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939|回复: 0
收起左侧

太阳系起源于无中生有的浮云吗?科学真相原来如此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4-6-24 18: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主流天文学家、天文物理学家们一致认为,我们太阳系是由一坨巨大的星际分子云和宇宙尘埃凝聚而成,这团分子云并非原始的宇宙星云,而是经历过超新星大爆炸后的残留气体物质。

太阳系起源于无中生有的浮云吗?科学真相原来如此563 / 作者:消敢市音 / 帖子ID:127483

那么宇宙中的星际分子云又从哪里来,为什么会发生超新星大爆炸呢?这种太阳系形成理论是科学家们随便说说,还是有什么证据支撑,科学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一次弄清楚这些问题。
首先说说标准宇宙模型描述的最早期宇宙。
被科学界广泛接受并认同的标准宇宙模型认为,宇宙诞生于138亿年前,起源于一个奇点的大爆炸。大爆炸之前一片虚无,爆炸开始后时空才出现了。人类可研究的宇宙是从普朗克时间、普朗克尺度开始,也就是大爆炸发生后的10^-43秒开始,那时的宇宙尺度只有10^-35米,温度为10^32度,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0^94克。
这个时候的物质到底是什么,迄今无法描述,因为其密度比质子密度高出10^78倍,超出人类现阶段理解的所有物质。那时候,现在宇宙中存在的四种基本力还是合在一起的,随后,宇宙开始暴涨和冷却,引力率先分离出来,接着夸克、玻色子、轻子等基本粒子出现,强相互作用随之分离出来。
暴涨只维持了10^-33秒,宇宙却已经得到先前尺度的10^30倍,也就是说,如果暴涨从普朗克尺度的10^-35米的尺度开始,暴涨后的宇宙也只能膨胀到了约百分之一毫米(10微米),比一个红细胞还要大点。
如果暴胀前的宇宙有1毫米的话,那暴胀后就膨胀到了10亿光年!问题是现在还没有人说得清楚宇宙暴胀前尺度多大,我们就不纠缠于此了,让科学家们继续去研究吧。理论给出的情况是,宇宙大爆炸0.01秒后,宇宙温度已经降到了约1000亿度;大爆炸1秒后,温度降到了100亿度。

太阳系起源于无中生有的浮云吗?科学真相原来如此757 / 作者:消敢市音 / 帖子ID:127483

这时,光子、电子、中微子、质子、中子虽然已经出现,但核力还不足以束缚住质子和中子,因此原子无法形成,也就没有我们现在理解的各种物质。
一直到大爆炸后30万年,宇宙温度降到了3000度,中性原子才得以形成,组成了最简单的化学元素氢和氦,还有极少量的锂。而大爆炸前的量子真空在暴涨期也达到了全盛,以暗能量的形式弥漫在整个宇宙,暗能量也越来越明显地推动着宇宙加速膨胀。
这个时候,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博弈开始了,暗物质以引力的方式让以氢为主的分子云凝聚,渐渐形成了恒星和星系,而暗能量则推动着宇宙继续膨胀。观测研究发现,迄今最早的星系形成于大爆炸后的3.2亿年,而我们的银河系则形成于大爆炸后38亿年,现在的年龄约100亿岁。
那么,宇宙是如何从无到有,从一些简单的气体发展到恒星、星系,从只有简单的氢和氦元素,创造出了如今已知的118种元素,并由此组成了千姿百态的世界呢?原来这个过程是从能量~物质~引力~核聚变的循环中不断转化出来的。
宇宙看似“无”中生有,但“无”并非真无。
大爆炸宇宙论完美地诠释了整个宇宙演化现象,由此成为主流科学界公认的标准宇宙模型。这个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奇点,这个奇点无限小,密度无限大,温度无限高,曲率无限大,138亿年前的某一天,它突然爆发了,就产生了时空和现在的可观测宇宙。
那么,既然宇宙没有诞生前什么都没有,又怎么会产生奇点呢?现代量子力学的真空零点能理论正在探讨和解释这个问题。量子力学认为,能量无处不在,即便在绝对真空中,也蕴藏着巨大的本底能量,这些能量就叫真空零点能。
这些能量以虚粒子的形式不断涌现,科学的术语叫量子随机涨落,正负虚粒子不断成对涌现又相互湮灭,似乎很完美的坚守着能量守恒定律。如果这种守恒一直完美无缺,宇宙就不可能出现。研究认为,宇称本来就是不守恒的,对称性会发生破缺,在真空中量子涨落也会出现破缺,就是个别虚粒子没有湮灭而残留下来,就成为了宇宙爆发的奇点。
有人可能会说,即便这个说法是真的,但一个虚粒子形成的奇点为啥有那么大的能量呢?这不是开玩笑吗?我和大家一样,也有这种疑问。但我们是凭想象,而科学家们则是通过数理逻辑和实验进行了复杂的科学论证,证实了这种能量的真实存在。

太阳系起源于无中生有的浮云吗?科学真相原来如此887 / 作者:消敢市音 / 帖子ID:127483

率先提出黑洞一词的著名物理学家J·惠勒估算出这种能量密度每立方厘米可达10^95克。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宇宙大爆炸起始的普朗克时间,密度为为10^94g/cm^3,只是真空零点能密度的十分之一;而科学估算现在可观测宇宙的总质量有10^54g(包括暗物质),只有真空零点能1立方厘米密度的10^41分之一,也就是10亿亿亿亿亿分之一,因此,真空零点能一个虚粒子成为宇宙大爆炸奇点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至于真空零点能为啥有这么巨大的本底能量,这是量子物理学家们深刻研究的话题,其中的论证原理和公式很深奥很繁杂,就无法在这种科普文章中讨论了,高水平且有疑问的朋友可以找海森堡、爱因斯坦、惠勒等相关科学原著去学习一下。
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我在这里用通俗语言普及的每一个科学论点都是有出处的,是已经被科学界广泛接受的常识。
爱因斯坦之所以伟大,其中之一是他发现了质量和能量具有确定的当量等价关系,它们能够相互转化,并用著名的质能方程简化公式表达为:E=MC^2。这也可以部分解释我们宇宙的由来:宇宙起源于超乎想象的巨大本底能量大爆炸,从此有了时空,并进入了能量与物质的转化过程,最终形成了现在的世界。
在宇宙运动和演化中,引力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初始宇宙形成的氢分子云飘荡在每个角落,由于引力作用,这些引力包括可见的氢氦分子之间的相互引力作用,更多借助于暗能量的推动,逐渐被聚集在一起。
随着收缩得越来越紧密,引力作用于不同距离和位置的不平衡,会导致整个云团发生摆动和旋转,且由于角动量守恒,收缩得越小旋转得越快,分子云被甩成盘状,有点像旋转的意大利薄饼,不过这个“薄饼”半径有1000个天文单位(1500亿千米),这就是原行星盘。
位于盘面中心的气体吸附得越来越大越来越紧密,形成坍缩之势,核心的温度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达到一定临界点就点燃了氢核聚变,一颗恒星就诞生了。

太阳系起源于无中生有的浮云吗?科学真相原来如此578 / 作者:消敢市音 / 帖子ID:127483

而在行星盘中的气体尘埃则会在碰撞中相互吸附形成星子,在引力作用下星子会将附近轨道的尘埃碎片不断吸附让自身变大,最终成为行星。刚刚诞生的恒星会继续将附近的气体尘埃吸附掉,并辐射出猛烈的恒星风,将没被吸附的气体和尘埃碎片等吹远。
这之后,一个核心具有至少1颗恒星,周围带有若干颗行星的恒星系统就形成了,这个系统除了恒星和行星,还会有大大小小的矮行星、行星卫星、数不清的小行星、彗星、尘埃等等,我们太阳系也是这样形成的。
那么,为什么可以肯定的说,太阳系只能是超新星大爆炸后的产物呢?
至少有两个原因说明这个问题:一是太阳的年龄才50亿岁,而宇宙的年龄已经有138亿岁了,也就是说,太阳是在宇宙88亿岁的时候才开始形成的,这时宇宙中的原始星云已经很少了;二是组成太阳的元素并非只有氢和氦,还有重金属,尽管这些重金属只占1~2%,但却是原始星云中没有的。
前面说过,宇宙诞生后的组成很简单,可见物质只有氢和氦,以及极少的锂,比它们更重的元素基本没有,那么现在的重元素从哪里来的呢?
研究证明,宇宙中出现越来越重的元素是核聚变的结果,核聚变的过程就是将较轻的元素融合成更重元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有一部分物质会损耗,转化为巨大能量。我们知道,恒星之所以成为恒星,是因为核心巨大的压力和温度点燃了核聚变,最早的核聚变就是将四个氢元素融合成一个氦元素,这样宇宙中的氦元素就会越来越多。

太阳系起源于无中生有的浮云吗?科学真相原来如此712 / 作者:消敢市音 / 帖子ID:127483

但核聚变并不是到氦元素就结束了,恒星质量越大,其核心温度和压力越高,就能点燃越重元素的核聚变。
每颗恒星核心的氢元素全部转化为氦之后,理论上核聚变就会停止。没有了巨大的辐射压抵御恒星巨大质量的引力收缩压,恒星物质就会急剧向核心坍缩,形成更高的压力和温度。像太阳这样的黄矮星,氢核聚变结束后,坍缩导致的核心温度可达1亿度,就会点燃氦核聚变,一路聚变到6号碳元素结束。
更大的恒星会一路点燃更重元素的核聚变,具体为:温度达到2亿度时,则点燃碳、氧核聚变,一路得到氖、钠、镁、铝等元素;温度达到15亿度时,则点燃氖、镁,得到硅、硫、氩、钙等元素;温度到达20亿度时,则得到铁-56。
铁元素是所有元素中最惰性稳定的元素,因此再大的恒星核聚变最终也只能到此终结。那么比铁更重的元素还有几十种,又是怎么来的呢?这就是大质量恒星的必然归宿~超新星大爆炸的结果。
科学观测和研究发现,相当太阳质量8倍以上的恒星,核心的核聚变会一路到达铁-56结束,聚变停止后,巨大的恒星质量向核心坍缩会导致热核失控,反弹的压力会将自己炸得粉碎。在大爆炸过程,压力和温度达到令人恐怖的程度,温度可达100亿度以上甚至上千亿度,瞬间爆发出比太阳一生辐射总能量还要大的能量,亮度可达太阳的5亿倍到50亿倍。
超新星爆发除了大质量恒星,还有白矮星和中子星超过质量临界点,白矮星吸积超过钱德拉塞卡极限(太阳质量的1.44倍),中子星吸积超过奥本海默极限(太阳质量的2~3倍),就会发生超新星爆发。
中子星、白矮星、黑洞的相互碰撞也会导致强烈的能量爆发,这些都会向外抛射出重元素。研究发现,宇宙中的黄金等重元素,主要就是中子星相撞抛洒出去的渣滓。2017年10月全球许多天文台同时观测到一次重大引力波事件,就是两颗中子星碰撞合并被称为GW170817的事件,据估算,这次碰撞有300颗地球质量的黄金被从中子星上撞到了宇宙空间。

太阳系起源于无中生有的浮云吗?科学真相原来如此972 / 作者:消敢市音 / 帖子ID:127483

所以一些科学家们认为,地球上的黄金主要是中子星相撞得来的,它们飘荡在太空,在地球形成初期以陨石雨的方式砸在地球上,因此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并不是完全没有哈。
在超新星爆发的特别高温高压下,铁以后得各种重元素才得以聚合诞生了。由此,我们宇宙中除了氢和氦,其余的重元素就都出现了,这些相对较重元素虽然在整个宇宙中只占有1%左右,却让整个世界变得丰富多彩,姿态万千,包括出现我们人类和各种生物。
太阳系里的重金属就超过了1%,具体丰度为氢和氦原子总数约占据了99%,质量占据了97%,也就是说其他重元素原子总数约占据了1%,或者说重元素质量约占3%。因此,形成太阳系的分子云就不是宇宙原始的分子云,一定是经过超新星大爆炸后残留的分子云。
有人可能觉得太阳系重元素才占据总质量的3%,怎么能够形成地球这样主要由重元素组成的巨大的行星呢?其实,地球在太阳系是很渺小的,质量只占太阳系的0.0003%。在太阳系,像地球这样的岩石行星也只有4颗,即地球、金星、火星、水星,这4颗类地行星质量加起来也不到太阳系总质量的0.0006%。
而太阳系的其他4颗巨行星,即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都属于气态行星,主要由氢和氦等气体组成,因此没有固态表面。

太阳系起源于无中生有的浮云吗?科学真相原来如此657 / 作者:消敢市音 / 帖子ID:127483

在太阳系形成初期,太阳发出的强烈恒星风将靠近的物质吹往远方,结果是轻物质被吹得更远,重物质就相对难以吹远,这样靠近太阳的4颗行星就主要是由重元素组成的类地(类似地球)行星,又叫岩石行星或内行星(地球轨道以内);而距离太阳更远的4颗行星主要是由轻元素组成的类木行星(类似木星),又叫气态巨行星或外行星(地球轨道以外)。
以上,就是科学家们知道太阳系是由一坨巨大的分子云形成,且并非原始“纯洁”气体,而是经历了超新星大爆炸的“肮脏”星云尘埃形成的原因,这个推导完全符合宇宙标准模型恒星演化理论,其形成过程和其他所有类似恒星一样,遵循着宇宙天体演化规律。
科学模型给出了太阳与各类恒星的寿命和宇宙的归宿。
现在,科学观测发现了数千颗中子星和白矮星和许多黑洞,接收到了中子星相撞的引力波,并拍摄到了距离我们5500万光年的M87黑洞照片;还发现并观测证实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即宇宙大爆炸后的灰烬余晖,观测发现了爱因斯坦环、引力波、引力透镜等等,还有遥远星系的演化证据。
科学家跟踪研究了亿万颗恒星不同阶段的恒星,其中有正在形成阶段、主序星阶段、演化末期衰老阶段、死亡阶段、死亡后的恒星尸骸等等,研究了红矮星、黄矮星(太阳类恒星)、蓝矮星、红巨星、蓝巨星、中子星、白矮星、黑洞等等,就像看到从出生到老去的人生,就能够知道人的一生不同阶段状态和寿命,科学家通过研究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恒星,也得到了恒星不同阶段的状态和寿命。

太阳系起源于无中生有的浮云吗?科学真相原来如此968 / 作者:消敢市音 / 帖子ID:127483

科学家们利用各种望远镜,不但发现了银河系存在许多恒星形成过程的原行星盘,最近还发现了首个外星系原行星盘,这个原行星盘坐落在距离我们16万光年之外的大麦哲伦星系中,是英国天文学家利用哈勃望远镜和坐落在智利的ALMA望远镜发现的,这项成果被刊登在《自然》杂志上。

太阳系起源于无中生有的浮云吗?科学真相原来如此510 / 作者:消敢市音 / 帖子ID:127483

一个恒星系统原行星盘演化过程只有数百万年到上千万年,观测发现最古老的行星盘有2500万年。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最终每个恒星系统并非都是只有一颗恒星,实际观测发现,一颗恒星的恒星系统只占少数,更多的是双星、三星甚至更多恒星的系统。
如距离我们最近的南门二恒星系统就是由三颗恒星组成,天狼星也是由一颗蓝矮星和一颗白矮星组成的系统。当然,一颗恒星组成的系统相对运行最稳定,最有利于生命和文明的孕育发展,我们能够生存在太阳系这个稳定的恒星系统,不仅仅是幸运,而似乎是一种必然。
这些观测证实了原行星盘是恒星系统形成过程的普遍现象,太阳系也不例外。越来越多的证据,都一次次证实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预言和宇宙标准模型的猜想,也足以说明,在宇宙中恒星的形成具有相同的规律。
恒星的寿命严格遵循与质量成反比的规律,也就是质量越大寿命越短,质量越小寿命越长。比如已知最大的恒星R136a1,其质量约为太阳的215倍,寿命就只有约300万年,现在已经170万岁了,还有130万年就将寿终正寝。
研究认为,太阳这种质量的黄矮星寿命约为100亿年,现年约50亿岁,正值壮年,是主序星最稳定阶段。还有约50亿年,太阳就进入演化晚期,就会变得很不稳定,末期会变成红巨星发生膨胀,半径超过现在的200倍,其炽热的气体将气化掉水星、金星,蔓延到地球。

太阳系起源于无中生有的浮云吗?科学真相原来如此548 / 作者:消敢市音 / 帖子ID:127483

地球会不会被吞噬已经不重要,因为那时地球早已海枯石烂,就像一颗被烤干烧焦的土豆,一切生命早就消失殆尽了。
事实上,太阳系的一切都与太阳息息相关,一旦太阳没有了,所有的行星即便没有被气化掉,也都失去了光明和能量,成为流浪死星。太阳在红巨星膨胀后期,外围的气体会渐渐消散在太空,最终在核心留下一颗碳星,即白矮星,其大小约和地球相当,但质量却约为现在太阳的50%,密度大于每立方厘米1吨。
而小于太阳质量0.8倍以下的恒星,被称为红矮星,这种恒星最小的不到太阳质量的0.08倍。科学家们2014年发现距离我们40光年的恒星J0523,只有太阳质量的0.077倍,被认为是恒星的最小临界质量,再小就无法点燃核心氢核聚变,成不了恒星。

太阳系起源于无中生有的浮云吗?科学真相原来如此318 / 作者:消敢市音 / 帖子ID:127483

红矮星由于核心压力小温度低,核聚变缓慢,因此是寿命最长的恒星。最大的红矮星也有数百亿年寿命,较小的红矮星寿命则可达千亿乃至万亿年,而那颗J0523红矮星,寿命可达令人恐怖的12万亿年,这种红矮星实际上会与宇宙同存亡。
红矮星核心氢核聚变结束后就会熄灭,收缩压力再也点燃不了氦核聚变,因此其归宿是渐渐冷却成为一颗不发光也不发热的黑矮星。由于宇宙寿命至今才138亿年,因此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颗红矮星死去。
而大于太阳质量8倍的恒星,核心的核聚变不会在碳元素结束,而是一直聚变到铁,然后发生热核失控,核心坍缩导致大爆炸,最终核心可能留下一颗中子星;更大质量的恒星,发生超新星大爆炸后,由于核心压力和温度更高,会坍缩成一颗黑洞。这种恒星的质量一般要在太阳的30~40倍以上。

太阳系起源于无中生有的浮云吗?科学真相原来如此264 / 作者:消敢市音 / 帖子ID:127483

黑洞是宇宙中的顶级尸骸,通吃一切天体。观测发现目前最大的黑洞质量是太阳的1040亿倍,编号为J073739.96+384413.2。所有的黑洞都在吸积周围的天体物质,一切靠近黑洞的天体物质都有去无回,所以有人认为,宇宙最终的归宿可能就是黑洞。
当然,宇宙的归宿还有多种说法,现在主流的说法更倾向于暗物质暗能量的博弈,这是两个死对头,控制着宇宙的走向,暗能量推动着宇宙膨胀,暗物质通过引力让星系聚拢合并,最终宇宙是大撕裂还是大坍缩,就要看这两种力量博弈的结果是鹿死谁手了。

太阳系起源于无中生有的浮云吗?科学真相原来如此937 / 作者:消敢市音 / 帖子ID:127483

自从有了哈勃望远镜,人类对宇宙探索的视野就大大延伸了,现在又有了韦伯望远镜,将人类的目光又延伸了几亿光年,已经看到了大爆炸仅4亿年的婴儿宇宙。根据观测和科学估算,在我们可观测宇宙中,就有上万亿个星系甚至更多。
在我们太阳系的家园银河系,就有4000亿颗左右的恒星,太阳只不过是这些恒星中普通一员,属于一个中小质量的黄矮星,这类恒星约占银河系恒星总量的12%;银河系或者说宇宙中最多的恒星是红矮星,也就是太阳质量0.8倍以下的小恒星,占恒星总量的约80%以上;而大于太阳质量的恒星不多,只有不到10%。

太阳系起源于无中生有的浮云吗?科学真相原来如此14 / 作者:消敢市音 / 帖子ID:127483

恒星是宇宙可见物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组成星系的最主要成员。但在广袤的宇宙,银河系只是万亿星系中的普通一员,太阳只是银河系4000亿颗恒星的普通一员,地球只有太阳质量的33万分之一,80万人类就生存在地球这样一粒宇宙尘埃上。因此人类、地球、太阳系在宇宙中实在太渺小太渺小了,渺小得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然而我认为,唯有科学精神伟大而永存。因为只有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指导下,才能不断有新的科学发现和对自然规律深入认识,这些将是整个宇宙文明的共识,并参与文明之间的交流,源远流长。
但科学没有绝对真理,也没有尽头,永远在路上。我们要做的只是跟上科学的步伐,不断学习新知识,增加和不断深化自己对宇宙的认知,才能活的更豁达更明白。对此,各位怎么看?欢迎讨论。
时空通讯原创文章,请尊重作者版权,感谢理解支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11-23 15: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