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44|回复: 0

张衡发明了什么_张衡发明了什么仪器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1-2 21: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明地动仪的张衡,其实也是一位全能选手
提到张衡,想必大家脑海中浮现的就是地动仪,“酒缸肚子大,八龙居八方,龙嘴含龙珠,蛤蟆张着嘴”。
张衡发明了什么_张衡发明了什么仪器916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00918
不过大家印象中的地动仪,其实是历史学家王振铎先生根据古籍记载于1951年复原的模型,张衡发明的原型早已失传。复原的地动仪一直以来颇有争议,考虑到科学性和可靠性,2017年的教材已对其做了编排调整,古代科学中删除了张衡的这一趴。

这么看起来,教科书中的张衡似乎只是国人给他神化的结果?他其实是个伪学霸?
真相1:关于地动仪的那些事

张衡发明了什么_张衡发明了什么仪器362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00918
在《后汉书》等古籍中,对地动仪的外形均有所记载:“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蟾蜍张口受丸,声乃振扬”,但内里结构究竟是什么样的,只有“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模糊不清的描述,这也让完整复原模型成为一件很困难的事。
所以,王振铎以“直立杆”为理论基础复原的模型,受到了中国科学院教授冯锐的质疑,当都柱达到2米时,并不是直立的杆,而是悬垂摆,所以是不成立的。之后的事情,你们也都知道了。

虽然复原的模型有问题,但是这并不能否认张衡地动仪的作用,在《后汉书》确实有检测到地震的记载:“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在当时这可是非常具有时代意义的发明制造。目前对于模型的复原还在探索中,非常期待复原成功的那天。

真相2: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小王子
和地动仪一样,张衡造的浑天仪早已失传,只有《浑天仪图注》和《漏水转浑天仪注》以及天文著作《灵宪》留下了部分介绍,让我们窥探张衡的聪明才智。

古人其实也没有我们想的那么迷信,早在汉代,张衡就提出了浑天说,解释了月蚀的成因;测出黄赤交角为24度;记录了2500颗恒星,绘制出我国第一张完整的星图;还参考西汉耿寿昌设计的浑象,制成了用水力来推动演示星空变化的“浑天仪”。
张衡发明了什么_张衡发明了什么仪器238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00918
北宋·苏颂的《新仪象法要》还描绘了“浑天仪”的效果:“置密室中以漏水转之,令司之者闭户唱之,以告灵台之观天者,璇玑所加,某星始见,某星已中,某星今没,皆如符合。”

据《晋书·天文志上》记载,浑天仪里还有一个“随月盈虚,依历开落”,相当于今天钟表日期的瑞轮荚,算是最早的活动日历了。

真相3: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数学天才
作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最早研究过立方体和体积的人之一,虽然唐朝的太子李贤认为《后汉书》里面提到的《算罔论》,极有可能和《灵宪》是一本,“《衡集》无《算罔论》,盖纲络天地而算之,因名焉”,但《算罔论》确实是张衡的数学著作,今天已失传,无法考证,不过张衡的数学天赋依旧被记录了下来。

张衡在魏晋数学家刘徽提出的“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的基础上,通过“渐进分数”计算出了圆周率为10的平方根,即3.16,虽不比祖冲之的7位精确度,但还是不得不服!
张衡发明了什么_张衡发明了什么仪器436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00918
真相4:十年磨一剑的文学大家
由于张衡的发明家名气过大,以至于大家都忽略了他的文学功底,人家光科学、哲学、文学等方面的著作就有32篇。可以说,张衡既是汉大赋的终结者,又是汉抒情小赋的开创者,同时还是五言诗、七言诗的先驱者。

比如分分钟就能拿到百万阅读量,刷爆朋友圈,“精思傅会,十年乃成”的《二京赋》。除此之外,还有《归田赋》《南都赋》《思玄赋》等作品,在南朝编选的《昭明文选》里,都能找到足迹。

据孙文青的《张衡年谱》记载,张衡传于世的诗歌仅三首,以《四愁诗》最有名:“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史学家们认为和曹丕的《燕歌行》不相上下,淸·沈德潜在《古诗源》里更是给出了谁敢模仿,谁就是东施效颦的评价,“五噫四愁,如何拟得?后人拟者,画西施之貌耳”。
张衡发明了什么_张衡发明了什么仪器420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00918
真相5:技术高明,曾被誉为“木圣”的机械大佬
比如那个传说中比西方的风信鸡早了1000多年的“地动仪”;绘制了完整的地形图,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独木飞雕”,在晋·崔豹的《古今注》里虽也有较详细的描述,不过由于时间的迭代,已经无法见到了。

真相6:能写能造还能画的小能手
唐代画家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就把张衡排在了东汉六大名画家之首,他画的一幅《巴兽潭》,不仅得到张彦远的肯定,还留下了“足趾画怪兽”,能用脚画画的传说。

结 语
关于张衡的才能,我们已无法亲眼见识,但就像文学大家郭沫若说的那样:“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杞千龄,令人景仰。”后世的月球环形山命名也好,设立专门的奖项也好,小行星命名也好,矿石命名也好,这些都是后来人对张衡贡献的肯定和敬仰。

除了神仙大触张衡,你还知道哪些全能选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比较一二~
张衡发明了什么_张衡发明了什么仪器689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00918
在小时候的语文课本中,有这样一篇课文《数星星的孩子》,讲述了童年时的张衡在数星星时发现了星星不是像奶奶说的乱动,而是在有规律地动。说起张衡,首先让大家想到的是他的地动仪,相当于张衡的代名词,但是关于地动仪,你真的知道它的原理吗?
张衡发明了什么_张衡发明了什么仪器603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00918

地动仪是中国一代传世杰作,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测量地震地动仪,比西方第一台地震仪(由意大利人路吉·帕米里制造于1856年)早了1700多年,不过地动仪绝不是地震预测仪。它只有在地震发生之后才起作用,地动仪有八个方位,每个方位上均有口含龙珠的龙头,在每条龙头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与其对应。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龙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但是其中原理并没那么简单。
张衡发明了什么_张衡发明了什么仪器508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00918

据后来科学家解释,张衡对地震波的传播和方向性一定有所了解,并且在当时竟然已经懂得利用了力学上的惯性原理,“都柱”实际上起到的正是惯性摆的作用。这些成就在当时来说是十分了不起的。再说地动仪,我们知道地震时地动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只不过太远了人就感觉不到了,但地动仪能准确地测到。就像我们点亮一支蜡烛,将它放在一张不平的桌子上,它总会向低的一方倒。地动仪就是根据这些简单的原理设计的。但是中国科学家认定地动仪的工作原理应该是“悬垂摆原理”,即地动仪是利用了一根悬挂柱体的惯性来验震的,而非当今历史教科书所说的在仪器底部简单地竖立一根直立杆。“都柱”是悬垂摆,摆下方有一个小球,球位于“米”字形滑道交汇处(即《后汉书·张衡传》中所说的“关”),地震时,“都柱”拨动小球,小球击发控制龙口的机关,使龙口张开。另外,冯锐模型还把蛤蟆由面向樽体改为背向樽体并充当仪器的脚。该模型经模拟测试,结果与历史记载吻合。那么,地动仪的内部结构究竟什么样子呢?有不少学者对此作过探讨。早在南北朝时,北齐信都芳撰《器准》,隋初临孝恭作《地动铜仪经》,都对之有所记述,并传有它的图式和制作方法。可惜的是唐代以后,二书均失传。而如今则以王振铎之研究影响最大。
张衡发明了什么_张衡发明了什么仪器445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100918

王振铎根据前人的猜测,讨论了地动仪内部可能有的各种结构,最后推断都柱的工作原理与近代地震仪中倒立式震摆相仿。具体说来,都柱就是倒立于仪体中央的一根铜柱,八道围绕都柱架设。都柱竖直站立,重心高,一有地动,就失去平衡,倒入八道中的一道。八道中装有杠杆,叫做牙机。杠杆穿过仪体,连接龙头上颌。都柱倾入道中以后,推动杠杆,使龙头上颌抬起,将铜丸吐出,起到报警作用。地动仪用精铜制成,圆经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樽。表面作金黄色,上部铸有八条金龙,分别伏在东、西、南、北及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龙倒伏,龙首向下,龙嘴各衔一颗小铜球,与地上仰蹲张嘴的蟾蜍相对。地动仪空腔中央,立一根铜柱,上粗下细。铜柱周围有八根横杆,称为“八道”,各与一龙头相连。铜柱是震摆装置,八道用来控制和传导铜柱运动的方向。在地动仪受到地震波冲击时,铜柱就倒向发生地震的方向,推动同一方向的横杆和龙头,使龙嘴张开,铜球下落到蟾蜍嘴中,并发出响声,以提示人们注意发生了地震及地震的时间和方向。一颗珠子放在平台上,如果将哪方稍微往下一按,珠于就向哪方滚动,其实跟蜡烛的原理一样。
难以想象,古人的智慧,真的无法估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UFO中文网

GMT+8, 2025-2-2 18:4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