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05|回复: 0

探索兵马俑的神秘主人到底是谁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2-2-6 11: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秦兵马俑的主人到底是谁?
   知道中国的都知道秦朝,知道秦朝的都知道秦始皇,知道秦始皇的也就都知道兵马俑。在对秦始皇陵的考古发掘中,一个让全世界惊叹的奇迹出现了—秦始皇陵内竟然有一支埋藏了两千多年的地下军,这支地下军队被称为“秦兵马俑”。秦始皇就是这支军队的主人似乎是毫无疑义的事情,但事实果真是这样吗?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代帝王陵中规模最大、埋藏宝物最多的一座陵园。早在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刚刚即位就开始动工修建陵墓,直至公元前210年入葬,陵墓的修建工程长达三十七年,用工最多时达七十余万人。通过考古勘探,秦始皇陵已发现各种陪葬坑、陪葬墓及修陵人员的墓葬五百余座。陪葬坑中比较重要的有兵马俑坑、铜车马坑、马厩坑、珍禽异兽坑等。目前公开展览的兵马俑更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1974年2月,在陕西临潼县城东距离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西杨村村民杨志发在打井时偶然挖出了一个与真人真马一样大小的兵马俑。随后考古些进行了发掘,竟然发现了一个让世人惊叹的奇迹—秦始皇陵内埋藏着一支地下军队!这支陶质军队共有武士俑和兵马俑共计八千多个,分为将军俑、铠甲俑、跪射俑,排列成阵,气势状观。

关于兵马俑的主人问题,一直以来,兵马俑都被人们认为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是随着研究的发展,学者们对此提出了异议长期关注、研究兵马俑的建筑学家陈景元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秦始皇死后葬在河北而非骊山,兵马俑的主人不是秦始皇,而是秦始皇的高祖母秦宣太后。

陈景元这一观点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论证的:

第一秦始皇在出巡途中死于邢台的,假如灵柩要运回西安只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向南过黄河到洛阳再到西安,另一条是向西经井陉,过娘子关到太原,再向北到包头转至西安。陈景元在实地考察中发现,无论走哪条路,道路关口的宽度都不及当时皇帝灵车规格的车轮轨距。假如是靠人力抬着重达万斤的灵柩的话,那么尸体的腐烂程度一定很高,不可能达到赵高、李斯为“篡党夺权”而“秘不发丧”的要求。陈景元提出,秦始皇的尸骨其实是出不了河北省的,即使到了骊山,也只能做个衣冠冢。

第二今人认为秦始皇葬于骊山脚下,最主要依据是《史记》的记载,然而《史记》中对秦始皇陵的描述是不可靠的。根据对阿房宫遗址的发掘证明阿房宫压根就没有建成,更没有火烧阿房宫一说,从这点来看,《史记》的记载是有差错的,而且骊山上洪水严重,几乎每隔三年就会下一场暴雨,开挖的地宫不可能不顾积水而在秦始皇生前几十年就预修。司马迁写秦始皇建皇陵是为了影射汉武帝建茂陵,未必真有其事。

第三即使骊山脚下真是秦始皇陵,兵马俑就是秦始皇陪葬品的说法也值得商榷,兵马俑更有可能是秦始皇的高祖母秦宣太后的陪葬品。这一观点最直接的证据是俑坑里几乎所有的武士俑从上到下身穿艳,与秦王朝的尚黑制度有显著差别,而且俑坑里不少秦俑的头顶梳有苗裔楚人特有的、偏于一侧的歪髻,而秦宣太后就是楚人。

此外,在陶俑身上还刻有一个“芈”字,与当年发掘的阿房宫“北词”遗址中的“芈”字相似。阿房宫由秦惠文王始建,而宣太后芈氏,即是秦惠文王的妃子。

一些考古学家认为,陈景元的质疑不能说完全没有根据,确实值得秦始皇和兵马俑的研究者在今后的研究中有目的地深入探讨。但是,陈景元的观点想象成分居多,理由不充分,并不能完全令人信服。

关于秦始皇尸体从河北运回西安,史书上记载“六月封于沙丘,九月归葬咸阳”,尸体腐烂是肯定的,所以历史上也有关于在归途的车队里放上鲍鱼“以乱其臭”的说法。骊山陵墓的确是秦朝的陵墓,而且从秦俑的规格和投入的人力、物力角度衡量,它应该是千古一帝的随葬规格。秦宣太后时期,恐怕还没有如此强盛的国力来制造这样规模的兵马俑以满足自己的奢望。即便果真能够拥有这样的陪葬,那么秦宣太后的陵墓又在哪呢?

在世人的观念中,最容易被人接受的观点无疑是兵马俑属于秦始皇。但是,能够被接受不一定就代表着是历史的真相。关于兵马俑的真正归属,现在的史料记载也很难解释清楚,所以只好寄希望于以后考古材料的发现了,但愿历史的真相在不久的将来会水落石出。
兵马俑的主人到底是谁呢?
陈景元的研究结果是:秦俑坑的真正主人,是曾经统治秦国达41年之久的秦宣太后。陈提出,包括阿房宫、陵址附近出土的铜车马都非秦始皇时期。该书也是陈先生经过30多年的努力和争取,终于获准在内地正式出版的一部秦俑研究专著。其实,这是一本严肃的学术类书,并非噱头和炒作。

  陈先生从1974年,兵马俑被发现开始说起。“1974年3月29日,陕西省临潼县骊山北麓,西距秦始皇陵2公里处”,西杨村打旱井的农民挖出“瓦爷”,于是,在“只有70%的把握下”,或则是在“先定性,再挖掘”的特定环境下,秦俑被定性为“秦始皇兵马俑”。学术争鸣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只有在不断地争鸣中,我们才能更接近历史。

  书中陈列了60多条观点来分析并非“秦始皇兵马俑”。其中于我比较信服的有这么几条:

  第一,皇陵的建筑工程角度。秦始皇陵坐北朝南,即背靠骊山,面向开阔的渭河,按照建筑学,其主神道应在北边。而挖掘的兵马俑坑在皇陵的东边,不符合古代帝陵的建筑风格。

  第二,兵队和战车、战马。持俑坑为秦始皇兵马俑的定论是:“这是一个行伍整齐、组织严密的庞大军队。再现了秦始皇千里驰骋,南征北战,统一中国的雄伟壮丽图景。”而反方的研究结论是:秦俑并非真正意思上的军阵。一号坑整齐排列7000多名武士俑,二号坑几百号俑,三号坑为空坑。不符合古代“五师为军”,也即12500人为一个军的标准,称不上军阵。且士兵无盔无甲,缺少作战基本装备;俑坑的车不是实战的战车,俑坑的马也不符合战车用马和骑兵用马的标准。“这是一支赤手空拳的部队。”

  第三,兵器。俑坑出土的剑、戈、矛之类的兵器均为青铜兵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收缴全国所有铜制兵器,所以秦始皇时期,谁再拥有青铜兵器,那就是一种严重违抗君命的犯上行为;而铁制兵器,在战国时期使用已经十分普遍,并正式装备了各国的作战部队。

  第四,服饰和头髻。俑坑中将士俑服装以红、紫色为多,秦王朝“尚黑”,楚人才“尚赤”;俑坑中将士都梳歪髻,而“土人结髻于右,汉种结髻于中”,与秦王朝国情不符。
     
  
        

  第五、俑坑地址。《史记》上说宣太后葬“芷阳骊山”, 唐高宗四子李泰编撰的《括地志》更有详细记载:“秦宣太后陵在雍州新丰县南十四里,秦始皇陵在雍州新丰县西南十里,骊山在雍州新丰县南十六里”,计算一下, 恰好就在西杨――下和村附近,和现在兵马俑坑整好符合。

  第六、秦宣太后其人。宣太后,秦惠文王妃,“芈”姓,楚国王族,执掌朝政41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掌权治国的女国君,应是比吕后、慈禧更厉害级的人物。其执政时期,对外休兵,社会安定,有财力搞任何的工程建设。

  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论点,包括对秦始皇陵地宫是否真的是“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史记》的记载准不准确?不足在寸纸中一一道来。秦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我们从小接受了这一既定的、不容置疑的知识,并且,这一知识点还在被不断地一代一代传递下去,可是,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因循的线索可能是错的,这其实是一件很不可思议,或者说很不严谨的问题。你会怀疑,还有多少历史书上告诉你的情况是真实的?很多时候,我们生活在框定中,习惯于被既定的思维模式带着向前,或者在框定的模式下去论证这个框定,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对兵马俑为秦宣太后的定论也有很多不同的异议,但是,不管陈老先生的论断是否对错,一个老知识分子的探求真理、追求真实,敢于争鸣的精神让我们心犹戚戚。

  兵马俑的真正主人到底是谁?真相在历史深处,有待历史学家进一步去探秘。
兵马俑的神秘主人到底是谁



探索兵马俑的神秘主人到底是谁723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83397


    1974年3月,陕西省临潼县西杨村的几位农民在打井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一个让全世界震惊的秘密。


   几个农民怎么也没想到,他们一镢头刨下去却唤醒了一个沉睡了千年的地下军团。

    发现秦始皇兵马俑的消息不胫而走,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向西安涌来,都想一睹兵马俑的恢宏气势。当时的法国总理希拉克在参观了秦始皇兵马俑后兴奋地赞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并在留言簿上写道:“不看兵马俑不算到过中国”。
     
  
        

    秦始皇兵马俑俨然已经成了中华民族的骄傲,成了中国的象征。

    然而,有一个人却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兵马俑根本不是秦始皇的陪葬,兵马俑的主人另有他人。

    提出兵马俑不是秦始皇的陪葬观点的人名叫陈景元,他是建筑学方面一名普普通通的学者,退休之前在江苏省国土局工作。

    其实,陈景元早在浙江金华老家读高中时就对秦始皇陵的历史传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有关秦始皇陵神秘地宫的传说更是让他十分的痴迷。

    早在1974年以前,陈景元就完成了一部叫《骊阿集》的著作。在书中,陈景元从自己建筑学的专业角度阐述了阿房宫并非秦始皇所建的理论,并大胆地提出秦始皇生前并没有为自己建造过陵墓的惊人观点。陈景元认为,秦始皇既然生前没有为自己预修过陵墓,那么,像兵马俑这么宏大的陪葬坑肯定不是秦始皇的。

陈景元:从秦始皇陵到兵马俑坑距离太远

    在兵马俑考古发掘现场,考古队员住的帐篷里,陈景元见到了当年兵马俑考古队队长、秦始皇兵马俑前任馆长袁仲一教授。袁仲一一边带他到处看看,一边兴致盎然地给陈景元做着讲解。

    原本就认为兵马俑坑不是秦始皇陪葬之物的陈景元在这次西安考察当中发现了一个重大疑点。

    他认为,从秦始皇陵到俑坑最近也要1.5公里,如果再加上俑坑本身的宽度,这个距离还要远一些。从常理上讲,谁会把陪葬放置在这么远的一个位置上呢?

    骊山一带是块风水宝地,除了秦始皇陵外,经常会在周边发现其他墓葬,有些墓葬甚至互相叠压在一起。既然这一带墓葬密度相对较大,怎么敢肯定兵马俑就一定是秦始皇的陪葬,它的主人为什么不会是埋在附近墓葬里的人呢?

    所有的这些都让陈景元对兵马俑的主属问题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他把这些疑问写出来,转给考古队,希望得到圆满的解释,然而,陈景元始终没有得到回信。

袁仲一:秦始皇陵和兵马俑坑之间的距离合乎比例

    那么,考古队的专家为什么没有答复他提出的问题呢?当年的兵马俑考古队又是如何对兵马俑做出定性的呢?在兵马俑的考古发掘现场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袁仲一是当年兵马俑考古队的队长,自1974年7月15日随考古队来到了西杨村,在这里一干就是30多年。他参与了兵马俑坑的勘探、发掘和研究的全过程,是兵马俑考古界最具权威的专家,享有“秦俑之父”的美誉。袁仲一认为,考古队是在对兵马俑经过了历时一年多的勘探和发掘、研究工作以后,对兵马俑坑进行定性的。而陈景元怀疑兵马俑先定性后发掘,可能是因为不太了解情况而做出的一种猜测。

    袁仲一教授指出,当时,考古队的勘探结果已经表明在西杨村发现的兵马俑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罕见的大型陪葬坑。俑坑属于秦代,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那么,在秦国的历史上,能够有这么大的财力和魄力修建如此庞大的陪葬坑的,除了秦始皇,还会有谁呢?

    袁仲一教授认为秦始皇陵园的范围十分广阔,除了秦始皇陵地宫之外,还环绕有内城和外城。兵马俑虽然在外城之外,与秦始皇陵墓的距离貌似很远,但从秦始皇陵和兵马俑坑的面积看他们还时很相称的,它们之间的距离也是合乎比例的。

    袁仲一教授认为,考古队通过勘探所做出的判断应该是准确的,并且是有历史文献支持的。

陈景元:兵马俑坑中的秦俑落后于秦始皇的时代

    然而,正是袁仲一教授提到的这段历史文献,却引来了陈景元新的质疑。

    陈景元认为,即便是古书中提到的秦始皇曾命令丞相李斯将陵墓范围扩大三百丈这件事是真的,那其中的问题也仍然存在。他认为,秦代的三百丈换算成今天的国际标准尺寸应该是690米,也就是秦始皇陵园只向外扩大了690米,这与兵马俑坑与秦始皇坟墓之间的1500米的距离相去甚远。陈景元认为,考古队一定是忽视了这点,误把兵马俑坑纳入到秦始皇陵园的范围之内,从而导致了对俑坑主属和性质的错误判断。

    陈景元还认为,考古队得出的秦始皇陵56.25平方公里面积的数值很有可能就是他们当年规划的森林公园的范围,陈景元怀疑考古队的这个说法只是想为秦陵和兵马俑坑之间遥远的距离找一个合理的解释。

    那么,秦始皇陵园的面积真的有那么大吗?兵马俑坑到底和秦始皇陵有没有关系呢?
     
  
        

    终于,陈景元又发现了几条有利的证据。

    陈景元认为,兵马俑坑中出土的秦俑似乎落后于秦始皇的时代,它看上去更像是更早一点的文物。

    在兵马俑的一号坑和二号坑中,大量的步卒围绕着战车排成一列列整齐的大小方阵,陈景元从而做出判断,战车是这支部队的主力,是主要的作战方式。秦始皇当政以后,征战四方,统一六国,连年的战争迫使他对军队的结构进行了优化调整,他大量采用骑兵和步兵相配合,使之更加轻便,易于作战。从这点判断,兵马俑坑中的那支以战车为主力的部队应该不是秦始皇的军队,它的年代肯定更早一些。

    陈景元认为,兵马俑坑中发现了很多笨重的青铜材质的兵器。虽然青铜兵器在古代曾被广泛使用,但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铁兵器材质轻、韧性好、杀伤力更大的优势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在战国时期,楚、韩、燕、赵的钢铁刀尖就已经锋利无比,并且种类繁多。

    秦始皇这样一位善于征战、能够统一六国的国君,会放着先进的铁兵器不用而去选择已经落后的笨重的青铜兵器为他陪葬吗?这显然有悖于常理。

    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了一个结论,那就是出土大量铜兵器的兵马俑坑不是秦始皇的陪葬,它的主人很有可能是早于秦始皇的另外一个秦国的统治者。

袁仲一:兵马俑坑中出土的秦剑是高质量的青铜剑

    青铜剑一般都是短剑,它无法做长的原因是因为青铜材料容易折断。春秋战国时期,最负盛名的越王勾践剑,全长不过55.6厘米。青铜剑普遍宽而短,60厘米似乎是青铜剑的极限。而1974年,在兵马俑坑的黄土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把完全不同的青铜剑。令专家吃惊的是,这把剑的长度竟然超过了91厘米。

    对秦剑做的化学定量分析显示:它的铜锡配比让青铜剑的硬度和韧性结合得恰到好处。但秦剑更让人着迷的地方,是它的外形。袁仲一先生仔细地研究了秦剑奇特的形状变化,他指出这种设计使秦剑的受力部分得到加强,而又保持一定的弹性,同时剑身又不会过于沉重。它的长度、硬度和韧性达到了几乎完美的结合,攻击性能也因此大大的增强。在没有精密机器的古代,能够铸造、打磨出这样精准的高质量的青铜剑,恐怕也只有秦始皇才能做到吧!
     
  
        

    然而,陈景元对兵马俑的质疑并没有因此而结束。

    在兵马俑的手臂上,陈景元发现了一个神秘的文字,这个似曾相识的神秘文字给陈景元带来了无限的困惑。然而,随着陈景元对这个神秘文字的破译,关于兵马俑主人的秘密也逐渐地浮出水面。

兵马俑的神秘主人到底是谁?

    1975年,一篇题目是《临潼县秦俑坑试掘第一号简报》的文章,其中的一幅图片引起了陈景元的注意。

    图片上显示的是兵马俑的一个局部,上面刻有一个奇怪的文字。在众多的兵马俑身上,大都刻着一些文字,这些文字和今天的文字十分接近,在写法上几乎看不出什么差别。

    但这个字不同,陈景元从来没见过这个字。虽然他一直以来都执着着秦始皇陵的研究,对秦国的文字并不陌生,但像这样奇异的文字他还是头一次见到。

    陈景元确信,这个神秘文字的背后一定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破解了那个神秘文字,就能还原历史的真相。

神秘文字的真相

    一个偶然的机会,陈景元在图书馆里结识了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文字专家段熙仲教授。经过仔细查对和认真分析,段教授认为,秦代桶瓦上左边的文字为“芈”字的一种变体字。这应该是两个独体字,读作“芈月”。

    “芈”字对陈景元来说并不陌生,在他以前的研究中,就曾经遇到过一个姓“芈”的人。此人是秦始皇的祖母——秦惠文王的王妃,一个曾经在秦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女人秦宣太后。

    陈景元认为,阿房宫遗址上出土的桶瓦上的这个文字,正好印证了他提出的阿房宫始建于秦惠文王的理论,同时,陈景元也把这两个字作为表征宣太后身份的最有力的证据。陈景元由此认定,刻在兵马俑身上的那个神秘文字的右半边应该就是“芈”字。而且,他还大胆地做出了进一步的推断:兵马俑身上刻的“月芈”和阿房宫遗址桶瓦上刻的“芈月”应该是一回事。

陈景元:兵马俑的主人是秦始皇的祖母
     
  
        


    陈景元认为,这两处发现的文字都在暗示着一个事实,那就是阿房宫和兵马俑都和宣太后芈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陈景元断定,兵马俑的主人不是赫赫有名的秦始皇,而是他的祖母秦宣太后。

    陈景元认为,如果把多种古代文献对照起来看,就会发现这些资料实际上已经十分明确地标注了宣太后陵的确切位置,而这个位置正是秦兵马俑的附近。陈景元认为,他对宣太后陵位置的确定更加证明了兵马俑坑就是秦宣太后的陪葬坑。他提出了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证据。

证据一:兵马俑的发髻

    陈景元认为,兵马俑中出现的很多发髻偏于一边的陶俑,这恰恰是古代楚人特有的习俗特征。在《淮南子·主术训》中早有记载:“楚文王好獬冠,楚国效之。”这说明楚国很流行这种歪髻,以至于全国上下纷纷效仿。另外,陈景元认为宣太后的姓氏中也可以找出歪髻渊源。宣太后的 “芈”姓在《说文解字》中被解释成羊的鸣叫,其中,这个部分“#”被解释成羊角。陈景元认为,芈姓的楚人对羊角有一种特殊的偏爱,而兵马俑坑中那些梳着歪髻的士兵很可能就是随宣太后来到秦国的楚人。

证据二:兵马俑的颜色

     陈景元还发现,兵马俑原本是有颜色的。在发掘的时候,很多俑的身上还残留着一些颜料。这些颜料的颜色十分鲜艳,并且从颜料的位置和颜色判断,他们的衣服是五颜六色的。

    陈景元指出,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正是受这种思想的影响,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强制实行,并且,文献中可以找到这样的记载:“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旌旗、节旗,皆尚黑”。

    陈景元认为,秦始皇既然把“尚黑”作为一项法令颁布,那它实行起来一定是十分严格的。至少要出现以黑色为主色调的衣服颜色才算得上是执行了尚黑的法令。所以,兵马俑坑中出土的这些衣着五颜六色的兵俑如果放在秦始皇时代就很难解释得通,但如果放在宣太后的时代,那就会得到合理的解释。

证据三:兵马俑坑中的车辆

    陈景元认为,从古代文献上看,秦始皇是一位具有强烈的统一天下思想的君王。为发展全国水陆交通,秦始皇实行“车同轨”,修建由咸阳通向燕齐和吴楚地区的驰道,以及由咸阳经云阳直达九原的直道;在西南地区修筑了“五尺道”,开凿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
     
  
        

    由于秦始皇信奉战国时期流行的阴阳五行的说法,认为秦国崇尚水德,水主阴,阴代表刑杀,于是秦始皇以此推行严刑酷法。陈景元认为,严酷的刑罚保证了秦始皇制定的规章制度得以很好地执行,车同轨的制度也不应例外。

    然而,从兵马俑坑中出土的与真车等大的车辆中来看,车的轮距并不统一,而在俑坑边上出土的铜车马坑,按照真车大小换算过来时,两辆车的轮距都与俑坑中车辆的轮距不一致。由此,陈景元推测铜车马也不是秦始皇的随葬。

证据四:铜车马的数字

    并且,陈景元还认为,在历代,数字都代表着身份贵贱的等级差别。在周早有天子驾六的记载,秦始皇自己颁布法令规定天子使用的数字为六,但铜车马所使用的马匹数是四,俑坑中车辆使用的马匹数也是四。他又怎么可能在自己的陪葬坑里使用低一级的数字呢?

    而这些令人困惑的细节正好证明了兵马俑坑的主人只能是秦宣太后,而不是秦始皇。

袁仲一:兵马俑坑和秦宣太后没有任何关系

    袁仲一教授是这个神秘大墓的勘探者之一。根据勘探结果,他并不认为这个墓和兵马俑有什么关系。他指出,如果兵马俑是为宣太后陪葬,根据以往的惯例,女性的陪葬中至少要出现一些和女性有关的东西,以宣太后高贵的身份,至少要有一些女性侍俑,女性的歌舞俑或是女性生前喜欢的东西。然而,在兵马俑坑中,除了与军队有关的东西外,其他能够体现女性特征的随葬品完全看不到。所以,袁仲一教授坚持认为,兵马俑坑和秦宣太后没有任何关系。

    袁仲一教授指出,在兵马俑1号坑中出土了很多秦代兵器,其中在一种被称作“戈”的兵器表面,明确地刻有“五年相邦吕不韦造”的铭文。

    吕不韦是秦始皇的丞相,相当于今天的国家总理。跟随秦始皇近十年的时间。他的职责之一就是负责秦国的兵器生产。在吕不韦编撰的历史文献《吕氏春秋》中有“物勒工名”的记载,这是一项让器物的制造者必须把自己的名字刻在所造器物上的规定。这些文字原本是为了方便追查出残品器物的制作者,但它的存在却为今天给兵马俑判定年代提供了极为重要而且十分准确的事实依据。
     
  
        

    袁仲一教授认为,兵马俑中“吕不韦戈”的出现已经充分说明,兵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已然是个不争的事实,任何关于兵马俑的疑问都会因为“吕不韦戈”的出现而逐渐消退。

    袁仲一教授指出,在很多兵器上都可以看到刻有“寺工”字样的铭文。寺工是秦始皇设立的专门负责制造兵器和车马器的一个国家机构。所以,兵器上“寺工”的字样也能明确兵马俑坑是秦始皇时期所建,而俑坑的主人就是秦始皇。

    似乎所有的人都没有料想到这场关于谁是兵马俑的主人的讨论会变得这样复杂,陈景元不断地提出疑问和自己的观点,兵马俑的研究专家们根据现场勘探和多年的一线发掘掌握的材料进行解答和更正。

    专家认为,兵马俑属于秦始皇的陪葬已然是个不争的事实,从1975年考古队进入西杨村进行考古发掘至今,不断有出土的文物和实地勘探报告可以证明这一点。

    虽然,兵马俑坑的考古工作至今还没结束,但相信,随着秦始皇陵周边的考古勘探工作不断推进,考古专家的深入研究,笼罩在秦始皇陵上面的迷雾将逐渐淡去,呈现在大家眼前的将是一段真实的秦国历史,一个恢宏的地下王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UFO中文网

GMT+8, 2025-2-23 15:2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