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证宏子泡理论三:太阳系行星的卫星按密度从高到低排列
太阳系九大行星中,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拥有多颗大质量卫星环绕运转,按照宏子泡理论,这些卫星也应该按密度从高到低排列,但实际情况有些复杂。(备注,因无法全部检索到各卫星体积数据,就暂不按“月球+地球”质量为基准推算各卫星新的密度,就按能检索到的原有卫星密度值为准。)
一、卫星轨道的改变:卫星被行星吸附后绕行星旋转,意味着卫星宏子泡在行星宏子泡中与其自身密度对应的宏子层(即卫星密度层)上绕行星做椭圆运动,相比行星绕太阳运转而言,卫星的质量极低,其运行轨道很容易因小天体撞击或行星质量突然较大幅度增加而发生改变。
卫星轨道的改变,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卫星被流星、彗星等小天体持续撞击,卫星宏子泡底部边界宏受挤压变形,突破原来的卫星密度层,慢慢向行星质心方向移动,卫星的运行轨道发生改变。
2、小天体对卫星的持续撞击停止后,在惯性作用下,卫星向行星质心方向移动会持续一段时间,卫星的运行轨道继续发生改变。
3、惯性作用消失后,如果卫星宏子泡底部边界宏子层被压缩到无法恢复弹性,那么卫星就在较低的轨道上被行星深度锁定,有的卫星靠近行星的位置接近洛希极限,此时的卫星濒临解体。
4、有些卫星宏子泡底部边界宏子层能恢复弹性,卫星在停止向行星移动后,卫星宏子泡底部边界宏子层会不断扩张,从行星宏子泡的宏子海洋中吸收宏子,卫星就会逐渐远离行星,慢慢回到原来的卫星密度层。
5、如果行星受到大型天体撞击,比如质量为行星质量1/100且密度较高的流浪星体撞击行星,行星质量突然增加1%,行星宏子泡原来的密度分布规律将发生改变。从流浪星体宏子泡闯入行星宏子泡边界直到撞击行星表面的下落过程中,流浪星体从密度较低的宏子泡边界开始直到密度较高的星体表层,所有外层宏子都会被行星宏子泡完全吸收(流浪星体残留宏子泡边界密度与行星表层宏子层密度相等),这个过程中行星宏子泡的边界已经开始扩散。撞击的高温使得行星表层和流浪星体融化,流浪星体中大量高密度物质下沉到行星内部密度更高的核心区域,释放出的巨量高密度宏子必然会如涌浪一般向行星表层外扩散,再次扩大行星宏子泡边界。原来在各个卫星密度层上绕行星有规律运转的所有卫星,其卫星密度层与卫星自身密度已不匹配,都将面临着轨道调整。比如某密度为2g/cm3的卫星,在距离行星200,000千米的密度值为70的宏子层上绕行星做椭圆运动,也就是说卫星的密度2g/cm3与密度值为70的宏子层匹配。当行星遭遇流浪星体撞击而扩大宏子泡边界之后,距离行星200,000千米的宏子层密度值已上升到了71,与卫星密度2g/cm3匹配的70度宏子层偏移到距离行星250,000千米,显然,卫星必须调整轨道,向外远离行星50,000千米,可能需要上百万年时间,直到与自身密度匹配的宏子层上才能重新绕行星稳定运转,在行星宏子泡尺度内,这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
6、如果卫星原来的运行轨道没有被行星深度锁定,即卫星宏子泡底部边界保持有充足弹性空间,那么行星高密度宏子扩散的涌浪在挤压卫星宏子泡底部边界宏子层到一定限度后,卫星宏子泡底部边界宏子层会慢慢恢复弹性而扩张,卫星会慢慢远离行星一段距离,到达与卫星密度匹配的新卫星密度层后,继续绕行星运转。
7、如果卫星原来的运行轨道已被行星深度锁定,卫星宏子泡底部边界没有充足弹性空间,那么行星高密度宏子扩散的涌浪会持续挤压卫星宏子泡底部边界变形,卫星宏子泡会失去更多宏子,卫星将不断的被行星往质心方向吸附,直到停留在濒临解体的轨道。
8、那些原来就在洛希极限附近的卫星,则很快被拉入洛希极限而解体。很显然,原来是保持固定密度的球体卫星,接近洛希极限后,会发生膨胀(体积变大、密度变小)、变形、解体。
参见图1、图2、图3、图4
图1 图2 图3 图4
二、木星的卫星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木卫四的密度由高到低排列,符合宏子泡理论。
参见图5
图5
三、从图6的“土星卫星密度表”中可以看出,土星的八颗卫星没有按照密度由高到低排列,土卫七距离木星最近,可密度最低,密度最高的土卫六,距离土星遥远,排到第七位,可以说八个土星卫星密度排列毫无规律可言。
参见图6
图6
但是,现有科学手段已观测到,那些密度排列不规则的卫星,具有各种不同特殊性:
土卫七 距土星148,100千米 密度0.5440g/cm3 外形为不规则蜂窝状
土卫一 距土星190,000千米 密度1.1700g/cm3 外形接近于卵形
土卫三 距土星294,660千米 密度0.9901g/cm3 直径450千米撞击坑
土卫六 距土星1,221,830千米 密度1.8806g/cm3 每年11厘米远离土星
如果排除上述几颗特殊性的卫星,则剩余的土星卫星依然遵循宏子泡规则,密度由高到低排列:
土卫二 距土星238,020千米 密度1.6704g/cm3
土卫四 距土星377,400千米 密度1.4899g/cm3
土卫五 距土星527,040千米 密度1.2299g/cm3
土卫八 距土星3,561,300千米 密度1.0880g/cm3
在前面计算土星密度时,调整减去土星大气层厚度达到23,600千米,木星质量是土星质量的3.34倍,而调整减去木星大气层厚度19,000千米,这说明土星大气层比木星大气层厚得多。太阳系形成之初,太阳还没有发光,木星、土星等行星都处于冷冻固体状态,后来随着太阳发光,木星、土星受热,开始形成大气层,但木星距太阳平均距离7.48亿千米,木星距太阳平均距离超过15亿千米,按常理,木星接受的太阳光热量要远远超过土星,没有理由更遥远一倍距离的土星大气层反而比木星大气层更厚。土星大气层厚度远超木星大气层,说明土星除了接收太阳光线热量之外,一定还有其他因素给土星带来了巨额能量。
根据土星卫星系统中密度最高的土卫六每年远离土星11厘米的证据,可以这样推断:
1)、早期土星卫星系统稳定,各卫星严格按照宏子泡理论密度由高到低排列,预计下列几颗卫星的排列顺序为:土卫六(1.8806g/cm3)、土卫二(1.6704g/cm3)、土卫四(1.4899g/cm3)、土卫五(1.2299g/cm3)、土卫八(1.0880g/cm3)、土卫三(0.9901g/cm3),土卫一的球形星体被拉长为椭圆形,体积膨胀后的密度依然高达1.1700g/cm3,说明土卫一的位置至少排在土卫八之前,具体无法确定。土卫七因星体变化较大,由最初的球形变为现在的不规则蜂窝状,更无法确定原来密度和排列顺序。
2)、土卫七、土卫一由于受到大量陨石天体撞击,偏离原来的轨道,向土星质心方向移动,直到被土星深度锁定,卫星球体发生膨胀,密度变低。
3)、如今的土星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95倍,预计曾有一颗质量为地球大小的太阳系外流浪星球闯入太阳系,被土星捕获后与土星相撞,撞击使得土星获得巨大能量,土星大气层增加到如今的23600千米厚度。同时土星核心与流浪星球高密度物质融为一体后,扩散的高密度宏子推动土星卫星系统中最内层密度最高的土卫六离开固定的卫星密度层,至今仍以每年11厘米的速度远离木星,可能数百万年后会停止在新的卫星密度层上运转。而原来被锁定的土卫七、土卫一则无法向外调整轨道,被土星吸附向更低轨道,土卫七靠土星最近,接近洛希极限,星体极度膨胀,表层松动碎冰被土星引力吸走,呈不规则蜂窝状,密度低到0.5440g/cm3。土卫一离洛希极限不远,星体也发生膨胀,原来的球形星体被拉长到椭圆形,密度降低到1.1700g/cm3。
4)、之后,外层轨道密度值较低的土卫三被一颗巨大的天体撞击,运行至如今的土卫二和土卫四轨道之间,
检索得知,土卫一、土卫二、土卫三、土卫四、土卫五、土卫六、土卫八,这七颗卫星已被土星潮汐锁定,离土星最近的土卫七濒临解体,土卫八距离土星达到356万千米,依然被土星潮汐锁定。只有一个合理解释,那就是我上面推测的土星曾被一颗大质量流浪星球撞击,高密度宏子如涌浪般向外扩散,导致土星的这些卫星轨道来不及调整(仅密度最高的土卫三被推离原来轨道),被土星潮汐锁定。而土星超厚大气层所需要的除太阳光线照射以外的庞大能量来源,也有了合理解释。
图7
四、从图8“天王星卫星密度表”中可以看出,天卫一、天卫三、天卫四按密度从高到低排列,天卫二密度最低,距天王星距离却排在第二位,检索得知,天卫二上有非常多的陨石坑、多处峡谷,估计是剧烈撞击导致天卫二地壳变动,同时轨道也改变。
参见图8
图8
五、从图9“海王星卫星密度表”中可以看出,海卫一、海卫四、海卫二按密度从高到低排列,但距离海王星距离最近的海卫三,密度值排第二,经检索得知,海卫三外形极不规则,已濒临解体。
图9
综上所述,从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的例子可以看出,这些行星的卫星基本按密度从高到低排列,符合宏子泡理论预测。而那些不遵循密度从高到低排列规则的卫星,有的被其他天体剧烈撞击改变轨道,或接近洛希极限发生膨胀变形密度变小,使得这些卫星的现有轨道与自身的密度不匹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