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尚流行“剩女”,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但凡大都市中,必是“剩女”昌盛。她们大多高学历、高收入,样貌出众,才华横溢,可是,这样的女人为何就“剩”下了呢?本期我们特地为读者选了两个著名的“剩女”,一个是民国剩女吕碧城,一个是21世纪剩女高娓娓,由她们来诠释一下“剩”的理由……
吕碧城简介:
搜有关吕碧城的资料,出来的介绍大多是:吕碧城,一名兰清,字遁夫,安徽旌德县人,生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父亲吕凤岐乃光绪三年丁丑科进士。
-
她是袁世凯的美女秘书,是“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诗人、政论家、社会活动家,还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女编辑,中国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中国女权运动的首倡者,中国女子教育的先驱者。
学者止庵提及吕碧城,用了“幸运”二字。在时代风云变幻的时候她做了最顺应民心的事情,得贵人相助,群力捧之,成为当时在政商两界吃得很开的人。
才华横溢 任职《大公报》
吕碧城少女时期,诗词书画造诣就已很高了。但是,命运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小女孩并不是很公平,13岁那年,吕碧城的家中发生了重大变故,父亲病逝以后,他们的全部家产被族人霸占,母亲被强行幽禁。家道中落的小碧城在这时又遭遇了情感上的打击:10岁那年,家人给她和同乡一汪姓乡绅之子订婚,夫家看着此时的情景,立刻提出退婚要求。这段痛苦的经历,在吕碧城的心里留下了刻骨铭心的烙印,而她这一生没有走入婚姻,也许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年少的吕碧城挑起重担,她给父亲的朋友写信,四处求人告援,其中包括时任两江总督的樊增祥。收到来信之后,樊增祥赶来救援,吕母才得以脱身。吕碧城被送到了舅舅家,开始过起了寄人篱下的生活。戊戌变法之后,维新思想狂飙突进, 20岁的吕碧城于1903年有意到天津“探访女学”。但这一举动却遭到保守舅父的严词阻挠,吕碧城一怒之下干脆逃离了舅舅家,踏上开往天津的火车。举目无亲的吕碧城在火车上遇到一位贵妇人,这位好心的夫人将她安排在自己家里住下。
吕碧城无意中得知舅父署中秘书方君的夫人住在天津滨江道的《大公报》社内,就给她写了一封信,述说自己的经历和来津的种种情况,情真意切地寻求援助。这封信恰巧被《大公报》的总编辑英敛之看到了,信里那番文采斐然的倾诉打动了这位爱才之人,英敛之很快前往方夫人的家中探访,相见之下对吕碧城的胆识甚为赞赏,并当即决定邀请她担任《大公报》见习编辑,让她搬到报馆居住。吕碧城自此成为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女编辑。
进入报社仅仅数月,吕碧城就成为《大公报》的第一杆名笔,而吕碧城则借助这一舆论阵地,积极为她的“兴女权、倡导妇女解放”等主张发表了大量诗文。作为妇女思想解放的先行者,她认为,要想实现女性的真正独立,必须“启发民智”,极大提高女性人群的思想文化素质,因此,兴办新式女学成为她实践自己理想的奋斗目标。于是,吕碧城发表了多篇言论,宣扬兴办女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正积极推行新政,有了吕碧城这类人物的出现,正是一个好的契机,于是袁世凯欣然同意,让吕碧城协助戊戌科进士、直隶提学使傅增湘筹办女学,并拨给她1000元作为经费,这在当时已经算是不小的一笔费用,女学筹办进展顺利。
1904年10月3日,《大公报》刊登了“倡办人吕碧城”发布的《天津女学堂创办简章》,同年11月17日,“北洋女子公学”正式成立,吕碧城出任总教习(教务长),傅增湘为监督(校长)。两年后添设师范科,更名为“北洋女子师范学堂”,仅仅23岁的吕碧城升任监督(校长)。这样年轻的女校长,引起人们关注。
随后,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任大总统,吕碧城进入新华宫担任大总统的公府机要秘书。后袁世凯欲称帝,吕碧城不屑袁世凯及其追随者之所为,毅然辞职,携母移居上海。她与外商合办贸易,仅两三年间,就积聚起可观财富,成为富甲一方的女商人。传闻她在上海的生活非常奢华,住着高级洋楼,家里置的都是值钱的物件,还雇用保镖看守。
中年游遍天下 晚年皈依佛门
1918年,吕碧城曾前往美国就读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文学与美术,兼上海《时报》特约记者,她将看到的种种新事物,例如香烟、冰淇淋等写进游记里,让中国人与她一起看世界。4年后学成归国。1926年,再度只身出国,漫游欧美,此次走的时间更长,达7年之久,她将自己的见闻写成《欧美漫游录》(又名《鸿雪因缘》)。
晚年时期的吕碧城,逐渐开始对宗教发生兴趣。据她自己的记叙,1929年前后她旅居英国伦敦,友人孙夫人偶然在街头“捡得印光法师之传单,及聂云台君之佛学小册”,孙夫人对此不屑一顾:“这时代,谁还要信这东西!”但吕碧城立刻说:“我要!”“遂取而藏之,遵印光法师之教,每晨持诵弥尊圣号十声,即所谓十念法。此为学佛之始。”吕碧城信佛后,守五戒,吃素,而且大力宣传动物保护。
1929年,她接受国际保护动物会的邀请,代表中国出席国际保护动物会在维也纳召开的会议,在会议上她穿着奇特的华服发表了精彩绝伦的演讲,让世界其他国家的人对这位东方女人惊叹不已。1930年,吕碧城正式皈依三宝,成为在家居士,法名曼智。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为了躲避硝烟,吕碧城由瑞士返回香港,先是住在香港山光道自购的一所房子中,因房中有白蚁,她不忍杀生,于是平价出让房屋,后搬入东莲觉苑,1943年1月24日在香港九龙孤独辞世,享年61岁。
对于婚恋:生平可称心的男人不多,梁启超早有家室,汪精卫太年轻
关于吕碧城一生未嫁一事,各种说法都有。那时,各种聚会上常常会出现吕碧城的丽影芳踪,当时各界名流也纷纷追捧吕碧城,如著名诗人樊增祥、易实甫,袁世凯之子袁寒云、李鸿章之子李经羲等,但她对这些名士的态度总是“这个不行,那个也不合适”。在她看来“生平可称心的男人不多,梁启超早有家室,汪精卫又太年轻”。 吕碧城曾说:“我找的人不在于资产和门第,在文学之地位”。吕碧城是少年抱得大名的人,时人对她的文学才华评价非常高,高到什么地步,说是可以和李清照相比,所以她自小心气就高,更不肯屈就自己。止庵认为,吕碧城为什么未嫁,关键点在于经济权,她在袁世凯称帝之前辞职到上海做生意,在那两年里跟外商合作挣了好多钱,生活非常奢华。“有才,有名,有财,事业上又有很大的成就,这女人就没有当时女性结婚的理由——找个男人养着,她没有结婚的实际需要。”(巩一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