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896|回复: 0
收起左侧

气候变化威胁世界遗产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2-12-20 17:2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应对气候变化下遗产保护面临的挑战,已成为一项全球性事务。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刘佳璇 编辑覃柳笛

气候变化威胁世界遗产845 / 作者:李墨285 / 帖子ID:97154


受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影响,复活节岛上的巨型雕像面临着被淹没的危险

2022年11月16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迎来通过50周年纪念日,围绕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纪念主题——“下一个50年:世界遗产作为韧性、人文和创新的源泉”,世界各地的遗产保护组织和研究机构都展开了不少主题研讨和纪念活动。

“韧性”是这次全球性纪念活动的首个关键词,在各种主题研讨和纪念活动之中,可持续发展、减碳与遗产保护被高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遗产保护者们呼吁:全球的文化和自然遗产都在面临气候变化的威胁,行动刻不容缓。

并非危言耸听

文化和自然遗产面临着因气候变化直接导致的极端天气、自然灾害以及次生灾害所带来的威胁,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不少世界遗产都在气候变化之下岌岌可危。例如,受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影响,复活节岛上的巨型石雕像面临着被淹没的危险。受洪水之扰,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也频繁出现“水漫金山”。

2019年7月,日本南部九州地区一连数日降下大雨,引发鹿儿岛市山林地区大面积山体滑坡,此处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寺山炭窑遗址”未能幸免于难,绝大部分被滚滚而来的泥石流压塌。

暴雨结束,鹿儿岛市的文物局负责人桑波田武志看着被冲毁的遗址痛心不已。虽然在此前维护中,当地文物管理人员已为遗址的每一块石头编号,让修复工作得以有序展开,但桑波田武志坦言,气候变化之下,鹿儿岛山林的暴雨泥石流灾害频发,会使修复工作困难重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期发布的《世界遗产地冰川报告》称,在目前已确定的世界遗产地中,有50处为冰川所在地,而受气候变化影响,到2050年,位于全球各地的世界遗产地冰川有1/3将消融。

将气候变化与遗产保护联系起来,并非全新议题。2006年,世界遗产委员会成立气候变化工作组,并在此后举办了一系列旨在普及气候变化背景下遗产保护知识的学术活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在2016年发布的《气候变化下的世界遗产与旅游业》指出,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威胁世界遗产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报告发布时,已有31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因气候变化面临危险。

该报告的主要撰写人、忧思科学家联盟气候与能源项目副主任亚当·玛卡姆说:“目前,气候变化对世界遗产的影响是全球性的。气候变化甚至会使一些世界遗产遭到破坏而逐渐失去价值。”

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澳大利亚大堡礁便因近年遭遇的三次大规模珊瑚白化,以及飓风、海水过热、珊瑚“杀手”棘冠海星的大量出现,几乎变为“水下荒漠”,大大降低了其作为遗产的价值。2022年11月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专家组建议将受到气候变化影响、面临严重威胁的大堡礁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如今,应对气候变化给遗产带来的挑战,已成为一项全球性事务。2021年12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共同主办了“文化、遗产与气候变化全球联合会议”。这次会议是全球范围内以气候变化和文化遗产为主题进行的最高规格学术研讨,呼吁全行业关注文化遗产面临的气候变化威胁。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宋新潮曾撰文表示:“根据预测,如果我们生活的地球较工业革命前升温2℃,将威胁整个人类文明,粮食、水、健康、土地、国家安全、能源和经济都会遭到破坏。文化遗产在这个背景下的处境可想而知,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影响几何?

气候变化对世界遗产保护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多大?

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包含文化景观)、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类。其中,气候变化对世界自然遗产的威胁最为显而易见。

自2014年以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以发布《世界遗产展望》的形式,对世界自然遗产进行独立评估,每三年更新一次。2020年11月发布的《世界遗产展望(第三版)》呈现出的评估结果令人警省:自2017年以来,有16处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情况恶化,只有8处得到改善。

巴西潘塔纳尔保护区在2019年到2020年的野火中受到严重破坏;位于加拿大的卡斯库尔什冰川快速融化并发生河流袭夺,导致原有的一条注入世界遗产地克卢恩湖的河流在4天内消失,克卢恩湖因此发生萎缩,原有的鱼类种群也被严重破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研究员王心源认为,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的直接影响,表现为风化剥蚀、沉积掩埋、冻融撑裂、地下水侵蚀、盐碱起壳等缓慢影响,以及极端天气引发的洪灾、火灾等急剧影响;间接影响则表现在气候变暖驱动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可能对文化遗产造成侵扰。

洪水、风沙、台风、旱涝,都会对文化遗产形成威胁。工业化形成的酸雨也对古迹遗址带来难以逆转的破坏,希腊雅典卫城巴台农神庙的精美石刻被酸雨侵蚀,希腊政府耗费巨资将原有石刻移入博物馆,在原位置以复制品替代。

气候变化对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也提出了挑战。

对文化遗产工作者而言,因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影响还是让我们显得有些措手不及。宋新潮介绍,2021年,河南、山西等地强降雨对古遗址、古建筑、历史城镇造成破坏,甚至有“中国旱极”之称的敦煌也出现了极为罕见的冰雹雨现象,“如何妥善应对,我们尚缺少经验可以参考”。

2022年4月18日,为响应2022年度国际古迹遗址日“遗产与气候”主题,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发出《关于应对气候变化、促进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倡议》,其中提到:“我们注意到,极端气候现象已经对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完整性、真实性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成为文化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关注的不利因素。”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姜波认为:“中国是世界上面临气候变化威胁最大的国家之一,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妥善应对灾难性气候和海平面上升带来的挑战,包括对文化遗产的负面影响,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积极应对

王心源认为:“气候变化已成为世界遗产保护面临的最重大威胁之一,需要我们有新的认知并采取新的对策。”

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已纷纷行动起来。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台了《气候变化问题行动战略2018-2021》;2021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年度会议通过了“文化遗产与气候变化行动”2021—2024三年科学计划,以期完善气候变化影响下的遗产保护工作体系。

我国2013年出台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已涉及文化遗产相关内容,要求“采取必要的保护性措施,防止水、热、雨、雪等气候条件变化造成旅游资源进一步恶化,加强对受气候变化威胁的风景名胜资源以及濒危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

针对自然遗产保护,中国近年来支持开展森林、草原、湿地等碳汇计量监测,鼓励将符合条件的碳汇项目开发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探索建立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目前,包括大熊猫国家公园、黄山、九寨沟、中国丹霞贵州赤水在内的保护地和世界遗产地,已开展多项工作,积极探索低碳减碳发展和可持续管理路径。

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国家文物局也在积极贯彻落实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例如,探索构建文物防灾减灾体系,建立汛期文物灾情信息报告与应急处置制度,印发《关于加强桥梁文物防灾减灾的工作意见》等文件,对特定类型文物应对极端气候提出了指导意见等。

2015年,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正式成立并独立开展工作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开展对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日常保护管理、监测和巡查,其中与自然环境、气候变化相关的指标便是监测工作关注的重点之一。

同时,为加强世界遗产的保护利用传承,国家林草局与国家文物局签署了加强世界遗产工作的合作协议,为我国世界遗产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北京是中国世界遗产最多、文物古迹最为密集的城市之一。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凌明介绍,近年来,北京已从三个方面着手开展相关工作:一是转变保护理念,积极应对气候风险;二是强化灾害评估和能力建设,确保排除险情隐患;三是建立行业部门间合作机制,合力提升遗产保护效果。

应对气候变化下的遗产保护挑战,需要多部门、跨学科的合作,同时在政策上不断优化遗产保护风险应对机制与能力,促进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协同保护。

2021年遭受强降雨侵袭导致不可移动文物受损的山西,便在2022年9月拿出应对举措。山西省气象局与省文物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将在推进气候变化和灾害性天气对文物保护影响研究、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共享、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等方面加强部门合作。

“敬畏自然、融入自然、适应自然,是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中国考古和历史学者已经通过大量证据说明,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数千年来经历着气候的起起伏伏。”宋新潮表示,“今天,尽管我们所面临的局面更加复杂,但应对气候变化的种种行动和举措,其实早已蕴含在我们祖祖辈辈适应气候和环境的智慧之中。”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11-27 04: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