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太阳系中,土星凭借绮丽的土星环成为最美丽的行星之一。而9月12日发表于《地球和行星科学快报》的一项研究指出,地球也曾拥有一个环。
研究指出,4.66亿年前,在险些与一颗小行星相撞后,地球周围可能形成了一个碎片环,且持续数千万年,并可能对地球气候产生了重大影响。
为了验证行星环的存在,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的Andy Tomkins和同事在世界各地确定了21个形成于4.66亿年前奥陶纪撞击高峰期的陨石坑。他们认为,这些陨石坑是环中较大的天体脱离轨道并撞击地球后形成的。
研究人员发现这些撞击点在4.66亿年前都位于赤道附近,而这与行星环所处的位置恰好一致,因为通常这些环都形成于行星赤道的上方。研究人员还计算出,如果所有陨石坑都是随机撞击的结果,那么它们同时位于赤道附近的可能性只有2500万分之一。
此外,研究人员基于之前的研究,在许多石灰岩沉积物中发现了一致的陨石特征。这些沉积物同样存在于奥陶纪撞击高峰期,且当时也位于赤道附近。
那么,又是谁为地球“戴”上了这个行星环呢?Tomkins等人推测,可能有一颗直径超12公里的小行星,在接近地球时被捕获并被引力撕碎,从而形成了这个碎片环。
研究人员还推测,行星环的出现可能给地球气候带来了巨大影响,并导致全球变冷,使气温骤降到过去5亿年来的最低点。
对于Tomkins等人的发现,瑞典隆德大学的Birger Schmitz认为是一个“有创造性的新想法,可以解释一些观察结果”。但目前的数据不足以表明地球确实有过行星环,而一个验证方法是在团队发现的陨石坑及附近其他年龄相近的沉积物中寻找小行星的特定颗粒,查看陨石坑是否具有这些颗粒的明显特征。
下一步,Tomkins等人计划模拟小行星碎裂并形成行星环的过程,及其随时间的演变,还将尝试模拟行星环可能对气候产生的影响。
编译 | 徐锐
来源: 中国科学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