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832|回复: 0
收起左侧

中国UFO探寻者

[复制链接]
online_admin 发表于 2015-2-10 13:2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虽然早在1947年就报道了“飞碟”,这个时间与西方相比也并不算晚,但实际上,对于UFO的研究直到1978年的年底才开始起步。一般认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沈恒炎于1978年11月13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UFO一个不解的“世界之谜”》,吹响了中国研究UFO的进军号角。因为沈先生提倡我国应对此进行研究。文章发表之后,在国内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连国外也有一定的反响。不久,1979年9月21日,(光明日报》在“科学版”上刊出了《飞碟存在吗?》的长文,其作者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邹新炎,邹在文中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当时国内所收到的一些有关UFO的目击报告,进一步引起了人们对UFO的浓厚兴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就在这个时候,武汉大学空间物理学系的十几个青年学生出于一腔热情,自发地组织了一个“中国UFO爱好者联络处”,当然它仅仅只是一个松散的纯民间组织。但在几个月之后—1980年5月,它便更名为“中国UFO研究会”(CURO)。同年12月4日,中国新华社发布了它成立的消息,这标志着我国的UFO研究进人了一个新时期。
    从1980年开始,中国大地上便出现了观测、研究UFO的第一个热潮,许多地方的报刊杂志都刊登了大量介绍UFO的文章,一些有心的目击者拍下了有关照片。正是在此基础上,1981年2月,中国第一本关于飞碟研究的科普杂志—《飞碟探索)(双月刊)便在兰州问世。很多国家的UFO专家,包括世界著名UFO权威人士、美国的艾伦·海尼克博士都专门为其创刊写来了热情洋滋的祝贺信。据称,《飞碟探索》的发行量最高时曾一度达到了35万份。
中国UFO探寻者704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19403



    1982年,“中国UFO研究会”、《飞碟探索》杂志编辑部与昆明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了一部纪录片:《飞碟在中国》。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UFO的影视作品,除了在一些地方上映外,中央电视台的第一套节目也曾在1984年10月7日的黄金时段中播出过。1984年4月21日,我国学界泰斗钱学森专门致信《飞碟探索》杂志编辑部:“既然所谓‘飞碟’是一个客观现象,即确有其事(也就是排除假以外,有真的),那么如何对它研究……可以进一步收集资料,进行分析,甚至搞实验测试,真正搞UFO的研究。”
    UFO在中国同样也有众多的爱好者、狂热者,一些介绍UFO的文章、著作、科普报告总是能引起热烈的反响。1988年2月,在广州召开的一次UFO学术会议期间,所举办的《飞碟在中国—“国际UFO年”10周年纪念展)更是吸引了大量的民众,各地借此契机,纷纷成立了分会组织,出版的书刊、文章有20多种。据1992年在北京举行的“中国UFO研究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称,该会的正式会员已有3000多人,而UFO积极分子则达4万余,它的地方分会则已有40多个,其“后备力量”更是数以百万计。他们经常在大连、广州、北京等地举行各种学术活动,交流经验,沟通信息,共同切磋,把UFO的研究引向深人。

    当然,作为一种自然现象,UFO在中国同样一开始就有不同观点,争论也是不可避免的。第一次大辩论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辩论的一方主帅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翁士达,他是南京大学天文学系1962年的本科毕业生。翁认为,飞碟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也是鱼龙混杂,但决不会是“外星人”所乘的“宇宙飞船”。为此他陆续发表了("UFO”的由来》、《飞碟与天外来客》、《地球之外有人吗?》等一系列文章,否定UFO与神奇现象及外星人的关系。与翁士达对垒的是著名诗人流沙河。他说,1964年出现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一个UFO外壳上“有个奇怪的标志”。经这位诗人研究,并把它“翻译”出来是,外星人在告诉人们:“请放心吧,我们不会侵占地球,我们是要离地升天去的。”后来他以亲身经历(1980年6月29日凌晨1时)写了《飞碟过成都》,他还曾写了一首长诗,其最后的一节是:
   
“外星来客,驾来飞碟,
    轻轻敲着大门。
    我们是蛙,躲在并底,
  
  迟迟不敢应声。”


    类似的这种辩论还发生过几次,甚至还涉及到已逝世的台湾著名作家三毛女士。
    在1985-1987年西方飞碟研究处于低潮的期间,中国的UFO研究却发展很快,研究队伍迅速扩大,翻译了许多西方的UFO著作、论文,出版的有关书籍也有10多种。
    同时,由于五千年文明的积累,使得中国对于UFO的研究在发掘古代史料方面成为一大特色。据称,有关人员已经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找到了几百则中国古代的ufo事件。有的涉及到最古老的殷商时代,有的则有栩栩如生的记录。如在唐代(洞天集》中有:
    “严遵仙搓,唐置于麟德殿。长五十余尺,声如铜钱,坚而不蠢,李德裕截细枝尺余,刻为道像,往往飞去复来,广明以来失之,搓亦飞去。”
    一些研究者认为,这“飞搓”就是用高级材料做成的“宇宙飞船”。认为此记载“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描述细微生动,不会是无稽之谈”。
    其实从史料上找UFO的始作俑者、最早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是浙江的张龙樵。他于1980年2月在《光明日报》上撰文《“天外来客”莫非早已在临中国》,以宋朝大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中的“扬州明珠案”作为肯定飞碟的论据。后来他又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中国古代UFO的文章。在《梦溪笔谈》的“异事”卷中,沈括讲述了一件发生在11世纪的嘉佑年间的奇事:
    “嘉佑中,扬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见。初出于天长县破泽中,后转人镜社湖,又后乃在新开湖中。凡十余年,居民行人常常见之·····一夜忽见其珠甚近,初微开其房,光自吻中出,如横一金钱。俄顷忽张壳,其大如半席,壳中白光如银,珠大如拳,烂然不可正视。十余里间林木皆有影,如日光所照,远处但见天赤如野火。倏然远去,其行如飞,浮于波中,杳杳如日……”
    有人认为,沈括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的记述有足够的可信度。与此相对应的,还有他的友人、宋代大诗人苏轼的《游金山寺)一诗作证:
   “是时江月初生魄,
    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
  
  飞焰照山栖鸟惊。”


    这表明,这位大诗人曾在镇江亲眼见到过这种现代人所称的“飞碟”。镇江与扬州乃一江之隔,所以有人认为二者可以互相印证。
    还有人进一步考证,在司马迁的《史记·天官书》上,所记载的17种“异星”至少有S种是“飞碟”。之后,真是可以用“不绝史书”来形容。如(汉书·天文志》中有:
    “元平元年(前74年)··,…二月甲辰晨,有大星如月,有众星随后西行。”
    “阳朔……四年(前21年)闰月庚午,飞星大如击,出西南人斗下。”
    直到清代,这种记载实在多得无法一一列举。据台湾旅美的林文伟撰文介绍,19世纪末清代著名画家吴友如还把他在南京朱雀桥上亲眼所见的一个“飞碟”画成了一幅“赤焰腾空图”,图上还有他所写的190字的说明,全文如下:
    “九月二十八日晚八点燃距,时金陵城南隅忽见火球一团自西而东。形如巨卵,色红而无光,飘荡半空,其行甚缓。维时浮云蔽空,天色昏暗,举仰视甚觉分明。立朱雀桥上翘首驻足者不下数百人,约一炊许渐远渐灭。有谓流星过境者,然星之驰也瞬息即杳,此球自近而远,自有而无,甚属濡滞,则百星驰可知。有谓为儿童放天灯者,是夜风向北吹,此球转向东去,则非天灯。又可知众口纷纭,穷于推测。有义绪云是物初起时微觉有声,非静听之不闻也,系由南门外腾越而来者,嘻异矣。”
    我国古代史料的确十分丰富,无疑是研究者的一座挖不完的金山,但是,对于这些宝贵的文献,也不能各取所需,需要认真地区分、甄别。其实从所引的某些片断看,有的分明是如流星或彗星等天文现象,硬要把它们与UFO扯在一起,恐怕是值得商榷的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11-24 07: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