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5437|回复: 2

[科幻著作] 《黑洞 婴儿宇宙》第七到九章 宇宙的起源

[复制链接]
online_admin 发表于 2011-6-2 21:4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七、理论物理已经接近尾声了吗?[9]
[tr][td]    我要在这几页讨论在不太远的将来,譬如讲本世纪末实现理论物理学目标的可能性。我这里是说,我们会拥有一套物理相互作用的完整的协调的统一理论,这一理论能描述所有可能的观测。当然,人们在做这类预言之时必须十分谨慎。以前我们至少有过两回以为自己濒于最后的综合。人们在本世纪初相信,任何东西都可以按照连续体力学来理解。所要做的一切只不过是测量一些诸如弹性系数、粘滞性和传导性等等参数。原子结构和量子力学的发现粉碎了这一希望。又有一回,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末,马克斯·玻恩对一群访问哥廷根的科学家说:“尽我们所知,物理学将在六个月内完结。”这是在保罗·狄拉克发现狄拉克方程之后不久讲的。狄拉克是卢卡逊教席的一位前任。以他命名的方程制约电子的行为。人们预料类似的方程会制约质子,质子是另一种当时仅知的假设为基本的粒子。然而。中子和核力的发现又使那些希望落空。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事实上不管是质子还是中子都不是基本的,它们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尽管如此。我们近年来取得了大量的进步,而且正如我将要描述的,存在某些谨慎乐观的根据,相信在某些阅读这篇文章的读者有生之年我们能看到一套完整的理论。   
  [9]作者注:1980年4月29日我在剑桥就职为卢卡逊数学教授。这篇文章即是我的就职讲演,由我的一名学生宣读。
    即使我们的确得到了完整的统一理论,我们除了最简单的情形外,仍然不能作任何细节的预言。例如,我们已经知道制约我们日常经历的任何事物的物理定律。正如狄拉克指出的,他的方程是“大部分物理学以及全部化学的基础”。然而,我们只有对非常简单的系统,包括一颗质子和一颗电子的氢原子才能解这个方程。对于具有更多电子的更复杂的原子,且不说具有多于一个核的分子,我们就只能借助于近似法和直觉猜测,其有效性堪疑。对于由大约10↑23颗粒子构成的宏观系统,我们必须使用统计方法而且抛弃获得方程准确解的任何幻想。我们虽然在原则上知道制约整个生物学的方程,但是不能把人类行为的研究归结为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    我们说的物理学的一个完整的统一理论是什么含义呢?我们对物理实在的模型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    1.一族各种物理量服从的局部定律。这些定律通常被表达成微分方程。    2.一系列边界条件。这些边界条件告诉我们宇宙某些区域在某一时刻的状态以及后来从宇宙的其他部分传递给它的什么效应。    许多人宣称,科学的角色是局限于这两个部分的第一个,也就是说一旦我们得到局部物理定律的完整集合,理论物理也就功德圆满了。他们把宇宙初始条件的问题归入形而上学或者宗教的范畴。这个看法在某种方面像本世纪以前劝阻科学研究的那些人的观点,他们说所有自然现象都是上帝的事务,所以不应加以探索。我认为,宇宙的初始条件和局部科学定律可以同样地作为科学研究和理论的课题。只有在我们比仅仅宣称“事情现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过去是过去的那种样子”更有作为时,我们才算有了一个完整的理论。    初始条件的唯一性问题和局部物理定律的任意性问题密不可分:如果一个理论包含有一些诸如质量或者偶合常数的人们可以随意赋值的可调节参数,则我们不把它当成是完整的。事实上,无论是初始条件还是理论中的参数值似乎都不是任意的,它们是被非常仔细地选取或者挑选出来的。例如,质子——中子质量差若不为两倍电子质量左右,人们就不能得到大约二百种稳定的核,这些核构成元素,并且是化学和生物的基础。类似的,如果质子的引力质量非常不同,就不能得到这些核在其中合成的恒星。此外,如果宇宙的初始膨胀稍微再慢一些或稍微再快一些,则宇宙就会在这种恒星演化之前就坍缩了,或者会膨胀得这么迅速,使得恒星永远不可能由引力凝聚而形成。    的确,有些人走得如此之远,他们甚至把对初始条件和参数的这些限制提高到原理的地位,这就是人择原理,可以把它叙述如下:“事物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如此。”根据这一原理的一种版本,存在非常大量不同的分开的宇宙,它们具有不同的物理参数值和初始条件。这些宇宙中的大多数不能为智慧生命所需要的复杂结构发展提供恰当的条件。只有在少数具有和我们自己宇宙的类似的条件和参数的宇宙中,才可能让智慧生命得以发展,并且询问道:“宇宙为何像我们所观测的那样?”其答案当然是,如果宇宙换一种样子,就不存在任何人去问这个问题。    人择原理的确为许多令人注目的数值关系提供了某种解释,我们在不同的物理参数值之间可以观察到这些关系。然而,它不是完全令人满意的。人们不禁觉得应该存在某种更深刻的解释。此外,它不能解释宇宙中的所有区域。例如,我们太阳系肯定是我们存在的先决条件,先决条件还包括更早代的邻近恒星,重元素可由核聚变在这些恒星中形成。甚至我们整个银河系也是必须的。但是似乎其他星系没有必要存在,更不用说在整个能观测到的宇宙中大体均匀分布的我们看得见的亿万个星系了。宇宙的大尺度均匀性使如下的论证非常难以使人信服,像在一颗小行星上的某种复杂的分子结构这么外在的微不足道的东西决定了宇宙的结构,这颗行星绕着一颗在相当典型的螺旋星系的外部区域的一颗非常平凡的恒星公转。    如果我们不准备借助于人择原理,就需要某种统一理论来解释宇宙的初始条件和各种物理参数值。然而,要一蹴而就地杜撰出一种包罗万象的完整理论是太困难了(虽然这似乎不能阻止某些人这么做,我每周都从邮政收到两三种统一理论)。相反的,我们要做的是寻找部分理论,它能描述在忽视或以简单方式去近似某些相互作用下的情形。我们首先把宇宙的物质内容分成两个部分:“物质”即为诸如夸克、电子和缪介子等粒子,以及“相互作用”诸如引力和电磁力等等。物质粒子由具有半自旋的场来描写,它服从泡利不相容原理,该原理保证同一状态下最多只能有一颗同类的粒子。这就是我们能有不坍缩成一点或辐射到无穷远去的固体的原因。物质要素又分成两组:由夸克组成的强子,以及包括其余的轻子。    相互作用被唯象地分成四个范畴。它们按照强度依序为:强核力,这只是强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电磁力,它是在带电荷的强子和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弱核力,它是在所有强子和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后还有迄今为止最弱的,即引力,它是在任何东西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由整自旋的场所表示,这些场不服从泡利不相容原理。这表明它们在同一态上可有许多粒子。在电磁力和引力的情形下,其相互作用还是长程的,这表明由大量物质粒子产生的场可以叠加起来,得到在宏观尺度上能被检测到的场。正因为这些原因,它们首先获得为之发展的理论:十七世纪牛顿的引力论,以及十九世纪马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牛顿理论在整个系统被赋以任何均匀的速度时保持不变,而马克斯韦理论定义了一个优越的速度——光速,所以这两种理论在本质上是相互矛盾的。人们最后发现,牛顿引力论必须被修正,使之和马克斯韦理论的不变性相协调。爱因斯坦在1915年提出的广义相对论达到了这种目的。    引力的广义相对论和电磁力的马克斯韦理论是所谓的经典理论。经典理论牵涉到至少在原则上可以测量到任意精度的连续变化的量。然而,当人们想用这种理论去建立原子的模型时产生了一个问题。人们发现,原子是由一个很小的带正电荷的核以及围绕它的带负电荷的电子云组成的。自然的假定是,电子绕着核公转,正如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一样。但是经典理论预言,电子会辐射电磁波。这些波会携带走能量,并因此使电子以螺旋轨道撞到核上去,导致原子坍缩。    量子力学的发现克服了上述的困难。它的发现无疑是本世纪理论物理的最伟大的成就。其基本假设是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它是讲某些物理量的对,譬如讲一颗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不能同时以无限的精度被测量。在原子的情形下,这表明处于最低能态的电子不能静止地呆在核上。这是因为在这种情形下,其位置是精确定义的(在核上),而且它的速度也被精确地定义(为零)。相反的,不管是位置还是速度都必须围绕着核以某种概率分布抹平开来。因为电子在这种状态下没有更低能量的状态可供跃迁,所以它不能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出能量。    在本世纪的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量子力学被极其成功地应用到诸如原子和分子的只具有有限自由度的系统中。但是,当人们尝试将它应用到电磁场时引起了困难,电磁场具有无限数目的自由度,粗略地讲,时空的每一点都具有两个自由度。这些自由度可被认为是一个谐振子,每个谐振子具有各自的位置和动量。因为谐振子不能有精确定义的位置和动量,所以不能处于静止状态。相反的,每个谐振子都具有所谓零点起伏和零点能的某一最小的量。所有这些无限数目的自由度的能量会使电子的表观质量和电荷变成无穷大。    在本世纪四十年代晚期,人们发展了一种所谓的重正化步骤用来克服这个困难。其步骤是相当任意地扣除某个无限的量,使之留下有限的余量。在电磁场的情形,必须对电子的质量和电荷分别作这类无限扣除。这类重正化步骤在概念上或数学上从未有过坚实的基础,但是在实际中却相当成功。它最大的成功是预言了氢原子某些光谱线的一种微小位移,这被称为蓝姆位移。然而,由于它对于被无限扣除后余下的有限的值从未做出过任何预言,所以从试图建立一个完整理论的观点看,它不是非常令人满意的。这样,我们就必须退回到人择原理去解释为何电子具有它所具有的质量和电荷。    在本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人们普遍相信,弱的和强的核力不是可重正化的,也就是说,它们需要进行无限数目的无限扣除才能使之有限。这样就遗留下无限个理论不能确定的有限余量。因为人们水远不能测量所有这些无限个参量,所以这样的一种理论没有预言能力。然而,1971年杰拉德·特符夫特证明了电磁和弱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模型的确是可重正化的,只要做有限个无限扣除。这个模型是早先由阿伯达斯·萨拉姆和史蒂芬·温伯格提出的。在萨拉姆——温伯格理论中,光子这个携带电磁相互作用的自旋为1的粒子和三种其他的自旋为1的称为W+,W-和Z°的伙伴相联合。人们预言,所有这四种粒子在非常高的能量下的行为都非常相似。然而,在更低的能量下人们用所谓的自发对称破缺来解释如下事实,光子具有零静质量,而W+、W-和Z°都具有大质量。该理论在低能下的预言和观测符合得十分好,这导致瑞典科学院在1979年把诺贝尔物理奖颁给萨拉姆、温伯格和谢尔登·格拉肖。格拉肖也建立了类似的理论。然而,因为我们还没有足够高能量的粒子加速器,它能在由光子携带的电磁力以及由W+、W-和Z°携带的弱力真正发生相互统一的范畴内检验理论,所以正如格拉肖自己评论的,诺贝尔委员会这次实际上冒了相当大的风险。人们在几年之内就会拥有足够强大的加速器,而大多数物理学家坚信,他们会证实萨拉姆——温伯格理论[10]。   
  [10]作者注:事实上,1983年人们在日内瓦的欧洲核子中心观测到W和Z粒子。1984年另一次诺贝尔奖颁给了卡拉·鲁比亚和西蒙·范德·米尔,他们领导的小组作了此发现。只有特符夫特失去了得奖机会。
    萨拉姆——温伯格理论的成功诱使人们寻求强作用的类似的可重正化理论。人们在相当早以前就意识到,质子和诸如π介子的其他强子不能是真正的基本粒子,它们必须是其他,叫做夸克的粒子的束缚态。这些粒子似乎具有古怪的性质:虽然它们能在一颗强子内相当自由地运动,人们却发现得不到单独夸克自身。它们不是以三个一组地出现(如质子和中子),就是以包括夸克和反夸克的对出现(如π介子)。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夸克被赋予一种称作色的特征。必须强调的是,这和我们通常的色感无关,夸克太微小了,不能用可见光看到,它仅是一个方便的名字。其思想是夸克带有三种色——红、绿和蓝——但是任何孤立的束缚态,譬如讲强子必须是无色的,要么像是在质子中是红、绿和蓝的组合,要么像在n介子中是红和反红、绿和反绿以及蓝和反蓝的混合。    人们假定,夸克之间的强相互作用由称作胶子的自旋为1的粒子携带。胶子和携带弱相互作用的粒子相当相像。胶子也携带色,它们和夸克服从称作量子色动力学(简称为QCD)的可重正化理论。重正化步骤的一个结论是,该理论的有效耦合常数依所测量的能量而定,而且在非常高的能量下减少到零。这种现象被称作渐近自由。这表明强子中的夸克在高能碰撞时的行为几乎和自由粒子相似,这样它们的微扰可以用微扰理论成功地处理。微扰理论的预言在相当定性的水平上和观测一致,但是人们仍然不能宣称这个理论已被实验验证。有效耦合常数在低能下变成非常大;这时微扰理论失效。人们希望这种“红外束缚”能够解释为何夸克总被禁闭于无色的束缚态中,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人能真正信服地展现这一点。    在分别得到强相互作用和弱电相互作用的可重正化理论之后,人们很自然要去寻求把两者结合起来的理论。这类理论被相当夸张地命名为“大统一理论”或简称为GUT。因为它们既非那么伟大,也没有完全统一,还由于它们具有一些诸如耦合常数和质量等等不确定的重正化参数,因此也不是完整的,所以这种命名是相当误导的。尽管如此,它们也许是朝着完整统一理论的有意义的一步。它的基本思想是,虽然强相互作用的有效耦合常数在低能量下很大,但是由于渐近自由,它在高能量下逐渐减小。另一方面,虽然萨拉姆——温伯格理论的有效耦合常数在低能量下很小,但是由于该理论不是渐近自由的,它在高能量下逐渐增大。如果人们把在低能量下的耦台常数的增加率和减少率向高能量方向延伸的话,就会发现这两个耦合常数在大约10↑15吉电子伏能量左右变成相等。(一吉电子伏即是十亿电子伏。这大约是一颗氢原子完全转变成能量时所释放出的能量。作为比较,在像燃烧这样的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只具有每原子一电子伏的数量级。)大统一理论提出,在比这个更高的能量下,强相互作用就和弱电相互作用相统下,但是在更低的能量下存在自发对称破缺。    10↑15吉电子伏能量远远超过目前的任何实验装置的范围。当代的粒子加速器能产生大约10吉电子伏的质心能量,而下一代会产生100吉电子伏左右。这对于研究根据萨拉姆——温伯格理论电磁力应和弱力统一的能量范围将是足够的,但是它还远远低于实现弱电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被预言的统一的能量。尽管如此,在实验室中仍能检验大统一理论的一些低能下的预言。例如,理论预言质子不应是完全稳定的,它必须以大约10↑31年的寿命衰减。现在这个寿命的实验的低限为10↑30年,这应该可以得到改善。    另一个可观测的预言是宇宙中的重子光子比率。物理定律似乎对粒子和反粒子一视同仁。更准确地讲,如果粒子用反粒子来替换,右手用左手来替换,以及所有粒子的速度都反向,则物理定律不变。这被称作CPT定理,并且它是在任何合理的理论中都应该成立的基本假设的一个推论。然而地球,其实整个太阳系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而没有任何反质子或者反中子。的确,这种粒子和反粒子间的不平衡正是我们存在的另一个先决条件。因为如果太阳系由等量的粒子和反粒子所构成,它们会相互湮灭殆尽,而只遗留下辐射。我们可以从从未观测到这种湮灭辐射的证据得出结论,我们的星系完全是由粒子而不是由反粒子组成的。我们没有其他星系的直接证据,但是它们似乎很可能是由粒子构成的,而且在整个宇宙中存在粒子比反粒子的大约每10↑8个光子一颗粒子的过量。人们可以采用人择原理对此进行解释,但是大统一理论实际上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机制来解释这个不平衡。虽然所有相互作用似乎都在C(粒子用反粒子来取代),P(右手改变成左手)以及T(时间方向的反演)的联合作用下不变,人们已经知道,有些作用在T单独作用下不是不变。在早期宇宙,膨胀给出非常明显的时间箭头。这些相互作用产生的粒子就会比反粒子多。然而它们产生的数量太过依赖于模型,使得和观测的相符根本不能当作大统一理论的证实。    迄今为止的大部分努力是用于统一前三种物理相互作用,强核力、弱核力以及电磁力。第四种也就是最后一种的引力被忽略了。为这么做的一个辩护理由是,引力是如此之微弱,以至于量子引力效应只有在粒子能量远远超过任何粒子加速器的能量下才会显著起来。另一种原因是,引力似乎是不可重正化的。人们为了得到有限的答案,就必须作无限个无限扣除,并相应地留下无限个不能确定的有限余量。然而,如果人们要得到完全统一的理论,就必须把引力包括进来。此外,广义相对论的经典理论预言,在时空中必须存在引力场在该处变成无限强大的奇性。这些奇性在过去发生在宇宙的现在膨胀的起点(大爆炸),在将来会发生在恒星还可能宇宙本身的引力坍缩之中。关于奇性的预言表明经典理论将会失效。然而,在引力场强到使量子引力效应变得重要以前,似乎没有理由认为它会失效。这样,为了描述早期宇宙并对初始条件给出有别于仅仅借助人择原理以外的解释,则量子引力论具有根本的重要性。    这样的一种理论对于回答如下问题也是不可或缺的:时间是否正如经典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那样,真的有起始而且可能有终结吗?抑或在大爆炸和大挤压处的奇性以某种方式被量子效应所抹平?当空间和时间结构本身必须服从不确定性原理时,这是个很难给出确切含义的问题。我个人的直觉是,奇性也许仍然存在,虽然人们在某种数学意义上可以把时间延拓并绕道这些奇点。然而、任何和意识或进行测量能力相关的时间的主观概念都会到达终点。    获得量子引力论并和其他三类相互作用统一的前景如何呢?人们寄最大希望于把广义相对论推广到所谓的超引力。在这个框架中,携带引力相互作用的自旋为2的粒子,引力子可由所谓的超对称变换和其他一些具有更低自旋的场相关联。这种理论具有一个伟大的功绩,即它抛弃由半整数自旋粒子代表的“物质”和整数自旋粒子代表的“相互作用”之间的古老的二分法。它还具有的伟大优点是,量子理论中产生的许多无穷大会相互抵消。它们是否完全被抵消掉而给出一种不用做任何无限扣除的有限理论尚在未定之天。人们希望事情果真如此。因为可以证明,包含引力的理论要么是有限的,要么是不可重正化的,也就是说,如果人们要做任何无限扣除,那么你就要做无限个无限扣除,并且留下无限个相应的不能确定的余量。这样,如果在超引力中所有的无穷大都被相互抵消掉,我们就得到一种理论,它不仅完全统一了所有的粒子和相互作用,而且在它不再有任何未确定的重正化参数的意义上是完整的。    尽管我们还没有一种合适的量子引力论,且不说把它和其他相互作用统一起来的理论,但是我们的确知道这种理论应有的某些特征。其中之一和引力影响时空的因果结构的事实相关,也就是引力决定哪些事件可以是因果相关的。黑洞便是广义相对论的经典理论中的一个例子。黑洞是时空的一个区域,这个区域中的引力场是如此之强大,以至于任何光线或者其他信号都被拖曳回到这个区域,而不能逃逸到外部世界去。黑洞附近的强大的引力场引起粒子反粒子对的创生,粒子对中的一颗粒子落进黑洞,而另一颗逃逸到无穷远去。逃逸的粒子显得是从该黑洞发射出来似的。在离开黑洞远处的观察者就只能测量到发射出来的粒子,而且由于他不能观察到落到黑洞中去的粒子,所以不能把这两者相关联。这表明逃逸的粒子具有超越通常和不确定性原理关联的额外的随机性和不可预见性。在正常情况下,不确定性原理的含义是,对于一颗粒子人们要么能明确预言其位置,要么能明确预言其速度,要么能明确预言其位置和速度的某种组合。这样,粗略地讲,人们做明确预言的能力被减半了。但是在从黑洞发射出的粒子的情形,就人们不能观察在黑洞中会发生什么而言,人们既不能明确预言发射出的粒子的位置,也不能明确预言其速度。人们所能给出的一切只是以一定模式发射出的粒子的概率。    因此,即便我们找到了一种统一理论,我们似乎也只能作统计的预言。我们还必须抛弃只存在我们所观察的唯一宇宙的观点。相反的,我们必须采纳这样的一幅图像,存在所有可能的宇宙的系综,这些宇宙具有某种概率分布。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宇宙在大爆炸时以一种几乎完美的热平衡的状态开始。这是因为热平衡对应于最大数目的微观形态,因此具有最大的概率。我们可以修正伏尔泰的哲学家潘格洛斯[11]的名言:“我们生活在所有可以允许的最有可能的世界中。”   
  [11]译者注:潘格洛斯(Pangloss)是伏尔泰小说《赣第德》中的人物,他是一名乐观主义的哲学家,经常使赣第德陷入困难境地。他的名言为:“我的生活在所有可以允许的最好的世界中。”伏尔泰用他来影射卢梭。
    我们在不太远的将来找到一种完整的统一理论的前景如何呢?在我们每一次把自己的观测推广到更小尺度和更高能量时,我们总是发现了新的结构层次。本世纪初,具有3×10↑-2电子伏典型能量的粒子的布朗运动表明,物体不是连续的,而是由原子所组成的。之后不久,人们发现原先以为看不见的原子是由绕着一个核的电子所构成,其能量为几电子伏。人们接着发现核子是由所谓的基本粒子质子和中子组成,它们由数量级为10↑6电子伏的核键捆绑在一起。这个故事的最新插曲是,我们发现质子和中子是由夸克所组成,它们由能量为数量级10↑9电子伏的键捆绑在一起。现在我们需要极其庞大的机器并花费大量金钱去进行结果不能预言的实验,理论物理在这条路上已经走得如此之远,真是令人不胜感慨。    我们过去的经验暗示,在越来越高的能量下也许存在结构层次的无限序列。这种盒子套盒子的无限层次正是中国在“四人帮”时代的正统说法。然而,引力似乎应提供一种极限,但那只是在10↑-33厘米的非常短的距离尺度或者10↑28电子伏的非常高的能量下。在比这更短的尺度下,人们预料时空行为不再像光滑的连续统那样,由于引力场的量子起伏,它会采取一种泡沫状的结构。    在我们现在大约为10↑10电子伏和10↑28电子伏的引力截断之间还有一个广阔的待探索的区域。正如大统一理论那样,假设在这个巨大的区间只有一二个结构层次也许是天真的。然而,存在一些乐观的理由。至少在此刻情形似乎是,引力只能在某种超引力理论中可与其他的物理相互作用统一。只存在有限数目的这种理论。尤其是存在一种最大的理论,即所谓的N=8的推广超引力。它包括一种引力子,八种自旋为3/2的叫做引力微子的粒子,二十八种自旋为1的粒子,五十六种自旋为1/2的粒子,还有七十种自旋为0的粒子。它们就是具有这么大的数目,还是不足以计及我们似乎在弱和强相互作用中观测到的所有粒子。例如,N=8的理论有二十八种自旋为1的粒子。这对于解释携带强相互作用的胶子以及携带弱相互作用的四种粒子中的二种已经足够,但是不能说明其余的两种。因此人们不得不相信,观测到的粒子中的许多或者大多数,例如,胶子或者夸克不像它们此刻所显示的那样,不是真正基本的,它们是基本的N=8粒子的束缚态。如果我们基于目前的经济趋向作计划,在可见的将来或者甚至永远都不太可能拥有足够强大的加速器去检测这些复合结构。尽管如此,这些束缚态是从很好定义的N=8理论产生的事实,可让我们做一些预言,这些预言可以在现在或者最近的将来能够达到的能量上得到验证。这种情形和萨拉姆——温伯格的弱电统一理论很类似。尽管我们还没有达到弱电统一应该发生的能量,因为它的低能预言和观测符合得这么好,所以人们现在已经广泛地接受了它。    关于描述宇宙的理论必定有某些非常奇异的东西。为什么这种理论得以实现,而其他理论只能存在于其发明者的头脑之中呢?N=8超引力理论确有一些非常独特之处。它似乎是满足以下条件的仅有的理论:    1.它是在四维之中;    2.它把引力包括了进去;    3.它是有限的,不必进行任何无限扣除。    我已经指出过,如果我们要有一种没有参数的完整理论,第三种性质是不可缺少的。然而,不借助于人择原理来解释性质1和性质2就很困难。似乎存在满足性质1和3的,但是不包含引力的一种协调的理论。然而,在这样的一个宇宙中可能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使物质结团,它对复杂结构的发展也许是必要的。时空为何是四维的通常被认为是物理学范畴之外的问题。然而人择原理也可以为此提供一个好的论证。三维的时空维数——我是说二维空间和一维时间——对于任何复杂机体肯定是不够的。另一方面,如果空间维数超过三,围绕太阳公转的行星或者围绕原子核旋转的电子的轨道就变成不稳定,它们就会以螺旋的轨道向中心趋近。还存在时间维数比一更大的可能性,但是我本人发现这种宇宙难以想象。    迄今为止,我已隐含地假定存在一种终极理论,事情真的是这样的吗?至少存在三种可能性:    1.存在一种完整的统一理论。    2.不存在终极理论,但是存在理论的无限序列,只要采取这个理论之链的足够远的一环,就能对任何特定种类的观测作出预言。    3.不存在理论。在某种程度之后,人们无法描述或者预言观测,这些观测只不过是任意的。    这第三种论断是作为和十七、十八世纪的科学家相对抗的观点提出的:他们怎么能提出定律来剥夺上帝改变主意的自由呢?尽管如此,他们这么做了,并且没有惹到什么麻烦。因为量子力学本质是关于我们不知道和不能预言的事物的理论,所以现在我们可以把可能性3合并到这个框架中,从而有效地消除了可能性3。    可能性2归结为在越来越高能量下的结构的无限序列。正如我早先说过的,这似乎是不太可能的,因为人们预料在10↑28电子伏的普郎克能量处有一个截断。这样只给我们留下可能性1。在此刻N=8超引力理论是可见的唯一候选者[12]。人们在几年之内会作一些关键的计算,其结果也许证明该理论不行。如果该理论经受得了这些检验,似乎还需几年才能发展出计算方法使我们能做预言,而且能解释宇宙的初始条件以及局部科学定律。这些将是以后二十多年内理论物理学家的突出的课题。但是在结束之前我愿提出一个小小的警告,也许给他们留下的时光比这个也多不了多少了。现在计算机是研究的好助手,但是它们必须服从人类的指挥。然而,如果人们延伸它们现代发展的突飞猛进的速度、很可能会把理论物理完全取代掉。这样情形也许会变成,如果不是理论物理已经接近尾声的话,便是理论物理学家的生涯已经接近尾声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6-2 21:4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八、爱因斯坦之梦[13]

--------------------------------------------------------------------------------

    二十世纪初叶的两种新理论完全改变了我们有关空间和时间以及实在本身的思维方
式。在超过七十五年后的今天,我们仍在消化它们的含义,以及想把它们合并成能描述
宇宙中万物的统一理论之中。这两种理论便是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广义相对论是处
理空间和时间,以及它们在大尺度上如何被宇宙中的物质和能量弯曲或卷曲的问题。另
一方面,量子力学处理非常小尺度的问题。其中包括了所谓的不确定性原理。该原理说,
人们永远不可能同时准确地测量一颗粒子的位置和速度,你对其中一个量能测量得越精
密,则只能对另一个量测量得越不精密。永远存在一种不确定性或几率的因素,这就以
一种根本的方式影响了物体在小尺度下的行为。爱因斯坦几乎是单独地创立了广义相对
论,他在发展量子力学中起过重要的作用。他对后者的态度可以总结在“上帝不玩弄骰
子”这句短语之中。但是所有证据表明,上帝是一位老赌徒,他在每一种可能的场合掷
骰子。   
  [13]作者注;这是1991年7月在东京日本电话电报资讯交流系统公司的模式会议上的讲演。


    我将在这篇短文中阐述在这两种理论背后的基本思想,并说明爱因斯坦为什么这么
不喜欢量子力学。我还将描述当人们试图把这两种理论合并时似乎要发生的显著的事物。
这些表明时间本身在大约一百五十亿年前有一个开端,而且它在将来的某点会到达终结。
然而,在另一种时间里,宇宙没有边界。它既不被创生,也不被消灭。它就是存在。
    让我从相对论开始。国家法律只在一个国家内有效,但是物理定律无论是在英国、
美国或者日本都是同样的。它们在火星和仙女座星系上也是相同的。不仅如此,不管你
以任何速度运动定律都是一样的。定律在子弹列车或者喷气式飞机上正和对站立在某处
的某人是一样的。当然,甚至在地球上处于静止的某人在事实上正以大约为每秒18.6英
里(30公里)的速度绕太阳公转。太阳又是以每秒几百公里的速度绕着银河系公转,等
等。然而,所有这种运动都不影响科学定律,它们对于一切观测者都是相同的。
    这个和系统速度的无关性是伽利略首次发现的。他发展了诸如炮弹或行星等物体的
运动定律。然而,在人们想把这个观测者速度无关性推广到制约光运动的定律时就产生
了一个问题。人们在十八世纪发现光从光源到观测者不是瞬息地传播的,它以某种大约
为每秒186000英里(3    0公里)的速度旅行。但是,这个速度是相对于什么而言的呢?
似乎必须存在弥没在整个空间的某种介质,光是通过这种介质来旅行的。这种介质被称
作以太。其思想是,光波以每秒186000英里的速度穿越以太旅行,这表明一位相对于以
太静止的观测者会测量到大约每秒186000英里的光速,但是一位通过以太运动的观测者
会测量到更高或更低的速度。尤其是人们相信,在地球绕太阳公转穿越以太时光速应当
改变。然而,1887年麦克尔逊和莫雷进行的一次非常精细的实验指出,光速总是一样的。
不管观测者以任何速度运动,他总是测量到每秒186000英里的光速。
    这怎么可能是真的呢?以不同速度运动的观测者怎么会都测量到同样的速度呢?其
答案是,如果我们通常的空间和时间的观念是对的,则他们不可能。然而,爱因斯坦在
1905年写的一篇著名的论文中指出,如果观测者抛弃普适时间的观念,他们所有人就会
测量到相同的光速。相反地,他们各自都有自己单独的时间,这些时间由各自携带的钟
表来测量。如果他们相对运动得很慢,则由这些不同的钟表测量的时间几乎完全一致,
但是如果这些钟表进行高速运动,则它们测量的时间就会有重大差别。在比较地面上的
和商业航线上的钟表时就实际上发现了这种效应,航线上的钟表比静止的钟表走得稍微
慢一些。然而,对于正常的旅行速度,钟表速率的差别非常微小。你必须绕着地球飞四
亿次,你的寿命才会被延长一秒钟,但是你的寿命却被所有那些航线的糟糕餐饮缩短得
更多。
    人们具有自己单独时间这一点,又何以使他们在以不同速度旅行时测量到同样的光
速呢?光脉冲的速度是它在两个事件之间的距离除以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这里事件
的意义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在空间中单独的一点发生的某种事物。)以不同速度运动的
人们在两个事件之间的距离上看法不会相同。例如,如果我测量在高速公路上奔驰的轿
车,我会认为它仅仅移动了一公里,但对于在太阳上的某个人,由于当轿车在路上行走
时地球移动了,所以他觉得轿车移动了1800公里。因为以不同速度运动的人测量到事件
之间不同的距离,所以如果他们要在光速上相互一致,就必须也测量到不同的时间间隔。
    爱因斯坦在1905所写的论文中提出的原始的相对论是我们现在称作狭义相对论的东
西。它描述物体在空间和时间中如何运动。它显示出,时间不是和空间相分离的自身存
在的普适的量。正如上下、左右和前后一样,将来和过去不如说仅仅是在称作时空的某
种东西中的方向。你只能朝时间将来的方向前进,但是你能沿着和它夹一个小角度的方
向前进。这就是为什么时间能以不同的速率流逝。
    狭义相对论把时间和空间合并到一起,但是空间和时间仍然是事件在其中发生的一
个固定的背景。你能够选择通过时空运动的不同途径,但是对于修正时空背景却无能为
力。然而,当爱因斯坦于1915年提出了广义相对论后这一切都改变了。他引进了一种革
命性的观念,即引力不仅仅是在一个固定的时空背景里作用的力。相反的,引力是由在
时空中物质和能量引起的时空畸变。譬如炮弹和行星等物体要沿着直线穿越时空,但是
由于时空是弯曲的卷曲的,而不是平坦的,所以它们的路径就显得被弯折了。地球要沿
着直线穿越时空,但是由太阳质量产生的时空曲率使它必须沿着一个圆圈绕太阳公转。
类似地,光要沿着直线旅行,但是太阳附近的时空曲率使得从遥远恒星来的光线在通过
太阳附近时被弯折。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不能在天空中看到几乎和太阳同一方向的恒星。
然而在日食时,太阳的大部分光线被月亮遮挡了,人们就能观测到从那些恒星来的光线。
爱因斯坦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孕育了他的广义相对论,那时的条件不适合于作科学
观测。但是战争一结束,一支英国的探险队观测了1919年的日食,并且证实了广义相对
论的预言:时空不是平坦的,它被在其中的物质和能量所弯曲。
    这是爱因斯坦的伟大胜利。他的发现完全变革了我们思考空间和时间的方式。它们
不再是一件在其中发生的被动的背景。我们再也不能把空间和时间设想成永远前进,而
不受在宇宙中发生事件影响的东西。相反的,它们现在成为动力学的量,它们和在其中
发生的事件相互影响。
    质量和能量的一个重要性质是它们总是正的。这就是引力总是把物体相互吸引到一
起的原因。例如,地球的引力把我们吸引向它,即便我们处于世界的相反的两边。这就
是为什么在澳大利亚的人不会从世界上掉落出去的原因。类似地,太阳引力把行星维持
在围绕它公转的轨道上并且阻止地球飞向黑暗的星际空间。按照广义相对论,质量总是
正的这个事实意味着,时空正如地球的表面那样向自身弯折。如果质量为负的,时空就
会像一个马鞍面那样以另外的方式弯折。这个时空的正曲率反映了引力是吸引的事实。
爱因斯坦把它看作重大的问题。那时人们广泛地相信宇宙是静止的,然而如果空间特别
是时间向它们自身弯折回去的话,宇宙怎么能以多多少少和现在同样的状态永远继续下
去?
    爱因斯坦原始的广义相对论方程预言,宇宙不是膨胀便是收缩。因此爱因斯坦在方
程中加上额外的一项,这些方程把宇宙中的质量和能量与时空曲率相关联。这个所谓的
宇宙项具有引力的排斥效应。这样就可以用宇宙项的排斥去和物质的吸引相平衡。换言
之,由宇宙项产生的负时空曲率能抵消由宇宙中质量和能量产生的正时空曲率。人们以
这种方式可以得到一个以同样状态永远继续的宇宙模型。如果爱因斯坦坚持他原先没有
宇宙项的方程,他就会做出宇宙不是在膨胀便是在收缩的预言。直到1929年埃德温·哈
勃发现远处的星系离开我们而去之前,没人想到宇宙是变化的。宇宙正在膨胀。后来爱
因斯坦把宇宙项称作“我一生中最大的错误”。
    但是不管有没有宇宙项,物质使时空向它自身弯折的事实仍然是一个问题,尽管它
没有被广泛认识到事情会是这样子的。这里指的是物质可能把它所在的区域弯曲得如此
厉害,以至于事实上把自己从宇宙的其余部分分割开来。这个区域会变成所谓的黑洞。
物体可以落到黑洞中去,但是没有东西可以逃逸出来。要想逃逸出来就得比光旅行得更
快,而这是相对论所不允许的,这样,黑洞中的物质就被俘获住,并且坍缩成某种具有
非常高密度的未知状态。
    爱因斯坦为这种坍缩的含义而深深困扰,并且他拒绝相信这会发生。但是罗伯特·
奥本海默在1939年指出,一颗具有多于太阳质量两倍的晚年恒星在耗尽其所有的燃料时
会不可避免地坍缩。然后奥本海默受战争干扰,卷入到原子弹计划中,而失去对引力坍
缩的兴趣。其他科学家更关心那种能在地球上研究的物理。关于宇宙远处的预言似乎不
能由观测来检验,所以他们不信任。然而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天文观测无论在范围上
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了巨大的改善,使人们对引力坍缩和早期宇宙产生新的兴趣。直到罗
杰·彭罗斯和我证明了若干定理之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在这种情形下所预言的才清
楚地呈现出来。这些定理指出,时空向它自身弯曲的事实表明,必须存在奇性,也就是
时空具有一个开端或者终结的地方。它在大约一百五十亿年前的大爆炸处有一个开端,
而且对于坍缩恒星以及任何落入坍缩恒星留下的黑洞中的东西它将到达一个终点。
    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言奇性的事实引起物理学的一场危机。把时空曲率和质量能
量分布相关联的广义相对论方程在奇性处没有意义。这表明广义相对论不能预言从奇性
会冒出什么东西来。尤其是,广义相对论不能预言宇宙在大爆炸处应如何启始。这样,
广义相对论不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为了确定宇宙应如何启始以及物体在自身引力下坍缩
时会发生什么,需要一个附加的要素。
    量子力学看来是这个必须附加的要素。1905年,也正是爱因斯坦撰写他有关狭义相
对论论文的同一年,他还写了一篇有关被称为光电效应现象的论文。人们观测到当光射
到某些金属上时会释放出带电粒子。使人迷惑的是,如果减小光的强度,发射出的粒子
数随之减少,但是每个发射出的粒子的速度保持不变。爱因斯坦指出,如果光不像大家
所假想的那样以连续变化的量,而是以具有确定大小的波包入射,则可以解释这种现象。
光只能采取称为量子的波包形式的思想是由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郎克引进的。它有
点像人们不能在超级市场买到散装糖,只能买到一公斤装的糖似的。普郎克使用量子的
观念解释红热的金属块为什么不发出无限的热量。但是,他把量子简单地考虑成一种理
论技巧,它不对应于物理实在中的任何东西。爱因斯坦的论文指出,你可以观察到单独
的量子。每一颗发射出的粒子都对应于一颗打到金属上的光量子。这被广泛地承认为是
对量子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他因此而获得1922年的诺贝尔奖。(他应该因广义相对论
而得奖,可惜空间和时间是弯曲的思想仍然被认为过于猜测性和争议性,所以他们用光
电效应替代而颁奖给他,这不是说,它本身不值得这个奖。)
    直到1925年,在威纳·海森堡指出光电效应使得精确测量一颗粒子的位置成为不可
能后,它的含义才被充分意识到。为了看粒子的位置,你必须把光投射到上面。但是爱
因斯坦指出,你不能使用非常少量的光,你至少要使用一个波包或量子。这个光的波包
会扰动粒子并使它在某一方向以某一速度运动。你想把粒子的位置测量得越精确,你就
要用越大能量的波包并且因此更厉害地扰动该粒子。不管你怎么测量粒子,其位置上的
不确定性乘上其速度上的不确定性总是大于某个最小量。
    这个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显示,人们不能精确地测量系统的态,所以就不能精确
预言它将来的行为。人们所能做的一切是预言不同结果的概率。正是这种几率或随机因
素使爱因斯坦大为困扰。他拒绝相信物理定律不应该对将来要发生的作出确定的、毫不
含糊的预言。但是不管人们是否喜欢,所有证据表明,量子现象和不确定性原理是不可
避免的,而且发生于物理学的所有分支之中。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所谓的经典理论,也就是说,它不和不确定性原理相结合。
所以人们必须寻求一种把广义相对论和不确定性原理合并在一起的新理论。这种新理论
和经典广义相对论的差异在大多数情形下是非常微小的。正如早先提到的,这是因为量
子效应预言的不确定性只是在非常小的尺度下,而广义相对论处理时空的大尺度结构。
然而,罗杰·彭罗斯和我证明的奇性定理显示,时空在非常小的尺度下会变成高度弯曲
的。不确定性原理的效应那时就会变得非常重要,而且似乎导致某些令人注目的结果。
    爱因斯坦的关于量子力学和不确定性原理问题的一部分是由下面的事实引起的,他
习惯于系统具有确定历史的通常概念。一颗粒子不是处于此处便是处于他处。它不可能
一半处于此处另一半处于他处。类似的,诸如航天员登上月球的事件要么发生了要么没
有发生。它有点和你不能稍微死了或者稍微怀孕的事实相似。你要么是要么不是。但是,
如果一个系统具有单独确定的历史,则不确定性原理就导致所有种类的二律背反,譬如
讲粒子同时在两处或者航天员只有一半在月亮上。
    美国物理学家里查德·费因曼提出了一种优雅的方法,从而避免了这些如此困扰爱
因斯坦的二律背反。费因曼由于1948年的光的量子理论的研究而举世闻名。1965年他和
另一位美国人朱里安·施温格以及日本物理学家朝永振一郎共获诺贝尔奖。但是,他和
爱因斯坦一脉相承,是物理学家之物理学家。他讨厌繁文缛礼。因为他觉得美国国家科
学院花费大部分时间来决定其他科学家中何人应当选为院士,所以他就辞去院士位置。
费因曼死于1988年,他由于对理论物理的多方面贡献而英名长存。他的贡献之一即是以
他命名的图,这几乎是粒子物理中任何计算的基础。但是他的对历史求和的概念甚至是
一个更重要的贡献。其思想是,一个系统在时空中不止有一个单独的历史,不像人们在
经典非量子理论中通常假定的那样。相反的,它具有所有可能的历史。例如,考虑在某
一时刻处于A点的一颗粒子。正常情形下,人们会假定该粒子从入点沿着一根直线离开。
然而,按照对历史求和,它能沿着从A出发的任何路径运动。它有点像你在一张吸水纸上
滴一滴墨水所要发生的那样。墨水粒子会沿着所有可能的路径在吸水纸上弥散开来。甚
至在你为了阻断两点之间的直线而把纸切开一个缝隙时,墨水也会绕过切口的角落。
    粒子的每一个路径或者历史都有一个依赖其形状的数与之相关。粒子从A走到B的概
率可由将和所有从A到B粒子的路径相关的数叠加起来而得到。对于大多数路径,和邻近
路径相关的数几乎被相互抵消。这样,它们对粒子从A走到B的概率的贡献很小。但是,
直线路径的数将和几乎直线的路径的数相加。这样,对概率的主要贡献来自于直线或几
乎直线的路径。这就是为什么粒子在通过气泡室时的轨迹看起来几乎是笔直的。但是如
果你把某种像是带有一个缝隙的一堵墙的东西放在粒子的路途中,粒子的路径就会弥散
到缝隙之外。在通过缝隙的直线之外找到粒子的概率可以很高。
    1973年我开始研究不确定性原理对于处在黑洞附近弯曲时空的粒子的效应。引人注
目的是,我发现黑洞不是完全黑的。不确定原理允许粒子和辐射以稳定的速率从黑洞漏
出来。这个结果使我以及所有其他人都大吃一惊,一般人都不相信它。但是现在回想起
来,这应该是显而易见的。黑洞是空间的一个区域,如果人们以低于光速的速度旅行就
不可能从这个区域逃逸。但是费因曼的对历史求和说,粒子可以采取时空中的任何路径。
这样,粒子就可能旅行得比光还快。粒子以比光速更快的速度作长距离运动的概率很低,
但是它可以以超光速在刚好够逃逸出黑洞的距离上运动,然后再以慢于光速的速度运动。
不确定原理以这种方式允许粒子从过去被认为是终极牢狱的黑洞中逃逸出来。对于一颗
太阳质量的黑洞,因为粒子必须超光速运动几公里,所以它逃逸的概率非常低。但是可
能存在在早期宇宙形成的小得多的黑洞。这些太初黑洞的尺度可以比原子核还小,而它
们可有十亿吨的质量,也就是富士山那么大的质量。它们能发射出像一座大型电厂那么
大的能量。如果我们能找到这样小黑洞中的一个并能驾驭其能量该有多好!可惜的是,
在宇宙四周似乎没有很多这样的黑洞。
    黑洞辐射的预言是把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原理合并的第一个非平凡的结果。
它显示引力坍缩并不像过去以为的那样是死亡的结局。黑洞中粒子的历史不必在一个奇
点处终结。相反的,它们可以从黑洞中逃逸出来,并且在外面继续它们的历史。量子原
理也许表明,人们还可以使历史避免在时间中有一个开端,也就是在大爆炸处的创生的
一点。
    这是个更困难得多的问题。因为它牵涉到把量子原理不仅应用到在给定的时空背景
中的粒子路径,而且应用到时间和空间的结构本身。人们需要做的是一种不仅对粒子的
而且也对空间和时间的整个结构的历史求和的方法。我们还不知道如何恰当地进行这种
求和,但是我们知道它应具有的某些特征。其中之一便是,如果人们处理在所谓的虚时
间里,而不是在通常的实时间里的历史,那么求和就更容易些。虚时间是一个很难掌握
的概念,它可能是我的书的读者觉得最困难的东西。我还由于使用虚时间而受到哲学家
们猛烈的批评。虚时间和实在的宇宙怎么会相干呢?我以为这些哲学家没有从历史吸取
教训。人们曾经一度认为地球是平坦的以及太阳绕着地球转动,然而从哥白尼和伽利略
时代开始,我们就得调整适应这种观念,即地球是圆形的而且它绕太阳公转。类似的,
长期以来对于每位观测者时间以相同速率流逝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从爱因斯坦时代
开始,我们就得接受,对于不同的观测者时间流逝的速率不同。此外,宇宙具有唯一的
历史似乎是显然的,但是从发现量子力学起,我们就必须把宇宙考虑成具有任何可能的
历史。我要提出,虚时间的观念也将是我们必须接受的某种东西。它和相信世界是圆的
是同等程度的一个智慧的飞跃。在有教养的世界中平坦地球的信仰者已是凤毛麟角。
    你可以把通常的实的时间当成一根从左至右的水平线。左边代表早先,右边代表以
后。但是你还可以考虑时间的另一个方向,也就是书页的上方和下方。这就是时间的所
谓的虚的方向,它和实时间夹直角。
    引入虚时间的缘由是什么呢?人们为什么不只拘泥于我们理解的通常的实时间呢?
正如早先所提到的,其原因是物质和能量要使时空向其自身弯曲。在实时间方向,这就
不可避免地导致奇性,时空在这里到达尽头。物理学方程在奇点处无法定义,这样人们
就不能预言会发生什么。但是虚时间方向和实时间成直角。这表明它的行为和在空间中
运动的三个方向相类似。宇宙中物质引起的时空曲率就使三个空间方向和这个虚的时间
方向绕到后面再相遇到一起。它们会形成一个闭合的表面,正如地球的表面那样。这三
个空间方向和虚时间会形成一个自身闭合的时空,没有边界或者边缘。它没有任何可以
叫做开端或者终结的点,正和地球的表面没有开端或者终结一样。
    1983年詹姆·哈特尔和我提出,对于宇宙不能取在实时间中的历史的求和,相反的,
它应当取在虚时间内的历史的求和,而且这些历史,正如地球的表面那样,自身必须是
闭合的。因为这些历史不具有任何奇性或者任何开端或终结,在它们中发生的什么可完
全由物理定律所确定。这表明在虚时间中发生的东西可被计算出来。而如果你知道宇宙
在虚时间里的历史,你就能计算出它在实时间里如何行为。以这种方法,你可望得到一
个完整的统一理论,它能预言宇宙中的一切。爱因斯坦把他的晚年献身于寻求这样的一
种理论。因为他不相信量子力学,所以他没有寻找到。他不准备承认宇宙可以有许多不
同的历史,正如在对历史求和中的那样。对于宇宙我们仍然不知道如何正确地对历史求
和,但是我们能够相当肯定,它将牵涉到虚时间以及时空向自身闭合的思想。我认为,
对于下一代的人而言,这些思想将会像世界是圆形的那么自然。虚时间已经成为科学幻
想的老生常谈。但是它不仅是科学幻想或者数学技巧。它是某种使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宇
宙成形的某种东西。


 楼主| 发表于 2011-6-2 21:42:36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宇宙的起源[14]

--------------------------------------------------------------------------------

    宇宙起源的问题有点像这个古老的问题:是先有鸡呢,还是先有蛋。换句话说,就
是何物创生宇宙,又是何物创生该物呢?也许宇宙,或者创生它的东西已经存在了无限
久的时间,并不需要被创生。直到不久之前,科学家们还一直试图回避这样的问题,觉
得它们与其说是属于科学,不如说是属于形而上学或宗教的问题。然而,人们在过去几
年发现,科学定律甚至在宇宙的开端也是成立的。在那种情形下,宇宙可以是自足的,
并由科学定律所完全确定。   
  [14]作者注:此文发表于1987年6月在剑桥举行的为纪念牛顿《原理》出版三百
周年的引力三百年的会议上。


    关于宇宙是否并如何启始的争论贯穿了整个有记载的历史。基本上存在两个思想学
派。许多早期的传统,以及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认为宇宙是在相当近的过去创生
的。(十七世纪时邬谢尔主教算出宇宙诞生的日期是公元前4004年,这个数目是由把在
旧约圣经中人物的年龄加起来而得到的。)承认人类在文化和技术上的明显的进化,是
近代出现的支持上述思想的一个事实。我们记得那种业绩的首创者或者这种技术的发展
者。可以如此这般地进行论证,即我们不可能存在了那许久;因为否则的话,我们应比
目前更加先进才对。事实上,圣经的创世日期和上次冰河期的结束相差不多,而这似乎
正是现代人类首次出现的时候。
    另一方面,还有诸如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一些人,他们不喜欢宇宙有个开端的
思想。他们觉得这意味着神意的干涉。他们宁愿相信宇宙已经存在了并将继续存在无限
久。某种不朽的东西比某种必须被创生的东西更加完美。他们对上述有关人类进步的诘
难的回答是:周期性洪水或者其他自然灾难重复地使人类回到起始状态。
    两种学派都认为,宇宙在根本上随时间不变。它要么以现在形式创生,要么以今天
的样子维持了无限久。这是一种自然的信念,由于人类生命——实际上整个有记载的历
史是如此之短暂,宇宙在此期间从未显著地改变过。在一个稳定不变的宇宙的框架中,
它是否已经存在了无限久或者是在有限久的过去诞生的问题,实在是一种形而上学或宗
教的问题:任何一种理论都能对此作解释。1781年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写了一部里程
碑式的、也是非常模糊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他在这部著作中得出结论,存在同样
有效的论证分别用以支持宇宙有一个开端或者宇宙没有开端的信仰。正如他的书名所提
示的,他是简单地基于推理得出结论,换句话说,就是根本不管宇宙的观测。毕竟也是,
在一个不变的宇宙中,有什么可供观测的呢?
    然而在十九世纪,证据开始逐渐积累起来,它表明地球以及宇宙的其他部分事实上
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地学家们意识到岩石以及其中的化石的形成需要花费几亿甚至几十
亿年的时间。这比创生论者计算的地球年龄长得太多了。由德国物理学家路德维希·玻
尔兹曼提出的所谓热力学第二定律还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宇宙中的无序度的总量(它
是由称为熵的量所测量的)总是随时间而增加,正如有关人类进步的论证,它暗示宇宙
只能运行了有限的时间,否则的话,它现在应已退化到一种完全无序的状态,在这种状
态下万物都处于相同的温度下。
    稳恒宇宙思想所遭遇到的另外困难是,根据牛顿的引力定律,宇宙中的每一颗恒星
必须相互吸引。如果是这样的话,它们怎么能维持相互间的恒定距离,并且静止地停在
那里呢?
    牛顿晓得这个问题。在一封致当时一位主要哲学家里查德·本特里的信中,他同意
这样的观点,即有限的一群恒星不可能静止不动,它们全部会落到某个中心点。然而,
他论断道,一个无限的恒星集合不会落到一起,由于不存在任何可供它们落去的中心点。
这种论证是人们在谈论无限系统时会遭遇到的陷阱的一个例子。用不同的方法将从宇宙
的其余的无限数目的恒星作用到每颗恒星的力加起来,会对恒星间是否维持恒常距离给
出不同的答案。我们现在知道,其正确的步骤是考虑恒星的有限区域,然后加上在该区
域之外大致均匀分布的更多恒星。恒星的有限区域会落到一起,而按照牛顿定律,在该
区域外加上更多的恒星不能阻止其坍缩。这样,一个恒星的无限集合不能处于静止不动
的状态。如果它们在某一时刻不在作相对运动,它们之间的吸引力会引起它们开始朝相
互方向落去。另一种情形是,它们可能正在相互离开,而引力使这种退行速度降低。
    尽管恒定不变的宇宙的观念具有这些困难,十七、十八、十九甚至二十世纪初期都
没有人提出过,宇宙也许是随时间演化的,不管是牛顿还是爱因斯坦都失去了预言宇宙
不是在收缩便是在膨胀的机会。因为牛顿生活在观测发现宇宙膨胀以前的二百五十年,
所以人们实在不能责备他。但是爱因斯坦应该知道得更好。他在1915年提出的广义相对
论预言宇宙正在膨胀。但是他对稳恒宇宙是如此之执迷不悟,以至于要在理论中加上一
个使之和牛顿理论相调和并用于抗衡引力的因素。
    1929年埃德温·哈勃的宇宙膨胀的发现完全改观了有关其起源的讨论。如果你把星
系现在的运动往时间的过去方向倒溯,它们在一百亿和二百亿年前之间的某一时刻似乎
应该重叠在一起,在这个称为大爆炸奇点的时刻,宇宙的密度和时空的曲率应为无穷大。
所有的已知的科学定律在这种条件下都失效了。这对科学是一桩灾难。科学所能告诉我
们的一切是:宇宙现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过去是处于那种形态。但是科学不能解释为
何它在大爆炸后的那一瞬间是那个样子的。
    这样,许多科学家对此结论感到不悦就毫不足怪了。为了避免存在大爆炸奇点以及
由此引起的时间具有开端的结论,人们进行了若干尝试。其中一种称为稳恒态理论。它
的思想是,随着星系互相分离而去,由连续产生的物质在星系之间的空间中形成新的星
系。这样宇宙就多多少少以今日这样的状态不但已经存在了,而且还将继续存在无限长
时间。
    为了使宇宙继续膨胀并创生新物质,稳恒态模型需要修改广义相对论。但是所需要
的产生率非常低:大约为每年每立方公里一个粒子,这不会和观测相冲突。该理论还预
言了,星系和类似物体的平均密度不但在空间上而且在时间上必须是常数。然而,由马
丁·赖尔和他的剑桥小组进行的银河系外射电源的普查显示,弱源的数目比强源的数目
多得多。人们可以预料,弱的源在平均上讲应是较遥远的。这样就存在两种可能性:或
许我们正位于宇宙中的一个强源不如平均源频繁的区域;或者过去的源的密度更高,光
线在离开这些源向我们传播时旅行了更遥远的距离。这两种可能性没有一种和稳恒态理
论相协调,因为该理论预言射电源密度不仅在空间上而且在时间上必须为常数。1964年
阿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发现了从比我们的银河系遥远得多的地方起源的微波
辐射背景,这是对该理论的致命打击。它具有从一个热体发射出的辐射的特征谱,尽管
在这种情形下热这个字根本不适合,因为其温度只不过比绝对零度高2.7度而已。宇宙是
一个既寒冷又黑暗的地方!稳恒态理论中没有一种产生具有这种谱的微波的合理机制,
所以稳恒态理论难逃被抛弃的命运。
    1963年两位俄国科学家欧格尼·利弗席兹和伊萨克·哈拉尼科夫提出另一种思想,
企图用来避免大爆炸奇性。他们说,只有当星系直接相互接近或离开时,它们才会在过
去的一个单独的点上相重叠,才导致无限密度状态。可惜的是,星系还多少具有一些侧
向速度,宇宙早斯就可能存在过这样的一种收缩相,这时,星系虽然曾经非常靠近过,
却能设法避免互相撞击。然后宇宙会继续重新膨胀,而不必通过一种无限的密度的状态。
    当利弗席兹和哈拉尼科夫提出其设想时,我正是一名研究生,亟需一个问题以完成
博士论文。因为是否有过大爆炸奇点的问题对于理解宇宙的起源关系重大,所以它引起
了我的兴趣。我和罗杰·彭罗斯一道发展了一套数学工具,用以处理这个以及类似的问
题。我们指出,如果广义相对论是正确的,任何合理的宇宙模型都必须起始于一个奇点。
这就表明,科学能够预言,宇宙必须有一个开端,但是它不能够预言宇宙应如何启始的:
正因为如此,人们必须求助于上帝。
    审察人们对奇性看法的变化是十分有趣的。当我还是一名研究生时,几乎没人认真
地看待之。现在,作为奇性定理的一个结果,几乎无人不信宇宙是从一个奇点起始的,
物理定律在该处失效。然而,现在我认为,虽然存在奇点,物理定律仍能确定宇宙是如
何起始的。
    广义相对论是一种被称为经典的理论。也就是说,它没有顾及这个事实,即粒子不
具备精确定义的位置和速度,由于过于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位置和速度在小范围内被
“抹平”,不确定性原理不允许我们同时既测量位置又测量速度。因为在正常情形下时
空的曲率在和粒子位置的不确定性相比较时非常大,这些对我们没什么影响。然而奇性
定理指出,在现在的宇宙膨胀相的开端,时空被高度地畸变,并且具有很小的曲率半径。
不确定原理在这种情形下变成非常重要。这样,广义相对论因预言奇性而导致自身的垮
台。为了讨论宇宙的开端,我们需要一种结合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理论。
    那种理论便是量子引力论。我们尚未知道正确的量子引力论应采取的准确形式。我
们此刻所拥有的最佳候选者是超弦理论,但它仍有许多未解决的困难。然而,人们可以
期望,任何有前途的理论都应具有的某些特征。其中之一便是爱因斯坦的思想,引力效
应由被物质和能量所弯曲甚至卷曲的时空来体现。物体在弯曲空间中沿着最接近于直线
的轨迹运行。然而,由于时空是弯曲的,所以它们的路径就显得是弯折的,正如同被引
力场所弯折了似的。
    另一种在这个终极理论中可以预料的要素是里查德·费因曼的设想,即量子理论可
以表达成“对历史的求和”。该思想可以最简单的形式表达成,每颗粒子在时间中走过
任何可能的路径或历史。每一路径或历史具有依其形状而定的概率。为了使这种思想可
行,人们必须考虑在虚时间里发生的历史,而不是在我们感觉生活于其中的实时间里发
生的历史。虚时间听起来有点像是科学幻想的东西,其实它是定义得很好的数学概念。
它在某种意义上可被认为是和实时间成直角的时间方向。人们把所有具有某种性质的粒
子历史,譬如讲在某些时刻通过某些点的历史的概率加起来。然后应把这结果延拓到我
们在其中生活的实的时空中去。这不是量子力学的最熟知的手段,但它给出和其他方法
得到的相同结果。
    在量子引力的情形下,费因曼的对历史求和的思想牵涉到对宇宙的不同的可能的历
史,也就是对不同的弯曲时空的求和。这些代表了宇宙和它之中的任何东西的历史。人
们必须指明,在对历史的求和中,应包括哪些种类的弯曲空间。这种空间种类的选取确
定了宇宙处于什么状态。如果定义宇宙状态的弯曲空间种类包括具有奇性的空间,则该
理论就不能确定这类空间的概率。相反的,它们必须以某种任意的方法被赋予概率。这
意味着科学不能预言时空的这类奇性历史的概率。这样,它就不能预言宇宙应如何运行。
然而,宇宙可能处于由只包括非奇性弯曲空间的求和所定义的状态。在这种情形下,科
学定律就把宇宙完全确定,人们就不必吁求宇宙之外的某物来确定宇宙如何启始。由只
对非奇性历史的求和确定宇宙的状态有点像一名醉汉在灯柱之下找他的钥匙:这儿也许
不是他遗失之处,但是这儿是他可能找到的仅有的地方。类似的,宇宙也许不处于由对
非奇性历史求和定义的状态,但这是科学能预言宇宙应当什么样子的仅有的状态。
    1983年詹姆·哈特尔和我提出,宇宙的状态应由对一定种类历史的求和给出。这类
历史由没有奇性的,而且具有有限尺度却没有边界或边缘的弯曲空间组成。它们像是地
球的表面,只不过多了两维。地球的表面具有有限的面积,但是它不具有任何奇性、边
界或边缘。我曾经用实验验证过这一点。我作过环球旅行,而没有落到外面去。
    哈特尔和我所做的设想可以被重新表达成:宇宙的边界条件是它没有边界。只有当
宇宙处于这个无边界状态时,科学定律自身才能确定每种可能历史的概率。因此,只有
在这种情形下,已知的定律才会确定宇宙应如何运行。如果宇宙处于任何其他的状态,
则历史求和中的弯曲空间的种类就要包括具有奇性的空间。人们必须求助于已知科学定
律以外的某种原理,才能确定这种奇性历史的概率。这种原理就会是外在于我们宇宙的
某种东西。我们不能从我们宇宙之中将其推导出来。而另一方面,如果宇宙是处于无边
界状态,在原则上,我们就能在不确定性原理容忍的限制之内完全确定宇宙应如何运行。
    如果宇宙处于无边界状态,那对于科学而言就太好了,但是我们如何才能知道事情
究竟是否如此呢?其答案是,无边界设想对宇宙应如何运行作出了明确的预言。如果这
些预言不与观测相符合,则我们就能得出结论说,宇宙不处于无边界状态。这样,在哲
学家卡尔·波普定义的意义上说,无边界设想是一种好的科学理论:它可被观测证伪。
    如果观测不与预言相符合,我们就知道在可能历史的种类中必须有奇性。然而,这
就大致上是我们知道的一切。我们不能计算出这种奇性历史的概率,因此我们不能预言
宇宙应如何运行。有人也许会认为,如果不可预见性只发生在大爆炸处,那不会太碍事,
那毕竟是一百亿或二百亿年以前的事。但是,如果可预言性在大爆炸的非常强引力场中
失效,那么只要恒星坍缩它也会失效。这种事件仅在我们的银河系中每周就会发生几次。
我们的预言能力甚至按照天气预报的标准来说也是非常差劲的。
    当然,人们还会说,我们根本不必在乎发生在一颗遥远恒星处的可预言性的失效。
然而,在量子理论中任何不被实际上禁止的东西都能够并将要发生。这样,如果可能历
史的种类中包括奇性空间的话,这些奇性可在任何地方发生,而不仅在大爆炸处以及坍
缩星之中。这意味着,我们不能预言任何东西。反过来说,我们能够预言事件的这一事
实是反对奇性并赞同无边界设想的实验证据。
    那么无边界设想为宇宙做出什么预言呢?第一个预言是,因为宇宙的所有可能的历
史在广延上都是有限的,所以人们用来作为时间测度的任何量都必须有一个最大值和一
个最小值。这样宇宙就有一个开端和一个终结。在实时间中的开端即是大爆炸奇点。然
而在虚时间中这个开端就不再是奇点。相反的,它有点像地球的北极。如果人们把地球
表面的纬度当作时间的类似物,则可以说地球的表面从北极开始。然而,北极是地球上
完全普通的一点。它没有任何特殊之处,同样的定律在北极正如同在地球上的其他地方
同样地成立。类似的,我们用来标志作“在虚时间内宇宙的启始”的事件是时空中的一
个通常的点,正如其他的点那样。科学定律在开端处正如在其他地方一样成立。
    人们从和地球表面的类比,也许会预料到,正如北极和南极相似一样,宇宙的终结
会和开端相类似。然而,北南二极是对应于虚时间中的宇宙历史的开端和终结。如果人
们把对历史求和的结果从虚时间向实时间延拓,就会发现宇宙在实时间中的开端和它的
终结可以非常不同。
    约纳逊·哈里威尔和我对无边界条件的含义作过一个近似计算。我们把宇宙当作一
个完全光滑和均匀的背景来处理,在这个背景上存在密度的小微扰。宇宙在实时间中从
非常小的半径开始膨胀。最初的这种膨胀被称作暴涨,也就是说,宇宙尺度在比一秒还
要短暂非常多的每一时间间隔中得到加倍,这正如在某些国家中每一年价格都要加倍一
样。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也许创下了通货膨胀的世界纪录,一捆面包的价格在几个
月的时间内从一个马克涨到一百万马克。但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与似乎在极早期宇宙发生
过的暴涨相比拟,宇宙尺度在一秒的极微小的部分时间内至少增加了一百万亿亿亿倍。
这当然是发生在当局政府之前的事。
    暴涨在如下意义上来说,是件好事,它产生了一个在大尺度上光滑而均匀的宇宙,
而且这个宇宙以刚好避免坍缩的临界速度膨胀。它还能在相当严格的意义上把宇宙的所
有内容从无中创生出来,这是暴涨的又一好处。当宇宙像北极那样的一个单独点时,它
不包含有任何东西。然而,在我们可观测到的宇宙部分至少有十的八十次方颗粒子。所
有这些粒子从何而来呢?其答案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允许物质从能量中以粒子反粒子
对的形式创生出来。那么能量又是从何而来以创生物质呢?其答案是,它是从宇宙的引
力能中借来的。宇宙亏欠了极大数量的负引力能的债务,它刚好和物质的正能量相平衡。
其结果便是凯恩斯经济学的胜利:一个充满物质的、充满活力的正在膨胀的宇宙。引力
能的债务只有在宇宙终结时才能偿付清。
    早期宇宙不能是完全均匀一致的,因为否则的话就会违反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
相反的,必须存在对均匀密度的一些偏差。无边界设想意味着,这些密度差别是从它们
的基态开始,也就是说,它们是和不确定性原理相一致的尽可能的小。然而,这些差别
在暴涨时被放大了。在暴涨时期结束之后,留下的宇宙是一些地方比另一些地方膨胀得
稍快一些。在膨胀稍慢的区域,物质的引力吸引使膨胀进一步减慢。该区域最终会停止
膨胀,并且收缩形成星系和恒星。这样,无边界设想可以解释我们四周看到的所有复杂
结构。然而,它没有给宇宙作出单独的预言。相反地,它预言整整一族可能的历史,每
一个历史都具有自己的概率。也许可能有这样的历史,工党在上次英国竞选中取胜,虽
然这种概率很小。
    无边界设想对于上帝在宇宙事务中的作用含义极其深远。人们现在广泛接受,宇宙
按照定义很好的定律演化。这些定律可能是上帝钦定的,但是他似乎不去干涉宇宙去违
反这些定律。然而,直到不久以前,人们都认为这些定律不能适用于宇宙的开初。那就
要依赖上帝去旋紧发条,并让宇宙顺着他的意愿的方式去运行。这样,宇宙的现状是上
帝对初始条件选择的结果。
    然而,如果某种像无边界设想的东西是正确的话,则情况就会大大改观。在那种情
形下,物理定律甚至也适用于宇宙的开端,这样上帝就没有选取初始条件的自由。当然
他在选取宇宙要服从的定律上仍然具有自由。然而,这里并没有许多选择的余地。也许
只存在很少数目的定律,这些定律是自洽的,并能导致像我们自己这么复杂的生物的存
在,他能询问什么是上帝的性质。
    甚至即使只存在唯一的一族可能的定律,它也只不过是一族方程。究竟是什么东西
将生命之火赋予这些方程,使之产生一个受它们制约的宇宙呢?难道终极的统一理论是
如此之咄咄逼人,以至于其自身的实现成为不可避免?虽然科学能解决宇宙如何启始的
课题,它仍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为何宇宙必须存在?我对此没有答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UFO中文网

GMT+8, 2024-12-4 16:2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