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德国维尔茨堡社会心理学家 Fritz Strack 做过一个经典实验:面部动作可以改变心理状态。面带微笑会让人快乐,苦着脸会让人情绪不佳——情绪不仅可以内而外,也可能由外而内,由自身的动作引发。二十多年来,作为社会心理学的经典研究之一、“社会启动”(social priming)理论的典型代表,这一直是心理学公认的正统理论。
这个理论可以追溯到达尔文时期。达尔文在1872年提出,情绪表露出来的动作和表情可以进一步强化这种情绪。那些在生气的时候动武的人会更加生气。达尔文把这个理论归功于法国脑解剖学家 Louis Pierre Gratiolet。此人后来进一步提出,动作和表情不仅仅可由情绪触发,甚至可以反过来触发情绪。
这个关于身心一致性的理论在经过美国心理学之父,心理学家 William James 以及之后的心理学家的一步步扩充和演绎之后,内涵变得更为丰富。上世纪60年代,有心理学家提出,其机理在于从现象中寻找原因:人们感觉到出汗,会观察环境是否太热了,同理人感觉到笑的动作,也会推想自己是不是很高兴。
后来研究者实验验证发现,面部反馈似乎真能改变人的情绪。但是没人清楚面部反馈过程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80年代,Strack 在伊利诺伊大学做博后期间注意到这个问题。他发现,此前所有的面部反馈研究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参与者很容易猜到实验目的。如果实验人员让你笑,你多少能了解他期待你感受的情绪。这样一来实验数据就受到了污染,因为催生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并不是面部反馈本身,而是参与者对实验目的暗示的顺从。Strack 和同事 Leonard Martin 知道,自己的实验必须要更加高明。
两年前,当这项复制研究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Strack 和另一位社会心理学家 Wolfgang Stroebe 写了一篇批判该复制计划的论文,名为“所谓的危机和完美复制的错觉”(The Alleged Crisis and the Illusion of Exact Replication)。他们在文中提出,类似于 RRR 一类的项目实际上反映的是一种“认识论误区”,因为完美地复制一项古老的研究是不可能的,人会变,时间会变,文化也会变。任何社会心理学家不会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们说,即使再做一次同样的实验,消极的结果也没什么意义,因为它并不能解释为什么复制研究没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