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914|回复: 0
收起左侧

老子的宇宙观(《论平行宇宙》第一章 最新老子附体版)祝大家国庆节快乐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8-10-1 07: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吴华军 于 2018-10-7 07:53 编辑

一.宇宙的概念
    宇宙是万物的总称,是空间和时间的统一。空间和时间是密不可分的,但空间和时间的性质又不完全一致,时间仅仅是对空间及空间内的所有事物演化状态的表达或反映,这种演化状态既包括运动状态也包括相对静止状态。我们先来看看古人对宇宙的理解,或许会有所启发。
    我国古代即有了对宇宙的明确定义,如战国时期的《尸子》里讲到:“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上下四方就是对空间的描述,往古来今则是对时间的描述。我们来仔细思索,上下四方其实就是指前后左右及上下,描述的是空间的六个方向,是对三维空间的精确表达。上下四方也可以理解为三维正方体的六个面所指方向,所以古人所讲上下四方是指三维空间及三维空间内所有事物的总和,即“宇”。而“往古来今”中的“古今”其实是指一定的范围或者距离,“往来”很明显描述的是一种运动或者演化状态,概括来说往古来今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时间,即“宙”。
    宇宙两字的真实含义不可分割,“宇”代表的是实体事物,而“宙”代表这些事物的演化或运动状态。所以宇宙二字相结合既表达了三维空间及空间内的万事万物,也反映了这些具体事物的运动或演化状态。这一点当今科学界和我国古人对宇宙的理解完全不同,主流科学家都认为空间和时间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甚至出现了“时间隧道”、“四维时空”等等概念。这些理论很可能都是错误的,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宇宙”二字的真实含义,尤其是对“宙”(时间)的理解可能存在误区。
    《尸子》中对宇宙的描述其实源于道家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庄子,《庄子·庚桑楚》中提到:“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意思是说有实体却没有明确的位置,此为宇,这就是对三维空间及空间内事物的描述;有长度却没有开始和结束,即为宙,这是对时间的形象比喻,也可以理解为宇的运动或演化没有开始和结束,但可以用一定的“长度”来描述,这个长度就是指今天我们所认知的时间单位。这时我们会发现,庄子对宙的解释其实就是认为宙(时间)是一种对物体运动状态进行衡量的基础单位,相当于一种计量单位,并非一种实体的存在。所以,看到原创者庄子的描述,我们就更加容易理解宇宙这个词汇的意义,他对宇宙的解释更能体现其深刻的内涵,即宇是运动的实体而宙则是对宇的运动状态的反映。
    根据庄子的解释,我们可以认为宇宙中万事万物都是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和演化的,因此虽有实体却无法判断具体位置,虽有运动距离却没有起点和终点,但可以用时间来进行衡量。不过宇和宙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宇则不会有宙的存在,没有宙也就没有对宇的状态的反映。所以,最早将宇宙两字连用的也是庄子,如《庄子·齐物论》:“奚旁(同傍)日月,挟宇宙”。
    而庄子对宇宙的深刻认识其实源于道家鼻祖——老子的《道德经》。老子对“道”的大量描述恰恰留给了后人诸多启示,而后人对宇宙的定义和解释也完全来源于对“道”的领悟。如《道德经》中“渊兮似万物之宗”、“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以及“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等等对“道”的描述完全都适用于对宇宙的解释,这是因为老子所讲的“道”并非特指某一个或某一种具体的事物,而是囊括了宇宙万事万物的总的演化规律和准则,同时万事万物包括宇宙本身无不都在体现着“道”的存在。
    当今科学界普遍认为我们目前生存的宇宙起源于一场大爆炸,大爆炸之前的宇宙相当于一个点的概念,即奇点,科学家们猜测奇点位置也是宇宙的核心位置。关于奇点的解释目前并不太明确,不过大致都认为奇点拥有极其大的能量和密度,在奇点内一切我们认知的科学法则全部失效。所以可以认为奇点是一个虚无的存在,也可以认为奇点是宇宙诞生之前的一个没有实体的极度致密与炽热的能量状态。约140亿年前,由于一种未知的原因导致了宇宙大爆炸的发生,至今宇宙仍处于膨胀状态。而关于宇宙大爆炸的情况,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圣人老子便已经描述的很清晰了。
二.《道德经》中描述的宇宙大爆炸
1.宇宙的生成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鼻祖,周朝春秋时期伟大的科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无神论者,其思想的深奥、朴实、严谨至今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老子曾博览当时天下群书,但其一生仅留下了一本书,即《道德经》。不过此书却是老子毕生精华之结晶,上至宇宙演化、下至社会人生均做出了极具哲理和科学的描述,且用词简朴无华,是一部旷古绝今的巨著。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圣人之一,而《道德经》更像是一部囊括了所有科学范畴的“宇宙总纲”。不过,我们今天看到的《道德经》有很多版本,最流行的版本其实已经被人为地修改了很多地方,相对而言《帛书版道德经》更加接近于老子的原著。但帛书版由于比较孤立而没有更多其他相同文物版本来做参考和对比,抄写者可能会出现笔误和词句的遗漏,所以我们要将这些版本相结合来作分析。
    在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道德经》中,老子开篇便抛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道可道,非常(帛书版‘常’为‘恒’字)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其中“无,名天地之始”一句明确指出了天地(即宇宙)起始于“无”, “无”即为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初始状态,没有实体,相当于宇宙处于奇点时的状态。同时也指出万物之母为“有”。
    我们再来看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句更加直接地点明了由于宇宙大爆炸发生,从而由“无”中演化出了“有”,而“有”又演化出世间万物,这和老子开篇所讲“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遥相呼应。
    可见,老子对宇宙万物的产生规律领悟得非常透彻且肯定,同当今科学界的宇宙形成理论几乎完全一致,所以真正提出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比当今科学界提出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早了两千多年!
    不过,我们再仔细揣摩老子上述的几句话会发现老子所述的宇宙大爆炸与当今理论也略有差别。这是因为《道德经》中对从“无”到“有”的过程使用的是“生”字,即生成的意思。所以与其说是宇宙大爆炸,不如说是宇宙诞生的一个过程,只不过这个诞生的过程和我们认知的爆炸过程有几分类似而已。假如老子的解释是正确的,那就暗示了当今科学界对大爆炸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
    老子的《道德经》不仅直接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还对“奇点”进行了生动的描述。我们来看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一章里的谷神并非指某种“神仙”,而是指宇宙的本源;牝字为雌性、母体的意思;玄牝之门,意指宇宙诞生的门户。整章的意思就是:宇宙的本源永不枯竭,是一种玄妙的母体,而此母体诞生宇宙的门户即为宇宙之根源,其蕴含的能量绵绵不绝,无穷无尽。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老子所谓的“玄牝”即为孕育宇宙的地方,即奇点。而孕育完成后,宇宙则由“玄牝之门”而诞生,由此我们也可以认为奇点并非我们所认知的“点”的概念,它更像一个母体的整套“生殖系统”。
2.“无”和“有”的本质
    假如我们再进一步理解“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句话,我们会惊奇地发现老子已经明确揭露了物质的本质,即物质其实就是能量形成的,也就是说物质是能量的特殊形态。“无”可以理解为一种无限致密的能量态,没有实体;“有”可以理解为我们可以看到感受到的所有实体物质,即物质态。那么从无到有的过程其实就是能量转化为物质的过程,也就是“大爆炸”之后宇宙万物形成的过程!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道德经》第一章后面所述,“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结合前面分析,我们可以认为“无”和“有”是指宇宙存在的两种不同状态,即能量态和物质态。“妙”为奥妙;“徼”为边界、界限、大小。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这一段话的深奥含义:宇宙处于“无”的状态(即能量态)时,可以观察出宇宙的奥妙,宇宙处于有的状态(即物质态)时,可以观察到宇宙的边界及大小。“无”和“有”虽然名字不同,但两者本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状态,产生于同一母体(暗指奇点)。
    老子对“无”和“有”的解释具有严格的科学依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其实就是最好的证明,只不过老子的理论比当今科学界早了两千多年。质能方程为E=mc2,这个方程其实就是从“有”到“无”的过程。说明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完全转化为能量,而且这个能量极其巨大,是质量和光速平方的乘积。核武器之所以威力巨大其实就是把部分物质强行转化成了能量造成杀伤,不管是核聚变(如氢弹、中子弹)还是核裂变(如原子弹)都会伴随着一定质量的损失,而损失的质量则完全转化成能量而释放,同时核裂变会产生伤害巨大、旷日持久的核辐射,对各种生命都构成严重威胁!所以核武器是一种逆天的存在,必须严格控制。我们还可以通过质能方程可以得到m=E/ c2,所以物质也可以由能量转化而来,也就是从“无”到“有”的过程,物质和能量的互相转化可以认为是个相反的过程,这也符合老子物极必反的思想。
老子的宇宙观(《论平行宇宙》第一章 最新老子附体版)祝大家国庆节快乐196 / 作者:吴华军 / 帖子ID:41765
                              
                            恐怖的核爆炸
3.《道德经》和量子理论
    认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成物质的过程之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思考如何从无到有?答案很可能就是量子,量子是表现物质或能量特性的最小单元,最早由著名的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根据普朗克的研究可以认为宇宙中的能量是由一份一份的、不连续的且又不可分割的能量小单元组成,这些能量小单元即为能量子,而能量变化只能取最小单元的整数倍,所以能量是可量子化的。而物质世界的微观粒子也都是可量子化的,这就意味着能量和物质之间必然存在某种特殊的因果关系。比如光子,既具有能量的波动性又具有物质的粒子特性,其代表了一定频率光的基本能量单元,故光子又称为光量子。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量子的另一层含义即量子是介于物质和能量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状态,使得能量和物质之间可以进行转换,而量子化是物质和能量共有的特性。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宇宙大爆炸后,巨大的能量开始爆发,随着宇宙的膨胀、冷却及压力的变化,能量不断地转化成不同种类的量子。
    量子的形成过程很可能是由能量振动或波动而产生,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当今科学界一种比较前沿的科学理论即弦理论及超弦理论。弦理论认为弦的不同振动和运动方式便会产生出各种不同的基本粒子,而弦即为线状或环状等能量小单元。弦理论和量子理论具有极大的共性,我们可以猜测很可能是能量小单元的不同运动方式才使能量转化成不同形式的能量子,再由能量子转化成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事实上我们物质世界中所有的物质都保留着这种能量振动或波动的“原始基因”,比如众所周知的共振现象,其实就是这个“原始基因”在做怪。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组成物质的所有微观粒子这种振动或波动的总和,便构成了这个物体的固有频率。假如有外力以同样的频率作用于这个物体,即会引起共振。共振危害很大,可以引起桥梁垮塌,机器损坏等等事故。
    而老子对宇宙能量的波动性也做出了解释,如《道德经》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第四十五章“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等等许多章节中都提到了“冲”字,“冲”即冲动、冲荡、震荡及波动的意思,是老子对宇宙能量具有类似于海浪一样的波动性的表达。正是因为宇宙能量具有波动特性,所以才会出现从“无”到“有”的过程,也就是能量的波动或震荡产生了物质,这和当今科学界的量子理论及弦理论完全一致。
    当基本粒子形成后,随着时间长河的流逝逐渐形成了原子、分子等等,直到我们现在的宇宙状态。这个过程老子描述的也很清楚,《道德经》第四十二章第一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于“道”是宇宙万物的总括,所以这句话囊括的范畴很广,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宇宙原始能量在“道”的作用下生成了一,即能量子;一生二,二为阳的质子和阴的电子;二生三,质子和电子生成不带电荷的中子,三即指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基本粒子;三生万物,即三种基本粒子构成各种物质。我们再仔细思考,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其实恰恰是完整的氢元素家族,所以我们也可以把老子这句话应用到元素的构成方面。如“一”代表氢元素,氢发生核聚变形成氦,即“二”,第二种元素,随后氢与氦聚变生成第三种元素锂。以此类推,由最初单一的氢元素发生核聚变反应从而生成了宇宙中各种各样的元素。由此可以看出,大到宇宙星辰,小到质子、电子乃至微观能量子,无不受“道”的左右。
    同时,老子在《道德经》中诸多章节都提到万事万物都是相辅相成的,不是孤立存在的,也就是说所有事物一定存在其对立的一面。比如第二章:“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老子既然提到了宇宙的诞生,那么就一定存在着宇宙的“死亡”,既然存在所谓的宇宙大爆炸,那就一定存在宇宙大收缩。
三.《道德经》描述的生死轮回
1.宇宙大收缩
    当今科学界对宇宙大爆炸模式的争议也非常大,大部分科学家认为宇宙大爆炸会以奇点位置为中心永无休止地向四面八方无限膨胀下去,事实真会如此吗?不会的。如果宇宙无休止的膨胀下去,那么宇宙的能量和物质将无限地稀释和消散,最终完全消失,这不符合宇宙自然的运行规律,也不符合当今能量及质量守恒定律等科学规则。其实《道德经》中对此早已做出了大量明确的解释,那就是当宇宙大爆炸后膨胀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发生宇宙大收缩。
    如《道德经》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解析:宇宙能量在大道的冲荡和作用之下,虽然空虚但无穷无尽,永远不会充盈溢出。后面的“渊”字本意为旋转的水涡,即漩涡。老子在此可能是想表达两重含义,一是宇宙的运行状态呈水中的漩涡状,二是宇宙空间深远无边,万事万物均出自其中。这个过程也是对宇宙大爆炸产生世间万物的描绘。而本章后面部分则话锋急转,描写的是宇宙大爆炸的逆过程,即挫去宇宙演化的锋芒,解除宇宙中存在的纷争,将宇宙中各种颜色的光线全部混合,将宇宙中各种物质重新同化为一。此时宇宙的状态非常清晰,好似一种实质的存在但又不知是如何形成的,就像是宇宙万物本源的状态。这里的“帝”并非神话里的“玉帝”或“天帝”,而是指万物主宰即宇宙本源的意思。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宇宙经过“挫锐解纷、和光同尘”之后,回归到了宇宙诞生前的原始状态。也就是说当宇宙膨胀到了一种极限时,会发生宇宙大爆炸的逆过程——宇宙大收缩,收缩完成后就相当于回归到了奇点状态。
    流行版本《道德经》的第四章中最关键的这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在第五十六章也同样出现,有些学者认为这句不该出现在第四章,可能是因为这些学者没有理解老子的本意,老子其实是在描述宇宙物极必反的道理,即存在宇宙大爆炸就必然存在宇宙大收缩。另外,目前的帛书版道德经中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也同样有这句话,这说明这句话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表达的意义也略有差别,某句话重复使用不一定存在问题。
    我们再来看一下《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这一段的意思是说“道”在宇宙形成之前就存在了,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地运行,无休无止,是产生天下万物的根源。由道而生的宇宙处于一种膨胀状态(即“大”),也就是一种从小到大的过程。当宇宙经历漫长的膨胀过程之后,其边界会达到一种极限,此后宇宙则会呈现“返”的状态,也就是从大到小的过程,即宇宙大收缩的过程。最终,整个宇宙重新回归于奇点(即玄牝),相当于我们所谓的死亡。宇宙的整个演化过程也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过程,所以宇宙的死亡是在“道”的作用下的一种必然规律,但宇宙的死亡并非意味着永远的结束,而是宇宙下一次重生的开始。宇宙从出生到死亡,再从死亡到重生的循环过程中,其本源毫无变化,也就是宇宙的总能量是完全不变的,这也符合当今的能量及质量守恒规则。
2.老子对生死问题的解释
    关于宇宙万物的生老病死及死而复生的规律,《道德经》第十六章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致虚极,守静笃(dǔ)。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释义:笃,是指一心一意,全神贯注。万物并作,指宇宙万物同时运行演化。芸芸,即众多。归根,就是回归本源,死亡的意思。静,即静默期,指死亡后存在一个静默期,也可以认为是一个净化过程。复命,指重新孕育生命,即重生。
    老子在这一章里主要是讲一个人如果能全神贯注地达到“虚”与“静”的极限状态,那么虽然宇宙万物都在当前的状态演化运行,但他会观察到这些事物的过去和未来的循环往复状态。天下万物虽然众多,但最终都会回归其根,归根(即死亡)之后会出现一段时间的静默期,静默期过后则会重新孕育新的生命(即复命、重生)。重生是一种常理,自然规律,理解这种常理的人是明智的,不理解这种常理的人容易惹出灾凶。
    根据上面解释,我们会震惊地发现老子已经看透了宇宙万事万物的过去和未来,而做到这一点的方法就是“致虚极,守静笃”,也就是后人所谓的“修道”,同庄子讲的“坐忘”、儒家的“入定”以及佛家的“修禅”完全是一种方法。当一个人达到虚无和宁静的极限时,也就是完全放下一切心中杂念时便会大彻大悟,领悟出宇宙的真谛而通晓万事万物的过去和未来。同时,老子也指出,万事万物的死亡并非终结,而是重生的开始,包括生命也是一个道理,出生、死亡、再重生、再死亡......如此循环往复,无穷无尽,此过程也即为佛家所讲的“轮回”。所以,生死轮回并非是一种迷信的学说,而是一种自然科学规律,犹如白天黑夜、春夏秋冬无限循环一样,是客观现实的存在,只不过我们当代科学尚不够先进,无法对这种现象进行解释而已。
    随后老子指出,知道生死循环道理的人是明智的,不会胡作非为,而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则往往穷凶极恶,制造灾凶。这可能是老子在暗示生命是有“灵魂”存在的,警告世人要多领悟大道规律,而不能逆道而行、为非作歹,否则很可能会使自己的灵魂受到不利的影响。如老子在第七十三章警示世人的一句名言:“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就是想告诉世人如果不按大道的自然规律处事,则必将遭受惩罚,这种惩罚来得或早或晚,但绝不会遗漏。这种因果关系其实和当今物理学里的因果律也完全是异曲同工。
    另外,人类历史上很多人都在追求“长生不老”,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这明显违背了大道循环往复的演化规则。如《道德经》第二十三章中提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很明显,宇宙都不会永久存在,更何况是人呢!言外之意就是宇宙都遵循一种生死循环的规则,人也一样,不可能存在长生不老,生老病死、死而复生的规律是谁也无法改变的。
    关于对“道”这种近似无限循环特性的领悟,不得不提道家另一个重要人物——庄子!《庄子·齐物论》里有这么一段:“虽然,请尝言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这一段看似玄奥,其实大体的意思就是说假如宇宙万物有一个开始的话,那么在开始之前就会有一个未开始的过程,在这个未开始之前肯定也有一个开始的过程,在“有”之前会有一个“无”的过程,在“无”之前也会有一个“有”的过程。庄子的这段话把老子的理论更加完善了,宇宙万物就是一个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过程,周而复始,无休无止,人类作为宇宙万物的一份子亦是如此。
四.《道德经》揭示了神秘世界的存在
1.阴阳学说与正反宇宙
    阴阳学说是华夏文明极其重要的理论之一。古人认为,任何事物均可以用阴阳来划分,凡是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阴与阳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自然界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是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相对属性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之间的对立与统一并不是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根据这种不断变化可以把阴阳学说的内容归纳为: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阴阳学说涉及范围极其巨大,几乎包罗万象。阴阳学说并非某个宗教特有产物,而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共有的财富,所以存在于包括儒、道、医等各家学术思想之中。阴阳学说和八卦理论几乎一脉相承,同时阴阳学说又是八卦理论的基础,阴与阳其实就是《周易》中所述的两仪。
    其实我们生活中的阴阳概念无处不在,有白天有黑夜,有雌有雄,有正有负,有冷有热,有长有短、有光明有黑暗......即使小到一个原子,也是由阳的原子核和阴的核外电子构成。而且阴和阳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旦失衡便会出现灾难。人类亦分男女,而我们每个人也都是阴和阳的组合体,而且阴和阳必须平衡和谐才会正常生长。假如我们人类的身体是阳的话,那么必然存在一个阴,那个阴是什么呢?很可能就是所谓的灵魂,身体是物质构成的,而灵魂很可能是一种特殊能量的存在,身体与灵魂即阳与阴的和谐组合便形成了有生命的我们。关于灵魂并非就是迷信,我们完全可以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去理解。既然老子认为宇宙万物包括生命都存在死亡和重生,那灵魂的存在可以说是一种必然,否则何来重生?
    老子的《道德经》中也应用了大量的文字来对该学说进行诠释。阐明万事万物都存在正反(阴阳)对立的两方面,且在一定情况下发生互相转化,即物极必反。
    《道德经》中最经典、最直接的描述是第四十二章所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前一句我们已经分析过了,在此不做解释。关键是后面一句“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帛书版道德经中“冲”字为“中”。两者都有道理,假如为“中”字,我们可以理解为宇宙万物背负着阴而怀抱着阳,阴阳之间有中性能量和谐地分隔开。古人所说的“气”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能量”,所以“中气”即为中性能量,和当今科学里不带电的中子很类似。假如是“冲气以为和”,那么就可以解释为万事万物都分阴阳两种相反的属性,阴和阳两种能量或事物在道的冲荡及作用之下,彼此融合,便会孕育出新事物或新生命。
    不管是哪种解释,我们都会发现宇宙万物存在阴阳两部分,那么宇宙本身呢?也必然存在阴阳两部分!这是因为老子的阴阳理论完全符合当前的“反物质理论”,反物质就是和我们认知的物质相反属性的物质,即有一个正物质便会存在一个反物质,当正反物质相遇时便会发生湮灭,释放出巨大能量。
    按照这个理论相对于我们认知的宇宙必定还存在一个能量相当但属性完全相反的宇宙,当这两个宇宙遭遇时两者都会灰飞烟灭,并全部转化为能量。而事实是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中很难发现反宇宙或者反物质的存在,那是因为在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起,正反物质就不断同时生成并在能量场作用下被抛向完全相反的两个方向,我们人类则必然存在于或正或反的某半个宇宙之中。而居于正反宇宙中间位置的恰恰是老子所提的“中气”,即中性能量,正是由于中性能量的存在才使得正反宇宙各居一边,和谐地分隔,无法产生湮灭爆炸。描述正反宇宙最好的方式就是太极图,阴阳完全对称等大,互不干涉却又有内在联系,即浑然一体又似一对双胞胎,所以正反宇宙也可以认为是同一个宇宙的正反(阴阳)两部分。如下图所示:
老子的宇宙观(《论平行宇宙》第一章 最新老子附体版)祝大家国庆节快乐860 / 作者:吴华军 / 帖子ID:41765

                太极图
    根据前文分析,老子认为宇宙存在大爆炸和大收缩两个过程,而宇宙大收缩的最终结果是“归根”,即死亡,回归奇点。也就意味着正反宇宙将无限的缩小和靠近,宇宙中所有事物全归于“无”。由此我们可以大胆的推测,当正反宇宙在奇点位置缩小到极限时,则会发生两部分正反宇宙的完全湮灭,无尽的能量开始爆发,随之而来的则是正反物质的再度产生,宇宙大爆炸重新上演,一个崭新的宇宙诞生了。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宇宙的“复命”,即重生的过程。宇宙便如此反反复复、无穷无尽、无休无止地奔波于生死与死生之间。
    庄子对阴阳学说也进行了大量阐述,比如:“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是直以阳召阳,以阴召阴,非吾所谓道也”......基本都是说阴阳交融而生万物,万事万物要遵循大道的规律,阴阳要平衡,不能失衡,一旦失衡便会出问题,就会受到惩罚,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庄子的阴阳观其实就是对老子阴阳观的承认和补充,一脉相承。
2.《道德经》描述的暗物质世界
    当今科学界对暗物质、暗能量的认知非常匮乏,大致认为暗物质是比电子和光子还要小的物质,不带电荷,不与电子发生干扰,能够穿越电磁波和引力场,是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暗物质的密度非常小,但是数量庞大,因此它的总质量很大,暗物质(包含暗能量)代表了宇宙中大约96%的物质(和能量)比例。而我们人类可明确探知的物质和能量(简称明物质)仅占宇宙总质量和能量的约4%。暗能量是驱动宇宙运动的一种能量,它和暗物质都不会吸收、反射或者辐射光,所以人类无法直接使用现有的技术进行观测。如果把地球所处的这半个宇宙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的各种物质能量看做是“阳”的话,那么所对应的“阴”就是充斥于宇宙空间中巨量的“暗物质”和“暗能量”。所以我们会发现“阳”还可以继续分为阴和阳,“阴”也同样可以继续分为阳和阴!比如上面的太极图就是很好的表达。而我们对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探索很可能会揭开宇宙的许多奥秘。
    当今科学界对暗物质的理解可能存在某些误区,比如科学家普遍认为暗物质与我们认知的明物质呈正引力关系,而事实上可能并非如此,暗物质和明物质之间的引力关系很可能是负的,即两者呈反引力关系,彼此互相排斥。因为假如两者呈正引力关系的话,那么我们的太阳系早就被占比巨大的暗物质所吞噬,暗物质将充斥于太阳系每一个角落,由于暗物质不发光,不反射光,所以我们地球很可能根本就看不到太阳光,这是因为太阳和地球之间会被暗物质完全阻隔。然而,事实是暗物质和我们太阳系内天体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所以明暗物质之间很可能呈现的是一种反引力关系。而且规模庞大的暗物质完全有可能会形成不同的天体,比如暗恒星、暗行星等,甚至某些暗物质天体上同样会孕育出高级生命!这些并非危言耸听,我们来看看帛书版《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就知道了。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恍唯忽。忽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精呵,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也,以此。”
    释义:孔,小洞,小窟窿,意指不易发现、难以发现。德,这里并非指我们所认为的道德、公德的意思,德本意为社会风气,即文明,此处引申为文明世界。孔德二字连用,就是指难以发现的文明世界,即我们人类目前根本没有观察到的暗物质世界。可能你会感觉笔者对孔德即为暗物质世界的解释过于牵强,莫急,我们再往后面看,老子竟然直接把“幽、冥”二字直接抛出。幽和冥二字本意均为隐蔽、昏暗及黑暗的意思,二者连用则就是指幽冥界!即我们古人所说的九幽或冥界,俗称阴间或鬼界,而老子认为的幽冥并非古人这种迷信的解释,其所谓的幽冥描述的是实际存在的暗物质世界。精,即精魄、精灵,指暗物质世界高级生命,因暗物质世界与我们明物质世界完全不同,所以就不能用“人”来描述这种生命了,其实老子所说的精就是我们所谓的鬼。
    结合上述分析,我们将第二十一章整体翻译一下:“暗物质世界的真实情况也是遵循大道的规则的,但这个世界产生的事物(和我们不同)恍恍惚惚,恍惚之间可以看出其中存在物体与景象;幽暗、黑暗之间,能看到其中存在生命,这些生命非常真实,它们也是有信念或信仰的。自宇宙诞生以来,暗物质世界就一直存在,正是因为这个世界的存在,才能更容易理解宇宙的起源。我之所以能知道宇宙起源的奥秘,就是因为发现了暗物质世界的存在。”
由此可见,老子已经完全观察到了暗物质世界的存在,而且在后面章节中,老子对暗世界生命也有更直接的描述。如第六十章“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这一章里面,老子已经不用“精”来描述暗世界生命了,直接称呼为“鬼”,而后面连续出现了四个“神”字,其中“其鬼不神”的“神”是指灵验、应验的意思;“其神不伤人”中的“神”本意为神识、精神,特指灵魂,鬼之神也就是鬼的灵魂,即鬼魂。圣人是指知识渊博、可以影响普通百姓思想的人。由此上面几句话可以译为:“让天下人都按照自然科学规律(即大道)来处事,暗世界的鬼也不会灵验,并非鬼不灵验,是因为鬼的灵魂(即鬼魂)无法发挥作用而伤人。并非鬼魂不伤人,是由于圣人的正确引导和教导才使得鬼魂不会伤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老子的话里总结出以下几大重要信息。第一、我们所处的半个宇宙中存在和我们世界截然不同的暗物质世界;第二、暗物质世界存在高级生命,叫做“精”或者“鬼”;第三、由于阴阳属性相反,人和鬼是对立的,但由于暗物质和明物质(包括能量)是反引力关系,鬼无法直接来到人类所处的明物质世界,所以无法直接伤害人类;第四、鬼和人一样存在灵魂,而且由于灵魂是中性能量,所以既不被明物质排斥也不被暗物质排斥,因此鬼魂很可能通过某种方式被投放到了地球上,从而参与地球生命的繁衍,而这些生命将来恰恰会“伤人”;第五、假如人类依大道的规则而发展,将科学树立为终极信仰,那么鬼魂也无法起到作用,无法伤人;第六、圣人的作用巨大,圣人正确的引导可以使包括鬼魂转世的人都按照“道”的科学路线前行,言外之意就是假如有圣人不用正确方式教导的话,那么鬼魂转世之人则会蜂拥而出,扰乱世界,这和我们世界今日诸多邪教的产生非常相似。
    由于老子是公认的无神论者,所以其描述的暗物质世界、暗生命(鬼)以及灵魂都是真实、客观的存在,而绝不能一味地认为是迷信思想,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老子所述都会得到验证。由此也对我们提出了警示,为人处世要按“道”而行,用科学理论去解释一切,而不能盲目地信仰“邪教”,否则地球将上演群“鬼”乱舞的一幕。比如道家高人张三丰就明确指出了邪教的存在,他认为古今宗教仅正邪两派,所谓释、儒、道三教原为创始人不同,实则牟尼、孔、老皆名曰“道”。张三丰的言外之意就是儒释道都是正派,但可能由于某些特殊原因并未直接指出哪些宗教属于邪派,其实孰正孰邪、孰是孰非,这是不言而喻的。
3.老子观察到了四维世界
    老子不仅领略到了正反宇宙及暗物质世界的存在,更观察到了神秘的四维世界的情况。在《道德经》中,其实可以发现大量关于高维空间存在的蛛丝马迹,只不过老子时代的语言文字和我们现在的大不相同,所以我们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道德经》第一章其实就是老子对宇宙的综述,里面就暗藏了对四维的描述。我们来看第一章最后一段: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本段前半部分前文已经分析,我们主要看后一句中的“玄”字。“玄”字非常晦涩,这里并非是指玄妙的意思。我们可以试想,无(宇宙的能量态)和有(宇宙的物质态)同谓之玄,也即两者具有某种共同的属性。而我们的宇宙是三维的存在,所以不管宇宙是能量态还是物质态,都是三维的形态,由于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并无“维度”这个词汇,因此,“玄”字是老子对维度的特殊表达,这里特指三维。同样,我们也可以把“玄”字这层含义应用到其他词汇中,比如“玄德”,就是指三维世界;“玄牝”,则是指三维宇宙的母体等等,以此类推。
    我们再来看下一句“玄之又玄”,玄字既然是对三维的表达,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又”玄呢?这里老子已经给我们阐明了宇宙并非仅仅我们认知的这一个,而是无数个宇宙同时存在!“玄之又玄”也就是“三维又三维”,即无数三维的叠加排列,那无数个三维如此排列会构成什么呢?答案即是“四维”。只有理解了四维概念,才能打开三维世界奥妙的大门。
    这就说明了一个令人震撼的事实,老子已经完全领悟透了四维的含义!同时老子还看到了四维世界的实际状况。来看帛书版道德经第十四章的形象描述: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mín)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忽,绳(mǐn)绳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这一章完全是在描述四维世界的情况,也就是我们这个三维世界旁边还有无数个三维平行世界,而普通人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抚而不得,也就是人类最重要的视、听、触觉都无法感知到其他世界中的事物的存在。老子将这三种情况称为“微”、“希”、“夷”,这三种情况本身就是同一事物的反映,也就是无法感知四维的存在。四维世界如何而来并不清楚,但它绵延不绝、层次无穷、包罗万象而无法形容,最终都会回归“无”的状态。由于所有三维世界均处于不停的演化和运动状态所以没有固定的形状和图像,看起来恍恍惚惚。跟随着它却看不到它的后面,迎着它也看不到它的前面。这是因为在第四维度上三维平行宇宙是不间断连续产生和运动的,所以才会出现“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的盛况。以当前的大道规律,来了解当今的宇宙状态,同时也会知晓过去和未来的宇宙奥妙。这就是大道的真谛。
    过去未来,其实就是指时间,即宇宙的“宙”的含义,是指宇宙运行到某一特定位置时的状态。通晓了过去未来也就相当于能通过第四维度观察到了四维宇宙中的三维平行宇宙,而普通人类根本无法感知到第四维度的存在,所以这也说明老子已经完全不是普通的三维人类了,他很可能已经跨入了四维世界。正因为此,《道德经》不仅精确分析了我们所处宇宙的运行演化规律,同时也指出了正反宇宙、暗物质世界及生命的存在,更通过大量文字对四维世界进行了阐述。所以说,《道德经》绝非一本普通的宗教经典,它更是我国古人科学智慧的结晶,是一部甚至完全超越当今科学理念范畴的旷世科学巨著,值得当今各界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
    另外,由于大家对四维概念可能比较陌生,所以理解老子所述的四维世界可能也会感觉比较抽象,而且《道德经》作为古籍而言也确实无法从基础科学方面进行完美诠释,有些地方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所以《道德经》其他章节里面关于四维的一些描绘就不再细述。不过我们后面的章节将从基础数学、物理以及阴阳八卦理论等等方面全方位剖析四维概念,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11-22 16: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