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60|回复: 0
收起左侧

宋代铜钱因为太好用闹“钱荒”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2-12-25 12: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易经·系辞下》中说:“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说明早在神农时代,中国就已经诞生了商业;只是早期的贸易是以物易物,“抱布贸丝”。进入繁荣的商朝之后,开始出现货币这种交易的媒介,这种货币就是海贝。故此许多与贸易有关的汉字都有一个“贝”字旁。
  
  商代中国已经进入青铜时代,海贝不久便被青铜取代。人工货币的出现,象征着商业文明的成熟。从商代开始,金属铜(包括青铜和黄铜)便成为中国最主流的货币,“钱”就这样出现了。与自然的海贝相比,金属货币具有更大可控性,同时具有不可比拟的可塑性。不过早期的金属货币仍然被做成海贝的样子,后来出现了模仿刀、铲和车轮的其他形式,最后全部统一为车轮的圆形。在此后的两三年间,这种圆形铜钱一直盛行不衰,因其较低的货币价值,正好吻合了中国小农经济的低水平导致的小规模商业交易。
  
  虽然金银也一直被当做货币,但与金银相比,铜更加低廉和易得;同等重量下,其价值仅相当于前者的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与平民生活密切相关。一枚铜钱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一角到一元之间,可买半个鸡蛋;一般劳动者的日工资也就一二百个铜钱。农业时代经济水平低下,社会财富不及现代的百分之一;大多数处于温饱水平的人一生也没有见过金银,几乎全部使用铜钱。
  
  铜钱的好处是匀质,可分割,易携带,易保管,不易变质生锈。铜钱的历史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的铜板,乃至如今人民币的5角硬币也是如此。这在全世界货币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天圆地方”“外圆内方”之说,从美学来说,方孔铜钱最传神地体现了东方审美。中国铜钱从来没有总量限额,也没有时间限制,官铸私铸都有,各朝的铜钱都可以用,而且在成色和重量上差异很大,有古钱、今钱、大钱、小钱之别。铜钱使用时常常用线绳穿起来,1000枚为一串,也叫做一吊、一贯或一缗,其购买力接近一两白银。
     
  
        
  
  这种钱环函方的方孔铜钱起源于周,大规模的使用始于秦汉。先秦时代,就已经有秦韩魏等国通行圆币;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建了中国的中央集权体制,书同文,车同轨,“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从此确立了这种圆形方孔的货币形制。秦朝方孔圆钱也成世界上最早的法定货币。虽然当时称黄金为“上币”,青铜铸币为“下币”,但其实青铜铸币是主要的流通货币。黄金“上币”如同现在巨额面值的钞票一样,很难进入流通领域。
  
  秦朝短命而亡,汉朝初期拨乱反正,一度放弃了秦朝的货币政策,听任郡国自由铸钱,结果使钱轻如榆荚。文帝时“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但规定“铸铜锡为钱,敢以铅铁为它巧者其罪黥”。当时所铸“八铢”、“五分”重量悬殊,但其文都为“半两”。从考古结果看,放铸期间民间铸造的四铢钱明显优于国家铸造的四铢钱,在含铜量与钱币的重量上(成色),都明显地优越。
  
  汉武帝的出现将中国重新拉回到秦国的轨道,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实行盐铁专卖,民间铸币权也被彻底褫夺,朝廷铸造的五铢钱成为当时唯一合法货币。在经过几度减重半两钱、三次改铸五铢钱之后,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最终确立了统一标准形制、重量、铸造权的货币制度。法定铜钱圆形方孔,钱周有郭,币重五铢(汉一两为24铢,5铢约合现在的3.25克)。
  
  从汉武帝时代起,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直到隋唐,共计700多年间,五铢前一直是历朝历代的法定货币。因五铢钱轻重恰到好处,这种铜钱的影响远及日本、安南、朝鲜等国,至今泰国的法定货币还被称为“泰铢”。
     
  
        
  
  西汉末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陷于崩溃,多次发行重量小而面额大的劣质铜钱,用来取代标准五铢钱。王莽的新朝甚至严厉规定,凡敢私藏五铢钱者将作为犯人充军戊边。这其实是最早的通货膨胀,以增加货币(面额)总量来掠夺民众的财富。
  
  隋文帝杨坚不仅结束了对峙与战乱,在统一中国之后重新铸造“开皇五铢”,也结束了长期以来的货币紊乱,五铢钱重新恢复了信誉。
  
  从秦朝的“半两”到汉朝之后的“五铢”,这些中国早期的货币不仅都以重量单位,而且币面文字一般也仅限于其重量。唐武德四年(621年),李渊实行币制改革,废除历代古钱,统一铸造新币,新币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再标示重量,而是代之以“开元通宝”。从此以后,中国的铜钱一般都称之以通宝或元宝,这种习惯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开元通宝”的货币单位为“文”,也不再以重量(铢或两)为单位。同时,“开元通宝”放弃之前的十二进位制,实行十进位制;每一枚“开元通宝”为一文钱,重二铢四,十文钱为重一两,即十钱一两。从此,“文”成为货币单位,“钱”成为重量单位。
  
  安史之乱后,唐帝国陷入财政困境,唐肃宗大量铸造“乾元重宝”,一文“乾元重宝”可当十文“开元通宝”,而前者的重量却只有后者的3倍。唐肃宗在诏书中称:“冀实三官(汉代主管铸钱机构)元资,用收十倍之利”。不久再铸“重轮乾元重宝”,其重量仅为“开元通宝”的6倍,却当50文开元钱。“乾元重宝”的出台完全是一场灾难。“谷价腾贵,米斗至七千,饿死者相枕于道”;“长安城中,竞为盗铸”,以致寺庙的铜钟铜佛都被熔化。晚唐会昌年间,随着灭佛运动的兴起,大量铜佛被铸成“会昌开元”,货币量的增加逐渐恢复了货币秩序。
     
  
        
  
  作为当时最兴盛的世界帝国,唐代商业极其发达,但中国以铜为主的货币体系明显构成瓶颈。“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外出的商人带着大量铜钱,无论是体积还是重量,都非常不方便,于是就出现了“飞钱”,相当于现在的汇票。
  
  宋代中国达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巅峰,铸币技术和规模空前绝后。宋代钱币不仅更加注重发行年号,而且在币面文字上更加精细;从司马光、苏东坡到宋徽宗赵佶,都曾在钱币上留下自己的“墨宝”,隶篆行楷,异彩纷呈。
  
  宋代中国具备了许多近代化特征,它也是中国第一个商业社会。在政府岁入中,商业税收占到七成,而农业仅占三成。商业的繁荣导致货币需求量远远超过当时条件下的技术水平。北宋太宗时,年铸币八十万贯,以后逐渐增加。天圣时年铸钱百余万贯,到庆历时增到300万贯,熙宁时则铸铜钱600余万贯,但仍然无法解决“钱荒”问题,只好以五十文当“百文”。以宋朝发达的工业技术水平,“钱荒”说到底就是“铜荒”。不得已的情况下,在一些地区大量地铸造铁钱。铁钱的购买力只有铜钱的十分之一,一贯铁钱重达数十斤。
  
  宋代“钱荒”有多种原因,其一就是大宋的铜钱已经成为国际货币,不仅与中国接壤的高丽、日本、东南亚各国在使用,甚至连对手的辽、夏、金也将宋币当作法定货币,“一国所铸,四朝共用”。另外一点就是铜器的广泛增加也加剧了铜材原料的紧张,甚至出现了大量的熔钱铸器的现象,宋币成为很多资源匮乏小国的金属来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铜的产量增长一直很缓慢,而中国境内金银矿更加稀少,金银之少,根本不足以缓解货币的短缺状况。
     
  
        
  
  为了缓解这种货币困境,宋朝政府不得不考虑发行“交子”这种纸币。此前在实行铁钱的四川,“交子”已经被广泛使用。之所以使用“交子”,实在是因为铁钱太重了,人们总不能每天背着几十斤铁钱去赶集,而商人更不能带着上千斤铁钱去做生意。
  
  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完全丧失了其本身价值,而沦为一种信用货币。作为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的出现无疑具有革命性。虽然宋朝政府在纸币改革的初期比较谨慎,甚至考虑到纸币的易磨损而设计了3年为期的更新机制,但后来还是失去控制。纸币比金属货币更加容易制造通货膨胀,因为纸币不仅没有成本,而且不受资源限制,它是无限的。
  
  从北宋中期之后,虽然铜钱并没有退出市场,但纸币已经与其并列成为官方的法定货币。这种颇具现代性的货币体系一直延续到元朝和明朝,通货膨胀总是周期性的爆发。每一次王朝崩溃的背后,都离不开滥发纸币的阴影。
  
  明朝初期,朱元璋一方面铸造铜钱,一方面发行纸币“大明宝钞”。在持续的通货膨胀下,纸币最后沦为废纸。明中叶以后,随着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自古以来如影随形的“钱荒”稍微缓解。事实上,白银从宋元时期就已经被当作主要货币使用,不过白银完全按照重量计算其价值,并未被铸成统一的钱币。标准大小的银锭一般被称为“元宝”。相对于传统的铜钱来说,单位重量的银子价值要高出数十倍甚至上百倍。因此对于一般日常生活来说,铜钱仍然是主流货币,白银更多的是作为大额交易或储值工具使用。
  
  白银的货币化对中国历史产生巨大影响。首先,货币供应的宽松激发了明清两代的商业繁荣,特别是沿海地区的手工业和对外贸易。其次,白银打破了铜钱货币的传统格局,特别是明朝政府将白银作为国家财政主币之后。随着白银与铜钱之间的供应量的变化,银子与铜钱的购买长期处于波动之中。白银多的时候,铜钱的购买力就上升;反之,铜钱就贬值。同时,因为白银大多来自海外,这造成偏远内陆地区银子奇缺,铜钱流失严重。
     
  
        
  
  明朝军饷多以铜钱为主,而西北边陲的军饷积欠多年;明廷无奈之际,不得不铸铁钱,但军士拒绝接受。发行宝钞的计划也宣告失败。从西北爆发的军人和流民暴乱,不久就蔓延到更大范围的整个内陆地区。明朝很快就陷于崩溃。
  
  除过剃发易服,清代基本沿用明朝制度,也包括钱银并行的货币体系,不过清代的币面文字增加了满文。清朝末年,鸦片贸易使白银大量外流,造成“银贵铜贱”,货币短缺持续恶化。咸丰三年(1853年),清廷一方面发行纸币来弥补白银缺口,一方面铸造大钱来补充铜钱,大钱分为当五、当十、当二十、当五十、当百……乃至当千。一文“咸丰元宝”最大甚至可当1000文“咸丰通宝”,而前者的重量只有后者的30倍。于是人们争相熔掉“通宝”铸“元宝”,私铸远超过官铸,物价陷于一片混乱。没有多久,无论“重宝”还是“元宝”,都跌到与通宝相仿的水平,而纸币更是一落千丈。
  
  晚晴时期,西方国家纷纷采用金本位,失去货币功能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充足的白银供应和现代制币机的引进,使机制银元成为主流货币。在此之前,外国银元早就已经成为中国的硬通货。与传统银锭相比,标准化的银元逐渐取代了中等数量的铜钱,使铜钱的使用量大大降低。与此同时,西式制币机器的出现,也结束了传统孔方兄的形制,实心无孔、大量生产的圆形铜币成为低面值货币——“铜板”。至此,有钱无眼,无论银币还是铜币,形制相同,无关重量,单位都是“圆”。
  
  ?(本文首发于《企业观察家》2014年第6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11-24 23: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