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火星遇上了神话 火星(Mars)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很早以前,人类就对我们头顶的神秘星空充满兴趣,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代又一代人的长期观察总结,人们发现,天体运行有一些明显的特征或规律。由此,托勒密(古希腊人)等人建立了“地心说”,认为日、月、行星都以圆轨道绕地球运动,最外一层是恒星天(所有的恒星都镶嵌在恒星天上)。“地心说”能初步解释从地球上看到的常规天象,但无法合理解释一些常见的奇异天象。遗憾的是它被宗教利用成了“神创世界”的理论依据,禁锢人类的思想进步长达1300多年。 直到16世纪,波兰人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样绕太阳转动。“日心说”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关于行星运动的一些难题,所以逐步为世人所接受。第谷、开普勒、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基于“日心说”,从观测到理论几乎解决了太阳系行星运动的所有问题。“日心说”最重要的意义是动摇了“神创论”的根基,而19世纪达尔文“进化论”的建立,则进一步埋葬了“神创论”。
当科学正式站上人类文明舞台的中央,问题来了。如果世界不是神创的,那有没有地外生命、地外文明呢?这真是个令人“脑洞大开”又严肃的科学问题……
改造并移民火星是人类的梦想
当地球人遇上“火星居民”
伽利略是第一个将望远镜望向浩瀚星空的人,他当时所看到的火星只是一个橘红色的小点。随着望远镜技术的发展,人们渐渐能分辨火星表面的明暗特征了。荷兰人惠更斯还测出火星自转周期约为24.6小时,并首次记录了火星南极冠。 19世纪后期,意大利人乔瓦尼·斯加帕雷里根据自己的观测,并结合前人的观测数据,绘制了一份比较可信的火星地图。他和同期观测者几乎同时发现,火星表面似乎有一些从暗区(冬季时缩小、夏季时扩张)延伸出的“水道”细线。 美国人珀西瓦尔·洛厄尔(Percival Lowell)是一个天文迷。他在远离城市灯光、具有沙漠干燥空气优点的亚利桑那州弗拉格斯塔夫山上兴建了一座私人天文台。他废寝忘食地研究了15年,拍摄了数千张火星照片,并宣称斯加帕雷里等人看到的“水道”,其实是人工挖掘的“运河”,用来灌溉植物,因“水道”太细不可能看见,而前人看到的“细线”应是灌溉区长出的大片植物。洛厄尔还画出了详细的构想图,包括500条以上的运河,他在运河相交处勾出了“绿洲”,并畅想了那里的季节性变化,它们似乎反映了庄稼的荣枯。
意大利科莫湖奥尔别墅花园里的战神雕塑
虽然“水道”是天文学前辈基于当时的远距离观测条件,加以想象而得。然而这一设想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直接把地外生命、地外文明问题,从科学的角度真切地摆到了地球人的面前。可想而知,洛厄尔的结论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若真的能在火星上建造如此巨大的灌溉网,则可说明,“火星居民”的历史更悠久、头脑更聪明。
火星与科幻的结缘
同一时期,伴随着珀西瓦尔·洛厄尔关于“火星居民”的科学性推断,英国小说家赫伯特·威尔斯于1898年出版了科幻小说《世界大战》。该小说讲述了为统治地球,状似章鱼、体大如熊的火星人乘着圆筒形飞行器来到了地球,而地球人却对此毫无防备。他们操纵着巨大的三脚金属怪物,成批地绞杀人类。
电影《世界大战》剧照
在威尔斯的笔下,火星人没有生殖器官,以分裂繁殖的方式繁衍后代。他们不饮、不食、不消化,靠捕获的地球人的血液而生存。火星人使用的武器能发射威力无比的热线和黑烟,热线过处留下了死亡与毁灭,黑烟起处城市顿时化为废墟。而地球上的枪炮、炸药对火星人几乎无济于事。虽然人类奋起抵抗,但人类的武器难以同火星人的武器相匹敌,人类面临着死亡和毁灭……
电影《世界大战》海报(2005年)
1938年,这部小说被改编成广播剧,在美国的新泽西州电台演播。由于小说的描写太为逼真,当时又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社会弥漫着紧张的气氛,许多听众以为真有火星人入侵,纷纷收拾行李到乡下避难。据统计,当时有超过百万人离家出逃。这场大恐慌,使得当地政府不得不出动警力。此事也成为美国历史上的一大离奇笑话。1953年,根据该小说改编的影片获得了空前成功。2005年,好莱坞著名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又以此为蓝本,推出了轰动全球的电影《世界大战》。 由此可见,当火星遇上科幻,火星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行星了,它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世界—天堂,抑或地狱?地球人那种唯我独尊的优越感顿时荡然无存。这些精妙的科学畅想,确实震撼了人类的心灵,也着实激发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去探索火星,探索未知世界。
洛厄尔的“火星”科普书
洛厄尔在那个年代,无疑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行星科学科普作家。他最有名的书包括《火星(Mars)》(1895)《火星及其运河(Mars and Its Canals)》(1906)和《火星,生命的居所(Mars As the Adobe of Life)》(1908)。“火星运河”一说,吸引了无数公众的眼球,被众多报纸和杂志争相报道,也激发了科幻作家想象力的爆发。
火星成科幻“宠星”
纵观科幻的发展历程,天文元素一直是其关注的核心题材之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虽然天文观测技术水平还不高,但科学研究结果暗示着不排除存在地外生命、地外文明的可能性。火星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人们首选的幻想目标。 科幻工作者因这些观测发现及暗示,而有了轰动性的创作素材和尽情想象的空间,所以火星人也闪亮登场了。一时间,由此产生的火星题材作品可谓数不胜数。从文学作品到影视、动漫、游戏,火星承载着人类关于“异域”最美好、最恐怖的想象,其情节更是充满爱恨情仇,甚至刀光剑影。
火星在世界电影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是科幻电影中耀眼的明星。关于火星的科幻电影,从科学内核上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天文学家还没有排除火星上存在智慧生命的阶段。这时,科幻作家就常常幻想地球人去近邻的火星串门,主动“拜访”火星人。比如还是默片时代的1918年上映的《火星之旅》、1924年苏联出品的《火星女王艾莉塔》以及1960年的《愤怒的红色星球》、1964年的《鲁宾逊太空历险》等。也有非常多的科幻作品讲述科技发达的火星人对地球人怀有恶意、准备侵占地球的故事。如1990年的《全面回忆》、1996年的《火星人玩转地球》等。
电影《火星人玩转地球》剧照
电影《红色星球》宣传海报
第二个阶段: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地基天文观测水平显著提高,人类发射了探测器近距离观测太阳系内的天体,甚至有探测器着陆火星。但结果令地球人很失望,目前这些探测并未发现火星人及低等生物。据探测的证据,科学家们推测火星曾经有汪洋大海,曾繁衍过生命,甚至有观点认为火星是地球生命的“亲妈”,而地球是“后妈”。因此,人类前往火星“寻亲”、探索是再自然不过了,所以在科幻作品中,人们依然可以大胆地幻想火星。如2000年的《火星任务》和《红色星球》、2013年的《在火星上最后的日子》、2015年的《火星救援》等。
未来,火星科幻的走向
根据天文学研究,我们的太阳正处于“壮年”时期,再过50多亿年才会膨胀死亡。到那时,地球会变成高温的炼狱,甚至爆炸、碎裂、瓦解。到那时,如果地球人还存在,必然会遭遇灭绝的宿命。在地球末日真正来临前,人类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另外,科学家又说了,根据目前地球环境恶化的速度,以及人类各种大规模冲突(包括核战争)的可能性,地球在未来很可能不再宜居,而火星将是地球人向外大规模移民的第一站或第二站。所以在这之前,人类肯定会在火星上建立基地,甚至改造火星,逐渐把火星变成人类的第二个家园。现在,民间已有“火星一号”这类计划,有些国家也准备派人登陆火星,有的正紧锣密鼓地实施着。 因此,未来火星探索以及把火星“地球化”这类科幻题材会非常引人注目。不是吗?目前关于火星探索的另外一部科幻大片《生命》正在筹拍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