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
这部影片中,男主角希望用机器去除自己脑中那些不愉快的回忆。这样令人忧伤的技术还是留在电影里好了…
“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这个名字出自英国18世纪大诗人亚历山大·蒲柏的一首诗《艾洛伊斯致亚伯拉德》(Eloisa to Abelard)。这是一部带有奇幻色彩的爱情故事,由曾两获奥斯卡提名的好莱坞奇才查理·考夫曼编剧,金·凯瑞、凯特·温丝莱特主演。
故事分为两条线
一条是乔尔(金·凯瑞饰)的性格没有问题,但他的生活却出了大问题,他与偶然碰到的女孩克莱门蒂娜(凯特·温丝莱特饰)相恋,并逐渐走向恋爱的怪圈。另一条是霍华德博士(汤姆·维尔森饰)以及他那三个荒诞搞笑的助手(分别由克尔斯腾·邓斯特、伊利亚·伍德与马克·鲁罗法饰演)在从事帮助人消除记忆的工作。
两条线的交汇是因为克莱门蒂娜与乔尔吵架之后,想要接受精神病专家霍华 博士的治疗,从记忆中抹去了关于乔尔的一切回忆。但一切并非那么简单,无论是乔尔和克莱门蒂娜,还是霍华德和女助手,都似乎曾经饱受情感折磨。他们曾经抹去的记忆和现在试图抹去的记忆,有什么千丝万缕的关系呢……
《阿凡达》
和阿凡达里这种附身外星人的黑科技相比,传送之类的玩意显得小儿科多了。
故事发生在2154年,故事从地球开始,杰克·萨利是一个双腿瘫痪的前海军陆战队员,他觉得没有任何东西值得他去战斗,因此他对被派遣去潘多拉星球的采矿公司工作欣然接受。
这个星球上有一种别的地方都没有的矿物元素“Unobtanium”,能够吸引人类不远万里来到这里拓荒的原因就
是“Unobtanium”将彻底改变人类的能源产业。但是问题是,资源丰富的潘多拉星球并不适合人类生活,这里的空气对人类致命,本土的动植物都是凶猛的掠食者,极度危险。这里的环境也造就了与人类不同的种族:10英尺高(约3米)的蓝色类人生物“Na'vi族”。Na'vi族不满人类拓荒者的到来,也不喜欢人类的机器在这个星球的土地上因为到处挖矿而留下的斑斑伤痕。
《创战纪》
虽然《创战纪》的票房并不算好,但这部影片和前作《电子争霸战》都算得上是开创先河的科幻电影,片中那种炫酷至极的荧光摩托更是惊艳。这种在美观与功能性上都非常突出的产品,值得现实生活中的摩托制造商借鉴。
影片《创:战纪》是1982年经典科幻片《电子世界争霸战》的续集,由约瑟夫·科金斯基执导,加内特·赫德兰、奥利维亚·维尔德、杰夫·布里奇斯和迈克尔·辛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11年1月10日在中国内地上映[1]。
影片讲述的是20世纪80年代,电子软体天才凯文·弗林创建了英康公司,将人类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可是在辉煌的时代开创不久后,凯文神秘失踪。在此之后,凯文年幼的儿子萨姆继承了父亲的位置,实际工作则由其他工作人员主持。萨姆天资聪颖,充满冒险精神,经常给英康的高层们惹来麻烦。
《盗梦空间》
潜入别人的睡梦之中?这种东西听上去极具科技感,又有几分魔幻色彩。现在科学家确实已经在研究可以读取梦境的机器,这种机器给人注射一种名叫Somnacin的药物,将一段意识传到某人的梦境中。另外科学家也可以通过功能性核磁共振扫描仪捕捉大脑的活动照片,通过软件再现大脑中正在看到的图像。
英国小说家、批评家戴维·洛奇曾经说过:“罗曼司有着不同的结构方式。它不只有一个高潮,而是有许多高潮,文本的愉悦一次接着一次,一旦主人公命运中的一个危机解除,新的危机又会出现,一旦上一个谜题解开,又会出现一个新的谜题,一旦一个冒险结束,新的冒险又重新开始。最伟大和最典型的罗曼司通常没有结局,它们只在作家耗尽了精力的时候才结束。”
这段话原本是《第十放映室》注解《指环王三部曲》的,这里我引用过来形容我们观看电影《盗梦空间》时的感觉,我觉得也十分贴切。
当148分钟的电影结束时,许多观众会茫然,这结局到底什么意思?主人公cobb到底回到现实没有。我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这是一个典型的罗曼司,一个没有答案也无需答案的罗曼司……
其实,整个影片就是导演的一个梦,一个由六层空间相互递进,彼此又交错的的梦。我们明显能理清的应该是四层,第一层是cobb和盗梦小组在大雨中的城市街道,第二层是酒店,第三层是雪地激战,第四层则是蜜儿的孤独迷宫。剩下两层估计很多观众第一遍很难发现。影片第一个场景是cobb在海边被齐藤手下发现,带入到餐厅,结尾部分同样出现这样个镜头,这其实是一个倒叙,我可以理解为是导演故弄玄虚的手段,两次其实都是在齐藤死在第三层空间而进入的第五层梦境,或者是所谓的迷失层。至于cobb和齐藤如何在结尾从飞机上清醒过来,影片没有交代,只是把最后一个镜头对准了旋转的陀螺。而陀螺不停止,cobb的梦就没有醒来……
难道真是cobb没醒来?诺兰会笑笑对各位说:是我的梦没做够,你们共享了而已。
事实上,顶级的电影制作者都是造梦的高手,这些年来卖座的影片都是如此。《阿凡达》是卡麦隆14年造就的宇宙梦;《指环王》是彼得杰克逊对J.R.R.托尔金50年前梦的延续和创造;《加勒比海盗》则是戈尔·维宾斯基一干人对迪斯尼梦工厂造的最豪华的冒险梦。可以说,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进步,如今世界电影的越来越接近梦境,在好莱坞的电影人手里,没有什么梦不敢做,也没有什么不能在银幕上表现出来的梦,这也正是电影作为百年艺术仍然能永葆青春的秘诀所在吧!
《回到未来》
《回到未来》可以说是影史上最经典的科幻电影之一,这部拍摄自1985年的影片极具预见性,炫酷的飞行车、可穿戴眼部设备(谷歌眼镜)、微型无人侦察机、体感游戏机(Kinect)、食物制作器(3D打印机)、远程视频聊天(Facetime)这些影片中的科技产品如今都已经面世了。
《钢铁侠》
钢铁侠炫酷的装甲肯定是不少美漫爱好者心水的东西,而漫画中的管家贾维斯放到电影里也成为了人工智能系统J.A.R.V.I.S,它和《她》中的萨曼莎倒是很好的一对。现在机器人技术发展迅速,富士康的某些工厂就已经用机器人替代工人,未来说不定真的会出现钢铁侠。
《人生遥感器》
这只神奇的遥控器可以对你的人生进行快进、倒退和暂停,不过电影中的主人公最终醒悟到,这样的遥控器只是对生活的一种逃避。当然现实生活中也不太可能会出现这样的遥控器。
身为建筑师的迈克尔·纽曼(亚当·桑德勒饰)算是
个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中年男人了。漂亮贤惠的老婆(凯特·贝金赛尔饰)和两个可爱的孩子让他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是,和美国众多的中产家庭里的男主人一样,迈克最大的问题就是他要为了家庭的一切而工作繁忙。忙碌到甚至很少能和妻子孩子们正常相处,真正享受家庭生活的天伦之乐。一天,难得在家休息的迈克尔想看电视但是却找不到家里的电视遥控器。于是,他跑到附近一家浴具商店想买了一个多功能遥控器,既可以遥控电视机又可以控制音响碟机的那种。浴具店老板莫蒂(克里斯托弗·沃肯饰)免费赠送给他一款“可以控制任何东西”的全功能遥控器,迈克尔把它带回家才发现,莫蒂送他的遥控器竟然有着更多神奇的功能,不但可以控制一些家用电器,甚至连时间、空间也在这个小东西的掌控之中。利用这个遥控器,他可以随意把自己的时间“快进甚至“停止”,也就是说他可以自由的控制时间。当工作时他“快进”一下就可以马上回家与家人共处,当他做错事时可以“快进”一下让自己马上跳过责罚。有了这支“万能的遥控器”,迈克尔生活似乎变得非常惬意且自如。可是,迈克尔并不知道,遥控器会自动记录他的所作所为,一年之后,这支能够改变命运的遥控器内部的智能记忆芯片开始发挥功效,反过来主动控制主人的人生,迈克尔的生活也越发混乱起来
《少数派报告》
触摸屏也就是在近几年才刚刚普及到电子设备上,可在十多年前上映的《少数派报告》里,阿汤哥就已经戴着手套来隔空操作一块巨大的虚拟触摸屏了。不少发明家都在努力研发电影里的那种神奇手套,相信电影里的桥段在不久的未来也会成为现实。
《她》
去年上映的这部影片入围了多项奥斯卡,影片中让我们见识到未来电脑操作系统的发展可能性:操作者甚至可能爱上电脑的虚拟人格!说不准不久的将来Siri也会变成美丽的斯嘉丽·约翰逊?
《黑客帝国》
现实社会中的黑客要达到《黑客帝国》中尼欧那种飞天遁地的程度显然是不可能的。但虚拟实境技术却可以间接地实现这一点。科学家们也正在研究一种新技术,通过功能性磁共振仪将技能下载到人的大脑中去。
哲学、神学、无神论都在《黑客帝国》里有浓重的表现,诺斯替教的教徒也会注意到很多相关的主题,还有很多内容涉及印度教、佛教、道教和基督教,还蕴含启蒙、涅盘、重生的概念,对印度教和佛教的深度涉及包括自由意志对抗命运,还在电影的配乐中使用印度教的颂歌、理念、虚幻(Maya)、因果报应(Karma)和自然存在的多种观点。《黑客帝国》以很多方式解析真实、超现实,还有人的观点是实质的、物理的世界才是虚幻。
一些基督教自由主义者说我们正生活在这样的世界,离开这个世界的方法就是被教化,启蒙。他们相信达到启蒙的人有亚伯拉罕(相传为希伯来人的始祖),摩西(《圣经》故事中犹太人古代领袖),施洗约翰,耶稣和穆罕默德(伊斯兰教创始人)。他们认为电影中Neo,Morpheus和Cypher对应圣经新约中的耶稣,施洗约翰和犹大。这些基督教自由主义者相信黑客帝国和现实唯一的区别是,外部世界应该是天堂而不是电影中描述的黑暗的世界。
有许多书和网站探讨黑客帝国哲学。其中最主要的探讨是这个问题:我的世界是真实的还是虚拟的?这个问题也因为其他电影而提出,比如eXistenZ和The Thirteenth Floor(都和《黑客帝国》同年发行,但在票房和受注意度都不及《黑客帝国》).还有相似的电影,The Truman Show(楚门的世界)和Abre los ojos(翻拍为Vanilla Sky).这个学说还被哲学家Nick Bostrom升级,写成(你生活在一个电脑世界吗?)
《黑客帝国》以相似的文学精度跟随Campbellian monomyth arc的所有阶段,甚至包括周游,大战发生于地下这样的细节,甚至三个头的永生敌人(电影中三个特工)。
先知的角色类似古希腊神话中的先知角色。细致的说,她对Neo的警告十分类似神话中先知给斯巴达王Leonidas在塞莫皮莱大战前的警告。在希腊神话中,她警告Leonidas说,那么他的城市被毁灭,要么一个斯巴达国王必须死去,所以Leonidas必须选择自己的生命或是整个城市的命运。深远的说,如果Neo选择救自己的命,Smith就能从Morpheus那里得到进入Zion城的密码,那Zion就会毁灭。所以,根本上说,Neo的选择和Leonidas一样:他自己的生命,或是整个城市的命运。
《黑客帝国》背后的观点基于哲学的认识论,比如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和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录。在一个唯我论的著名的实验中,物体只是缸中之脑:《黑客帝国》里,Neo是被装在营养皿中。是否选择红药片,接受真实的选择类似上世纪70年代的一个美国哲学家罗伯特·诺兹克(Robert Nozick)设想的一个实验。
后现代思潮在电影中也有重要的地位。在电影开头,Neo藏非法软件的书是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的模仿和拟像(Simulacra and Simulation),这部作品描述了基于拟像的超现实体验。人们往往用鲍德里亚的哲学来论证《黑客帝国》是对现代商业化,媒体化社会的寓言。
Morpheus的著名台词"pulled over our eyes to blind us from the truth"(来到我们眼前来使我们看不到真实)直接来自Charle Peirce的言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