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65|回复: 0
收起左侧

少女时期武则天的心路历程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2-11-18 10: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常言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意思是说,幼儿及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孩童此时所表现的个性虽属雏型,但它对以后的心理发展却具有深远的影响,幼年、少年形成和表现出的个性虽在以后成长过程中有一些改变,但这种变化似乎不太明显。
  
  就是说一个人在幼年、童年的成长发育阶段形成的自我个性即性格,会伴随、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唐骆宾王的《讨武曌檄文》中,对武则天的描述不乏如下用语,“性非和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犹复包藏祸心!”等,鉴于檄文具有的特性,其用词免不了有些虚构与夸张,但《檄文》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武则天性格具有多重性,历史上的武则天的确具有多智善谋、坚韧果敢、嗜杀成性等性格特点。
  
  既然我们认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俗语所包含的哲理,那么,武则天幼年、童年、少年的那些经历,影响和造就了武则天多重性格、多面人生?
  
  一、生在京城长安
  
  笔者多篇博文提到武则天父母的身世,在此,对于其双亲的身世不再赘述,简而言之,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原配相里氏,相里氏生下的第三个儿子不幸夭折,或许是因为悲痛过度,相里氏不久也离世。武士彟后来再婚娶杨氏,生武则天姊妹三人。
  
  武则天降生在武德七年(公元624年2月17日)冬日的一个夜晚,或许因为武士彟是第五次做父亲,亦或许武士彟南征北战见识了人世间太多的生离死别,因此,武则天的到来并没有给他带来过多的惊喜!
  
  武则天的降生,同样没有给武士彟在六部中的同僚带来太大动静,因为此时的大唐王朝正处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非常时期,朝中大臣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唐高祖嫡出的几个龙子的勾心斗角上,没有人关心武家生子生女的事!
  
  武则天出生仅几个月,武士彟就被调到扬州任职,因夫人新产,他只得独身赴任。杨氏母女则留居长安,住在长安平康坊府邸。武则天在长安随母亲长到4岁。
     
  
        
  
  武士彟调往扬州不久,长安城便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身为皇上李渊第二子的秦王李世民,不服太子的人品和才学,发动了宫庭政变,杀死太子哥哥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等兄弟,高祖李渊被迫改立李世民为太子,两个月后迫不得已又把皇帝的位子禅让给了李世民。
  
  李世民继位后,改元为贞观,这年是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一登基,立即把父亲高祖时期在外任职的旧臣召回长安,主要是考察他们对自己发动政变的态度,防止反对者在外地制造祸端。扬州刺史武士彟作为国家的要员当然也在被召之列。
  
  武士彟回长安后对李世民宫庭政变持积极支持的态度,而且在之前也没有什么过错,由此迅速得到新皇帝李世民的充分信任。
  
  隋朝末年,武士彟还是一位木材商人时,就认识了唐开国皇帝李渊,并向李渊提出过起兵反隋的建议,可以说,武士彟对大唐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藉此武士彟曾被唐太祖封为柱国公。
  
  在两朝皇帝中老皇帝偏爱,新皇帝信任,感情是一个方面,侧面反映出武士彟头脑的灵活性。
  
  鉴于武士彟与李渊、李世民父子堪称世交的关系,虽然朝中发生如此大的变故,但对武士彟家人的生活并没有造成多大的影响,可以说,武则天四岁前在长安的这段时光是充满幸福的。
  
  二、4岁——7岁随父亲生活在利州
  
  贞观二年(628年),武士彟被外派到蜀中任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县一带)都督,兼理数州军事和利州政务。武士彟的这次外派,不仅比以前官位更高,而且职务也是实职,地位较刺史高。这次赴任,妻儿老小也随他到了利州。
  
  武士彟任利州都督4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政绩颇丰。这时期,武则天随父母在利州度过她4岁到7岁稚幼童年。
  
  武士彟的仕途一帆风顺,武士彟夫妇的呵护与陪伴,让武则天的童年充满了幸福与快乐,而4岁至7岁这一年龄阶段,正是一个人情智的启蒙时期,这一时期受到的教育、外界因素的影响,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武则天的母亲杨氏的娘家曾是隋朝王室成员,杨氏从小受到良好的皇家教育,因此她的文才、书法都很优秀。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武则天从小多才多艺。她天性聪颖,性情活泼,爱好广泛。她对诗、文、书法、音乐、绘画兴趣都很大,历史上武则天有多种诗文见诸史册,仅仅收入《全唐诗》的诗歌就有40多首。文集有《臣轨》、《金轮集》、《垂拱集》等。书法真草兼备,韵味十足,自成一体。她音乐天赋很很高,入宫后写了很多祭祀配曲和歌词。武则天在诗、文、书法等方面的才学,过多地是受了母亲杨氏的影响。
  
  武则天幼时多穿男装,喜爱烈马,练就了一套高超的骑术!这些技艺,则主要受父亲武士彟的影响。
  
  最为关键的是,武则天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极其强烈,平时喜欢坐在父亲的膝上,摆弄父亲的官服,同父亲一起看文件、看父亲写奏疏,时不时地询问父亲。武士彟很爱这个天真聪明的女儿,总是耐心的解释。
  
  武则天接受教育早,懂事也早,七、八岁就爱听宫中、朝中的事情,尤其爱听父亲跟随高祖、太宗打天下的事。
  
  父亲武士彟的讲述,让武则天从小就对唐太宗李世民产生了崇敬之情,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导,慢慢的使李世民成了武则天心目中一生崇拜的偶像。
  
  武则天在利州生活的四年里,与之相关的最为著名的一件事情,就是《大唐新语》记述的唐初名满天下的术士袁天罡为武士彟一家看相算命的故事。
  
  有关袁天罡为武士彟一家看相观命的故事,请各位博友读新茗茶庄庄主的另一篇博文《解析相师给武媚看相观命的真实性》
  
  三、8岁——11岁生活在荆州
  
  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唐朝官制改革,精简机构,利州都督府被裁减,武士彟被太宗李世民下令调往荆州任都督。武则天又随父亲辗转南北到了荆州,在荆州度过了4年少年幸福时光。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五月,大唐的开国皇帝李渊在长安病逝。
     
  
        
  
  武士彟在荆州得到这一消息后心情十分悲痛。他不思饮食,悲痛欲绝,终日回忆老皇帝对自己的恩情。过度的悲伤使他哮喘痼病恶化,最终大量呕血,不治而亡,随先帝李渊而去。这一年,武士彟59岁,武则天年仅11岁。
  
  武士彟的突然离去,对这个家庭尤如晴天霹雳。唐太宗李世民感动于武士彟誓死不二的忠诚,追赐他为礼部尚书,赐谥一个字—“定”,并恩准将武士彟厚葬于家乡山西文水,还委派并州大都督李勣从荆州护送武士彟的灵柩回到老家。
  
  武士彟虽然曾被太祖封为柱国公,太宗时期官至数大都督之一,堪称地方大员。但由于他出身寒门,所以终生没有进入唐廷中枢。虽然后来太宗李世民比较知人善任,但又受门户影响,实际上对武士彟既未重用,也未贬抑,赐“定”的谥号足以表明李世民只是认可他是一位忠心、实干、稳沉的老臣。
  
  如果武氏家族是豪门望族,必然享受宗族荫封,官爵世袭。而出身低微之家的武士彟未能享受此等皇恩!
  
  武士彟是家庭的顶梁柱,这根顶梁柱一倒,一家人便由官员家属一下子变成了平民百姓。武士彟一死,家里余下两个武士彟前妻相里氏所生的儿子元庆和元爽,以及杨氏和武则天姊妹仨,妻子儿女再也没有了依靠和庇护,这个家庭不可避免要发生危机……
  
  从荆州至山西文水,道路崎岖难行,需要辗转相去数千里,杨氏就这样带着一家人扶柩北上。武则天一路哭泣,跟着家人翻山越岭,淌河过坝,行走了一个多月,这才回到了故乡山西文水。
  
  武则天自幼生活在父亲的府中,虽然四岁时也曾由长安赴利州,但那时还小,又一直坐在篷车里,不知人间世故。这次从荆州返回原籍,她是从将军府中真正步入了民间。
  
  当时中原初定,战乱的疮痍尚未痊愈,加上贞观初年关中遭遇三年大旱,武则天一路亲眼看到的是兵荒马乱,乞丐成群,饥饿饿而死的尸体都无人埋葬!
     
  
        
  
  此前看到诏书上写的都是,“仓廪足实,黎民安乐,外户不闭”,此时的武则天不明白现实与朝廷公文所记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别!
  
  武则天默默地看着那些饥饿者,看着沿途田野里辛勤劳作的农民。可以想象,这一个多月武则天幼小的心灵深处经受了怎样的磨砺与煎熬,身体遭受到了怎样的艰难与困苦!
  
  回到文水,武士彟已经腐烂的尸体下葬后,大都督李勣回并州继续做他的官,一去不再过问;过去上赶着巴结武士彟的州县官员,见武氏家族再无可依恃,别说不再登门问顾,就是路过武家门前也是绕道而行,显赫的“开国元勋之家”从门庭若市一下子跌落到门前鞍马稀的地步!
  
  经历了一路悲苦,一路艰辛;亲身感受了人间沧桑,世态炎凉,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心智早早地得到启蒙与开化的武则天,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让年仅11岁的武则天,不得已用难以言状的心境和情感,开始重新认识社会。
  
  悲苦远未停止,更无情、更残酷的家庭危机接踵而来。
  
  武士彟安葬后,杨氏领着女儿在文水武氏旧宅栖身。武士彟尸骨未寒,相里氏所生的元庆、元爽俩兄弟并联合其堂兄开始刁难杨氏母女。他们先是不给杨氏这个“后娘”好脸色看,处处挑剔,后来发展到常常欺负武则天姊妹仨,不是打骂就是不给饭吃。再到后来,兄弟俩又纠集武氏族人联合排挤杨氏母女,非要把她们逐出武门不可。
  
  这件事情,带给了杨氏和武则天一生所无法弥补的心灵创伤。
  
  杨氏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想到了自己的娘家,她在亡夫灵前烧完香,让武则天姊妹仨跪下给父亲叩头后,带着她们毅然地走出了武家大门……
  
  四、12岁------14岁进宫做才人前,寄居在长安亲戚家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春,杨氏在万般无奈之下,被迫带着女儿千里迢迢从山西文水再次来到长安城。
     
  
        
  
  杨氏娘家是名门望族,一方面,杨氏自己的堂兄杨师道,是唐高祖的女儿桂阳公主的驸马,桂阳公主又是杨氏与武士彟的主婚人。另一方面,杨氏的娘家有一侄女是齐王妃。“玄武门之变”后,齐王妃杨氏被李世民诏到宫中。
  
  总之,杨氏母女是投奔了堂兄和侄女杨妃,被他们所接纳,并在长安城里住了下来。
  
  旧时女子被夫家族人逐出家门,是十分丢脸的事情,虽然杨氏母女被娘家人接纳,有了安身之地,但是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是十分难堪的,即使回到娘家也会让人瞧不起。因此,这种尴尬境地带来的心灵创伤,影响的不单单是杨氏个人,必然会波及到武则天姊妹的内心深处……
  
  武则天寄人篱下的生活将近有2年的时间,直到贞观十一年(公元638年十一月)被选入宫中,做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为止。
  
  那一年,武则天14周岁!
  
  武则天自记事起的4岁随武士彟从利州辗转到荆州、直至武士彟离世时,武则天时年11岁!
  
  武则天继承了武士彟夫妇的聪明才智,武则天的勤奋与努力,让她成为姊妹仨甚或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武则天童年、少年时与母亲杨氏朝夕相处的日子,杨氏身上洋溢的王室贵族气息,感染和影响了武则天,杨氏对武则天的教诲,让武则天在诗、书、文、书法等情商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与提高。
  
  或许是生活条件的原因,古人的寿命普遍较短,故此,古人成熟较早,古人在有限的生命里、为君者为完成建国大业、为将者征战沙场以期功成名就、一介平民为使宗族兴旺发达而辛勤劳作等,大多数人为了自己的理想都早早的奋斗!
  
  众所周知,大唐世风开放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生在如此宽松环境的武则天、加之她的天赋秉性极高,说武则天自懂事起、就有宏图远志一点也不过分!
  
  武士彟从一位普通的的木材商人、成为唐高祖时期的柱国公、再到太宗时期为数不多的都督之一、得到两代皇主的宠信、说武士彟能左右逢源未免太过肤浅、在李渊、尤其在人中之杰李世民的唐廷任职,没有一定的真才实学是不会被重用的!
     
  
        
  
  武则天在武士彟身边的8年里,受父亲武士彟的影响和言传身教,她的智商得到极大的提高!
  
  怀着敬仰之情接受有关李世民的所有信息,让李世民成为武则天终生的偶像!
  
  可以想象,如果武士彟不是因高祖李渊的过世而悲痛过度导致过早的离世、或许以武士彟官宦之家让武则天寻一个门当户对的夫婿、生儿育女、终其一生、也就不会有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史书上不会有浓重的一页留给武则天!
  
  可以肯定地说,武则天少年的经历是她一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你说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6-29 22: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