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45|回复: 0
收起左侧

陶渊明:被视为“人间仙境”的桃花源,背后其实是个“恐怖”故事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1-9 09: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者:本文作者为@张瑞水下看世界 合作作者,历史学者——脑洞趣味历史。欢迎广大历史、文博领域学者投稿。
一千六百年前(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隐居在故里的陶渊明听闻刘裕代晋称帝建立刘宋王朝的消息后痛心不已。
对这一切无能为力的他改名为陶潜,以此表示自己的不满,他对前来招揽自己出仕做官的朋友檀道济(刘宋王朝开国功勋)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那时的陶渊明心里很苦,却无人可以倾诉,憋屈的他只能用手中的笔将对污浊尘世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期待杂糅在一起共同编织成了一段名为“桃花源”的梦。
一千多年过去了,陶渊明笔下这个浪漫的桃花源圈粉无数,它是中国人心中最理想的田园生活,也是全世界无数人向往的心灵休憩之所。
时至今日,它早已成为无数人心中的“人间仙境”。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桃花源”背后的故事。

陶渊明:被视为“人间仙境”的桃花源,背后其实是个“恐怖”故事-1.jpg

1、

艺术来源于生活,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并不全然是虚构的产物,这是一篇杂糅着理想和现实的传世佳作。
陶渊明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他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父亲、祖父都是当代名士,年轻的时候,陶渊明也曾渴望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好振兴家族。
可惜的是,陶渊明生不逢时,他所处的时代军阀纷争不断,东晋宗室昏聩无能统治者在无力稳定时局的背景下,还时常为了争权夺利同室操戈,这样黑暗的时代伤透了陶渊明的心,在无力改变现状又不想同流合污的情况下,陶渊明选择了辞官归隐。
陶渊明是一个面冷心热的人,他虽身处江湖,却依然忧心着国家大事,这种矛盾的情绪,也是为何后来刘裕代晋自立后,他会那般悲痛的缘故了:于他而言,东晋哪怕再昏暗,那也是他的祖国,刘裕灭晋立宋也就意味着他的祖国无了。
理想破灭,现实灰暗,世界这么大,就没有一处安身立命的地方吗?
有,“桃花源”。
据《水经注》卷一五《洛水篇》记载:“洛水又东,迳檀山南。其山四绝孤峙,上有坞聚,俗谓之檀山坞。”
坞是一种防卫用的小堡,六朝时时局动荡,便有部分居民以宗族、村落为单位寻险峻之地修建堡垒聚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从功能和环境上来讲,其实和檀山坞挺相似的,比如这一段: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初读《桃花源记》的时候,这段话让我觉得格外惊艳,它给我一种由人间一下子进入了仙境那种玄妙之感。
仿佛担心读者不信一般,陶渊明在故事的开篇和结尾,还特地提到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相关人物来增强故事的说服力:“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南阳刘子骥……寻病终”。
刘子骥是陶渊明的远房亲戚,两人交情深厚,经常结伴游山玩水,并且刘子骥居住的阳歧离故事发生的武陵县并不远,这种虚幻中夹杂着真实的写法为《桃花源记》增添了一丝别样的浪漫。

陶渊明:被视为“人间仙境”的桃花源,背后其实是个“恐怖”故事-2.jpg

陶渊明一共用了两篇文章来写“桃花源”,一篇是《桃花源记》,另一篇是《桃花源诗》,在这两篇作品中,陶渊明交代了桃花源居民的来历,逃避秦朝时期的动荡时局——“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而陶渊明之所以将故事背景选择在武陵县这个地方,除了刘子骥的因素外,还和当地流传的一些故事有关:
秦朝开国元勋蒙氏家族的后人,曾逃到武陵隐居避难。
2、

武陵(位于今天湖北竹山县一带)这个地方,多是山地丘陵,在六朝时期的古人心中,这是妥妥的蛮荒之地,中原之人提起荆楚,也常常会冠之以“蛮”字相称,就连当时的官方史书在提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也会写下很多在今人看来带有传说色彩的离奇故事。
正是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为武陵这个地方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
要说武陵这里最富传奇的故事是什么,陶渊明一定会告诉你:避秦时乱的蒙氏族人。
蒙氏和陶氏家族类似,都能文能武,蒙氏三代为将,助大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统一多民族国家,陶渊明曾祖父陶侃能征善战“在军四十一载,雄毅有权,明悟善决断”为东晋建立立下了赫赫功劳。
但蒙氏的命运远比陶氏凄惨,秦二世时,赵高、李斯篡改遗诏扶持胡亥登基,政变之后,赵高等人为了免除后患,便对忠于扶苏的蒙氏一族痛下杀手,蒙恬、蒙毅两兄弟去世后,余下的蒙氏族人为避难,便逃到了当时人迹罕至的武陵县隐居。

陶渊明:被视为“人间仙境”的桃花源,背后其实是个“恐怖”故事-3.jpg

陶渊明的先祖被封为长沙郡公,他们一家在东晋时期的荆楚一带颇有名望,作为本地望族成员,陶渊明对于蒙氏族人的故事并不陌生,尤其是陶氏家族和蒙氏家族相仿的命运,这更让陶渊明对蒙氏家族多了一丝同情。
从桃花源记的故事可以看到,陶渊明在写这个故事的时候,就是以蒙氏族人的故事为背景板,包括蒙氏族人老家桃墟、蒙氏避秦时乱的故事。
五十六岁的陶渊明,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理想编织成了一段名为“桃花源”的梦,在这段梦里,武陵人背弃了对桃源的承诺,他带着太守想进入桃源,却“不复得路”,这种神秘之处,更增添了桃花源的梦幻色彩。
如果我们概括关键词,会发现桃花源的故事和孙悟空寻见水帘洞的故事颇有相似之处,这种内里乾坤的故事,包含了道家的洞天元素,按照道教的说法,世上存在着许多人间秘境,它们轻易不为人所知,往往只有身居福缘的人,才能偶然遇到这类奇遇。
《晋书·隐逸传》记载,刘子骥在衡山采药之时,曾经迷失在深山之中,当时他想要寻找回去的路,却怎么也找不到,后来还是遇到一个伐弓人,才问到了出去的路。刘子骥出去之后听别人说,他是遇到了仙灵方药,刘子骥便想回去寻找线索,结果当然是线索全无。
《桃花源记》中,刘子骥同样没找到桃花源,这种“寻而不得”的特质将桃花源由人间福地升格成了“与世隔绝”的理想人间。

陶渊明:被视为“人间仙境”的桃花源,背后其实是个“恐怖”故事-4.jpg

3、

“无为而得治”,是桃花源最大的特点。
现实中,陶渊明接受不了弯腰事权贵的灰暗规则,于是,他幻想出了一个独立于世俗社会的理想世界,在这里,没有世俗秩序,没有剥削,有的只有良田、美池和好客的村民,儒家向往的“大同社会”得以在桃源实现。
但再美好的梦也终有醒来的那天,那句“无论魏晋”,不光指的是桃源村民,也指的是陶渊明自己:他的祖国已经没了。
“耻事二姓”的陶渊明改名、拒绝出仕、写《桃花源记》,他渴望能找到一种方式抒发心中的不满。
陶渊明将自己半生的不顺、对世道的不满,都写进了这部《桃花源记》,他认为这世俗的污浊都源自人心的贪婪,世人忙忙碌碌诸多“有为”,其实都是徒劳的。
正是怀揣着这种疲惫、厌倦的心态,陶渊明将自己治世的政治理念、人生理想、一生的所见所闻汇聚成了三种人:贪婪的武陵捕鱼人、休闲安逸的桃源乡民,以及在污浊人间寻求理想乡的刘子骥。

陶渊明:被视为“人间仙境”的桃花源,背后其实是个“恐怖”故事-5.jpg

刘子骥没有寻找到他心中的理想乡,武陵人没有找到发家致富的桃源入口,一如陶渊明只能在梦中去寻找他的桃源,因为陶渊明知道,他想逃离的士族秩序是他无法彻底舍弃的世俗羁绊,隐逸隐的只能是生活方式,却隐不了世俗人情。
好了,这一期我们就先讲到这里啦,欢迎大家关注@张瑞水下看世界,我是合作作者铁钩历史,也希望大家多给我们品评与指正,帮我们转发、评论、点赞呦,我们下一期再见啦!
本文注释和主要参考:
1,《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北魏晚期,郦道元
2,《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11-24 12: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