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41|回复: 0

朱元璋杀功臣_朱元璋杀功臣是对还是错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2-12-29 18: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朱元璋杀了哪些功臣?朱元璋杀功臣原因是什么?
大明太祖圣神文武钦明应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姓朱氏,讳元璋。大明王朝第一任皇帝。汉族,原名朱重八(也称朱八八、朱兴宗),后取名朱国瑞(1328年-1398年)。朱元璋出生于赤贫的农家,因此是出身于中国社会的最底层,朱元璋是继刘邦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位布衣出身的开国君。
朱元璋,在他的大明王朝的江山确定之后,他就开始有计划地有目的地清除异党。朱元璋为什么会对这些功臣们痛下狠手呢?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朱元璋诛杀功臣们?朱元璋到底杀错了哪些功臣?因为朱元璋所创功业的巨大与辉煌,又因其屠杀开国功臣的恶名,所以朱元璋一直是中国古代最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之一。
24岁时赤手空拳参加农民军,40岁时登大宝坐拥天下,整个发迹的过程一共只花了朱元璋17年时间。1398年,朱元璋以71岁高龄驾崩于任上,掰着指头数数,他总共当了31年的皇帝。在历代统一九州的开国皇帝中,朱元璋是在大位时间最长的一位。朱元璋一生征战不息而能长寿(71岁在古代当然算得上是高寿),这应当归功于他有一个好身体(或许是流浪时磨练出来的)。而朱元璋的长寿,又使这位杰出的古代军事家能够把自己漫长的后半生投入到治理国家的伟大事业当中,从而成为一个政绩也很卓著的皇帝。
蒙元末年,群魔乱舞兼群雄逐鹿,历代乱世,形势还真是少有这么乱乎这么错综复杂的,而朱元璋竟然能在这巨大的混乱中后来居上,大败所有的魔鬼与英雄,收割所有的庄稼与果实,无论怎样看,他也真要算一个罕见的奇才异杰。而他做出的收拾战乱、光大传统文化、恢复汉民族正朔地位等诸多方面的贡献,使得这位文治武功无不突出于史的皇帝放射出了“伟大”的光芒。
可是很遗憾,有一个声音说:朱元璋太残暴了!竟然屠杀了这么多功臣宿将!这样的人怎么能配得上“伟大”二字!?并且,这个声音在明亡清兴以后越来越强,越来越大,朱元璋的名声也越来越坏。
那么,我们不妨了解了解,与朱元璋并肩战斗一起打天下的功臣都有谁呢?徐达、常遇春、刘伯温、李善长、李文忠、邓愈、朱文正、汤和、朱亮祖、胡大海、周德兴、廖永忠、傅有德、冯国用、冯胜、沐英、蓝玉……真可谓人才济济、群英荟萃!
众多文臣武将的名字,无法在这里一一罗列,但于明朝功劳最大的,大体也就是这些人了。这些大明朝的开国功臣,虽然只是辅佐朱元璋这朵大红花的绿叶,却并不妨碍他们的英名在史册上闪闪发光!
可惜这些开国功臣大多结局不好,许多都被朱元璋找借口给杀了。甚至包括徐达、刘伯温这样的大功臣在内,民间也传说是死于朱元璋之手。尽管朱元璋的大开杀戒很值得怀疑,可是被暗中洗了脑的人们都偏向于这样认为,他们懒得动脑子去质疑,所以他们乐于全盘接受清廷的结论。
果真如此吗?我看未必。因为清代修《明史》猫腻多多,包括《大明英烈传》这样的历史小说也被大肆篡改了,还有那所谓的“火烧庆功楼”的故事,大抵也系满清的捏造。
黎民百姓谁不憎恨暴君?文臣武将谁不憎恨屠杀功臣的君主?满清太清楚这一点了,为了让天下所有的汉人都忘怀明朝乃至厌恶明朝,满清的皇帝乃下定决心要把朱元璋这个千古罕见的牛人打造成千古罕见的暴君。显然,要实现这个目的并不难,清廷的统治者们只需把朱元璋屠杀人数的数字改大一些就可以了,只需把一些贪官污吏的死划拉到无过受死的功臣里就行了,只要指使人编造一些所谓的民间传说就行了。
于是乎,被蒙蔽了的清廷的顺民们大多都因为朱元璋很残暴之类的宣传而发自内心地弃明服清了。看起来,满清统治者的目的差不多达到了。当然,也并非所有的人都能被蒙蔽住的,否则,反清复明的斗争怎么会长久地贯穿于有清一代乃至从未停息呢?
而在朱元璋这一方面,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注重民生、最痛恨贪官污吏的这么一位严厉而伟大的皇帝,则很可能就此成为了这一阴谋的残酷献祭和牺牲,乃至被改写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残暴的一个皇帝。我想,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
徐达到底是病死的还是吃蒸鹅死的?
先说徐达之死。民间传说徐达晚年身患背疽,而朱元璋赐了一只蒸鹅给他吃,徐达吃后,没几天就死了。这样的徐徐达之死说法,我以为是不可信的。首先,这是野史传说,本就不足为信。其次,长背疽的人吃蒸鹅就一定会死吗?我不懂中医,但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请一位中医高手来解答这个问题?我相信,我们的中医会用科学来否定这一说法的。再次,有关徐之死的另一说法——徐达因长年征战,奔波劳顿以致积劳成疾,于1384年54岁时病逝于南京。史书记载说:徐达死时,朱元璋伤心欲绝,辍朝祭奠深致哀悼,并列徐达为开国武将中之第一功臣,誉之为“万里长城”。不知怎么的,也许是因为徐达的中正和谦谨,也许是因为朱元璋的基本品格值得信赖,我总以为这后一种说法应该更为可信,而且动徐达如动国家之基础,朱元璋还不至于这么糊涂。
刘伯温究竟是不是胡惟庸害死的?
关于刘伯温之死,史书记载说:刘伯温病重后,因为接受了胡惟庸派来的医生的治疗,然后就死了。而人们通常都怀疑刘伯温其实是死于朱元璋之手。但我以为,他其实就是死于胡惟庸的暗算——当时担任宰相的胡惟庸嫉恨刘伯温,因此指使人向朱元璋进谗言陷害刘伯温,朱元璋自然很生气,乃夺了刘伯稳的爵位。在胡惟庸势力的压制下,心情郁闷的刘伯温终于病了。然后就发生了胡惟庸派医生来为之看病然后刘伯温病逝的事,这一年是1375年。
在我看来,即使朱元璋日后真是想大杀功臣以固皇权,当时的他也是绝没有杀死刘伯温的想法的。一来那时刚建国七年,身体很健康的朱元璋就算想杀功臣也不用这么早就动手;二来年纪比朱元璋大17岁的高级军师刘伯温在朝中也远没有淮西集团势力大,对朱元璋远构不成威胁;第三,我以为朱元璋当时也只是想在以李善长、胡惟庸为首的淮西集团和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之间搞权力平衡而已。
朱元璋在李善长退休之后曾经邀请刘伯温出任丞相,可刘伯温一再地谢绝了——也许他不想介入到朝廷**的旋涡中去,也许他忌惮于功高震主,早就抱定了功成身退的主意。朱元璋也知道刘伯温的心思,也就不好再勉强,他转而向刘伯温咨询包括胡惟庸在内的丞相人选。刘伯温的回答是,这几个人都不成。
但朱元璋最终还是任用胡惟庸担任了丞相——他似乎另有他的谋划。可让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胡惟庸竟然胆大妄为地害死了刘伯温(也有一种可能就是刘伯温确实是死于疾病)。总之,我以为刘伯温这样的在朝廷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开国功臣绝非为朱元璋所杀。
文 | 方圆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开国皇帝们在取得江山之后都会对开国元勋们采取相应的处理办法。例如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汉高祖刘邦对功臣们的杀害等等。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皇帝诛杀开国功臣似乎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它似乎在每个王朝的演替中都会发生。但是要说起历史上诛杀功臣最多的皇帝,恐怕就数朱元璋了。比如我们知道的“蓝玉案”,仅一个案子就牵连了上万人,其他的大小案件就不用说了。
所以,在当时,明朝的开国元勋中,最后能幸存下来的人可以说是寥寥无几。大部分都被朱元璋给诛杀干净了。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朱元璋杀功臣_朱元璋杀功臣是对还是错756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99443
朱元璋——剧照
这个问题其实也算不上是一个新问题,因为近来对于朱元璋杀害开国功臣的议论实在是太多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理由就是“狡兔死,走狗烹”,说白了就是鸟尽弓藏之意,当然了,还有人说是因为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因为只有把这些威胁者都给诛杀干净,他们就无法窥视老朱家的皇位了。
这些理由都有一定的道理,如果问你,你也能说出个大概。但是如果要问你,朱元璋杀害这些功臣的先后顺序暗藏了怎样的玄机,恐怕就很难说得上来了。
那么,朱元璋杀害开国功臣的先后顺序,到底隐藏了怎样的玄机呢?
朱元璋杀功臣_朱元璋杀功臣是对还是错168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99443
朱元璋像
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得先来弄明白这些人在明朝建立之后所被敕封的先后顺序。乍一看,这完全是两码子事,但其实它们是一码事。
为何呢?
我们都知道,在洪武三年,也就是朱元璋当上皇帝的第三年,便开始大封群臣。但其实这次册封早该在徐达领兵北伐的时候就开始的,因为那个时候天下基本大定,虽说朱元璋只是吴王,但其实已经在准备登基所用之物了。但是朱元璋知道,对于这群骄兵悍将,无论给他们敕封什么爵位,他们都不会满足,所以便索性将敕封一事往后推迟几年,一来可以让自己想出如何在给予他们封赏后还能制约他们,二来就可以将天下真正收复之后,再行论功行赏,对待北伐将士也要公平一些。
于是,这一次的敕封,一等就是三年。洪武三年的时候,朱元璋大封群臣,一口气就封了28个候。但是也千万别以为这就是单纯的论功行赏,谁的功劳大,谁的爵位就要大一些。但其实,这些封位是有着大学问的,谁在前,谁在后,都是有讲究的。
那么问题来了,朱元璋给群臣排坐坐,既不按官职高低,也不按俸禄多少,更不凭借战功,那么到底是按照什么呢?
朱元璋杀功臣_朱元璋杀功臣是对还是错588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99443
朱元璋——剧照
很简单,看和朱元璋建立主从关系的先后顺序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幼年家贫,当过乞丐,也当过和尚,直到后来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才一步步将自己的实力壮大起来,最后在众人的帮助下做了皇帝。可以说,朱元璋从放牛娃到皇帝,这段艰辛的创业历程是十分励志的。
而在朱元璋起事以来,所经历的大小战斗也不在少数,但是这其中就有一场战役十分关键,那就是——渡江战役。为何说它重要呢?因为这场战役不仅造就了很多位明朝开国功臣,同时这也是奠定朱元璋成为皇帝的关键战役。
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是“渡江战役”。
朱元璋杀功臣_朱元璋杀功臣是对还是错347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99443
朱元璋——剧照
据说当时朱元璋的起义军被元军困在长江西北,此时军中已经快断粮了,而在常见对岸的芜湖却是一个盛产稻米的地方,于是朱元璋决定,摆脱元军的包围,东渡长江,以图解决燃眉之急。但是,想要渡江,其前提必须就得有船,恰恰此时朱元璋的军队缺的就是船。
俗话说‘吉人自有天相’,正在朱元璋发愁的时候,有个叫廖永忠的起义军首领带领着他的部下前来投奔朱元璋。恰好这个廖永忠所领导的正是一支精锐的水师。有了廖永忠的加入,朱元璋不仅壮大了自己的实力,同时也能带领着部队,顺利过江。
这次战役在朱元璋心里的分量非常重。为何这么说呢?因为在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明朝的官场派系,实际上就是以这场战役为分界线的,大致有三大派系。
朱元璋杀功臣_朱元璋杀功臣是对还是错714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99443
廖永忠——剧照
第一派系,是一直以来都追随朱元璋的濠州红巾军旧部。 可以说这是朱元璋的嫡系部队,所以其关系最为紧密。而身处在这一梯队的人,不管是战功赫赫,还是战绩平庸,都是朱元璋封侯时的首要考虑。例如徐达,常遇春,汤河就属于这一梯队。
第二派系,是渡江战役时来投奔的廖永忠的巢湖水军。虽然他们在封侯的时候也享有一席之地,但如果考虑其战功的话,那么显然就是受到了压制。比如说巢湖水军统帅廖永忠,其战功远超濠州旧部的大部分将领,但是在封侯的时候,却只能排在众多战功平庸的濠州将领之后。
第三派系,是朱元璋渡江成功之后望风来归的人。当然了,在这个圈层的人同样也想有封侯的权力,而具体评判标准,要么是依靠战功,要么就是依靠率领大队人马归降。但是就前两个圈层而言,这一圈层的地位确实要低得多,和朱元璋的私人关系那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从这里我们就不难看出,朱元璋为群臣排坐坐的标准了。一言以蔽之,就是根据,这些人和他建立主从关系时间的早晚。凡是越早建立这样关系的,朱元璋在其地位稳定之后所得到的封赏就越大,因为越早的话,朱元璋成事的趋势也就不明显。而越晚,朱元璋成事的趋势变得越明显,那么所得到的封赏也就越低。
朱元璋杀功臣_朱元璋杀功臣是对还是错567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99443
朱元璋像
反过来我们再看看看朱元璋所诛杀大臣的先后顺序,也很有意思。
朱元璋第一次诛杀功臣,是从廖永忠开始的。之后便一路杀下去,而诛杀的顺序,基本上就是按照私人关系的远近,关系越远的,被杀得越早,关系越近的,被杀得越晚。但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朱元璋的濠州旧部,仍然在继续扩大着优势地位。直到朱元璋去世以后,功臣都被 杀得差不多了,但这个格局基本上也没怎么改变。
朱元璋杀功臣_朱元璋杀功臣是对还是错974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99443
蓝玉——剧照
总结:朱元璋诛杀大臣其实并不是任意而为,而是按照其关系远近一层层杀下去的。虽然这个故事所讲述的是人际关系,但是我们如果能跳出人际关系去看待这件事情我们就会得出两个结论:
一,在单位或组织内部,功劳和地位并不总是对等的;
二,在趋势不明朗的局势下做出选择,风险和收益往往成正比关系,风险虽然很大,但是收益也同样很大。
当然了,能够对趋势做到精准的判断,在大多时候,大都会胜过多年的埋头苦干。一个好的选择,要比只知道漫无目的的努力要强得多。但是,在有了好的选择之后,也依然要继续努力,否则再好的选择也是枉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UFO中文网

GMT+8, 2025-2-3 23:5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