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姆潘巴现象,又名姆佩姆巴效应,指在同等容器、同等体积、同等冷却环境下,温度略高的液体比温度略低的液体先结冰的现象。最先肯定“姆潘巴现象”存在的那位博士在对其进行细致研究过程中发现,当把热水放入电冰箱冷却的最初时刻,热水水体的上表面与底部不存在温度差,但一经急剧冷却,温度差就立即出现,但姆潘巴现象并不是指热水一定会比冷水先结冰,两者的温度如果有较大差异,那么仍然将是冷水先结冰。
姆潘巴现象
人类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明白了很多的道理,得出了很多的自然原理,其中姆潘巴现象就是其中的一个,人们通过对这些原理的认识,得以更好的对大自然进行探索,这些现象以及原理的发现让我们的科技能够更好的发展,对于这些基础理论的认识,是我们人类发展未来的基石,姆潘巴现象的神奇之处是由于这个现象虽然已经被提出了多年,但是还有很多的争议并没有解开,不同的科学界提出了不同的意见阐述,下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姆潘巴现象以及其他的一下神奇的物质现象。
何为姆潘巴现象
但是,现在已由3名中国女学生证明在正常情况下仍是冷水先结冰,而原先的现象的可能是几种情况的巧合.
姆潘巴现象产生的原因:
1.冰箱温度并不均匀,如果姆潘巴将其冰盒正巧放在冷却管附近,甚至与冷却管相接触,完全有可能热牛奶比冷牛奶先结冰;
2.如果姆潘巴不喜欢吃甜,在冰淇淋中少放了糖,或者因为匆忙没来得及搅拌、糖粒沉在盒底形成固体,实验证明可先结冰;
3.姆潘巴自制的冰淇淋中不仅牛奶加糖,还加入了淀粉类物质,在其少放糖、少放牛奶时会先结冰.
4.摆放的位置靠近冰箱导热管。
为何有的科学家说姆潘巴现象是荒诞的理论
人们无法完成热水比冷水先结冰的物理实验,全世界就一直有人试想破解这其中的奥妙,但人们很快发现几乎没有人能完成这个实验,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怀疑或否定姆潘巴现象的真实性。《新民晚报》介绍说有一位黄老师和三名高中生记录了一万多个实验数据,不知有没有关于热水与冷水在实验前后各自质量上的变化记录以及它们在质量上的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分析,既然人们要说姆潘巴现象不可能成立,当然要找到姆潘巴的“错误”。黄曾新老师为姆潘巴假定了三种过失的可能(唯独不给自己假定任何过失),更有人给出了“T1+T2大于T1”的所谓理论依据。
所以姆潘巴问题的实质是讨论少量的热水与多量的冷水在同一外部环境温度条件下谁的降温速度更快?在什么条件下会出现热水比冷水先完全冻结的情况?相同容器中不同质量的水在同一外部环境温度条件下它们的降温速度不可能相同,就如不同速度的汽车行驶同一路程各自所需要的时间不可能相等,为什么有人如此霸道非要二者同时到达?
对姆潘巴现象的证明实验
姆潘巴现象被称为世界物理难题,四十多年来遭到了物理老师的否定,还被媒体说成是谎言。然而,根据中学物理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姆潘巴问题只是一道中学生知识大综合题,每一名中学生都可以掌握其证明的方法。
将冰箱冷冻室内的实验初始温度控制在4℃,取两只相同的盘子,放入同质同量的水,一个为4℃的冷水,另一个为接近100℃的热水,把它们同时放进冰箱冷冻室内。控制冷冻室内温度的下降速度,使其每小时下降1℃(或每二小时下降1℃),完成冷冻后记录热水与冷水的最终质量。
其实姆潘巴现象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原理实验,但是对于这种现象的证明却不是那么简单容易的,虽然说姆潘巴现象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应用,但是依然有很多地方值得推敲一下,2012年,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悬赏1000英镑, 奖励能够对姆潘巴现象给出最好和最有创意解释的个人或团体。最终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研究员Nikola Bregovic赢得冠军。
以上介绍的那些效应都是涵盖了很多方面,并且在各个领域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应用,而姆潘巴现象的存在也表明了在自然界存在的一些定理是无法改变的,或者说甚至是无法证实的,不管这个理论能够得到证明,这个原理他就是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人们否定姆潘巴现象的若干荒唐理由
为什么一个简单的物理现象却被称之为谎言?我们可以归纳成几个有代表性的荒唐理由:
一.人们无法完成热水比冷水先结冰的物理实验。
自1969年英国《物理教师》向全世界介绍了姆潘巴现象开始,全世界就一直有人试想破解这其中的奥妙,但人们很快发现几乎没有人能完成这个实验,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怀疑或否定姆潘巴现象的真实性。国内代表性人物如上海向明中学校企的 黄曾新老师和三名女高中生在2005年初完成了“一百多次实验,没有发生热水比冷水先结冰的现象”,所以黄老师和三名学生提出了:在同质同量同外部环境温度条件下不可能出现热的液体比冷的液体先结冰的现象。当年3月份的《新民晚报》、7月份的CCTV10(走进科学)节目先后作了关相报道,国内众多新闻传媒纷纷转载了相关内容。然而,就在《新民晚报》的专题报道中我们可以发现:黄老师和三名学生的实验是不完整的,例如姆潘巴问题的实验条件是“两个相似的容器中放入等容积的水,”而黄老师采用的条件是两个相同的容器中放入等重量的水。因为热水与冷水的密度不同,同体积不同温度的水其质量是不相同的,当年奥斯玻恩博士根据姆潘巴的提问分别采用了70毫升的热水与冷水做实验,可见这曲曲数十字的短文也并不难理解,为啥“上海科技名师”和三名女高中学生竟然不具备这最基本的语文阅读能力?为啥吃文字饭的《新民晚报》、CCTV10(走进科学)节目也缺失了这最基本的语文阅读能力?一个连别人的问题都看不明白的人他又怎能去评判问题的真假?
黄曾新老师与三名高中生做了一百多次实验,没有看到热水比冷水先结冰的现象,就以此来否定姆潘巴现象的真实性。且不说黄老师的实验与姆潘巴问题牛头不对马尾,就算黄老师读懂了姆潘巴问题,他的实验就能评定姆潘巴现象不可能发生?我们从《新民晚报》的报道中可以发现黄曾新老师的实验过程是残缺不全的、他的研究方法是错误的。黄老师仅做了在快速降温模式下的冷冻实验(黄老师本人不承认),从没有尝试通过控制冰箱内部的温度使得冷水从开始降温到完全冻结需要的时间延长到5小时、10小时、一天、二天或更长?此时热水结冰了没有?黄老师研究水的问题,却从没有考虑热水与冷水在物理特性上的差别以及二者之间的差别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仅凭盲目做几个实验就对客观事物的真假下定论,黄老师怎能如此主观随意?《新民晚报》介绍说黄老师和三名高中生记录了一万多个实验数据,不知有没有关于热水与冷水在实验前后各自质量上的变化记录以及它们在质量上的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分析?
能否公布出来让我们看看,或者说更本就没有?如果关键性的数据没有记录或者记录了并没有重视,那一万多个数据又能说明什么呢?假若一个企业也如此瞎折腾,那得破产多少回啊?好在姆潘巴本人并没有应三名高中生的叫板来中国,否则他回去后第一件事就是找牙医,因为他的牙齿都笑光了。
我曾给上海“科技名师”黄曾新老师提出多种验证姆潘巴现象的实验方法,其中最简单的方法是:取两只相同的玻璃杯,放入等容积的水,一个为100摄氏度,另一个为4摄氏度,将它们同时放在自己的实验桌上,24小时或48小时后再将它们同时放进冰箱,那么世界上任何人包括黄老师本人都无法让初温4摄氏度的冷水先结冰。但至今黄老师没有答复做了没有?结果如何?这大概就是所有否定姆潘巴现象的人们所共有的特证:自己无法完成物理实验或根本就不去做实验,却反过来责备姆潘巴骗了世界。
二.“T1+T2大于T1”。
既然人们要说姆潘巴现象不可能成立,当然要找到姆潘巴的“错误”。黄曾新老师为姆潘巴假定了三种过失的可能(唯独不给自己假定任何过失),更有人给出了“T1+T2大于T1”的所谓理论依据。T1是指35摄氏度的水降温到水的冰点所需要的时间;T2是指100摄氏度的水降温到35摄氏度所需要的时间。“T1+T2必定大于T1,所以热水降温到冰点所需要的时间也必然要比冷水降温到冰点所需要的时间更长,姆潘巴现象是不可能发生的。”对提出这种观点或认同这种观点的人,不论他是热学专家、物理教师或普通网民,我们都有理由怀疑他们是否学习过初中物理课程?
根据初中物理有关水的理论:相同容器中放入等容积的水,那么水的体积应该相等,相同体积的水如果温度不同,则二者的质量不相同,温度高的热水因密度小于冷水,它的质量比冷水小。所以姆潘巴问题的实质是讨论少量的热水与多量的冷水在同一外部环境温度条件下谁的降温速度更快?在什么条件下会出现热水比冷水先完全冻结的情况?相同容器中不同质量的水在同一外部环境温度条件下它们的降温速度不可能相同,就如不同速度的汽车行驶同一路程各自所需要的时间不可能相等,为什么有人如此霸道非要二者同时到达?
三.新闻传媒的报道。
提起热水比冷水先结冰问题,许多人会习惯地说:CCTV10走进科学节目早已认定是骗人的谎言。有很高知名度的新华网主页上,去年数次转载了所谓世界十大谎言,姆潘巴现象列在第七位。现在人们比较认可知名度高的新闻传媒的观点,因此当知名度高的新闻传媒上出现反科学反客观事实的内容,后果很难想象。我们面对知识爆炸的时代,新闻传媒特别是一些知名度高的新闻传媒,必需做到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绝不能象CCTV10走进科学节目那样自以为是、充当科学真假的法官。
以上例举了三种在姆潘巴问题上的荒唐观点,说它们荒唐,是因为这些观点十分的无知更可笑,因为有些人竟然规定少量的水在相同的外部环境温度条件下不准比多量的水降温速度更快,因为有些人不懂初中物理却有一顶“专家”的帽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