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德宗李适[ku](742年5月27日―805年2月25日),唐代宗长子,唐朝第九位皇帝(除武则天以外),在位26年,享寿64岁。谥号为神武孝文皇帝。在位前期,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颇有一番中兴气象;但泾原兵变后,文官武将的相继失节与宦官集团的忠心护驾所形成的强烈反差使德宗放弃了以往的观念。在执政后期,德宗委任宦官为禁军统帅,在全国范围内增收税间架、茶叶等杂税,导致民怨日深。于贞元二十一年(805年)逝世。
唐德宗李适之后的皇帝是唐顺宗李诵。
李诵,即唐顺宗;唐德宗的长子,唐肃宗上元二年(761)腊月初二(1月8日)出生于长安。806年逝世。去世后谥号为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庙号顺宗,葬于丰陵。
唐顺宗李诵,是唐德宗李适的长子,母亲为昭德皇后王氏,生于上元二年正月(761年1月8日。始封宣城郡王,大历十四年(779年年)六月,进封宣王。
唐德宗李适生母是谁?唐德宗寻找民间母亲的故事
玄宗时期的大太监高力士有位养女当时在洛阳寡居,因其养父的关系能讲很多宫庭里的事情,在她家那一带相当有名,洛阳有个叫李真女人的曾经在皇宫中作过女官,估计是因为赏金太丰厚和这位高氏太能泡的原因,居然一门心思的认定这位寡妇的高氏就是传说中的沈太后,并立马将这一重大情报向当地政府做了报告。
奉迎使接到洛阳地方政府的报告,不敢怠慢,将这一重大信息向皇帝李适做了汇报,李适得知后是又惊又喜还又担心,便立马派人到洛阳去进行查证,当时沈氏家族中认识沈氏的老人都已经过世,而以前曾经在宫中侍候过沈氏的太监和宫女也大都不在世了,派出查证的人又没有照片和DNA这些现代技术,对于皇帝派的任务,只能靠皇帝对太后长相的描述和自己现场的望、闻、问、切以及感觉来干了。
查证人员首先在暗处对高氏进行了观察,高氏在年龄上跟沈氏差不多,其身材和长相跟描述中的也有点像(沈氏估计脸上没有类似美人痔之类的特征),来人实在是难以辨别,只能像审问似的去问了。
高氏开始还很诚实,矢口否认说自己根本不是太后,但想不到的是这话起了反作用,估计以前查证人员见到的尽是声称自己是太后的人了,第一次碰上这说实话的,于是发扬真作假时假亦真的作风,认定高氏就是沈太后,并强行把高氏迎进了洛阳的上阳宫,起初高氏是一百个不同意,但时间一长,好吃好喝好招待一通下来,不由得高氏不动心,高氏见作太后好处如此之多,也就半推半就,到后来更是一口承认。相关官员等的就是高氏这句话,立马向皇帝报告好消息。
德宗得到消息后,立刻派了上百名宫女带着皇太后专用的车驾和衣服物品,先行到洛阳去服侍所谓的沈太后。而自己准备随后挑选黄道吉日,再带人前往洛阳亲自迎母后回长安。
李适与母亲失散时已经14岁,应该是早已经记事了,而且在那个时代像他这么大的皇族子弟说不定老婆都已经有了,其母长什么样他应该是相当熟悉的。如此大费周折,到时候母子在洛阳相见之日,恐怕就是龙颜大怒之时,前车之鉴(尼姑广澄)可还历历在目啊。
高氏的弟弟高承悦当时住在长安,得知了姐姐的事情,惟恐姐姐不说实话冒充太后,到时候真相大白,恐怕就得是满门抄斩,自己也跑不了。就主动向政府坦白,向德宗交待了事情的始末。德宗听后,估计是相当愤怒但也相当无奈,便派高力士的养孙樊景超还着自己的诏书前往洛阳察看并处理相关善后事宜。
樊景超到了洛阳上阳宫中一看,见高氏住在内殿之中,还真把自己当那么回事了,周围随从、侍卫样样不缺,真太后啥样,她啥样。
樊景超上殿便对高氏说:姑姑为什么要把自己放在俎案上呢?
高氏一见樊景超到来,再加上这么句话,自然是心知肚明,知道自己的这个所谓太后是当到头了。但她左右的侍从却不知真相,拥上来要把樊景超拿下,樊景超自是有备而来,拿出皇帝的诏书,大声喊到:皇上有诏,太后是假冒的,左右侍从下殿。
于是一切结束了。
樊景超用牛车把高氏拉出了上阳宫,送回到她真正的家,等候发落。
德宗李适担心这次如果把高氏和相关人等严办了,以后人们就不敢再像以前那样提供线索了,就没有把高氏和相关官员治罪,甚至满含深情的对左右大臣说:在寻找母亲的事上,我宁愿被欺骗一百次,这样差不多就能找到吧。
此后各地声称找到太后的事情仍时有发生,但经查证都不是真的,真正的沈太后最终还是没能找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