味,雄图纠纷,赫赫高祖,应若兴云。秦原鹿丧,沛泽蛇分,大风一起,南面我君[61]。
司马贞[62]:高祖初起,始自徒中。言从泗上,即号沛公。啸命豪杰,奋发材雄。彤云郁砀,素灵告丰。龙变星聚,蛇分径空。项氏主命,负约弃功。王我巴蜀,实愤于衷。三秦既北,五兵遂东。氾水即位,咸阳筑宫。威加四海,还歌大风[63]。
张守节[64]:汉人承秦苛法,约法三章。反其忠政,使民不倦,得天统矣。故太史公引礼文为此赞者,美高祖能变易秦敝,使百姓安宁[65]。
白居易[66]:高皇帝将欲戡时难,拨祸乱,乃耀圣武,奋英断,提神剑于手中,斩灵蛇于泽畔。何精诚之潜发,信天地之幽赞。卒能灭强楚,降暴秦,创王业于炎汉[67]。
柳宗元[68]:高帝诞膺圣祚,以垂德厚,探昊穹之奥旨,载幽明之休佑,杀白帝于大泽以承其灵,建赤旗于沛邑以昭其神,假手于赢,以混诸侯,凭力于项,以离关东[69]。
耶律阿保机[70]:慕汉高皇帝,故耶律氏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71]。
王安石[72]:后世循高祖则鲜有败事,不循则失[73]。
苏轼[74]:古之英主,无出汉高[75]。汉高帝、唐太宗,皆以受谏如流,改过不惮,号为秦汉以来百王之冠也[76]。予观汉高祖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袓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嗜杀人者致之,其余杀人愈多,而天下愈乱[77]。
苏辙[78]:夫古之英雄,唯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79]。
何去非[80]:汉太祖挟其在己之智术,固无足以定天下而王之。然天下卒归之者,盖能收人之智而任之不疑也[81]。
范浚[82]:夫以高祖权略智数,揽英豪而驱御之,盖真王霸才,虽羽百辈不敌也[83]。
张拭[84]:准仁义足以得天下之心,三王是也。高帝之兴,亦有合乎此。是以能剪暴秦,灭强项,而卒基汉业[85]。
朱元璋[86]:汉高帝除秦苛法,约以三章[87]。昔日圣君定爵报功,惟贤能受之。朕观古制,汉封最多[88]。惟汉高祖皇帝除嬴平项,宽仁大度,威加海内,年开四百。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89]。项羽南面称孤,仁义不施,而自矜功伐。高祖知其然,承以柔逊,济以宽仁,卒以胜之[90]。
王守仁[91]:丰沛之间,自昔多魁。若汉之萧曹,不遇高祖,乘风云之会,固将老终于刀笔吏间。
李贽[92]:汉祖之神圣,尧以后一人也[93]。
魏裔介[94]:三代而后,人君能用天下之豪杰而尽其才,未有若汉之高帝者也。
王夫之[95]:汉高一败彭城,再败荥阳,跳身孤走,而神不为怵,故项羽终屈其难折之锋[96]。
王正[97]: 汉皇千古一英雄,休笑当年马上功。试问后来为帝者,谁人曾出范围中。
乾隆[98]:天道远,人事迩。沛公仗义而西,三章之约,炳然应天顺人[99]。
梁启超[100]:汉高祖刘邦为伟大人物。
吕思勉[101]:汉族之名,起于刘邦称帝之后。昔时民族国家,混而为一,人因以一朝之号,为我全族之名。自兹以还,虽朝屡改,而族名无改[102]。
胡适[103]:汉高祖是百姓出身,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百姓,知道民间疾苦,是中国帝王中了不得的人,是个不易有的人物[104]。
范文澜[105]:汉高帝在位七年,规定与民休息的政治方针,给盛大的汉朝奠定了基础[106]。
(英)汤因比[107]: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恺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高祖刘邦。恺撒未能目睹罗马帝国的建立以及文明的兴起,便不幸遇刺身亡,而刘邦却亲手缔造了一个昌盛的时期,并以其极富远见的领导才能,为人类历史开创了新纪元!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重新完成中国的统一是远在纪元前202年。在这以前,秦始皇的政治统一是靠武力完成的。因此在他死后出现了地方国家主义复辟这样的反动。汉朝刘邦把中国人的民族感情的平衡,从地方分权主义持久地引向了世界主义。和秦始皇带有蛊惑和专制性的言行相反,他巧妙地运用处世才能完成了这项事业。将来统一世界的人,就要像中国这位第二个取得更大成功的统一者一样,要具有世界主义思想。同时也要有达到最终目的所需的干练才能。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不是在半个旧大陆,而是在人们能够居住或交往的整个地球,必定要实现统一的未来政治家的原始楷模是汉朝的刘邦。
毛主席: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汉朝的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108]。
参考


  • ^王书才;杨雯雯.百年来中国文学史教材中刘邦污名化轨迹述论[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v.40;No.204,No.205,188-195.(近代)
  • ^赵悦婷.晚清文人文集《史记》人物评论研究[C].西南大学,2020.(刘邦形象转折的开始点,晚清)
  • ^靳希.《史记》人物故事的戏剧重构[C].陕西师范大学,2017.(元明清)
  • ^李佳丽.宋代诗歌中刘邦形象接受研究[J].文学教育(上),2018,No.421,164-165.(宋)
  • ^ 张圆玲.唐代楚汉人物评论资料整理与研究[C].郑州大学,2018.(唐)
  • ^梁欣欣.汉魏晋刘邦形象接受研究[C].郑州大学,2015.(汉魏晋)
  • ^郦食其(公元前268年~公元前203年),字食其,陈留郡雍丘县高阳乡(今河南省杞县高阳镇)人。秦末楚汉时期刘邦部下,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说客。 少年家贫,爱好读书,担任陈留门吏,孤傲不驯。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天,得知陈胜和项梁相继起兵,隐匿不出,静观时局发展。刘邦攻打陈留时,率众跟随,献计攻克陈留郡和贡献大批军粮,封为广野君,以三寸之舌游说列国,为刘邦建立灭秦抗楚“统一战线”做了重大贡献;出面劝降秦国守将,辅佐刘邦攻破武关,率先攻破咸阳,灭亡秦朝。楚汉相争时期,建议夺取荥阳,占据敖仓,夺取有利据点和粮食补给,为日后逆转形势、反败为胜奠定基础。奉命出使齐国,劝齐王田广以七十余城归顺。 汉王四年(公元前203年),大将军韩信攻打齐国,导致郦食其为齐王田广烹杀,时年六十五岁,归葬于雍丘(今河南省杞县)。刘邦平定英布叛乱后,破例封其子郦疥为高梁侯。
  • ^ab《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 ^陆贾(约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70年),汉族,汉初楚国人,西汉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 陆贾早年追随刘邦,因能言善辩常出使诸侯。刘邦和文帝时,两次出使南越,说服赵佗臣服汉朝,对安定汉初局势做出极大的贡献。吕后时,说服陈平、周勃等同力诛吕。著有《新语》等。 陆贾是汉代第一位力倡儒学的思想家,他针对汉初特定的时代和政治需要,以儒家为本、融汇黄老道家及法家思想,提出“行仁义、法先圣,礼法结合、无为而治”,为西汉前期的统治思想奠定了一个基本模式。
  • ^韩信(约前231年-前196年),泗水郡淮阴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 ,一说淮阴区 )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 ,“兵家四圣”之一,古代“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后人奉为“兵仙”、“神帅”。
  • ^《史记·淮阴侯列传》
  • ^唐姬,亦作唐山夫人,姓唐山,汉高祖宠姬。高祖乐楚声,姬为作《房中祠乐》。惠帝时,更名为《安世乐》。《汉书·礼乐志》改题为《安世房中歌》。   唐山夫人应该算是汉朝的第一个女诗人。
  • ^《安世乐》
  • ^刘安(前179年-前122年),沛郡丰县(今江苏徐州丰县)人,生于淮南国寿春县(今安徽淮南寿县)。西汉文学家、思想家,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刘安初封阜陵候,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封淮南王。好书鼓琴,招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内书》(即《淮南子》 )21卷,《外书》甚众。又有《中篇》8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20余万言。著《离骚传》,献之武帝。后因谋反案发而自杀。在哲学上,刘安以道家的自然天道观为中心,综合先秦道、法、阴阳等各家思想。认为天地万物是“道”产生的。政治上则主张“无为而治”,但对“无为”作了新的解释,并提倡变古。
  • ^《淮南子·汜论》
  •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韩城南,另说今山西河津),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史记·太史公自序》
  • ^扬雄(前53年~18年),字子云,蜀郡郫县(今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 )人。汉朝时期辞赋家、思想家,庐江太守扬季五世孙,名士严君平弟子 。 少年好学,博览群书,长于辞赋。游历长安,担任大司马王音门下史。汉成帝时,得到同乡杨庄推荐,入奏《甘泉》、《河东》等赋。授给事黄门侍郎,修书于天禄阁,结交王莽。  天凤五年(18年),死去,时年七十一岁。著有《法言》《太玄》等,将源于老子之道的“玄”作为最高范畴,并在构筑宇宙生成图式、探索事物发展规律时,是汉朝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对后世意义可谓重大。
  • ^《长杨赋》
  • ^祭遵(?—33年),字弟孙,颍川颍阳(今河南襄城县颍阳镇)人。东汉中兴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祭(zhai)遵少爱读书,曾为县吏。投奔刘秀后,执法如山,平定渔阳,讨伐陇蜀,协助刘秀建立东汉。刘秀称帝后,任征虏将军,封颖阳侯。克己奉公,喜爱儒术。建武九年(33年)春,在军中去世,谥号为成。
  • ^《后汉书·铫期王霸祭遵列传》
  • ^马援(前14年-49年),汉族,字文渊,扶风郡茂陵县人 。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
  • ^《后汉书·马援传》
  • ^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人。东汉大臣、史学家、文学家,与司马迁并称“班马”。 班固九岁属文,诵读诗赋。十六岁,选入太学,博览群书。汉元元年(89年),跟从大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出任中护军、左中郎将,参议军机大事,大败北单于,撰下《封燕然山铭》。永元四年,受累于窦宪谋反,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 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修撰《汉书》,是“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同时,作为经学理论家,编的《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使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 ^《汉书·高帝纪》
  • ^陈蕃(?~168年),字仲举。汝南平舆(今河南省平舆县)人。东汉时期名臣,与窦武、刘淑合称“三君”。 少年时便有大志,师从于胡广。被举为孝廉,历郎中、豫州别驾从事、议郎、乐安太守。因不应梁冀私情被降为修武县令,任尚书。又因上疏得罪宠臣而外放豫章太守,任内为政严峻,使吏民敬畏。后迁尚书令、大鸿胪,因上疏救李云被罢免。再拜议郎、光禄勋,与黄琬公平选举,因而遭诬告罢官。不久,被征为尚书仆射,转太中大夫。 延熹八年(165年),升为太尉,任内多次谏诤时事,再遭罢免。灵帝即位,为太傅、录尚书事,与大将军窦武共同谋划翦除宦官,事败而死。
  • ^《后汉书·陈蕃传》
  • ^荀悦(148-209年),字仲豫,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史学家、政论家,思想家。名士荀淑之孙,司空荀爽之侄,其父荀俭早卒。 汉灵帝时期宦官专权,荀悦隐居不出。献帝时,应曹操之召,任黄门侍郎,累迁至秘书监、侍中。侍讲于献帝左右,日夕谈论,深为献帝嘉许。后奉汉献帝命以《左传》体裁为班固《汉书》作《汉纪》,写成《汉纪》30篇。建安十四年(209年)逝世,年六十二。 荀悦另著有《申鉴》5篇,抨击谶纬符瑞,反对土地兼并,主张为政者要兴农桑以养其性,审好恶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备以秉其威,明赏罚以统其法,表现了他的社会政治思想。还著有《崇德》。
  • ^《汉纪》
  •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文学批评家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并在《诗品》中把他列为品第最高的诗人。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 ^《汉二祖优劣论》
  • ^曹冏,字元首。三国时政论家。曹魏宗室。沛国谯县(安徽亳州)人。曹操从堂侄(或再从侄),曹植族兄弟。魏少帝曹芳族祖。曹冏父是曹操从祖兄弟,曹冏曾祖父曹叔兴是曹腾(曹操祖父)之兄。其生活年代约在汉末建安中至魏元帝末年间(约207年—264年)。有文才。有感于曹魏政权不重用宗室、大权将会旁落外姓的危险,于是写《六代论》。论夏、商、周、秦、汉、魏六代兴亡之事,建议分封宗室子弟,授以军政实权,以抑制异姓权臣,强干弱枝,巩固曹魏统治。当时魏帝曹芳年幼,曹冏便于魏正始四年(243)十一月,将其献给执政的大将军曹爽,希望以此论感悟曹爽。然而曹爽未能采纳。曹冏官至弘农太守。他的《六代论》,今尚存于《文选》中。
  • ^《全三国文·魏二十》
  • ^傅玄(217年-278年),字休奕。北地郡泥阳县(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东南)人。魏晋时期名臣及文学家、思想家。 傅燮之孙、傅干之子。 傅玄少年随父逃难河内,专心经学,开始撰写《傅子》等书,后虽显贵,而著述不废。 初举孝廉,太尉辟,都不至。州里举其为秀才,除郎中。后参安东、卫将军军事,转温县令,再迁弘农太守,领典农校尉。任内颇为称职,曾数次上书,陈说治国之策。五等制建立后,傅玄封鹑觚男。司马炎为晋王,以傅玄为散骑常侍。 西晋建立后,进爵鹑觚子,加附马都尉,与散骑常侍皇甫陶共掌“谏职”。后拜侍中,因事免职。又任御史中丞,提出了有名的“五条政见”。泰始五年(269年)升任太仆,转司隶校尉,因当众责骂谒者及尚书被劾免。 咸宁四年(278年),傅玄去世,年六十二,谥号“刚”。后追封清泉侯。
  • ^《汉高祖画赞》
  • ^司马炎(236年~290年),字安世 ,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晋朝开国皇帝(265年~290年在位),晋宣帝司马懿的孙子,晋文帝司马昭嫡长子,晋元帝司马睿的堂伯,母为文明皇后王元姬。
  • ^《晋书·郑冲传》
  • ^皇甫谧(mì)(215年—282年),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郡朝那县(今甘肃省灵台县)人,后徙居新安(今河南新安县) 。三国西晋时期学者、医学家、史学家,东汉名将皇甫嵩曾孙。他一生以著述为业,后得风痹疾,犹手不释卷。晋武帝时累征不就,自表借书,武帝赐书一车。其著作《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其实,除此之外,他还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 、《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在针灸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并被誉为“针灸鼻祖”。挚虞、张轨等都为其门生。
  • ^《帝王世纪》
  • ^刘渊(?~310年),字元海,新兴郡虑虒县(今山西省五台县)人,匈奴铁弗部。十六国时期汉赵开国皇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后代,南匈奴单于于夫罗之孙,左贤王刘豹之子,母为呼延氏。 文武双全,擅长骑射。父亲死后,接掌部落事务。八王之乱时,趁着西晋内乱,割据并州地区。建立汉国,设置文武百官,追尊汉朝皇帝。永嘉二年(308年),正式称帝,年号永凤。任贤纳谏,恭俭勤劳,励精图治。 河瑞二年(310年),去世,在位六年,伪谥号光文皇帝,庙号高祖。
  • ^《资治通鉴·晋纪第七》
  • ^《晋书·载记第一》
  • ^石勒(274年~333年8月17日),本名匐勒,字世龙,上党郡武乡县(今山西省榆社县)人,羯族。十六国时期后赵开国皇帝(330年~333年在位)。 壮健雄武,善于骑射。永安年间,跟随流民帅汲桑,投靠成都王司马颖部将公师藩。八王之乱后,投靠汉赵光文帝刘渊,平定河北和江汉地区,累迁幽并二州刺史,册封汲郡公。重用谋臣张宾,以襄国为根据地,消灭王弥、幽州王浚、并州刘琨、冀州邵续、辽西段匹磾,占据幽并冀三州之地。得知靳准发动平阳政变后,正式与汉赵决裂。光初二年(319年),自称大赵天王,建立后赵,定都襄国,平定关中地区,擒杀苟晞和曹嶷,灭亡前赵,南掠晋土,北侵代国,推动后赵成为北方地区最强的国家。喜欢儒家文化,减租缓刑,求贤纳谏,开办学校,核定户籍,创办考试制度,重新制定度量衡,促进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民族融合。
  • ^《晋书·载记第五下》
  • ^挚虞(250-300),字仲洽,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三国时期魏国太仆卿挚模之子  ,西晋著名谱学家,鲁公二十四友之一。作品有《族姓昭穆》十卷,《文章志》四卷,注解《三辅决录》。
  • ^《汉高祖赞》
  • ^陆机(261年-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出身吴郡陆氏,为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四子,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又与顾荣、陆云并称“洛阳三俊”。
  • ^《汉高祖功臣颂》
  • ^陆云(262年-303年),字士龙,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东吴后期至西晋初年文学家、官员,东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五子。与其兄陆机合称“二陆”,曾任清河内史,故世称“陆清河”。
  • ^《盛德颂》
  • ^习凿齿(317-384年,另说325-393年、328-413年 ),字彦威,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东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 ^《晋书·列传第五十二》
  • ^拓跋珪(371年8月4日 ~409年11月6日),本名拓跋开,字涉珪,云中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人,鲜卑族。北魏王朝开国皇帝,昭成帝拓跋什翼犍的孙子、献明帝拓跋寔的儿子,母为献明皇后贺兰氏。
  • ^《魏书·太祖纪》
  •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或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 ^《旧唐书·王珪传》
  • ^《全唐文·金镜》
  •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北京大学教授李志敏评价:“李白之诗呼吸宇宙,出乎道;杜甫之诗德参天地,源于儒,皆至天人合一境界,故能出神入化。“《旧唐书》记载李白为山东人  ;《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 ^《拟恨赋》
  • ^唐睿宗李旦(662年6月22日—716年7月13日),初名李旭轮 、李轮 ,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第五位皇帝(不算唐少帝和武则天),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则天第四子,唐中宗李显同母弟。
  • ^《汉高祖赞》
  • ^司马贞(679年—732年),字子正,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代史学家,开元中官至朝散大夫,宏文馆学士,主管编纂、撰述和起草诏令等。著《史记索隐》三十卷。
  • ^《史记索隐》
  • ^张守节,唐代开元年间有一位学者名,曾经给司马迁的著作《史记》作注,起名《史记正义》。他在这本书中引用了唐宗室魏王李泰和萧德言等人所撰写的一部地理著作《括地志》。张守节生平事迹不详。根据其著作《史记正义序》一文中有“守节涉学三十余年”的话语。此序写于唐玄宗开元24年(736),由此上溯,恰好是武则天当政的强盛时期,那么,“改曰日本”一事,他应是亲自闻听过的。开元时官诸王侍读,守右清道率府长史。
  • ^《史记正义》
  •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 ,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汉高祖斩白蛇赋》
  •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 ^《沛国汉原庙铭》
  • ^耶律阿保机(872年-926年9月6日),又名刘亿,乳名啜里只,辽朝开国君主,契丹迭剌部霞濑益石烈乡耶律弥里人,辽德祖耶律撒剌的长子,生母为宣简皇后萧氏  。 耶律阿保机勇善射骑,明达世务。并契丹余七部。任用汉人韩延徽等,制定法律,改革习俗,创造契丹文化,发展农业、商业。916年(后梁贞明二年),群臣及诸属国上尊号曰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建元神册。即帝位十一年,庙号太祖,葬祖陵。
  • ^《辽史·后妃传》
  •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 人。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 ^《委任》
  •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 ^《上皇帝书》
  • ^《再上皇帝书》
  • ^《续资治通鉴长编》
  • ^苏辙(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 ),字子由,一字同叔 ,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 ^《三国论》
  • ^何去非,生卒年不详,字正通,北宋浦城(今福建省浦城市)人,一说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市)人。 何去非喜谈兵学,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被任命为右班殿直、武学教授,不久升任武学博士。 善于做文,颇受苏轼赏识,称其对策“词理优赡,长于论兵”。 曾参与校定《武经七书》。
  • ^《楚汉论》
  • ^范浚(1102-1150) ,字茂名(一作茂明),婺州兰溪(金华兰溪)香溪镇人,世称“香溪先生”。绍兴中,举贤良方正。以秦桧当政,辞不赴。闭门讲学,笃志研求,学者称香溪先生。浚著有《香溪集》二十二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 ^《香溪集·楚汉论》
  • ^张栻(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字敬夫,后避讳改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学者称南轩先生,谥曰宣,后世又称张宣公。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人,右相张浚之子。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
  • ^《性理大全书·卷六十》
  •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小字重八, 濠州钟离县(今安徽省凤阳县)人,汉族。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
  • ^《明太祖文集卷十·问刑赏》
  • ^《明安庆侯铁券》
  • ^《明太祖实录·皇帝祭祀伏羲以下十七位帝王的祭文》
  • ^《明史·孔克仁传》
  •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的儿子。 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进士,起家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朱宸濠之乱,获封新建县伯,成为明代凭借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9日),逝世,时年五十八。明穆宗继位,追赠新建侯,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 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 ^李贽(1527~1602),汉族 (一说回族  ),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 ^《藏书卷一·世纪总论》
  • ^魏裔介(1616-1686年) 字石生,号贞庵,又号昆林,直隶柏乡(今邢台市柏乡县)人,清初大臣。顺治三年进士,选庶吉士。四年,授工科给事中、左都御史、太子太保、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等职。著述有《兼济堂文集》传世。雍正间,祀贤良祠。乾隆元年,追谥文毅。
  •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人称“船山先生,湖广衡阳县(今湖南省衡阳市)人。明末清初思想家,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学者王朝聘的儿子。 崇祯五年(1632年),考中秀才,组织“行社”、“匡社”。崇祯十五年,考中乡试。顺治初年,投靠永历帝朱由榔,参加反清斗争。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拒绝为吴三桂撰写劝进表。 康熙三十一年,病逝于湘西草堂,安葬衡阳县金兰乡高节里大罗山。 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
  • ^《读通鉴论·二二》
  • ^王正[清]女。字端叔(叔一作淑),中国画家人名大辞典作端人,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李若谷妻。善花卉,布置工稳,亦善翎毛。诗受业于徐少宗伯倬。后入都,马相国齐尝延为闺塾师。康熙四十年(一七o一)在北京作花卉册十二页。著有砚庐草。 《王端容花卉册》、《国(清)朝画征续录》、《眘墨堂诗话》、《清画家诗史》
  • ^清高宗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清军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生于1711年9月24日,卒于1799年2月7日。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
  • ^《钦定四库全书·评鉴阐要·楚汉·五星聚东井纲》
  •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 ^吕思勉(1884年2月27日~1957年10月9日),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芸等。汉族,江苏省常州市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严耕望语)。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先后在常州府中学堂、南通国文专修科、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校、沈阳高等师范学校、苏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沪江大学、光华大学等校任教,曾担任光华大学历史系主任、代校长。早年还曾在上海中华书局、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1951年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被评为历史学一级教授。
  • ^《中国大历史:先秦史》
  •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男,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学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 ^《人生大策略》
  • ^范文澜(1893年11月15日~1969年7月29日),字芸台,后改字仲澐(一说字仲潭),浙江省绍兴市人,著名历史学家。
  • ^《中国通史简编》
  • ^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年4月14日-1975年10月22日),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他曾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 汤因比对历史有其独到的眼光,他的12册巨著《历史研究》讲述了世界各个主要民族的兴起与衰落,被誉为“现代学者最伟大的成就”。由于他的伯父也是一位历史学家,专门研究经济发展史,也叫阿诺德·汤因比,为了区分两者,人们通常都称呼二人的全名,以免混淆。
  • ^《毛泽东点评历史人物》
编辑于 2020-11-24 21:07

刘邦评论资料-1.jpg

刘邦评论资料-2.jpg

刘邦评论资料-3.jpg

刘邦评论资料-4.jpg

刘邦评论资料-5.jpg

刘邦评论资料-6.jpg

刘邦评论资料-7.jpg

刘邦评论资料-8.jpg

刘邦评论资料-9.jpg

刘邦评论资料-10.jpg

刘邦评论资料-11.jpg

刘邦评论资料-12.jpg

刘邦评论资料-13.jpg

刘邦评论资料-14.jpg

刘邦评论资料-15.jpg

刘邦评论资料-16.jpg

刘邦评论资料-17.jpg

刘邦评论资料-18.jpg

刘邦评论资料-19.jpg

刘邦评论资料-20.jpg

刘邦评论资料-21.jpg
参考


  • ^王书才;杨雯雯.百年来中国文学史教材中刘邦污名化轨迹述论[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v.40;No.204,No.205,188-195.(近代)
  • ^赵悦婷.晚清文人文集《史记》人物评论研究[C].西南大学,2020.(刘邦形象转折的开始点,晚清)
  • ^靳希.《史记》人物故事的戏剧重构[C].陕西师范大学,2017.(元明清)
  • ^李佳丽.宋代诗歌中刘邦形象接受研究[J].文学教育(上),2018,No.421,164-165.(宋)
  • ^ 张圆玲.唐代楚汉人物评论资料整理与研究[C].郑州大学,2018.(唐)
  • ^梁欣欣.汉魏晋刘邦形象接受研究[C].郑州大学,2015.(汉魏晋)
  • ^郦食其(公元前268年~公元前203年),字食其,陈留郡雍丘县高阳乡(今河南省杞县高阳镇)人。秦末楚汉时期刘邦部下,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说客。 少年家贫,爱好读书,担任陈留门吏,孤傲不驯。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天,得知陈胜和项梁相继起兵,隐匿不出,静观时局发展。刘邦攻打陈留时,率众跟随,献计攻克陈留郡和贡献大批军粮,封为广野君,以三寸之舌游说列国,为刘邦建立灭秦抗楚“统一战线”做了重大贡献;出面劝降秦国守将,辅佐刘邦攻破武关,率先攻破咸阳,灭亡秦朝。楚汉相争时期,建议夺取荥阳,占据敖仓,夺取有利据点和粮食补给,为日后逆转形势、反败为胜奠定基础。奉命出使齐国,劝齐王田广以七十余城归顺。 汉王四年(公元前203年),大将军韩信攻打齐国,导致郦食其为齐王田广烹杀,时年六十五岁,归葬于雍丘(今河南省杞县)。刘邦平定英布叛乱后,破例封其子郦疥为高梁侯。
  • ^ab《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 ^陆贾(约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70年),汉族,汉初楚国人,西汉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 陆贾早年追随刘邦,因能言善辩常出使诸侯。刘邦和文帝时,两次出使南越,说服赵佗臣服汉朝,对安定汉初局势做出极大的贡献。吕后时,说服陈平、周勃等同力诛吕。著有《新语》等。 陆贾是汉代第一位力倡儒学的思想家,他针对汉初特定的时代和政治需要,以儒家为本、融汇黄老道家及法家思想,提出“行仁义、法先圣,礼法结合、无为而治”,为西汉前期的统治思想奠定了一个基本模式。
  • ^韩信(约前231年-前196年),泗水郡淮阴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 ,一说淮阴区 )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 ,“兵家四圣”之一,古代“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后人奉为“兵仙”、“神帅”。
  • ^《史记·淮阴侯列传》
  • ^唐姬,亦作唐山夫人,姓唐山,汉高祖宠姬。高祖乐楚声,姬为作《房中祠乐》。惠帝时,更名为《安世乐》。《汉书·礼乐志》改题为《安世房中歌》。   唐山夫人应该算是汉朝的第一个女诗人。
  • ^《安世乐》
  • ^刘安(前179年-前122年),沛郡丰县(今江苏徐州丰县)人,生于淮南国寿春县(今安徽淮南寿县)。西汉文学家、思想家,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刘安初封阜陵候,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封淮南王。好书鼓琴,招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内书》(即《淮南子》 )21卷,《外书》甚众。又有《中篇》8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20余万言。著《离骚传》,献之武帝。后因谋反案发而自杀。在哲学上,刘安以道家的自然天道观为中心,综合先秦道、法、阴阳等各家思想。认为天地万物是“道”产生的。政治上则主张“无为而治”,但对“无为”作了新的解释,并提倡变古。
  • ^《淮南子·汜论》
  •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韩城南,另说今山西河津),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史记·太史公自序》
  • ^扬雄(前53年~18年),字子云,蜀郡郫县(今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 )人。汉朝时期辞赋家、思想家,庐江太守扬季五世孙,名士严君平弟子 。 少年好学,博览群书,长于辞赋。游历长安,担任大司马王音门下史。汉成帝时,得到同乡杨庄推荐,入奏《甘泉》、《河东》等赋。授给事黄门侍郎,修书于天禄阁,结交王莽。  天凤五年(18年),死去,时年七十一岁。著有《法言》《太玄》等,将源于老子之道的“玄”作为最高范畴,并在构筑宇宙生成图式、探索事物发展规律时,是汉朝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对后世意义可谓重大。
  • ^《长杨赋》
  • ^祭遵(?—33年),字弟孙,颍川颍阳(今河南襄城县颍阳镇)人。东汉中兴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祭(zhai)遵少爱读书,曾为县吏。投奔刘秀后,执法如山,平定渔阳,讨伐陇蜀,协助刘秀建立东汉。刘秀称帝后,任征虏将军,封颖阳侯。克己奉公,喜爱儒术。建武九年(33年)春,在军中去世,谥号为成。
  • ^《后汉书·铫期王霸祭遵列传》
  • ^马援(前14年-49年),汉族,字文渊,扶风郡茂陵县人 。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
  • ^《后汉书·马援传》
  • ^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人。东汉大臣、史学家、文学家,与司马迁并称“班马”。 班固九岁属文,诵读诗赋。十六岁,选入太学,博览群书。汉元元年(89年),跟从大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出任中护军、左中郎将,参议军机大事,大败北单于,撰下《封燕然山铭》。永元四年,受累于窦宪谋反,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 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修撰《汉书》,是“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同时,作为经学理论家,编的《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使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 ^《汉书·高帝纪》
  • ^陈蕃(?~168年),字仲举。汝南平舆(今河南省平舆县)人。东汉时期名臣,与窦武、刘淑合称“三君”。 少年时便有大志,师从于胡广。被举为孝廉,历郎中、豫州别驾从事、议郎、乐安太守。因不应梁冀私情被降为修武县令,任尚书。又因上疏得罪宠臣而外放豫章太守,任内为政严峻,使吏民敬畏。后迁尚书令、大鸿胪,因上疏救李云被罢免。再拜议郎、光禄勋,与黄琬公平选举,因而遭诬告罢官。不久,被征为尚书仆射,转太中大夫。 延熹八年(165年),升为太尉,任内多次谏诤时事,再遭罢免。灵帝即位,为太傅、录尚书事,与大将军窦武共同谋划翦除宦官,事败而死。
  • ^《后汉书·陈蕃传》
  • ^荀悦(148-209年),字仲豫,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史学家、政论家,思想家。名士荀淑之孙,司空荀爽之侄,其父荀俭早卒。 汉灵帝时期宦官专权,荀悦隐居不出。献帝时,应曹操之召,任黄门侍郎,累迁至秘书监、侍中。侍讲于献帝左右,日夕谈论,深为献帝嘉许。后奉汉献帝命以《左传》体裁为班固《汉书》作《汉纪》,写成《汉纪》30篇。建安十四年(209年)逝世,年六十二。 荀悦另著有《申鉴》5篇,抨击谶纬符瑞,反对土地兼并,主张为政者要兴农桑以养其性,审好恶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备以秉其威,明赏罚以统其法,表现了他的社会政治思想。还著有《崇德》。
  • ^《汉纪》
  •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文学批评家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并在《诗品》中把他列为品第最高的诗人。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 ^《汉二祖优劣论》
  • ^曹冏,字元首。三国时政论家。曹魏宗室。沛国谯县(安徽亳州)人。曹操从堂侄(或再从侄),曹植族兄弟。魏少帝曹芳族祖。曹冏父是曹操从祖兄弟,曹冏曾祖父曹叔兴是曹腾(曹操祖父)之兄。其生活年代约在汉末建安中至魏元帝末年间(约207年—264年)。有文才。有感于曹魏政权不重用宗室、大权将会旁落外姓的危险,于是写《六代论》。论夏、商、周、秦、汉、魏六代兴亡之事,建议分封宗室子弟,授以军政实权,以抑制异姓权臣,强干弱枝,巩固曹魏统治。当时魏帝曹芳年幼,曹冏便于魏正始四年(243)十一月,将其献给执政的大将军曹爽,希望以此论感悟曹爽。然而曹爽未能采纳。曹冏官至弘农太守。他的《六代论》,今尚存于《文选》中。
  • ^《全三国文·魏二十》
  • ^傅玄(217年-278年),字休奕。北地郡泥阳县(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东南)人。魏晋时期名臣及文学家、思想家。 傅燮之孙、傅干之子。 傅玄少年随父逃难河内,专心经学,开始撰写《傅子》等书,后虽显贵,而著述不废。 初举孝廉,太尉辟,都不至。州里举其为秀才,除郎中。后参安东、卫将军军事,转温县令,再迁弘农太守,领典农校尉。任内颇为称职,曾数次上书,陈说治国之策。五等制建立后,傅玄封鹑觚男。司马炎为晋王,以傅玄为散骑常侍。 西晋建立后,进爵鹑觚子,加附马都尉,与散骑常侍皇甫陶共掌“谏职”。后拜侍中,因事免职。又任御史中丞,提出了有名的“五条政见”。泰始五年(269年)升任太仆,转司隶校尉,因当众责骂谒者及尚书被劾免。 咸宁四年(278年),傅玄去世,年六十二,谥号“刚”。后追封清泉侯。
  • ^《汉高祖画赞》
  • ^司马炎(236年~290年),字安世 ,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晋朝开国皇帝(265年~290年在位),晋宣帝司马懿的孙子,晋文帝司马昭嫡长子,晋元帝司马睿的堂伯,母为文明皇后王元姬。
  • ^《晋书·郑冲传》
  • ^皇甫谧(mì)(215年—282年),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郡朝那县(今甘肃省灵台县)人,后徙居新安(今河南新安县) 。三国西晋时期学者、医学家、史学家,东汉名将皇甫嵩曾孙。他一生以著述为业,后得风痹疾,犹手不释卷。晋武帝时累征不就,自表借书,武帝赐书一车。其著作《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其实,除此之外,他还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 、《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在针灸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并被誉为“针灸鼻祖”。挚虞、张轨等都为其门生。
  • ^《帝王世纪》
  • ^刘渊(?~310年),字元海,新兴郡虑虒县(今山西省五台县)人,匈奴铁弗部。十六国时期汉赵开国皇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后代,南匈奴单于于夫罗之孙,左贤王刘豹之子,母为呼延氏。 文武双全,擅长骑射。父亲死后,接掌部落事务。八王之乱时,趁着西晋内乱,割据并州地区。建立汉国,设置文武百官,追尊汉朝皇帝。永嘉二年(308年),正式称帝,年号永凤。任贤纳谏,恭俭勤劳,励精图治。 河瑞二年(310年),去世,在位六年,伪谥号光文皇帝,庙号高祖。
  • ^《资治通鉴·晋纪第七》
  • ^《晋书·载记第一》
  • ^石勒(274年~333年8月17日),本名匐勒,字世龙,上党郡武乡县(今山西省榆社县)人,羯族。十六国时期后赵开国皇帝(330年~333年在位)。 壮健雄武,善于骑射。永安年间,跟随流民帅汲桑,投靠成都王司马颖部将公师藩。八王之乱后,投靠汉赵光文帝刘渊,平定河北和江汉地区,累迁幽并二州刺史,册封汲郡公。重用谋臣张宾,以襄国为根据地,消灭王弥、幽州王浚、并州刘琨、冀州邵续、辽西段匹磾,占据幽并冀三州之地。得知靳准发动平阳政变后,正式与汉赵决裂。光初二年(319年),自称大赵天王,建立后赵,定都襄国,平定关中地区,擒杀苟晞和曹嶷,灭亡前赵,南掠晋土,北侵代国,推动后赵成为北方地区最强的国家。喜欢儒家文化,减租缓刑,求贤纳谏,开办学校,核定户籍,创办考试制度,重新制定度量衡,促进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民族融合。
  • ^《晋书·载记第五下》
  • ^挚虞(250-300),字仲洽,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三国时期魏国太仆卿挚模之子  ,西晋著名谱学家,鲁公二十四友之一。作品有《族姓昭穆》十卷,《文章志》四卷,注解《三辅决录》。
  • ^《汉高祖赞》
  • ^陆机(261年-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出身吴郡陆氏,为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四子,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又与顾荣、陆云并称“洛阳三俊”。
  • ^《汉高祖功臣颂》
  • ^陆云(262年-303年),字士龙,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东吴后期至西晋初年文学家、官员,东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五子。与其兄陆机合称“二陆”,曾任清河内史,故世称“陆清河”。
  • ^《盛德颂》
  • ^习凿齿(317-384年,另说325-393年、328-413年 ),字彦威,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东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 ^《晋书·列传第五十二》
  • ^拓跋珪(371年8月4日 ~409年11月6日),本名拓跋开,字涉珪,云中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人,鲜卑族。北魏王朝开国皇帝,昭成帝拓跋什翼犍的孙子、献明帝拓跋寔的儿子,母为献明皇后贺兰氏。
  • ^《魏书·太祖纪》
  •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或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 ^《旧唐书·王珪传》
  • ^《全唐文·金镜》
  •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北京大学教授李志敏评价:“李白之诗呼吸宇宙,出乎道;杜甫之诗德参天地,源于儒,皆至天人合一境界,故能出神入化。“《旧唐书》记载李白为山东人  ;《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 ^《拟恨赋》
  • ^唐睿宗李旦(662年6月22日—716年7月13日),初名李旭轮 、李轮 ,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第五位皇帝(不算唐少帝和武则天),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则天第四子,唐中宗李显同母弟。
  • ^《汉高祖赞》
  • ^司马贞(679年—732年),字子正,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代史学家,开元中官至朝散大夫,宏文馆学士,主管编纂、撰述和起草诏令等。著《史记索隐》三十卷。
  • ^《史记索隐》
  • ^张守节,唐代开元年间有一位学者名,曾经给司马迁的著作《史记》作注,起名《史记正义》。他在这本书中引用了唐宗室魏王李泰和萧德言等人所撰写的一部地理著作《括地志》。张守节生平事迹不详。根据其著作《史记正义序》一文中有“守节涉学三十余年”的话语。此序写于唐玄宗开元24年(736),由此上溯,恰好是武则天当政的强盛时期,那么,“改曰日本”一事,他应是亲自闻听过的。开元时官诸王侍读,守右清道率府长史。
  • ^《史记正义》
  •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 ,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汉高祖斩白蛇赋》
  •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 ^《沛国汉原庙铭》
  • ^耶律阿保机(872年-926年9月6日),又名刘亿,乳名啜里只,辽朝开国君主,契丹迭剌部霞濑益石烈乡耶律弥里人,辽德祖耶律撒剌的长子,生母为宣简皇后萧氏  。 耶律阿保机勇善射骑,明达世务。并契丹余七部。任用汉人韩延徽等,制定法律,改革习俗,创造契丹文化,发展农业、商业。916年(后梁贞明二年),群臣及诸属国上尊号曰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建元神册。即帝位十一年,庙号太祖,葬祖陵。
  • ^《辽史·后妃传》
  •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 人。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 ^《委任》
  •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 ^《上皇帝书》
  • ^《再上皇帝书》
  • ^《续资治通鉴长编》
  • ^苏辙(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 ),字子由,一字同叔 ,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 ^《三国论》
  • ^何去非,生卒年不详,字正通,北宋浦城(今福建省浦城市)人,一说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市)人。 何去非喜谈兵学,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被任命为右班殿直、武学教授,不久升任武学博士。 善于做文,颇受苏轼赏识,称其对策“词理优赡,长于论兵”。 曾参与校定《武经七书》。
  • ^《楚汉论》
  • ^范浚(1102-1150) ,字茂名(一作茂明),婺州兰溪(金华兰溪)香溪镇人,世称“香溪先生”。绍兴中,举贤良方正。以秦桧当政,辞不赴。闭门讲学,笃志研求,学者称香溪先生。浚著有《香溪集》二十二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 ^《香溪集·楚汉论》
  • ^张栻(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字敬夫,后避讳改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学者称南轩先生,谥曰宣,后世又称张宣公。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人,右相张浚之子。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
  • ^《性理大全书·卷六十》
  •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小字重八, 濠州钟离县(今安徽省凤阳县)人,汉族。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
  • ^《明太祖文集卷十·问刑赏》
  • ^《明安庆侯铁券》
  • ^《明太祖实录·皇帝祭祀伏羲以下十七位帝王的祭文》
  • ^《明史·孔克仁传》
  •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的儿子。 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进士,起家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朱宸濠之乱,获封新建县伯,成为明代凭借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9日),逝世,时年五十八。明穆宗继位,追赠新建侯,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 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 ^李贽(1527~1602),汉族 (一说回族  ),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 ^《藏书卷一·世纪总论》
  • ^魏裔介(1616-1686年) 字石生,号贞庵,又号昆林,直隶柏乡(今邢台市柏乡县)人,清初大臣。顺治三年进士,选庶吉士。四年,授工科给事中、左都御史、太子太保、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等职。著述有《兼济堂文集》传世。雍正间,祀贤良祠。乾隆元年,追谥文毅。
  •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人称“船山先生,湖广衡阳县(今湖南省衡阳市)人。明末清初思想家,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学者王朝聘的儿子。 崇祯五年(1632年),考中秀才,组织“行社”、“匡社”。崇祯十五年,考中乡试。顺治初年,投靠永历帝朱由榔,参加反清斗争。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拒绝为吴三桂撰写劝进表。 康熙三十一年,病逝于湘西草堂,安葬衡阳县金兰乡高节里大罗山。 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
  • ^《读通鉴论·二二》
  • ^王正[清]女。字端叔(叔一作淑),中国画家人名大辞典作端人,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李若谷妻。善花卉,布置工稳,亦善翎毛。诗受业于徐少宗伯倬。后入都,马相国齐尝延为闺塾师。康熙四十年(一七o一)在北京作花卉册十二页。著有砚庐草。 《王端容花卉册》、《国(清)朝画征续录》、《眘墨堂诗话》、《清画家诗史》
  • ^清高宗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清军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生于1711年9月24日,卒于1799年2月7日。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
  • ^《钦定四库全书·评鉴阐要·楚汉·五星聚东井纲》
  •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 ^吕思勉(1884年2月27日~1957年10月9日),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芸等。汉族,江苏省常州市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严耕望语)。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先后在常州府中学堂、南通国文专修科、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校、沈阳高等师范学校、苏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沪江大学、光华大学等校任教,曾担任光华大学历史系主任、代校长。早年还曾在上海中华书局、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1951年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被评为历史学一级教授。
  • ^《中国大历史:先秦史》
  •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男,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学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 ^《人生大策略》
  • ^范文澜(1893年11月15日~1969年7月29日),字芸台,后改字仲澐(一说字仲潭),浙江省绍兴市人,著名历史学家。
  • ^《中国通史简编》
  • ^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年4月14日-1975年10月22日),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他曾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 汤因比对历史有其独到的眼光,他的12册巨著《历史研究》讲述了世界各个主要民族的兴起与衰落,被誉为“现代学者最伟大的成就”。由于他的伯父也是一位历史学家,专门研究经济发展史,也叫阿诺德·汤因比,为了区分两者,人们通常都称呼二人的全名,以免混淆。
  • ^《毛泽东点评历史人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11-22 04:1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