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2-12-18 18:0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下不才,天文学硕士,宇宙学博士,勉强有点经验。
初高中的时候,通过各种制作精良的纪录片和CCTV10的各种介绍对天文学心向往之,觉得自己就是那个仰望星空的理想主义者。
大学时有闲钱也会买一些印刷精良的天文学科普读物,甚至当时看过很多慕课之类的平台上的天文方向的课程。参加过一些天文的学生社团。还在本科的此方向教授学习过,做过一些学生创新项目。
到此,就是天文学爱好者的时候可以努力的点。
“看纪录片,科教片,读科普书,也可以读读中文的天文教材,网上看的著名教授的网课,参加天文社团,晚上出去用望远镜看看。和专业人士讨论讨论。”
属于陶冶情操的初级阶段。
我以为自己对读个天文学的学位小菜一碟,手到擒来。但硕士入学的第一堂课就把我打懵了,我之前的那些常识性的知识积累在真正的天文学中都完全没用。
真正的【现代天文学是有很高入门门槛的】
真正的天文学要用到大量的流体力学和热力学来计算星体内部的状态和极限条件。比如具体计算一个给定质量的恒星塌缩后的第几秒内部产生什么化学反应,谁占主导,产生的反应导致其内部温度是多少,接下来是继续压缩还是向外喷发。都是要定性定量的计算。(更基础和踏实的物理学习才能滋养天文学)
我之前看望远镜,仅限于会拧望远镜的螺丝,看清楚星星,顶多会看出一些星座和知道一些传说故事。但进入天文系之后,第一堂望远镜的课就是在电脑上如何取观测数据 进行数据分析。以前还以为天文学家都是要熬夜观测,要进无人的山顶做观测。进了学校才知道,大型望远镜的设置早就是自动的了,顶多有一个人在值班防火灾,科学家都是白天在电脑前做做提取数据图像的程序。就像技术工人。尤其是大的天文观测团队,每个人负责的东西很少,懂实验方向和实验的物理问题的人更少。很可能你做了半天 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的和分析的是什么。所以真的以此为职业,还是非常辛苦,非常技术的,没有天天仰望星空的。
而且天文天文,要和天打交道,绝对是个【运气活。】
比如银河系内的超新星爆发大概一百年才有三次。
如果你就是研究这个方向,结果你的职业生涯的三十年都没赶上星星爆发,你说你的职业生涯还有乐趣吗?
我小时候读开普勒发现日地轨道,觉得这有啥的,我以后也能发现。觉得哥白尼不就只是有勇气挑战教会吗。读研时在图书馆看到开普勒和哥白尼之前的笔记,但你真的翻开他们的数据记录,才知道他们是做了多么大量且精确的测量工作,他们记录的data就出版三大本厚书,每一组数都极尽精确,物理和几何分析异常之严谨。油然而生一股崇敬,他们的发现绝不是年轻气盛 一拍脑门儿想出来的。试想那个年代几十年坚持,每天只熬夜只等一组数字,一般人吃不了这个苦。
到此总结职业天文学家的努力方向:
“好好上课,好好学物理,好好学编程,读论文,和导师和大佬请教,去好的地方交流访问。更重要的,有一个好运气才能有重大发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