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545|回复: 0
收起左侧

宇宙大喷发论之恒星形成的一般过程氦元素阶段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2-5-7 23: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氦是宇宙中含量仅次于氢的元素,约占宇宙总质量的24%。氦的熔点是摄氏-272.2度,仅比绝对零度高0.95度,沸点为摄氏-268.93度。当温度低于摄氏-270.97度时,氦性质突变,粘度极小,成为一种超流质,能沿容器壁向上流动。热传导性为铜的800倍,成为导热性能极佳的热导体。
  无限接近绝对零度的原始宇宙,从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中扩散出来的原子,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温度(约摄氏-270度)的孵化下,逐渐升温。原子核外面的电子开始绕原子核运动,铁原子产生磁性,其它原子带上电荷.
  当温度升到摄氏-272.2时,氦原子开始热溶液化,热溶后的氦原子附在微尘上,并围绕微尘旋转。这个过程几乎同时发生在整个氦原子数量稍高的区域,在一个很大的宇宙空间区域内挂满了氦水滴。这就是天文望远镜看到的星云。
  由于在同样环境下形成的带电粒子往往带有同一种性质的电荷,同种电荷具有相斥作用。这时候的氦星云,就像冬天里的大雾一样,尽管很浓厚,但很难凝聚成水滴,形成降雨。这时的氦星云无法直接凝聚形成恒星,

  这些细小的带同种电荷的氦小水滴凝聚成更大的水滴,直至形成恒星是需要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一团带正电荷的氦星云撞上一团带负电荷的氦星云。当两团带不同电荷的氦星云相撞时,由于电荷和磁铁异性相吸的作用,迅速凝聚成团,就像夏天的雷阵雨一样,出现很大的水滴。人们经常用硬币大的雨点来形容夏天雷阵雨的雨滴。夏天雷阵雨形成大水滴的过程,因地球引力,大水滴降到地面上而中断。氦大水滴的形成过程,因周围没有大的引力影响而持续下去,最后形成很大的氦水球。

  恒星形成的动力是恒星的自转。恒星的自转必然在恒星的两极位置形成压力差,产生类似飓风眼的两极旋涡。

  恒星形成过程是自内向外的,而非现在一般认为的自外而内形成的。

  具体过程是,早期恒星的中心旋涡不断从两极把氢气、氦气和其它重元素吸入恒星内部中心,在两极压力下,中心气体向赤道方向渗出。吸入气体挟带的铁元素被磁性吸附到磁铁内核上,其它重元素在向赤道渗出的过程中,停留在相应的元素分布环带上,氢气和氦气渗出,完成循环。

  氦液的极度光滑和优良的热传导性,恒星各部分的密度、温度一致,恒星结构极为均匀,旋转消耗很少能量,每一个氦液滴携带的加入动量几乎全部成为旋转动量,为恒星的加速形成,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就像没有机油润滑,机器不能运行一样,没有氦液的光滑和热传导,恒星的演化也是不可能的。

  氦水球内的放射性元素核衰变放出热量,巨大的氦水球均匀升温。当温度达到摄氏-268.93度时,氦液开始沸腾、气化蒸发。而溶于氦液中的各种元素分层结晶固化,形成恒星固体内核。恒星固体内核就像人的心脏一样,是恒星演化不可缺少的,固体内核的形成是恒星形成关健的一步。

  这时候的恒星固体内核,由于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很小的重力影响,离心力对元素的排列起主导作用。早期恒星固体内核的结构,由内向外是:铁,轻元素,重元素,放射性元素,外面包围着氦、氢大气层。

  放射性元素和重元素位于最外层对恒星的下一步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时恒星演化进入后氦元素阶段。

  后氦元素阶段是指恒星温度高于摄氏-268.93度,低于摄氏-259.14度。即氦元素气化后,氢元素液化前。由于放射性元素位于表面,这时恒星是表面升温,而非内部升温。

  恒星内核这时存在三种运动:自转圆周运动,呼吸运动,相对运动。

  自转圆周运动是恒星的自转,把各元素按原子质量大小聚集到各分布带上。

  呼吸运动从两极气眼吸入气体和微尘,从赤道呼出气体,微尘增加固体内核质量。

  相对运动是指恒星并非原地不动,而是四处追逐吸收物质。恒星内核在磁铁的斥力作用下获得相对运动速度。在磁力和引力的共同作用下,质量大的固体内核运动速度大于其它物质团的运动速度。这种速度差距使得恒星固体内核象在追逐食物一样,追逐吸收其它物质团,从而加快恒星内核的成长。

  经过长时间的追逐和碰撞,由于磁力异性相吸,同性相斥的特性。相吸的物质团融化结合在一起,相斥的物质团被强力推开。在一个很大空间里,只剩一个恒星,其它恒星被排斥加速离去。

  恒星固体内核表层的放射性元素继续发生核衰变,固体内核表层继续升温,恒星演化进入氢元素阶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11-15 20: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