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02|回复: 0
收起左侧

给李自成打开前门的兵部尚书是什么人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2-11-18 1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写长篇历史小说《顺治迁都》写到了张缙彦这个人,这个崇祯的兵部尚书,这个李自城进紫禁城的开门人。读他的简历,不觉哑然失笑——
  
  张缙彦(1599——1670年)字濂源,号坦公,又号外方子,别号大隐,河南人。 生平:于1599年生于河南省新乡县小送佛村。少年时即聪颖过人,十岁时即能作文。读书必定寻根究柢。 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乡试中举人;明崇祯四年(1631年)中进士,授清涧知县,不久调三原县知县。 之后历任户部主事、编修、兵科都给事中。
  
  张缙彦与睢州(今河南睢县)人,有隐世之情。正如方拱乾所评其诗“抗志幽深,既丽以刚,复典而风;既戛戛乎金华,复悠然而传泉石。”然而,这只是他的诗,作为诗人,他的人在哪里呢?请看——
  
  崇祯十六年(1643年)升任兵部尚书。第二年的三月十九早上,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这位兵部尚书却是第一个给李自成的部将杀人魔王刘宗敏打开了前门,即正阳门,放贼入宫。他见李自成不能给他官做,并且可能要杀掉他,他又逃走,到家乡治兵,和南京的福王搭上关系,仍得授原官。顺治三年,走投无路的张缙彦又向洪承畴投降,从此改做大清的官。清朝顺治九年后,张缙彦历任山东右布政使、浙江左布政使。顺治十八年二月初二日(1661年3 月2 日)被流放,张缙彦携大量图书并歌姬10人出关。至戍所后,张缙彦与吴兆骞、方拱乾等人“朝夕相对,欢若一家”,诗酒唱和,过从甚密。
  
  康熙四年(1665年)夏,张缙彦邀集同为被流放人士姚其章、钱威、吴兆骞、钱虞仲、钱方叔、钱丹季等六人,发起“七子诗会”、是黑龙江省第一个诗社,每月集会一次,分派题目,限定韵律,作诗唱和。在《清史列传》中,他是入贰臣传的。
  
  你说崇祯有多可笑,仅仅因为张缙彦会写诗,且考了第一,就让他做部队的总谋长,而且,他的人格又是那么地差,他不去给李自成开城门谁去呢?简直是别无选择的最佳人选。更可笑的是,他被顺治流放到黑龙江宁古塔,竟然不忘带上10个歌妓,并且到了那里仍然作诗。
     
  
        
  
  明朝,崇祯,你们到底培养了什么样的知识分子?!
  
  龙江泼雪名泉与流人张缙彦
  
  宁安旧称宁古塔,1666年(康熙四年)迁入新城已有340年历史,这就是今天的宁安市。新城初建之时,在西郊通往吉林乌喇的官道沿山而西去,就在鸡鸣山下,大石桥(时称长板桥)边,有一泉水奔涌而出,水清如雪,如同一条白链汇入蛮野的牡丹江中,这个泉就是后来的泼雪泉,知宁安历史者无人不知此泉,不知宁安历史者对此泉也久闻其名,前来巡游者络绎不绝,细说起这个龙江名泉,不仅水好、景好,还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蕴。
  
  宁古塔等处将军巴海,因所居官衙宁古塔旧城(海林旧街)之内,地处海浪河边,每年夏秋时节,连日阴雨,海浪河水泛滥,冲毁城墙,淹到城内的官衙和民宅,水灾之害苦不堪言,于是派人四处寻觅理想之地,另建新城。果然在牡丹江边选得理想之地,将帅用心,士兵劳作两年之内建起宁古塔新城,将军衙门及所属官兵,流放文人等都迁入此城。
  
  宁古塔是清朝著名的流放地,有许多达官贵人,文人学士获罪流放于此,其中就有明朝的兵部尚书张缙彦和被称为江左三凤凰之一的诗人吴兆骞。他们文人相通喜好交友,游历山川名景,结成“七子之会“这个黑龙江大地上最早的诗社,每月三次在一起赋诗唱曲。他们与其他流放文人一起,都从旧街迁到宁古塔新城,住在东门之外。张缙彦是河南新乡人,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出生,字坦公,号外方子,又号大隐,筏喻道人,菉居先生。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中举人,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中进士,曾任清涧、三原两县的知县,后任户部主事、编修,兵科给事中,崇祯十六年(1643年)升任兵部尚书。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后被俘,后逃回家乡,曾一度依附南明小皇帝弘光。清顺治三年(1646年)2月,张缙彦见恢复明朝无望,就到江宁洪承畴军前降清,初任山东右布政使,后又任浙江左布政使、工部侍郎。后来清廷内部出现党争,张缙彦因依附北党而被降职为江南按察使司佥事,后又遭人弹劾,说其在任上“乃自归诚后,仍不知洗心涤虑,官浙江时,编刊《无声戏》二集,自称‘不死英雄’”。顺治十七年(1660)11月因“煽惑人心”、“巧辩欺饰”等罪拟斩,后诏从宽免死、革职,藉没家产,流徙宁古塔。
     
  
        
  
  顺治十八年(1661)年张缙彦及家人被流放出关赴宁古塔戍所,先来到宁古塔旧城过着流亡生活,与同是流放文人的吴兆骞、姚琢之、钱虞仲、钱方叔、钱季丹、钱德维结成“七子之会”,“分题角韵,月三集”。张缙彦在宁古塔过着流亡生活,依然豪情不减,人称张坦公,又是曲拍高手,给宁古塔带来了关内的昆戈名曲,并且明乐律,工诗文,好郊游吟咏,迁到宁古塔新城后在东门外建起草庐,开地种菜,吟诗会友,依然充满豪放之情。
  
  郊游中张缙彦听当地土人说,城西鸡鸣山下有一名泉,于是就循西阁的石级而上,见到此泉,冬天不冻不涸,水“清湛可见毛发”。而踞此之上,就是通往辽沈的大道,这里再看此泉,“眼界一开”,泉水被夹在两山之间而下,树林繁茂,“人兽罕至”,泉水流淌之处,已成小溪,“乱石相交”,巨石大者如人站立,小的如卧其间,游人可卧坐休息。张缙彦被泉水陶醉,尤其是见这里“水泉冬燠,土气所蒸,故能凌冰破雪,涓涓之流,直达长河,名之曰泼雪泉”。这是为此泉的命名,张缙彦亲笔题写“泼雪泉”三个字,并于康熙八年八月由匠人帅奋在此泉不远的摩崖壁上勒石。据资料记载,民国初年整修大石桥时,在摩崖石壁上有“泼雪泉”石刻,中有“泼雪泉”三个大字,右行小字为“泉在山之右”,左行小字为“岁次乙酉帅奋勒石”,另一行为“河朔张缙彦题”。这个刻石由于年代太久,石质风化,再加之泼雪泉周围环境的变化现在已经找不到,但有一张并不十分清晰的照片。1982年6月宁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为保护这一景观,专门在大石桥边、泼雪泉之畔,仿照当年摩崖石壁刻字,在一块旧碑上重新刻字“泼雪泉”,竖立于此。
  
  张缙彦与吴兆骞等文人游泼雪泉,触景生情,专门写下《泼雪泉》一文,收入到张缙彦的《宁古塔山水记》中,这是以散文的形式而撰写的,是黑龙江地域第一部山水记与第一部地名学专著。《泼雪泉》一文中赞美此泉之词溢于言表,将此泉称之为“亦北地之莲花、玉女,南方之惠泉、龙井也。”尤其泉在山下,塞外少见。张缙彦不仅描写了泉水,也赞美了泼雪泉周围的环境,“崖岸多杏花”。泼雪泉、鸡鸣山、大石桥、西阁构成宁古塔新城西郊最美的景观,在《宁古塔纪略》中曾有“西门外三里许,有石壁临江,长十五里,高数千仞,名‘鸡林哈答’。古木苍松横生倒插,白梨红杏参差掩映。端午左右,石崖下芍药遍开。至秋深,枫叶万树,红映满江”的描写。
     
  
        
  
  流放在宁古塔期间的张缙彦,虽身处逆境,仍孜孜于著述,对《岱史》、《天下名胜撰记》两部书予以补辑,曾评述了宁古塔周围的风物、景观,他的笔下最早记述了宁古塔旧城———石城,宁古塔新城,古驿道上的古村“沙岭(沙兰)、牡丹屯红山、还有觉罗”等,他的“宁古风物论”和“宁古物产论”记述宁古塔的物产,他还最早发现了东京城内的渤海时期留下的大石佛,并向善男信女,募集金钱,将坠地的佛首“琢而小之”后,重新安上。张缙彦流放宁古塔还带来许多花卉与蔬菜的种子,种植或移栽于此,百姓称其为五谷神。
  
  康熙九年(1670年)十月,72岁的张缙彦病逝于宁古塔城的外方庵书斋中。死前曾焚诗稿,弃笔砚,其状情哀景惨。然而三百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泼雪泉水依然甘甜。泉水之上的大石桥称得上是黑龙江最早的古石桥,周围古树虬龙,老干新枝夏日里郁郁葱葱,再看民国十三年宁安县知事王世选为此泉撰铭时所记“泉名泼雪,近接石梁。澄清可鉴,甘润诗肠。凝冬不冻,千古流长”。这就是龙江名泉泼雪泉的真实写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6-29 21: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