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243|回复: 0

清朝为何不再修筑长城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1-1-31 06: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朝为何不再修筑长城321 / 作者:UFO来啦 / 帖子ID:64725

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被古往今来的人们说成是旷世罕见的一大创举,也为今天的中国留下一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有幸荣膺了世界第七大奇迹。其实,当年秦始皇在启动修筑万里长城的时候,原本也并没有想到万里长城的修筑会在后世有如此之多的荣耀。

据说,始皇32年,当燕人卢生向秦始皇献上亡秦者胡也的图谶时,秦始皇觉得自己大展身手消除大秦帝国隐患的时机来了。在秦始皇看来,如果不立即北击匈奴大秦帝国很可能会亡于日益壮大的胡人之手。于是,他果断委派能征善战的大将军蒙恬率领30万精兵强将向匈奴发起了强悍的攻击,一举收复了河南与榆中等广大地区,次年又收复了高阙,直抵阴山及黄河河套以北地区。匈奴抵御不过蒙恬将军的进攻,甚至还担心会遭到东西两翼的更大袭击,最后干脆逃往大漠北方去了。

此时的秦始皇仍然对匈奴很不放心,为了防患于未然,他不惜血本,征用70万劳工,历时多年,在西起临洮东止辽东这绵延万里的疆土上,大规模修筑长城,以此试图杜绝胡人亡秦之患。这大概就是多少年来历史教科书上的修长城抵御外患之类的传统说法。

在中国古代,修城御敌并不是秦始皇首创的,早在公元前七世纪前后,各诸候为了抵御对方的进攻,就已经开始在自己的领地上修筑高大的城墙,这些城墙也可以被称之为长城。公元前四世纪前后,燕、赵、秦等国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也相继修建长城。

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修筑长城是古已有之的御敌办法,也并不是什么最新创举,但却被秦始皇发挥到了极致,因而秦始皇修筑长城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因而,悉数秦代以后的中国历朝历代,没有修过长城的朝代竟然寥寥无几。

秦始皇的确没有机会看到他倡导修筑的万里长城在抵御外患方面发挥怎样的功能和作用,但他却把修筑长城抵御外患防御理念流传给了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使那些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一代接续一代地把万里长城修筑下去,直到清朝时才嘎然为止,不再继续把万里长城维修扩建下去。

清朝真的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没有修过长城的朝代,不仅没有修筑新的长城,而且也没有维修过老的破败的长城。这当然要从清朝入关开始算起。               
                       
               
据史书记载,清朝康熙时,边防总兵蔡元向朝廷报告说长城有许多部分早已倒塌,要求拨款进行大规模补修。康熙听了报告,很不以为然,康熙说自秦代修筑长城以来,汉、唐、宋历代经常修缮长城,动用了大量的民间劳工,花去了大把银子,但却从来都没有因长城的加固而免除边患。明末清太祖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不在修城而在修民。康熙指出,民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则也。

清朝不修筑长城,跟清朝大兵破城入关入主中原的历史经历有关。明朝曾是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最下工夫的一个朝代。为了抵御北方匈奴后人们的大胆冒犯,朝廷不惜动用大把钱财,征用难以数计的劳工,耗费大量的时间,去修补、完善历朝历代遗留下来的长城,试图把长城修筑得固若金汤的铁壁铜墙一样,坚决把大明王朝的外敌抵御于万里长城之外。

然而,坚固的长城却无法抵御清兵从关外的进入,也无法抗拒大明王朝本身的迅速衰败与覆亡。由此看来,大明王朝那些耗费在万里长城维修、扩建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统统做了无用功。

清康熙皇帝守国之道,不在修城而在修民的高论,则更是清朝对修筑长城问题的深刻反思与幡然猛醒,再次表明了清朝对于修筑万里长城的理解认识简直就是再清醒再明确不过的了。

在今天看来,万里长城在中国古代时的抵御外患作用,大概只是历朝历代皇帝们主观上的一厢情愿而已,因为当时的北方游牧民族远没有历朝历代皇帝们所主观臆想的那样强大,甚至也难以构成真正意义上外患。那么,秦始皇及其历朝历代皇帝们所乐此不彼的修筑长城,也只能是一种以抵御外患为借口的主观臆断行为的结果罢了,而其中的损害国力、劳民伤财、积怨甚广的历史危害也就更不用说了。

清朝不再修筑万里长城,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也是一种科学和文明的选择,但同样也挽救不了一个封建王朝的没落与覆亡。

也许正因为如此,万里长城作为中国封建历史的见证,在今天更应该得到很好的关注和保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UFO中文网

GMT+8, 2025-2-7 07:1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