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渊相信大家都是知道的,他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出生的时候就是位高权重的唐国公,他的出身是非常高贵的,他母亲是当时皇后的姐姐,他和皇帝也是表亲,而年少有位的李渊也一直得到皇帝的重用。李渊可谓是位高权重家世显赫,那么李渊为何会谋反呢?李渊怎么当上皇帝的呢?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关于李渊的事迹。
李渊虽然得到了皇帝的重用和信任,但是他的职位和权利一天天的在增加,所以位高权重的他,难免会引起皇帝的猜疑,毕竟关系到皇位,所以皇帝的猜疑是可以理解的。为了自保李渊结识了很多的江湖人士,在知道皇帝对自己有猜忌的时候,李渊曾经整日饮酒想要让皇帝消除对自己的猜忌。
但是后来发生了农民起义的事情,而隋朝也已经不是当初的隋朝,已经开始走向灭亡的道路,否则农民也不会起义。当时的李渊迟迟不能够决定自己是否要起兵,而一次偶然的一夜情让他不得不起兵。
在一次宴会上,李渊被不断的敬酒,最后大醉指的在宫中休息,当时李渊被两个美貌的女子搀扶下去休息,其实这两个人就是当时皇帝的两个妃子,显然李渊是被设计的。当李渊和这两个妃子发生了一夜情之后,心里其实是非常的害怕。当时若是让皇帝知道自己睡了他的妃子,那么这个罪名会让他们一家都受到牵连。
所以最后李渊不得不造反,之后他就开始起兵将隋朝覆灭,建立了大唐王朝,可以说李渊起兵是迟早的事情,只是他需要一个说服自己的理由而已,而这个理由没有想到是因为女人。
为何说李渊当皇帝是被逼迫的
李渊据说是西汉名将李广和十六国时期西凉国开国君主李暠之后裔。因为隋文帝的独孤皇后是李渊的姨妈,所以身为官二代的李渊仕途一直很顺,北周时历任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隋炀帝即位后,李渊任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大业十一年(615年),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在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期间,李渊展示出了高超的武功,史书记载,他与龙门贼作战,射七十发皆中,贼败去,而敛其尸以筑京观,尽得其箭于其尸。后来又与绛州贼柴保昌部作战,降其众数万人。突厥侵犯边境,李渊巧设伏兵,以少胜多,打败了突厥。两年后,李渊升为太原留守,成为封疆大吏。
当时,人民不满隋炀帝的暴虐统治,纷纷起义,隋朝的政局陷入动乱之中。看到很多人起兵反隋,隋炀帝愈加疑神疑鬼,以猜忌杀戮大臣。他曾经召李渊去江都议事,正赶上李渊生病,不能前行。隋炀帝便心生猜忌,问:可得死否?李渊知道此事后非常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好借酒浇愁。
就在老爸还为如何避祸而纠结之际,二儿子李世民已经着手做起兵反隋的准备工作了。《资治通鉴》载:世民聪明勇决,识量过人,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士,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背着老爸,李世民招纳死士,与刘文静、裴寂等人谋举大事。为了让老爸下决心造反,李世民还与裴寂密谋,故意让李渊犯死罪。裴寂选隋炀帝晋阳行宫的宫人私侍李渊。
李渊不知,在稀里糊涂中就睡了皇帝的女人。事后,李渊与裴寂饮酒,酒酣之际,裴寂才把要起兵反隋之事告诉李渊,李渊大惊。裴寂接着说:我选的那个侍奉您的女人正是隋炀帝的晋阳宫人,这事若被隋炀帝知道,您犯的也是死罪。我们这么做,为的就是促使您下决心起兵反隋。
李世民也劝李渊起兵,他说:现在皇上无道,百姓穷苦。您若守小节,下有寇盗,上有严刑,隋朝很快就会亡掉了,反不如趁机起兵反隋,转祸为福。李渊最初不答应,还把二儿子李世民抓了送官。李世民说:我看天下大势就是这样,所以才这么劝您。您要非把我抓了送官府,您就抓吧。遇到了强悍的儿子,李渊也没脾气了,说:我这么喜欢你,怎么忍心向官府告发你呢?
后来经李世民、刘文静、裴寂等人的再次劝说,李渊遂在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起兵反隋。李渊反隋后,一面遣刘文静出使突厥,请求始毕可汗派兵马相助,一面招募军队,率师南下,趁李密与王世充在洛阳激战正酣之际,乘隙进取关中。
十一月,李渊攻下长安,在关中站稳了脚跟。李渊入长安后,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天子(隋恭帝),改元义宁,杨侑尊隋炀帝为太上皇;又以杨侑名义自加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进封唐王,总理万机。
次年(618年),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不久唐统一了全国。
李渊能当皇帝的真正原因:竟是因为两个女人
大业十一年,隋炀帝北巡路过晋阳,修建了晋阳行宫。宫中设有正副宫监各一人,以管理晋阳宫的事务。据《新唐书》记载,高祖留守太原,领晋阳宫监,而所善客裴寂为副监。
当时晋阳地方官吏为了向隋炀帝献媚,在晋阳地区挑选美女,供其淫乐。隋炀帝在晋阳宫中只停留了几天便走了,留下了一堆美人长守深宫,其中有尹姓和张姓两美女。
据《新唐书》记载,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阴结豪杰,招纳亡命,与晋阳令刘文静谋举大事。计已决,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惧不见听。
李渊是何许人呢?据史料记载,李渊者,鲜卑姓大野,字叔德,先祖本为赵郡,即今日河北赵县李氏。祖父李虎,西魏时官至太尉;其父李暎,死后諡唐仁公。
隋文帝文献皇后也就是孤独皇后是李渊的亲姨妈,所以李渊和隋炀帝杨广是表兄弟关系,他也受到了隋朝的重用,七岁即袭唐国公,后为太原留守,高官显爵,位高权重,根本不想过要当皇帝。
李世民要说服其父李渊起兵造反那是不来点阴的是不行的,于是他便找来了自己的好朋友,时任晋阳令的刘文静商量计策,两人密谋后给李渊设了个温柔圈套,由宫监裴寂安排实施。
宫监裴寂是李渊的副手,与李渊情关系非同一般,同时他又是管理晋阳行宫的官吏,和空守行宫的众美女也很熟悉。于是裴寂便找来尹、张二妃说出计策,长年苦守深宫的二妃才不管天下不天下的,只要有男人玩,什么事也都好商量。
裴寂择日在隋炀帝的晋阳行宫内设宴邀请李渊。李渊当然不明白真相,高兴地与裴寂边聊边喝,不知不觉间已酩酊大醉。裴寂又安排宫女唱歌跳舞并频频向李渊敬酒,畅饮至深夜,李渊早已烂醉如泥。
于是裴寂便安排尹、张二妃扶李渊去上床休息。是夜,如饥似渴的两位美人风情万种,在酒的作用下李渊也忘了我是谁,干柴烈火下激情上演。
第二天醒来,李渊揉揉双眼,左右一瞧,竟有两个裸体美人躺在身边,当得知这两个美女就是晋阳宫的尹、张二妃之时,顿时吓得脸色煞白,魂飞魄散。
李渊急急跑出行宫和裴寂撞个正着,裴寂假装正色斥责李渊,说他趁皇上不在晋阳行宫,居然跑进宫中坐龙椅,睡龙床,还淫污皇上嫔妃。
据《新唐书》记载,世民阴与寂谋,寂因选晋阳宫人私侍高祖。高祖过寂饮酒,酒酣从容,寂具以大事告之,高祖大惊。
这是可灭九族的欺君之罪啊!可怜李渊一世清白,现在是哑巴吃黄连,有苦也说不出,说出也说不清啊!
李渊感到这祸闯大了,一筹莫展之际,裴寂便来献策,劝他起兵造反。李渊也是明白人,他深知,昨晚一夜风流已经把他送上一条不归路,不光自己死罪难逃,还得被灭九族;如果造反或许还能夺得江山,当个皇帝玩玩,而且造反在当时已经是很流行了。
历史记载,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沉湎酒色,荒淫无度,致使民不聊生,天下大乱,农民起义更是风起云涌。比较大规模的暴动有瓦岗军英雄和王世充部队等。
公元617年5月,李渊决定起兵造反。
当年七月,李渊率师南下,趁瓦岗军与王世充激战之际进取关中。十一月,李渊率军攻入长安,次年五月,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不久,唐便一统天下。
[相关阅读]到底是李渊还是李世民策划了晋阳起义?
晋阳起兵,是李渊集团开始脱离隋朝夺取最高权力的历史亮相。从此以后,李渊集团开始了平定天下、建立李唐政权的过程。晋阳起兵,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一个漂亮而成功的阴谋,从时机的选择,到起兵方式,到旗帜口号,到内外联系,凡是重大问题都没有任何漏洞。
唐朝建立第一件事就是晋阳起兵。晋阳起兵谁是首功,历史上有两个答案,或者是李世民,或者是李渊。在建立唐朝这个问题上李渊和李世民谁的功劳大?这就是这个问题的实质。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个纯粹的历史问题,对于唐人则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李世民首谋论
《旧唐书高祖本纪》: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举义兵。
《新唐书高祖本纪》: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阴结豪杰,招纳亡命,与晋阳令刘文静谋举大事。计已决,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惧不见听。
《新唐书太宗本纪》: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
这些对于中国人历史观有着重大影响的史书,既然如此看待这个问题,我们无法绕过,更不能一言否定。让我们先看看在晋阳起兵的问题上,当时的李世民都做了什么事情。综合起来,李世民做的准备有如下几项工作。
第一,狱中密谋。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不确,大约在年初的某一天深夜。李世民悄悄地来到太原监狱,打发走狱卒,与一个坐牢的人秘密商谈。这个人就是晋阳令刘文静。刘文静坐牢是因为与李密是亲戚,而李密开始随杨玄感起兵,失败后潜逃,最终上了瓦岗寨跟翟让合伙,成了隋末一大军事势力。
隋朝天下大势已去,天下大乱需要拯救。刘文静说需要汉高祖、汉光武这样的英主。李世民说当然有了,就是人们还不认识而已。言下之意,这样的人近在眼前。于是刘文静为他分析:天下如何,皇帝如何,太原如何,强调太原可征集十万兵,而尊公有兵数万。李世民一句君言正合我意,表明他已经有刘文静一样的考虑。于是,二人一拍即合。特别注意:这段文字强调高祖李渊不仅不知道,李世民还担心李渊反对。所以,他暗地里部署宾客,都是在李渊不知情的前提下进行的。这样,李世民首谋概念就成立了。这就是狱中密谋,然后开始部署。晋阳起兵的进程从这个监狱密谋开始。
第二,暗中准备。阴结豪杰,招纳亡命,这是暗中储蓄力量,准备造反。
《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时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
《资治通鉴》记载:世民聪明勇决,识量过人,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士,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世民娶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右勋卫长孙顺德,晟之族弟也,与右勋侍池阳刘弘基,皆避辽东之役,亡命在晋阳,依渊,与世民善。左亲卫窦琮,炽之孙也,亦亡命在太原,素与世民有隙,每以自疑;世民加意待之,出入卧内,琮意乃安。
请注意,这些行动,仍然是李世民暗中进行的,李渊根本不知情,更无从支持了。但是,这个行动很重要,这是在组建造反的基本班底,建立骨干队伍。以上所列举的三人,后来确实发挥了骨干作用。
第三,劝说李渊。为了说服李渊起兵,李世民绞尽脑汁,想了种种办法。他发现裴寂和李渊关系密切,于是想办法与裴寂接近。《资治通鉴》如此记载:
渊与裴寂有旧,每相与宴语,或连日夜。文静欲因寂关说,乃引寂与世民交。世民出私钱数百万,使龙山令高斌廉与寂博,稍以输之,寂大喜,由是日从世民游,情款益狎。世民乃以其谋告之,寂许诺。
这段记录是刘文静从中联络,才使得李世民与裴寂结交成功。《旧唐书裴寂传》是另外的一种记载:
大业中,历侍御史、驾部承务郎、晋阳宫副监。高祖留守太原,与寂有旧,时加亲礼,每延之宴语,间以博弈,至于通宵连日,情忘厌倦。时太宗将举义师而不敢发言,见寂为高祖所厚,乃出私钱数百万,阴结龙山令高斌廉与寂博戏,渐以输之。寂得钱既多,大喜,每日从太宗游。见其欢甚,遂以情告之,寂即许诺。寂又以晋阳宫人私侍高祖,高祖从寂饮,酒酣,寂白状曰高祖曰:我儿诚有此计,既已定矣,可从之。
李世民拉拢裴寂有两个说法,一个通过刘文静,一是自己亲自指挥高斌廉。
《资治通鉴》又记载道:
会突厥寇马邑,渊遣高君雅将兵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并力拒之;仁恭、君雅战不利,渊恐并获罪,甚忧之。世民乘间屏人说渊曰:今主上无道,百姓困穷,晋阳城外皆为战场。大人若守小节,下有寇盗,上有严刑,危亡无日。不若顺民心,兴义兵,转祸为福,此天授之时也。渊大惊曰:汝安得为此言,吾今执汝以告县官!因取纸笔,欲为表。世民徐曰:世民观天时人事如此,故敢发言;必欲执告,不敢辞死!渊曰:吾岂忍告汝,汝慎勿出口!明日,世民复说渊曰:今盗贼日繁,遍于天下,大人受诏讨贼,贼可尽乎?要之,终不免罪。且世人皆传李氏当应图谶,故李金才无罪,一朝族灭。大人设能尽贼,则功高不赏,身益危矣!唯昨日之言,可以救祸,此万全之策也,愿大人勿疑!渊乃叹曰:吾一夕思汝言,亦大有理。今日破家亡躯亦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