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科学起源于120年前科学超人尼古拉.特斯拉(1856.7.10~1943.1.7)的UFO科学研究,因为成功制造电光火球、发明无线电并首次接收外星无线电信号、以及到外星球进行灵魂星际游,尼古拉.特斯拉当之无愧是世界UFO科学的鼻祖。 “别的行星上有生物,这是确凿无疑的。”特斯拉说,使他感到伤脑筋的一个问题是,他用他那“极大能量的针尖”,击中别的行星时,会带来极大的危险,他希望天文学家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发明家说,他的能量针尖可以很容易地瞄准月亮,然后地球上的人就能看到由此产生的效果——“物质发生喷溅和挥发” (就像通古斯大爆炸)。他推想说;别的行星上的有思想的先进生物,还会误认为特斯拉的能量束是什么宇宙射线哩。
特斯拉说,可以用他的遥控力射线在美国四周建立起一道“中国万里长城”,将进入250英里范围内的所有飞机击毁。有人建议政府采纳他的意见。但是过了半个世纪,直到八十年代,里根政府才实施了这项战略防御计划。
特斯拉认为,星际间通信比什么都重要,他说将来总有一天,必定会发现宇宙当中还有别的人类,他们也象我们一样工作、受苦、拼搏,这会给地球上的人类带来神奇的影响,并为建立宇宙的大同世界和人类本身一样长久存在的宇宙大同世界奠定基础。
特斯拉充满了乌托邦般的幻想:地球摆脱了饥饿和劳苦、进行全球通信轻而易举、天气可以控制、能量取之不尽、光源用之不竭……还很重要的一点:与他所说的在别的行星上存在的生命形态取得联系。特斯拉认为,有火星人,那是确定无疑的。
一位名叫W.皮克林的哈佛天文台的教授做的题为《来自火星的变化的光》(出版于1901年1月16号的《纽约时报》上)中,简单的提到:“1900年12月上旬我们受到了来自位于亚利桑那州洛维尔天文台的电报,电报中称他们观测到来自火星的强烈光束流持续了近70分钟。洛维尔天文台是专门观测火星的,观察者又是一个行事谨慎的并经过认可和有经验的人,所以我们对他的报告毫不怀疑。我们立即考虑了这些事实并将留心来自欧洲和美国的电报。光线来自于一个已知的火星点,而这一点在以往的科学观测中没有任何异样。不管曾经有过什么,现在没有办法研究任何它。我们不能确定的说这是那儿有智慧生物存在的标志。在现阶段这个现象是无法说明的。”
当这个消息传出时,特斯拉正在纽约。他刚从科罗拉多回来,在这里他正在进行利用电磁场的共振特性所作的无法言明的划时代的试验。特斯拉在科罗拉多的实验室坐落在派克峰的最顶端。有趣的是印第安霍皮人也神化这座山峰,认为它是世界的精神之极。
受到来自洛维尔天文台消息的鼓舞,特斯拉在报纸上声明说他在科罗拉多的研究中取得了和火星的联系。那次特斯拉暗示说他已经发明了一种用于星际间通讯的装置,但在未来的应用中还有待改进。特斯拉写道:“我永远也忘不了当我知道自己可能接触到一些对人类来说会产生深远而广泛影响的事情时的第一感觉。这些事情使我震惊,因为它们的神秘甚至超自然,渐渐的,我了解到我可能是听到来自另外一个星球的信息的第一人……”
一个受人尊重的教授霍尔顿认为特斯拉用电磁学和地外生物取得联系的说法不可信,因为它缺少严谨性。但是,霍尔顿并不明白,特斯拉工作中利用的极高频率的超长电磁波与普遍接受的理论不一样,因为现在使用的电磁波总是随着频率增加只能进行越来越短波的传输。但是,特斯拉波和赫兹波非常不同,它们以远高于光速的速度传播,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即时传播。
。。。特斯拉有他自己的电磁学理论,但现在还无法解释这一理论。特斯拉不仅发现了通过地球或大气层无损失的无线传输能量的可能性,而且他证明在这些波经过的空间里会出现空前的“破坏性能量”。有个不确定的传闻说特斯拉是第一个向别的星球发送信号的人。特斯拉用了一些几何编码法则,像由忒勒斯、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德发明的和谐序列规则(就是我们所说的加法序列1+1/2+1/4+1/8+……项数无限的时候总和为2)。三天后他惊讶的发现竟然得到了回复。特斯拉猜测到了回复信号的编码原则,发现一张有着规则特征的人类的脸。起初他不能理解,如果谁制作并发送这些图像信号就证明他们已经知道了我们的文明或他们为了证实他们自己的想象看宇宙中是否有类似的生物存在。如果这是真实的,特斯拉拒绝公开讨论这个发现的原因就很清楚了,因为他知道这得不到他预期的正确回应。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又在美国社会中掀起了这个话题的讨论。
1902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开尔文爵士访问美国。开尔文爵士在和特斯拉的交谈中,他完全赞成和理解特斯拉未将“地外交流”的细节展开公开讨论的做法。开尔文勋爵声言,在两个有争论的问题上他同特斯拉看法完全一致,其一是火星给美国发来了信号,其二是节约非再生能源对全世界关系重大。开尔文也象特斯拉一样,认为应当开发风力和太阳能,以资节约煤,石油和木材。开尔文宣称.应当尽快在房顶上安装风磨,用它来带动升降机和抽水,夏天给屋里降温,冬天给屋子采暖。
可是,爱迪生的看法与这些同时代的杰出人物大相迳庭。爱迪生认为,发生资源短缺的灾日至少要拖迟到“超过五万年”之后。爱迪生的理由是:光南美洲的森林就够作为劈柴烧五万年。
开尔文高度赞扬美国的“科学先知”,这明显是夸耀特斯拉,也是对这位发明家心灵的一种安慰。在德尔莫尼柯酒店举行过欢迎开尔文的宴会之后,开尔文勋爵这位英国人对大家说,纽约“是世界上灯光最为灿烂辉煌的城市”,是火星人能在地球上看到的唯一地方。
也许是美酒使人兴致大发,开尔文宣称“火星正在将信号发往……纽约。”开尔文的这番话,变成了第二天所有各家报纸的头条新闻。过去当特斯拉发表同样的论断时,曾惹得满城风雨,争吵不休。而现在,这话出自开尔文这样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嘴里,科学界连一声都不敢吭,甚至霍尔登教授也不例外。这种态度上的突然变化,竞促使特斯拉的朋友霍桑写出了一篇文章,它与开尔文一时感情冲动讲出来的话相比起来,真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文章说,很明显,火星以及其他年代更久远的行星上有人,他们曾经到过地球,而且年复一年的对地球进行观察,但是结果他们只能往回报告说:“他们尚不会接纳我们。”然而,一当尼古拉•特斯拉降生之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可能他们(外星人)控制着他的发育成长,这有谁知道呢?” 一句话不要紧,但是这样一来,充满幻想的霍桑就播下了一颗种籽,后来经过别人添油加醋,竞发展到把特斯拉当成他们心爱的火星人。这种做法实际上损害了特斯拉的科学声誉。
霍桑一发而不可收拾,还说:有一次这位发明家留在半山腰孤零零的实验室里,天上给他悄悄发来了第一次信息。“别人也可能听到,但是没有介意……可是特斯拉的大脑和他同时代的大多数科学家相比起来,不能同日而语,一个是圣彼得的天灵盖,另一个是胡椒瓶。他早已训练有素,只等这一时刻的到来。信号的确没有落空。”
虽然从来没有人说尼古拉•特斯拉缺乏利己之心,但是,这次他按捺不住提笔“感谢”这位朋友。特斯拉写道:“写得太妙了,只有圣彼得的天灵盖和胡椒瓶不怎么样!”
然后特斯拉巧妙地将笔锋一转,继而谈到他在科学方面所关心的问题:“我一半时间象一个被判处死刑的罪人,一半时间又是一个最幸福的凡夫。一切不过停留于希望。可能要花几个世纪的时间,但是我切切实实感觉到,这一天一定到来!有一个问题已经在我的科罗拉多试验中解决了,我们能建造一台机器将信号发往离我们最近的邻居,这就象跨过你们那条浑浊的斯凯科尔河一样,肯定无疑:只要太阳系里还另外有人,他们也象我们一样知道如何使用这类装置,他们就一定能收到信息……。” 许多科普文章作者,特别是特斯拉的传记作者,指责摩根在特斯拉正要开始他的重要发现——需要资金来完成他的杰作(Wardenclyffe塔)的建设的时候缩减财政支持。但特斯拉在他的自传中清楚地谈到这一点。“真正阻碍我的计划的是自然规律。这个世界还没有准备好接受它。无线输电系统太超前了,但是计划将会在正确的自然法则指导下完整地重复并会获得最终的成功。”
特斯拉在1903年7月15日满负荷地测试了他的无线能量发射器。实验在午夜进行。这个夜晚,纽约市民目击了预示着未来科学光明前景的事件。无数条延续数百英里的夺目耀眼的电流束连接着Wardenclyffe塔和天空。第二天《纽约太阳报》写到居住在长岛特斯拉实验室附近的人们对他的无线能量传输试验非常感兴趣。他们是昨天晚上奇怪现象的目击者,看到了特斯拉制造的多彩电光在不同高度的广大区域的大气层燃烧了起来,“黑夜突然变成了白昼。有时候人们的身体周围集中了发光的空气,所以人辐射出迷人的光彩,看上去像鬼魂一样。”1903年7月17号特斯拉在回答纽约太阳报记者采访时强调说:“居住在Wardenclyffe塔附近受到我的实验惊吓的人能看到更多……在那以后两年内他们处于比睡眠更清醒一些的状态时可能经历一些难以置信的事情。在适当的时候,但不是现在,我会宣布一些你只有在神话故事里才听到的事情。”
。。。
。。。1947年6月24日美国阿诺德飞碟目击案 肯尼斯·阿诺德是美国爱达荷州的博伊西一个消防公司的老板。他是一个拥有一架私人飞机、能够驾驶飞机的人。
。。。1947年的6月24日,肯尼斯·阿诺德驾驶自己那架飞机飞行途中目击到了有九个编队飞行的碟状飞行物。他坐的飞机着陆后立即向有关方面报告。他陈述的基本内容是:“ 1947年6月24日下午,我驾飞机从切哈列斯起飞,15时许我飞到雷尼尔山脉附近。几天前曾有一架C-46型海军陆战队的飞机在那儿失踪。我决定花点时间找到它。我爬高到3500米以便观察巨大的山谷,说不定飞机就坠落在那儿。……我正在观察地面,忽然左边一些闪光的物体引起我的注意。于是我的目光顺着的光源寻去,发现九个非常耀眼的圆盘状的东西……。每个飞行物都跳跃似的前进,就象水上打飘的碟子。……它们的飞行的样子是碟子。”阿诺德认为他看到的是一连串九个物体,其中一个发出可怕的蓝色闪光。如果我们把阿诺德看到的一连串九个飞碟组成的飞碟编队整体称之为龙形飞碟,那么1947年美国爱达荷州发生的阿诺德事件就是美国最早报道的龙形飞碟事件。1947年发生的阿诺德龙形飞碟事件几乎在美国所有报纸上得到报道,引起了世界性的飞碟热,以后有关发现飞碟的报告纷至沓来,各国政府和民间机构也纷纷组织对飞碟目击事件调查研究。
三、中国第二个飞碟目击案例——1947年7月13日中国沈阳西安飞碟目击案
1947年7月14日中国《民众日报》报道1947年7月13日中国沈阳西安飞碟目击案的新闻标题为《飞碟光临沈阳西安——状如玉盘色白浅蓝》,全文400多字。
。。。中央社 沈阳 1947年7月13日电 成为世界之谜的飞碟,已发现于沈阳上空,有发现者为鞍山钢铁公司驻沈阳办事处职员燕金波君,燕君告中央社记者称,他于1947年7月10日晚十点三十分在宿舍前广场纳凉时,忽瞥见一白而圆之物体,倏然滑过高空,由东北飞向西南。消失仅数秒钟,此后每相隔约1分钟,即有一个飞来,皆飞往同一方向。似极有规律。初以为邻舍炊烟,燕乃觉烟为气体,不能如是之浑圆光洁。是时其家人皆已入睡,乃携同事张景韶一起观测,连续观看近一小时,至十一时半始方迹绝。另据张君统计,彼等在一小时内共看见约八十余个,张君称,该物极圆,由地面望之,直径约四丈许,色乳白而略含浅蓝,状若玉盘,但彼相信其并非具有实质之物体,亦决非探照灯所为,若探照灯必有地上放射之光线,此则无之,彼当时即念及此,或即美国所发现之飞碟,但彼无从提供有力证明。
中央社西安 1947年7月13日电 据本市消防人员告诉记者,1947年7月13日上午十一时许,在市区上空三千公尺以上发现光芒四射之圆形物一个,徐徐升上,约十五分钟后向东南方向飞去,一般推测或系飞碟。
四、UFO科学的发展
1947年6月24日,美国商人肯尼斯·阿诺德在空中目击奇异闪光现象诱发世界UFO狂潮后,UFO成为当时传媒和人们议论的“新闻中心”。报道称不明飞行物在空中会以直线型、闪电型、螺旋型、阶梯型、U字型、V字型等方式飞行。当它们以群体出现时,还会编成V字型、T字形型、十字型、Z字型、O字型、H字型等蔚为壮观的队列。世界各国的研究者纷纷猜测它们来访地球的目的是什么,比较集中的有四种观点:侵略地球说、观察地球说、重返地球说和能源补充说。
UFO现象引起了世界主要科技发达国家政府的重视,美国总统杜鲁门去请教声名显赫的爱因斯坦。爱因斯坦说:“UFO显然是来自地球以外的物体,他们是什么还不知道,但从可以进行宇宙飞行来看,他们肯定是具有比我们杰出得多的文明的智慧生命体。”
美国国家宇航局至少有20多名科学家专研UFO,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公开宣称官方在研究UFO的国家,法国国家宇宙研究中心下属的不明宇宙现象研究小组负责此项科研活动。
西方国家先后成立了一些政府和官方的研究组织。如:日本的“空中飞碟研究会”、前苏联的“地球大气圈外智力活动联络委员会”;英国的“英国飞碟跟踪站”、法国的“法国不明飞行物研究会”(世界上惟一的官方组织,隶属于法国国家宇航中心)、美国的“空中现象研究会”、“未阐明现象调查学会”和“不明飞行物体情报检索中心”等等。 法国UFO作家让·克洛德·布雷说:“UFO学的对象向地球人的科学发起了全面的挑战。”
已故世界UFO研究权威J·艾伦·海尼克博士还把UFO同目击者的接触分为3类:第一类接触:目击者近距离或远距离目击到UFO;第二类接触:UFO对有生命的物体或无生命的物体发生了作用;第三类接触:有类似人的生命在UFO内出现。
1978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国际副刊》上刊登了沈恒炎的《UFO,一个不解的世界之谜》一文,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报纸第一次公开介绍UFO,在中国大陆掀起一个UFO浪潮,引起了各界广泛对UFO的重视。此后,全国各地的各大报刊都先后对UFO现象以及发生在国内的UFO目击事件进行了介绍和及时的报道,中国也从1978年开始,进入了世界UFO探索者的行列,并且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原中国UFO研究会是世界上最大的UFO学术团体,在政府有关部门认可下从事UFO研究。目前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相对组织健全的、活动正常的地方组织有北京UFO研究会、上海市UFO探索研究中心等等。 UFO研究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中国UFO研究者确定了多项重点研究课题,包括:UFO的成因和规律;中国古代和现代UFO典型案例统计和分析;球状闪电、地光火球;电磁超导技术及工艺材料;星际航行能源、推进原理及工艺技术;微生物与宇航系统工程;东方古代哲学和现代自然科学的有机联系等等。 中国的UFO研究从1980年展开至今,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和美国、英国、法国、独联体、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台湾、香港等地区的UFO组织,进行了多方位的学术交流,出版了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UFO专业杂志——《飞碟探索》,成为世界UFO研究不可或缺的一支中坚力量。钱学森教授在给中国UFO研究者的信中指出:“UFO是个社会问题,要作为一个社会现象来研究”,“ UFO的科学研究将会对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地震预报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