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46|回复: 0

清朝天才火器专家戴梓冤案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1-1-31 06: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戴梓,中国清代火器制造家。字文开,号耕烟,汉族,浙江仁和(今杭州) 人。通兵法,懂天文算法,擅长诗书绘画。曾制造了连珠火铳和子母 炮。曾侨居扬州,晚年在辽东自号耕烟老人,生于清顺治六年,卒于雍正 四年。戴梓博学多能,通晓天文、历法、河渠、诗画、史籍等,是著名的机 械、兵器制造家。他出生在官吏之家,自幼聪颖不凡。在父亲的影响下,少 年时的戴梓喜欢上了机械制造,曾自己制造出多种火器,其中的一种能击中 百步以外的目标。
他发明的冲天炮,曾被康熙帝赐名为威远将军。然而,戴梓的过人才智 和卓越的发明,却引起了时在清廷供职的洋人南怀仁的嫉恨,因此而受诬陷 ,被康熙帝流放到盛京。年少即成发明家。

清朝天才火器专家戴梓冤案160 / 作者:UFO来啦 / 帖子ID:64723

戴梓1635年生于浙江仁和(今杭州)。其父戴苍,曾任明朝监军,擅长 制造军械,又喜欢绘画,为当时知名的画家。
戴梓刚懂事的时候,就常常随在父亲身旁,观看父亲绘画和研制军械。 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他开始对绘画和军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1岁时 ,他参与了军械制造,父亲所珍藏的军器制造图籍,他废寝忘食地研读,力 求精通原理。过人的天分加上潜心的学习和不懈的努力,戴梓在少年时代就 研制成功了一种铳(即火器),能发射百步之外。《啸亭杂录戴学士》一 书中,称戴梓少有机悟,自制火器,小小年纪就被人们誉称为天才火 器发明家。
只身入敌营屡立大功
康熙十二年初,戴梓入伍从戎。康熙十二年十一月,镇守云南的平西王 吴三桂,发动了分裂国家的叛乱。不久,镇守在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镇守 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先后起兵响应,史称三藩之乱。
次年,即康熙十三年六月,朝廷命和硕康亲王书杰为奉命大将军,率军 进驻浙江讨伐耿精忠。经人推荐,康亲王将戴梓礼聘至军中。戴梓为康亲王 讲述天下大势,分析敌我态势,说:三藩不足虑,可计日而擒康亲 王听罢心中大悦,将戴梓请之上座。
康熙十五年九月,康亲王率领清军入闽作战,叛将马九玉率兵扼守九龙 山(今福建古田西南),清军受阻不前。康亲王招来众将议论战守之策,结 果大家七嘴八舌,说了半天也没说出一个好办法。这时,戴梓站了出来,说 :守固不可取,战亦非计,若能说得马九玉投降,才是上策。康亲王一 听觉得有道理。不仅立即采纳了戴梓的建议,还决定派戴梓前往招抚。戴梓 领命前往敌营,凭三寸不烂之舌,陈以厉害,果然说服马九玉率众归降。
在围攻耿精忠大营时,耿精忠负隅顽抗,战事进行得异常惨烈。为避免 更大的伤亡,戴梓再次请命赴敌营进行招降。戴梓单人单骑来到耿精忠大营 时,耿精忠布下刀枪阵,夹道列戟如蟒。戴梓面不改色,从容在刀阵中 走过,在气势上反倒镇住了耿精忠。会谈中,戴梓时而声色俱厉,时而推心 置腹,对耿精忠晓之以利害,动之以情理,终于劝得耿精忠率部归降。
耿精忠归降后,其手下大将韩大任也欲归降,但却拥兵数万,躲在一边 观望。康亲王疑其有诈,戴梓则分析他是有顾虑。于是,康亲王派戴梓前去 韩营打探。戴梓见了韩大任,开口即言:尔死至矣! 韩大任一听,吓 了一跳,忙问:何人想杀我? 戴梓说:是你自己。 随后,戴梓说 :君既然想投诚,却又拥兵自卫,这怎么能使人相信你呢?你这点兵本不 堪一击,起不了保护你的作用,反而使人生疑,以为你图谋不轨,这岂不是 自取死路吗! 戴梓一席话,直指要害,韩大任深为佩服,忙请示解决办 法。戴梓说:脱下你的铠甲,散了你的兵众,只身归命,康亲王必信你的 诚意,此为转祸为福的唯一办法。戴梓诚恳的话语,终于感化了韩大任, 承认自己欲持兵观望,以见机行事。随后,散了甲兵,只身与戴梓并 马诣军门,归属清军。               
                       
               
母子炮威镇敌胆
在平定三藩之乱的过程中,戴梓显示出了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
平乱之后,康亲王书杰带戴梓到京师朝见康熙皇帝。康熙皇帝听了康亲 王介绍戴梓的相关情况后,得知戴梓还精通天文、历法、算学、乐律和绘画 ,特别是听说戴梓还会制造火器,便将戴梓留在宫中,专事研制火器。
宫中数年,戴梓经过数百次的反复设计、研究和试验,终于研制成功了 连珠火铳(俗称连珠炮)。据清乾隆年间进士纪昀在其《阅微堂笔记》 一书中记载,戴梓发明制造的连珠火铳,在17世纪末叶的世界火器发展 史上,亦属十分先进的武器,故称之为奇器。这种连珠火铳,形似琵琶 ,火药和铅弹存在铳的上部,铳脊部位有两个机轮,扳第一机,火药和铅弹 自动落入筒中,第二机就随之动作,火石激发鸟铳发射,如此重复,连续发 射28发后,才需重新装火药和铅弹。这是一种早期的自动射击枪,比欧洲人 在19世纪发明的机关枪还早200多年。
据《清朝文献通考兵十六》记载,戴梓发明连珠火铳后,康熙帝 龙颜大悦,遂命戴梓研制母子炮,亦称冲天炮。戴梓经过一段时间的钻 研,很快就将母子炮研制成功。康熙帝亲自率诸臣去试炮,炮弹射出后,片 片碎裂,锐不可当。康熙帝大喜,将母子炮命名为威远将军,并将戴梓 的名刻在炮身上。另据记载,康熙帝率军二次亲征葛尔丹时,就带上了母子 炮,在昭莫多战役中,母子炮大显神威,仅向葛尔丹大营开了三炮,敌军就 吓得败逃。               
                       
               
遭人嫉恨流放盛京
由于戴梓制造火炮成功,得到康熙帝嘉奖,使时在朝廷供职、也从事火 器研究的比利时人南怀仁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南怀仁由嫉生恨,勾结起 义军叛徒陈通岩,向康熙帝奏本,诬陷戴梓暗通东洋(即日本),使戴梓获 罪,于康熙三十年初,举家被流放至盛京。
戴梓在盛京流放期间,生活极其困苦,冬夜中拥败絮卧冷炕,凌晨还要 踏着冰霜进山拾榛子,用以充饥。幸亏他的画作还有人喜爱,遂多以卖书画 维持生计。
戴梓在盛京期间,写下了《早行》、《春日泛舟沈水》、《南塔柳荫口占》、《南塔柳荫》等吟咏盛京风物和名胜的诸多诗篇。他在《早行》诗中 吟道:驱人寒夜起,行役意如迷。野火烧残戌,霜披五更鸡。冷灶吹余烬 ,开门参正西。描绘他在戌所服役,早夜起身在外时所见荒凉景象,抒发 了凄苦之情。
从高官沦落为罪人,也使戴梓从感情上更加接近平民百姓。这期间,他 也写了不少表现劳动人民的诗作,如《见获》:终岁勤劬幸有年,相邀结袂 刹蒿田。群鸡啄粒驱又聚,山犬随人吠复眠。白发扶筇衰曝背,青裙没井晚 炊烟。官粮输却余多少,社鼓逢逢促送钱。
戴梓诗描绘了农民在秋收后的和乐景象,然而,笔锋一转,再写农民刚 刚交完官粮,社鼓又催送钱,披露了农民遭受层层剥削的情况。
《辽海丛书》还记载了戴梓曾为沈阳老八景之一写下的一首诗《浑河晚 渡》,诗云:暮山衔落日,野色动高秋。鸟入空林外,人来古渡头。微风飘 短发,纤月傍轻舟。十里城南外,钟声咽戌楼。
这首诗透过自然景色和人文活动的描写,勾勒出了浑河曾经有过的美丽 景观。它似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将黄昏中浑河渡口的风貌展现在世人面 前。同时,也记写了诗人来到渡口时,面对红日坠山,新月初升,银波碎影 ,轻舟荡漾。忽闻盛京城里传来低婉的钟声,牵动其哀苦情怀,抒发出心境 难平的无限感慨。
戴梓先后在盛京和铁岭流放长达35年,无一日不盼着沐皇恩,得赦回京 。然而,一盼35年,始终未能再回故里。最终郁郁寡欢,因病而逝,享年78 岁。戴梓有四子:戴京、戴亮、戴亨、戴高,其中以三子戴亨最著名,与李 锴、陈景元被称为辽东三老,享誉当年辽沈文坛。
戴梓在盛京写过很多诗,可惜大多散失,今存世《耕烟草堂诗钞》四卷 ,计诗350余首。               
                       
               
康熙为什么不杀也不用戴梓
戴梓被迫害致死是发生在280多年前清廷中的一大冤案,悲剧启幕在北 京,落幕在盛京。
有史家分析认为:此案的起因纯属南怀仁对戴梓的嫉恨诬陷所致。从史 料记载来看,至少有两件事可以让南怀仁对戴梓产生嫉恨。一是戴梓制冲天 炮之前,康熙帝曾先与南怀仁谈过此事,南怀仁也夸下海口,康熙帝遂命其 造炮。然而时隔一年,南怀仁并没有造成。而转过来康熙帝命戴梓制造,结 果仅用8天就造出来了。使南怀仁在康熙皇帝面前丢了脸,因此既惭且愤。 二是,在编纂《律吕正义》时,南怀仁与戴梓意见分歧,且南怀仁又辩论不 过戴梓。于是,南怀仁就串通曾敲诈过戴梓而未能得逞的廷臣合谋,诬陷戴 梓,造成康熙帝谪戍戴梓。
需要思考的是,康熙帝为什么没有杀戴梓而只是判个流放呢?按律法说 ,私通外国绝对是个死罪。笔者认为:从戴梓与南怀仁辩论等事推测,戴梓 应该是个刚直不阿的人。不会逢迎,缺少奴才相。这样的人往往是不受皇帝 喜爱的。而戴梓又是个奇才,在制造火器方面无人能比,所以,康熙一方面 不忍杀他,一方面大概也想到日后还有用他之处,所以只把他流放,需要的 时候再把他激活。
偏偏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和平定准噶尔叛乱后,大清朝迎来一 个较长时期的安定局面,内无战乱,外无敌扰,戴梓这样的火器发明家就显 得用处不大了。假设一下,如果鸦片战争提前一百年爆发,戴梓就很有可能 被皇帝赦免起用。
站长点评: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唯一句话说明能人在和平年代的下场 :飞鸟尽,良弓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UFO中文网

GMT+8, 2025-2-7 07:0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