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是中国超一流的文人,这点存在怀疑的人肯定不多。提起他的大江东去、明月几时有,人们无不拍案叫绝。当年,大文豪欧阳修读罢苏轼的文章,连称快哉快哉!并说: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出人头地的成语便自此而生。
就连皇帝宋神宗看了他的作品也被迷得神魂颠倒,饭都忘了吃,连称奇才、奇才,天下少有之奇才啊!按说这么有才又受皇帝赏识的人,一辈子理应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可纵观苏轼的一生,却是历尽坎坷,一贬再贬,直到被贬至天涯海角之地。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来揭秘吧为你揭开其中的原由。
从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到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无不探幽发微,时有高见,但除此之外,来揭秘吧总感觉分析得还是少了点什么。大家也许会问,你认为少了点儿什么呢?难不成你比林语堂和余秋雨还能剖析得深刻一些?
剖析深刻一些也许谈不上,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现实教育人总是显得很无情。从社会现实出发,来揭秘吧总认为苏轼活得太认真,不会利用自己的才华来事儿!大凡活得过于认真的人,往往都爱认死理,可以说这个类型的人天生就具有一份悲剧的色彩。
这类人多数都会认为自己的想法正确,而且一旦形成自己的一套断事标准,轻易还不会改变了。这种人往往爱冒傻气,触及个人利益的事反而看得开,并且能做到最大限度地忍让。反而是一些表面看起来不相干的事,他倒是格外认真,好像在维护着什么无人提及,自己又在极力维持的做人原则。
别人看他像战士一样守在那里,有时觉得可敬,有时又不免冒出可笑的念头。一般情况,如果出于善意的想法,别人就会绕过他,不和他纠缠。如果实在绕不过,就可能产生恶作剧的心理,故意和他过不去。看他生气、看他失败、看他无可奈何而又找不到出路的可怜样子。
苏轼就是这样,他明知皇帝支持王安石变法,但他还上书坚决表示反对。尽管他对其中裁抑贵族特权、增强国防的措施有所赞同,但也免不了被贬出京城的命运。
开始他还劝过反对新法而遭贬的人,要学阮籍,不要藏否人物、多费口舌,如不满新法,可以借酒浇愁。可自己的刀总是削不到自己的把,他劝别人倒是头头是道,轮到自己照样是玩不转。他到杭州,作诗托讽,结果被捉进狱中,被打得死去活来,若不是当初宋太祖立下不给文人加死刑的祖训,他恐怕早已小命不保了。
后来,反对新法的人掌权了,如司马光等,他们大刀阔斧地全面废除新法。按理说此时他应该有好日子过了吧?!可是,还不行。他的老毛病又犯了。他认为,对新法应校其利害,参用所长。有许多地方可改,但不可尽改。
苏轼被贬的原因,苏轼被贬到哪里,苏轼为什么总被贬,纵观苏轼的一生,却是历尽坎坷,一贬再贬,直到被贬至天涯海角之地海南,苏轼被贬的原因和他个人性格有关,不趋炎附势。
为此他还和当朝宰相司马光争吵起来。旧党人物纷纷开始攻击他,朝廷只好让他出知杭州,最后贬到海南岛。由此可见,他既认真又不会来事。假如他会来事的话,凭借自己才华,只要抱住司马光的大腿,一切顺从,不说是一路高升,但总不至于一贬再贬吧!
他这种人认的只是理,不会见风使舵,不会看谁的势力大就去投靠谁,甚至不会因为别人有恩于己就放弃自己最真实的想法。他判定事物的标准不是别人怎么看,不是形势教育人怎么看,而是自己究竟怎么看,道理怎么看?结果惹得对手不高兴,同党也感觉到他很多余。
这种人永远都不会看别人的脸色行事,不会揣摩领导心理,只想为一些大原则牺牲。虽然他们为国家和大多数人着想,却不会有人对此举表示格外的感激,了不起,别人会说这人还有点儿见识,最高的评价大概也仅止于此。而这些话,在他看不顺眼的人眼里,连个屁也算不上。
不但不会扭转自己的命运,却在无情地加速自己的不幸。在一个到处做戏的国度,认真的人注定要忍受奚落,忍受孤独,甚至被贬被害。这也许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现在认真的人越来越少的原因。这个结果养成了很多人对事无可无不可的态度。
苏轼被贬黄州时,一直陪他颠簸的朝云给他生下一子,满月洗儿之时,苏轼有感自己的波折遭遇,在万千感慨中写了一首《洗儿戏作》: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从诗上看,他像是觉悟了,但如若把他调回朝廷,他还是免不了要旧病复发的,因为不复发,苏轼也就不称之为苏轼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