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几十年前,对同性恋的偏见甚至还存在于心理健康领域。在20世纪70年代,大多数治疗师仍然认为同性恋是一种心理障碍,近乎一种疾病。1968年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是治疗师进行诊断时不可或缺的工具,其中在关于性偏离的章节里,DSM将同性恋描述为性兴趣偏向“异性以外的对象”。
2003年10月,《性行为档案》(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杂志发表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讨论了修复性疗法的有效性。在研究中,斯皮策采访了200名过去曾认为自己是同性恋者的男性和女性,他们此前均以异性恋的身份生活了至少五年。大部分采访对象不仅作为异性恋者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超过10年),还表示他们经历了性吸引力、性幻想和性欲的变化,变得与异性恋者一致。男性、女性同性恋者的变化都很明显。
从20世纪40年代末以来,生物学家阿尔弗雷德·金赛(Alfred Kinsey)发表了大量关于美国公民性行为的报告。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正如金赛提出的,人们“并不只是属于异性恋者和同性恋者这两种不同的人群……我们生活的世界在每个方面都是一个连续谱”。美国精神病学会、美国儿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和美国其他8家全国性组织发表了一份声明,支持“性取向属于一个连续谱”。也就是说,性吸引并不是一件非黑即白的事情,“异性恋”和“同性恋”的标签不能说明问题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